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高中生物人教版各册的课后答案?

我需要和同学复习用,要必修一,二,三,选修一,三的,要全面详细的。谢了。找到的加分。... 我需要和同学复习用,要必修一,二,三,选修一,三的,要全面详细的。谢了。找到的加分。 展开
 我来答
tieshi945
2009-04-16 · TA获得超过114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7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我曾经给出过“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二册课后复习题答案” ,你这是新课标的吧,应该找得到的。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1 必修 分子与细胞 答案和提示
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基础题
1.(1)�;(2)√�。
3.B。
拓展题
1.提示:细胞是有生命的,它可以主动地从环境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元素。这是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之一。
2.提示:不能。生命系统内部有严谨有序的结构,不是物质随意堆砌而成的。
第2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1.(1)√;(2)√。
2.A。 3.B。
拓展题
提示:红细胞中的蛋白质和心肌细胞中的蛋白质,其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以及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都不同,它们的功能也不相同。
第3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基础题
1.(1)√;(2)√�;(3)√�。
2.C。3.C。
第4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基础题
1.(1)√;(2)√。
2.C。 3.C。 4.C。 5.C。
拓展题
1.提示:糖类是生物体主要利用的能源物质,尤其是大脑和神经所利用的能源必须由糖类来供应。而脂肪是生物体内最好的储备能源。脂肪是非极性化合物,可以以无水的形式储存在体内。虽然糖原也是动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但它是极性化合物,是高度的水合形式,在机体内贮存时所占的体积相当于同等重量的脂肪所占体积的4倍左右。因此脂肪是一种很“经济”的储备能源。与糖类氧化相比,在生物细胞内脂肪的氧化速率比糖类慢,而且需要消耗大量氧气,此外,糖类氧化既可以在有氧条件下也可以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所以对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而言,糖类和脂肪都可以作为储备能源,但是糖类是生物体生命活动利用的主要能源物质。
2.提示:葡萄糖是不能水解的糖类,它不需要消化可以直接进入细胞内,因此葡萄糖可以口服也可以静脉注射;但是蔗糖只能口服而不可以静脉注射,因为蔗糖是二糖,必须经过消化作用分解成两分子单糖后才能进入细胞。蔗糖经过口服后,可以在消化道内消化分解,变成单糖后被细胞吸收。
第5节 细胞中的无机物
基础题
1.C。 2.A。 3.D。
拓展题
提示: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的浓度,正是人体细胞所处液体环境的浓度,所以叫生理盐水。当人体需要补充盐溶液或输入药物时,应输入生理盐水或用生理盐水作为药物的溶剂,以保证人体细胞的生活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3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 细胞膜
基础题
1.C。 2.A。 3.C。
拓展题
1.提示:把细胞膜与窗纱进行类比,合理之处是说明细胞膜与窗纱一样具有容许一些物质出入,阻挡其他物质出入的作用。这样类比也有不妥当的地方。例如,窗纱是一种简单的刚性的结构,功能较单纯;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要复杂得多。细胞膜是活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活细胞的生命活动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窗纱是没有生命的,它只是被动地在起作用。
2.提示:“染色排除法”利用了活细胞的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原理。台盼蓝染色剂是细胞不需要的物质,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所以活细胞不被染色。而死的动物细胞的细胞膜不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所以台盼蓝染色剂能够进入死细胞内,使其被染色。
第2节 细胞器
基础题

1.图1中,注字的“内质网”应是“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应是“内质网”。染色质的注字指示线位置有误。中心体还应包括指示线下方的中心粒。
图2中,注字的“核仁”应是“叶绿体”,“叶绿体”应是“线粒体”,“核糖体”应是“中心体”。
2.C。 3.B。 4.C。
拓展题
提示:溶酶体的膜在结构上比较特殊,如经过修饰等,不会被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水解。
第3节 细胞核
基础题
1.(1)√;(2)×。
2.C。 3.C。
拓展题
提示:出生小牛的绝大部分性状像母牛甲。因为小牛获得的是母牛甲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所以它的性状与母牛甲最相似。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基础题
1.√。 2.√。 3.×。
拓展题
提示:农业生产上的轮作正是针对不同作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选择性吸收而采取的生产措施。如果长期在同一块田里种植同种作物,地力就会下降(俗称伤地),即某些元素含量下降,这样就会影响作物的产量。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基础题
1.提示:细胞膜太薄了,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而19世纪时还没有电子显微镜,学者们只好从细胞膜的生理功能入手进行探究。
2.脂质和蛋白质。
3.提示:这两种结构模型都认为,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是脂质和蛋白质,这是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是:(1)流动镶嵌模型提出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些横跨整个脂双层,有些部分或全部嵌入脂双层,有些则镶嵌在脂双层的内外两侧表面;而三层结构模型认为蛋白质均匀分布在脂双层的两侧。(2)流动镶嵌模型强调组成膜的分子是运动的;而三层结构模型认为生物膜是静态结构。
4.D。
拓展题
1.提示:生物膜结构的研究历史反映了科学研究的艰辛历程,也告诉我们建立模型的一般方法。科学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已有的知识提出解释某一生物学问题的假说或模型,用观察和实验对假说或模型进行检验、修正和补充。一种模型最终能否被普遍接受,取决于它能否与以后的观察和实验结果相吻合,能否很好地解释相关现象,科学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向前迈进的。
2.提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不可能完美无缺。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永无止境,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对膜的研究将更加细致入微,对膜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将能更完善地解释细胞膜的各种功能,不断完善和发展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基础题
1.D。 2.A。
拓展题
提示:低温环境肯定会影响物质的跨膜运输。温度会影响分子运动的速率,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因此,组成细胞膜的分子的流动性也会相应降低,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的过程也会因有关酶的活性降低而受到抑制。这些都会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一小节练习
基础题
1.巴斯德: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
李比希: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萨姆纳:酶是蛋白质。
2.提示:(1)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需要高效率地进行,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得多。
(2)细胞内的化学反应需要在常温、常压、酸碱度适中等温和条件下进行,无机催化剂常常需要辅助以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条件才能有较高的催化效率。
3.D。
拓展题
1.提示:可用第2章中学过的鉴定蛋白质的方法。在萨姆纳之前,之所以很难鉴定酶的本质,主要是因为细胞中酶的提取和纯化非常困难。
2.提示:(1)如四膜虫的rRNA前体具有催化活性。(2)目前已有发现具催化活性的DNA的报道。
第二小节练习
基础题
1.B。 2.B。
3.提示:这个模型中A代表某类酶,B代表反应底物,C和D代表反应产物。这个模型的含义是:酶A与底物B专一性结合,催化反应的发生,产生了产物C和D。这个模型揭示了酶的专一性。
拓展题
1.(1)A点:随着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B点:反应速率在此时达到最高。C点:反应速率不再随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2)如果A点时温度升高10 ℃,曲线上升的幅度变小。因为图中原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催化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变化。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反应速率都会变慢。
(3)该曲线表明,B点的反应底物的浓度足够大,是酶的数量限制了反应速率的提高,这时加入少量的酶,会使反应速率加快(图略)。
第2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
基础题
1.B。
2.提示:吸能反应:如葡萄糖和果糖合成蔗糖的反应,需要消耗能量,是吸能反应。这一反应所需要的能量是由ATP水解为ADP时释放能量来提供的。放能反应:如丙酮酸的氧化分解,能够释放能量,是放能反应。这一反应所释放的能量除以热能形式散失外,用于ADP转化为ATP的反应,储存在ATP中。
3.提示:在储存能量方面,ATP同葡萄糖相比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ATP分子中含有的化学能比较少,一分子ATP转化为ADP时释放的化学能大约只是一分子葡萄糖的1/94;二是ATP分子中所含的是活跃的化学能,而葡萄糖分子中所含的是稳定的化学能。葡萄糖分子中稳定的化学能只有转化为ATP分子中活跃的化学能,才能被细胞利用。
拓展题
提示: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等生物的细胞内都具有能量“通货”——ATP,这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生物界具有统一性,也反映种类繁多的生物有着共同的起源。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
基础题
1.C。 2.B。
3.提示: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第一个阶段完全相同:都不需要氧;都与线粒体无关。联想到地球的早期以及原核细胞的结构,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测:在生物进化史上先出现无氧呼吸而后才出现有氧呼吸,即有氧呼吸是由无氧呼吸发展变化而形成的。先出现原核细胞而后出现真核细胞,即真核细胞是由原核细胞进化而来的。
4.不能。因为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也能形成ATP。
拓展题
提示:人与鸟类和哺乳类维持体温的能量来源都是细胞呼吸。在这些生物的细胞呼吸过程中,葡萄糖等分子中稳定的化学能释放出来:除一部分储存在ATP中外,其余的则转化成热能,可以直接用于提升体温;ATP水解释放出的能量,除了维持各项生命活动外,有一部分也能转化成热能,用于提升体温。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还需复杂的调节机制。
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第一小节练习
基础题
1.(1)×;(2)√。
2.B。
3.结论是:叶绿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蓝光用于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拓展题
1.植物体吸收光能的色素, 还存在于植物幼嫩的茎和果实等器官的一些含有光合色素的细胞中。
2.提示:是的。不同颜色的藻类吸收不同波长的光。藻类本身的颜色是反射出来的光,即红藻反射出了红光,绿藻反射出绿光,褐藻反射出黄色的光。水层对光波中的红、橙部分吸收显著多于对蓝、绿部分的吸收,即到达深水层的光线是相对富含短波长的光,所以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较多的绿藻分布于海水的浅层,吸收蓝紫光和绿光较多的红藻分布于海水深的地方。
第二小节练习
基础题
1.(1)√;(2)×。
2.B。 3.D。 4.C。 5.D。 6.B。
7.光合作用中光反应阶段的能量来源是光能,暗反应阶段的能量来源是ATP。
8.白天若突然中断二氧化碳的供应,叶绿体内首先积累起来的物质是五碳化合物。
拓展题
1.(1)根据图中的曲线表明,7~10时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增强,这是因为在一定温度和二氧化碳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光合作用的强度是随着光照加强而增强的。
(2)在12时左右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是因为此时温度很高,蒸腾作用很强,气孔大量关闭,二氧化碳供应减少,导致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
(3)14~17时光合作用强度不断下降的原因,是因为此时光照强度不断减弱。
第6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 细胞的增殖
基础题
1.C。 2.A。 3.D。 4.C,E。 5.B。
拓展题
1.提示:卵细胞的卵黄中贮存了大量营养物质,卵裂初期所需的营养物质由卵黄提供,不是靠细胞外物质的输入;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限制细胞的物质运输,而卵细胞内部储存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可以长得比较大。
第2节 细胞的分化
基础题
1.数目增多,染色体数目,稳定性差异。
2.C。
拓展题
1.提示: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繁殖花卉,保证花木的优良品质不变,并且繁殖得快;通过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利用干细胞技术解决器官移植缺少供体器官的难题等。
2.提示:动物细胞特别是高等动物细胞随着胚胎的发育,细胞分化潜能变窄。肌细胞是已分化的细胞,它通常不能转化为其他类型的细胞,因而不能用肌细胞代替干细胞培育组织和器官。
第3节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基础题
1.(1)×;(2)√;(3)×。
2.C。
拓展题
提示:细胞凋亡的速率与它们的功能有关系。因为白细胞的功能是吞噬病菌等,所以白细胞凋亡的速率很快。细胞凋亡不仅保证了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的正常进行,而且在维持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方面也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第4节 细胞的癌变
基础题
1.(1)√;(2)√。
2.癌细胞的特点:细胞增殖失控,能够无限增殖;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拓展题
1.提示:不都是。如果早发现,有些癌症完全可以通过手术切除、化疗或放疗治愈,如乳腺癌、胃癌、肠癌等。
2.提示:(1)被动吸烟也可能导致肺癌。(2)其他因素可能导致肺癌。
兴亿达
2025-10-11 广告
作业指导书(SOP)是通过标准化文件形式对具体操作流程的详细描述,旨在确保工作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其核心价值包括:减少人为误差:通过量化操作步骤(如设备参数、时间节点)降低执行偏差知识沉淀:将隐性经验转化为显性文档,便于新员工快速掌握关键技...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兴亿达提供
lwnyd
2009-04-12 · TA获得超过124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4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5.5万
展开全部
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二册课后复习题答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复习题一、1.(╳);2.(╳)
二、1.提示: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提取出的DNA中含有少量蛋白质。
三、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需要具备的技术手段是细菌的培养技术和DNA与蛋白质的提取分离技术(同学们可能回答出其他的技术,如小鼠的饲养技术、DNA的提纯技术等,但只要回答出上述两种主要技术就可以)。科学成果的取得必须有技术手段做保证,技术的发展需要以科学原理为基础,因此,科学与技术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
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复习题 一、(课文原文去找)
二、1.(√) 2.(╳)。
三、1.(D)2.(B)。
五、1.胞嘧啶 2.腺嘌呤 3.鸟嘌呤 4.胸腺嘧啶 5.脱氧核糖 6.磷酸 7.脱氧核苷酸
8.碱基对 9.氢键 10.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片段。
基因的表达
复习题:一、(略)
二、1.(×);2.(×);3.(√)。
三、1.(C);2.(C)。
四、DNA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的分离定律
一、1.(×);2.(×);3.(√)。
二、1.(D);2.(B)。
三、1.(1)这两只黑毛牛的基因型是Bb和Bb,棕毛小牛的基因型是bb。
(2)图解……(只能上传一张图片,没办法解决,那张是测交的这张就传不上了。)
(3)这两只黑毛牛能够生出黑毛小牛,生出黑毛小牛的概率是3/4。
2.(1)第一组:rr×rr;第二组:Rr×Rr;第三组:Rr×rr。
(2)根据第二个组合可以判断出显性性状是圆粒。根据显性和隐性基因的原理,第二个组合亲本的后代中出现了性状分离,由此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一定是杂合体,亲本所表现出来的性状cc圆粒就是显性性状。
(3)第三个组合为测交试验 图解见图片(3)

3.(1)Aa和Aa;(2)1/4;(3)AA和Aa,2/3。
4.提示:非甜玉米是显性性状,甜玉米是隐性性状。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复习题
一、1.(1)1/4,(2)7/16 2.1/2 3.CCEe 4.SsAa和ssAa,1/8。
二、1.D 2.C。
三、1.不是。提示:①任何一个科学的发现,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科学技术基础:19世纪中叶,博物学、数学等自然科学有了较大的发展;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已被人们广泛接受,这使生物学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人们已经了解植物的繁殖,要经过传粉和受精过程;显微镜的使用、改进,切片技术和细胞染色技术的应用,使人们了解了细胞的一些特性;当时科学界正积极开展对多种动植物杂交的研究,等等。孟德尔就是在前人艰苦探索的基础上,通过进行多种植物杂交实验,尤其是豌豆杂交实验,揭示了遗传学的基本规律。②正确地选用试验材料,恰当地运用科学方法(如单因子实验法、统计学方法)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2.RrTt×rrtt
答:RrTt和rrtt杂交,子代基因型和它们的数量比是:1RrTt:1Rrtt:1rrTt:1rrtt。子代表现型和它们的数量比是1紫皮厚壳:1 紫皮薄壳:1 红皮厚壳:1 红皮薄壳。
2.Rrtt×RrTt
答Rrtt×RrTt杂交,子代基因型和它们的数量比是1RRTt : 1RRtt : 2RrTt : 2Rrtt : 1rrTt : 1rrtt。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复习题
一、1.XHXH,XHXh,XhXh;XHY,XhY 2.1/2
二、1.(×);2.(×);3.(×)。

三、1。(略)
2.(1)AaXBXb×AaXBY (2)可能 AAXBXB,AAXBXb,AAXBY,AaXBXB,AaXBXb,AaXBY
3.(1)XbY,XBXB或XBXb (2)XBXb,外祖母;XBXb,母亲。(3)1/4 。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复习题 一、(略)
二、1.(D);2.(B);3.(B);4.(A)。
三、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分子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从而使生物的基因型发生改变。但是基因型的改变并不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例如,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自交,可能会产生基因型为dd的矮茎豌豆,这种基因型的改变,并不是基因突变。
2.如果这种牛在长期繁殖过程中,从未出现过矮脚牛,那么这头矮脚牛的产生,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否则,可能是由于它的双亲都是隐性矮脚基因的携带者。
染色体变异
复习题 一、1.4;2.2;3.II、II、III、III、IV、IV;4.X、X;5.X、II、III、IV。
二、1.(B);2.(B)3.(D)4.(C)。
三、14 1 二倍体 21 6 六倍体 56 8 4
人类遗传病与优生
复习题 一、(略)
二、1.(×);2.(×);3.(×)。
三、1.C;2.B。
四、血友病基因(h)和红绿色盲基因(b)都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交叉遗传的原理,小华母亲的红绿色盲基因会传给儿子,所以小华的X染色体上一定也有红绿色盲基因。
生物的进化
复习题 二、1.(╳) 2.(╳) 3.(╳) 4.(╳) 5.(√)。 三、1.(C); 2.(C); 3.(D); 4.(B)。
生态因素
复习题 一、1.②;①;③。 2.②;③;④;①。
二、2.发电厂将大量的冷却水直接排入湖中,导致湖水温度升高,会影响硅藻的繁殖,使硅藻的数量减少。由于硅藻是鱼类的优良天然饲料,硅藻数量的减少对鱼类的生存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种群和生物群落
复习题 一、1.(√)2.(╳)。
二、1.B国家的人口增长率高。这是因为B国家幼年人口多于成年人口,成年人口多于老年人口,这样的人口年龄组成是增长型的。
2.在引入初期,绵羊数量连续增长。若干年后,绵羊的数量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保持稳定。对自然界的种群来说,由于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下去。
生态系统的类型
复习题 一、1.(╳);2.(╳);3.(√);4.(╳);5.(√)。
生态系统的结构
复习题 二、1.(×) 2.(×)。
三、1.(A)2.(C)3.(B)。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复习题
一、1.(C)2.(B)。
二、1.(1)16%(2)因为生产者自身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掉一部分能量,还有一部分生产者未被初级消费者利用,所以能量的传递效率不能达到100%。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复习题 一、1.(A) 2.(B)。
二、1.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这是因为在生物圈内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不需要从生物圈以外进行物质的输入。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复习题
二、1.喷洒高效农药,在消灭棉铃虫的同时,也会杀死大量的棉铃虫的天敌。棉铃虫由于失去了天敌的控制,就容易再度大发生。在棉田中放养赤眼蜂,由于棉铃虫和赤眼蜂在数量上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能够将棉铃虫的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从这个角度讲,这个方案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1)藻类数量减少;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2)有机物分解后形成大量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的大量繁殖。(3)藻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有机物减少,需氧型细菌数量下降,因而对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4)河流中的生物大量死亡,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遭到破坏。
生物圈的稳态
复习题 二、1.(╳);2..(√);3(╳)。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复习题 一、1.(√);2.(╳);3(√);4(╳);5(√)。
二、D。
三、每一位公民都应当自觉遵守并宣传国家的有关法律,积极参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项活动。
参考资料:现行人教版教材、教辅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zcq0612
2009-04-17 · TA获得超过34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5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1.5万
展开全部
我有必修3的,给我邮箱,我发给你。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