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梵名(Arhat),指能断除一切烦恼,达到涅 境界,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修行圆满又具有引导众生向善的德行,堪受人天供养的圣者。有杀贼、应供、无生的意思,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十八罗汉的源流
在中国寺院中常供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
五百罗汉,通常是指佛陀在世时常随教化的大比丘众五百阿罗汉,或佛陀涅后,结集佛教经典的五百阿罗汉。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在唐代《法住记》载,谓佛陀临涅时,嘱付十六大阿罗汉,自延寿量,常住世间,游化说法,作众生福田,故佛寺丛林里常雕塑罗汉像,供养者众。
据《法住记》所载,十六尊罗汉承佛敕命,永住世间守护正法,即:一宾头卢跋罗堕、二迦诺迦伐蹉、三迦诺迦跋厘堕、四苏频陀、五诺矩罗、六跋陀罗、七迦理迦、八伐罗弗多罗、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罗怙罗、十二那伽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托迦。
盛传于世的十八罗汉,一种说法是十六罗汉外再加绘达摩多罗尊者与布袋和尚,或降龙、伏虎二尊者。最早记录这件事的是宋代苏轼,他在《自南海归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罗汉》文中一一列举出十八罗汉的姓名,前十六位罗汉即《法住记》中列的十六罗汉名,新增补的两位罗汉,第十七位是“庆友尊者”,即《法住记》的作者;第十八位是“宾头卢尊者”。这与第一位其实是同一位,只不过一个用全称,一个用尊称。后来,宋代志磐在《佛祖统计》卷三十三中提出新见解,认为第十七位应是迦叶尊者;第十八位应是君徒钵叹尊者,也就是“四大罗汉”中不在“十六罗汉”中的那两位。
但是,到清代乾隆年间,皇帝和章嘉呼图克图认为第十七位罗汉应是降龙罗汉即迦叶尊者;第十八位应是伏虎罗汉,即弥勒尊者。皇帝钦定,自此十八罗汉就以御封为准了。
藏传佛教十八罗汉的第十七位是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第十八位是弥勒。
十八罗汉与中国绘画
佛教传到中国后,罗汉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题材。
历代画家绘的十八罗汉画像见于著录的,有后唐的左礼(见明都穆《铁网珊瑚》十三)、前蜀的贯休(见《秘殿珠林)九)、宋代的李公麟(见《秘殿珠林》三、《盛京故宫书画录》二、《古物陈列所书画目录》五)、瞿汝文(见《式古堂书画考》二)、贾师古(见《岳雪书画录》二);僧海仑(见《秘殿珠林》);元代的赵孟(见(秘殿珠林续编》)、钱选(见《古物陈列所书画目录》五)、张渥(见《盛京故宫书画录》三)、方壶(见《古芬阁书画记》),明代的仇英(见《秘殿珠林》二十)、吴彬(见《石渠宝笈》三)、丁云鹏(见《梦园书画录》、《秘殿珠林》十二、《盛京故宫书画录》三、《古物陈列所书画目录》五)、钱贡(都穆《十百斋书画录》二十二)、李麟(见《秘殿珠林二集》)、陈范(见《秘殿珠林》八)。
管道升所绣《罗汉图》,即二十罗汉,后人沿俗仍称之“十八尊者”。
中国五代时对罗汉的信仰开始风行,并有值得注意的发展。由十六罗汉演变为十八罗汉,主要是从绘画方面促成的。当时画十六罗汉像的画家也有加绘两人的。有人推论说,原来画的大约是《法住记》的述说者庆友尊者和译者玄奘法师。这种设想可能符合最早的事实,但时日久远,难以明确考证。
现在所知的最早的十八罗汉像,是前蜀简州金水张玄画的十八阿罗汉,宋苏东坡得之于儋耳,题了十八首赞(见《东坡七集》),但未标出罗汉名称。其次是贯休画的十八阿罗汉,苏东坡自海南归,每首标出罗汉名称,于十六罗汉外第十七为庆友尊者,第十八为宾头卢尊者,即第一位尊者宾度跋罗惰的重出(见《东坡七集》续集十)。苏氏所得的张玄画是从民间来,这可能表明这种图当时已很普及,张氏累世所画的也不在少数。据苏氏所记,这幅图颇有生活情趣,每个罗汉均有童子、侍女、胡人等十二人作陪衬,颇类世俗画的“燕居图”。苏东坡是深明佛学的人,他把第十八位罗汉称为宾头卢尊者可能是照抄当时流行的说法,也可能是基于夷夏观念,不愿把中土的玄奘法师与十七位外域的尊者掺合在一起。当然也不排除苏东坡不知“宾头卢”系“宾度跋罗惰”的异译的可能。宋绍兴四年
十八罗汉的源流
在中国寺院中常供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
五百罗汉,通常是指佛陀在世时常随教化的大比丘众五百阿罗汉,或佛陀涅后,结集佛教经典的五百阿罗汉。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在唐代《法住记》载,谓佛陀临涅时,嘱付十六大阿罗汉,自延寿量,常住世间,游化说法,作众生福田,故佛寺丛林里常雕塑罗汉像,供养者众。
据《法住记》所载,十六尊罗汉承佛敕命,永住世间守护正法,即:一宾头卢跋罗堕、二迦诺迦伐蹉、三迦诺迦跋厘堕、四苏频陀、五诺矩罗、六跋陀罗、七迦理迦、八伐罗弗多罗、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罗怙罗、十二那伽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托迦。
盛传于世的十八罗汉,一种说法是十六罗汉外再加绘达摩多罗尊者与布袋和尚,或降龙、伏虎二尊者。最早记录这件事的是宋代苏轼,他在《自南海归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罗汉》文中一一列举出十八罗汉的姓名,前十六位罗汉即《法住记》中列的十六罗汉名,新增补的两位罗汉,第十七位是“庆友尊者”,即《法住记》的作者;第十八位是“宾头卢尊者”。这与第一位其实是同一位,只不过一个用全称,一个用尊称。后来,宋代志磐在《佛祖统计》卷三十三中提出新见解,认为第十七位应是迦叶尊者;第十八位应是君徒钵叹尊者,也就是“四大罗汉”中不在“十六罗汉”中的那两位。
但是,到清代乾隆年间,皇帝和章嘉呼图克图认为第十七位罗汉应是降龙罗汉即迦叶尊者;第十八位应是伏虎罗汉,即弥勒尊者。皇帝钦定,自此十八罗汉就以御封为准了。
藏传佛教十八罗汉的第十七位是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第十八位是弥勒。
十八罗汉与中国绘画
佛教传到中国后,罗汉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题材。
历代画家绘的十八罗汉画像见于著录的,有后唐的左礼(见明都穆《铁网珊瑚》十三)、前蜀的贯休(见《秘殿珠林)九)、宋代的李公麟(见《秘殿珠林》三、《盛京故宫书画录》二、《古物陈列所书画目录》五)、瞿汝文(见《式古堂书画考》二)、贾师古(见《岳雪书画录》二);僧海仑(见《秘殿珠林》);元代的赵孟(见(秘殿珠林续编》)、钱选(见《古物陈列所书画目录》五)、张渥(见《盛京故宫书画录》三)、方壶(见《古芬阁书画记》),明代的仇英(见《秘殿珠林》二十)、吴彬(见《石渠宝笈》三)、丁云鹏(见《梦园书画录》、《秘殿珠林》十二、《盛京故宫书画录》三、《古物陈列所书画目录》五)、钱贡(都穆《十百斋书画录》二十二)、李麟(见《秘殿珠林二集》)、陈范(见《秘殿珠林》八)。
管道升所绣《罗汉图》,即二十罗汉,后人沿俗仍称之“十八尊者”。
中国五代时对罗汉的信仰开始风行,并有值得注意的发展。由十六罗汉演变为十八罗汉,主要是从绘画方面促成的。当时画十六罗汉像的画家也有加绘两人的。有人推论说,原来画的大约是《法住记》的述说者庆友尊者和译者玄奘法师。这种设想可能符合最早的事实,但时日久远,难以明确考证。
现在所知的最早的十八罗汉像,是前蜀简州金水张玄画的十八阿罗汉,宋苏东坡得之于儋耳,题了十八首赞(见《东坡七集》),但未标出罗汉名称。其次是贯休画的十八阿罗汉,苏东坡自海南归,每首标出罗汉名称,于十六罗汉外第十七为庆友尊者,第十八为宾头卢尊者,即第一位尊者宾度跋罗惰的重出(见《东坡七集》续集十)。苏氏所得的张玄画是从民间来,这可能表明这种图当时已很普及,张氏累世所画的也不在少数。据苏氏所记,这幅图颇有生活情趣,每个罗汉均有童子、侍女、胡人等十二人作陪衬,颇类世俗画的“燕居图”。苏东坡是深明佛学的人,他把第十八位罗汉称为宾头卢尊者可能是照抄当时流行的说法,也可能是基于夷夏观念,不愿把中土的玄奘法师与十七位外域的尊者掺合在一起。当然也不排除苏东坡不知“宾头卢”系“宾度跋罗惰”的异译的可能。宋绍兴四年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