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三)
展开全部
(三十一)吴起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日:“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的军事家。②俟:等待。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 ②故人来,方与之食( )
③恐其自食其言也( ) ④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
2.下列“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吴)起不食待之。 B.故人来,方与之食。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D.(吴)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4.这个小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2分)
(三十二)王冕苦学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方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1)田,父怒,挞之,己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2)映长明灯(3)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4)若不见。
安阳韩性(5)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6)。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己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7)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1)蹊:践踏。(2)策:通“册”。(3)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4)恬:心神安适。(5)韩性:绍兴人,大学者。(6)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7)被: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依僧寺以居 无从致书以观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恃卫之臣不懈于内
C. 暮归,亡其牛 其真无马耶
D.录为弟子。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踏了他们的田地。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手拿着书照着佛像前长明的灯光读书
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待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
3.将文中加横线的两个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A.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B.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两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十三)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本文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 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2.“以( )告富者”是一个省略句,括号中省略的内容是 。
3.选出下面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贫者语于富者曰(告诉)B、吾欲之南海(往)
C、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看来)
4.文中有两处“子何恃而往”,为什么第一处用的是问号,而第二处用的是叹号?请作简要分析。
答:
5.对比鲜明是本文写法上的一大特点,请以蜀鄙二僧欲往南海部分为例,说说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答:
(三十四)李牧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①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②,破东胡③,降林胡④,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①彀者:善于射箭的人。②襜褴:部族名,在代地北面。③东胡:部族名,在匈奴之东,故称“东胡”,是后世乌桓、鲜卑族的祖先。④林胡:部族名,在今山西朔县以北至内蒙古境内。
⒈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击数牛飨士 飨:用酒食招待
B.赵王让李牧 让:责备
C.以数千人委之 委:抛弃
D.李牧多为奇陈 陈:陈列
⒉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赵之北边良将也 ③出战,数不利
②匈奴小入,详北不胜 ④以数千人委之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⒊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其后十余岁
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其皆出于此乎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 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好学而不勤问 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⒋ 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防地内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
B.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保卫国土
C.牧杜门不出,固称疾——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有病
D.大纵畜牧,人民满野——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放牧的人满山遍野
⒌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牧“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
①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 ②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
③出战,数不利,失亡多 ④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⑤匈奴小入,详北不胜 ⑥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④⑤⑥
⒍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牧长期驻守雁门关,他养精蓄锐,为后来打败匈奴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B.李牧被免职后,一直卧病在家,直到赵王重新起用他,才勉强领命出征。
C.李牧被重新起用后,仍然坚守不出,匈奴因此认为他胆怯。
D.李牧以小利引诱匈奴单于,然后出奇制胜,大败匈奴。
(三十五)滥竿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浩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南郭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为什么要“请为王吹竽”?
答:
2、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答:
3、齐泯王听吹竿,喜欢一个一个独奏,南郭处士为什么要逃走?
答:
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答:
(三十六)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①管仲、隰(xǐ )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③不难:不惜,不耻。
1、“乃掘之”中的“乃”与下文哪句中的“乃”字意思相同?(2分)( )
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老马之智可用也。
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
B.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北面,夏天住在山的南面。
C.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蚁壤高达一寸,下面一仞的地方就有水。
D.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
凭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到他们有所不知的时候,不耻向老马、老蚁学习。
(三十七)动筒尝于国学
动筒(1)尝于国学(2)中看博士论难(3)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4)?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5)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
注释:①
(三十八)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一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则,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1)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释:①漫浪:随随便便。②急。:要紧。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可以有得:
②其义自见:
③自晓其文:
2.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请用文章原句答) .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_________的重要,这是因为
(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
4、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三十九)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其始折旋疾徐( )
(2)乃四顾胆落(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椎鼓径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
(四十)鲁国之法
①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③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②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选自冯梦龙著《智囊》)
[注释]①府:指国库。②子贡: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④子路:孔子的学生。
1. (1)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
(2)文中第②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2分)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2.根据要求写一段话。要求:(1)以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作为内容,其中人物要涉及3个或3个以上。(2)用上总分(或“分总”)结构和排比手法。(4分)
(四十一)《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
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或曰 而或长烟一空 B.以子之矛 父以足受
C.陷子之盾 吾欲之南海 D.不可同世而立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四十二)《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达到) B.邑人大姓(大户人家)
C.主人怪而问衡(奇怪) D.愿得主人书遍读之(希望)
2.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 B.匡衡勤学而无烛
C.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D.学而时习之
3.下列句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以书映光而读之 B.资给以书
C.非学无以致疑 D.以此戒之
4.读了这则故事以后你有何感想?请把它写出来。(100字左右)
(四十三)《世无良猫》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罽.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怒,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1.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某恶鼠(讨厌) B.率不食鼠(于是)
C.鼠以故益暴(更加) D.遂不复蓄猫(就)
2.给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的解释( )。
鼠以故益暴。
A.因为 B.因此
C.凭借 D.用来
3.给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的解释( )。
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A.把……当作 B.以之为
C.认为 D.当作
4.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句:厌以腥膏
A.楚人以晏子短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咨臣以当世之事 D.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5.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某人家中被老鼠严重破坏,于是养了一只猫,本想让猫来制止老鼠的猖獗。
B.某人对这只猫充满了希望,于是大鱼大肉的供养它,还给它很好的环境居住。
C.猫在养尊处优的生活中,反而不愿意捕鼠了。
D.某人最终认为是天下没有好猫,其实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结果。他没有想到过于安逸会削弱猫的斗志。
(四十四)《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日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日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1.加点的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比三日立市 比肩继踵而在 B.人莫之知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C.愿子还 大府召是儿,幼愿耳 D.去而顾之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2.选出下列句中的“之”用法不一样的一项( )。
A.臣有骏马欲卖之 B.愿子还而视之
C.去而顾之 D.臣请献一朝之贾
3.加点的字读音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愿子还而视之(huán) B.臣请献一朝之贾(ɡǔ)
C.臣请献一朝之贾(zhāo) D.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jǐng)
4.省略的部分补充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莫与言(骏马) B.(余)乃重修岳阳楼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之) D.一鼓作气,再(鼓)而衰
5.对文章意思判断有错的一项是( )。
A.本来是一匹劣马,但是由于请到了伯乐来故弄玄虚,因此“马价十倍”。
B.卖马者为了请到伯乐,允诺给他一天的报酬。
C.伯乐其实并没有发表什么评论,他“还而视之,去而顾之”,无非是在暗示这匹马被自己看中了。
D.这匹马其实也算得上是一匹好马,但只有请到了伯乐,人们才意识到了,表明了人们迷信权威的社会现实。
(四十五)林之栋画兰(《荒鹿偶谈》)
[选文]
林之栋善画兰,好游,闻兰所在,则必大寻之。樵者或告:某山大壑中,常闻兰花气特多,茅棘虎豹,不可行。林乃募壮士执刀矢火攻,具裹粮(1),鸣金入深谷中,若当劲敌者。至则兰叶长丈许,花大如掌。自是,所画兰益奇变。
[注释]
(1)[执刀矢火攻,具裹粮]拿着刀箭和取火的东西,准备了干粮。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乃 林乃募壮士执刀矢火攻( ) ②之 闻兰所在,则必大寻之( )
今乃掉尾而斗( ) 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 )
2、下列句子修辞格运用不同于其它两项的一项是( )
A、若当劲敌者 B、花大如掌 C、猫眼黑睛如线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日:“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的军事家。②俟:等待。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 ②故人来,方与之食( )
③恐其自食其言也( ) ④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
2.下列“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吴)起不食待之。 B.故人来,方与之食。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D.(吴)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4.这个小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2分)
(三十二)王冕苦学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方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1)田,父怒,挞之,己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2)映长明灯(3)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4)若不见。
安阳韩性(5)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6)。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己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7)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1)蹊:践踏。(2)策:通“册”。(3)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4)恬:心神安适。(5)韩性:绍兴人,大学者。(6)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7)被: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依僧寺以居 无从致书以观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恃卫之臣不懈于内
C. 暮归,亡其牛 其真无马耶
D.录为弟子。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踏了他们的田地。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手拿着书照着佛像前长明的灯光读书
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待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
3.将文中加横线的两个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A.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B.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两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十三)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本文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 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2.“以( )告富者”是一个省略句,括号中省略的内容是 。
3.选出下面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贫者语于富者曰(告诉)B、吾欲之南海(往)
C、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看来)
4.文中有两处“子何恃而往”,为什么第一处用的是问号,而第二处用的是叹号?请作简要分析。
答:
5.对比鲜明是本文写法上的一大特点,请以蜀鄙二僧欲往南海部分为例,说说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答:
(三十四)李牧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①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②,破东胡③,降林胡④,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①彀者:善于射箭的人。②襜褴:部族名,在代地北面。③东胡:部族名,在匈奴之东,故称“东胡”,是后世乌桓、鲜卑族的祖先。④林胡:部族名,在今山西朔县以北至内蒙古境内。
⒈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击数牛飨士 飨:用酒食招待
B.赵王让李牧 让:责备
C.以数千人委之 委:抛弃
D.李牧多为奇陈 陈:陈列
⒉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赵之北边良将也 ③出战,数不利
②匈奴小入,详北不胜 ④以数千人委之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⒊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其后十余岁
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其皆出于此乎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 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好学而不勤问 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⒋ 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防地内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
B.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保卫国土
C.牧杜门不出,固称疾——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有病
D.大纵畜牧,人民满野——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放牧的人满山遍野
⒌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牧“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
①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 ②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
③出战,数不利,失亡多 ④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⑤匈奴小入,详北不胜 ⑥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④⑤⑥
⒍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牧长期驻守雁门关,他养精蓄锐,为后来打败匈奴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B.李牧被免职后,一直卧病在家,直到赵王重新起用他,才勉强领命出征。
C.李牧被重新起用后,仍然坚守不出,匈奴因此认为他胆怯。
D.李牧以小利引诱匈奴单于,然后出奇制胜,大败匈奴。
(三十五)滥竿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浩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南郭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为什么要“请为王吹竽”?
答:
2、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答:
3、齐泯王听吹竿,喜欢一个一个独奏,南郭处士为什么要逃走?
答:
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答:
(三十六)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①管仲、隰(xǐ )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③不难:不惜,不耻。
1、“乃掘之”中的“乃”与下文哪句中的“乃”字意思相同?(2分)( )
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老马之智可用也。
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
B.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北面,夏天住在山的南面。
C.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蚁壤高达一寸,下面一仞的地方就有水。
D.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
凭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到他们有所不知的时候,不耻向老马、老蚁学习。
(三十七)动筒尝于国学
动筒(1)尝于国学(2)中看博士论难(3)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4)?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5)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
注释:①
(三十八)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一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则,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1)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释:①漫浪:随随便便。②急。:要紧。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可以有得:
②其义自见:
③自晓其文:
2.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请用文章原句答) .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_________的重要,这是因为
(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
4、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三十九)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其始折旋疾徐( )
(2)乃四顾胆落(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椎鼓径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
(四十)鲁国之法
①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③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②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选自冯梦龙著《智囊》)
[注释]①府:指国库。②子贡: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④子路:孔子的学生。
1. (1)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
(2)文中第②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2分)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2.根据要求写一段话。要求:(1)以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作为内容,其中人物要涉及3个或3个以上。(2)用上总分(或“分总”)结构和排比手法。(4分)
(四十一)《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
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或曰 而或长烟一空 B.以子之矛 父以足受
C.陷子之盾 吾欲之南海 D.不可同世而立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四十二)《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达到) B.邑人大姓(大户人家)
C.主人怪而问衡(奇怪) D.愿得主人书遍读之(希望)
2.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 B.匡衡勤学而无烛
C.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D.学而时习之
3.下列句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以书映光而读之 B.资给以书
C.非学无以致疑 D.以此戒之
4.读了这则故事以后你有何感想?请把它写出来。(100字左右)
(四十三)《世无良猫》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罽.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怒,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1.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某恶鼠(讨厌) B.率不食鼠(于是)
C.鼠以故益暴(更加) D.遂不复蓄猫(就)
2.给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的解释( )。
鼠以故益暴。
A.因为 B.因此
C.凭借 D.用来
3.给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的解释( )。
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A.把……当作 B.以之为
C.认为 D.当作
4.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句:厌以腥膏
A.楚人以晏子短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咨臣以当世之事 D.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5.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某人家中被老鼠严重破坏,于是养了一只猫,本想让猫来制止老鼠的猖獗。
B.某人对这只猫充满了希望,于是大鱼大肉的供养它,还给它很好的环境居住。
C.猫在养尊处优的生活中,反而不愿意捕鼠了。
D.某人最终认为是天下没有好猫,其实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结果。他没有想到过于安逸会削弱猫的斗志。
(四十四)《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日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日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1.加点的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比三日立市 比肩继踵而在 B.人莫之知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C.愿子还 大府召是儿,幼愿耳 D.去而顾之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2.选出下列句中的“之”用法不一样的一项( )。
A.臣有骏马欲卖之 B.愿子还而视之
C.去而顾之 D.臣请献一朝之贾
3.加点的字读音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愿子还而视之(huán) B.臣请献一朝之贾(ɡǔ)
C.臣请献一朝之贾(zhāo) D.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jǐng)
4.省略的部分补充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莫与言(骏马) B.(余)乃重修岳阳楼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之) D.一鼓作气,再(鼓)而衰
5.对文章意思判断有错的一项是( )。
A.本来是一匹劣马,但是由于请到了伯乐来故弄玄虚,因此“马价十倍”。
B.卖马者为了请到伯乐,允诺给他一天的报酬。
C.伯乐其实并没有发表什么评论,他“还而视之,去而顾之”,无非是在暗示这匹马被自己看中了。
D.这匹马其实也算得上是一匹好马,但只有请到了伯乐,人们才意识到了,表明了人们迷信权威的社会现实。
(四十五)林之栋画兰(《荒鹿偶谈》)
[选文]
林之栋善画兰,好游,闻兰所在,则必大寻之。樵者或告:某山大壑中,常闻兰花气特多,茅棘虎豹,不可行。林乃募壮士执刀矢火攻,具裹粮(1),鸣金入深谷中,若当劲敌者。至则兰叶长丈许,花大如掌。自是,所画兰益奇变。
[注释]
(1)[执刀矢火攻,具裹粮]拿着刀箭和取火的东西,准备了干粮。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乃 林乃募壮士执刀矢火攻( ) ②之 闻兰所在,则必大寻之( )
今乃掉尾而斗( ) 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 )
2、下列句子修辞格运用不同于其它两项的一项是( )
A、若当劲敌者 B、花大如掌 C、猫眼黑睛如线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