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
银的特性
总体特性
名称, 符号, 序号
银、Ag、47
系列 过渡金属
族, 周期, 元素分区
11族, 5, d
密度、硬度
10490 kg/m3、2.5
颜色和外表
带光泽白金属
地壳含量
1×10-5 %
原子属性
原子量
107.8683 原子量单位
原子半径(计算值)
160(165)pm
共价半径
153 pm
范德华半径
172 pm
价电子排布
[氪]4d105s1
电子在每能级的排布
2,8,18,18,1
氧化价(氧化物)
1(两性)
晶体结构
面心立方晶格
物理属性
物质状态
固态(反磁性)
熔点
1234.93 K(961.78 °C)
沸点
2435 K(2162 °C)
摩尔体积
10.27×10-6m3/mol
汽化热
250.58 kJ/mol
熔化热
11.3 kJ/mol
蒸气压
0.34 帕(1234K)
声速
2600 m/s(293.15K)
其他性质
电负性
1.93(鲍林标度)
比热
232 J/(kg•K)
电导率
63×106/(米欧姆)
热导率
429 W/(m•K)
第一电离能
731.0 kJ/mol
第二电离能 2070 kJ/mol
第三电离能 3361 kJ/mol
最稳定的同位素
同位素
丰度
半衰期
衰变模式
衰变能量
MeV
衰变产物
107Ag 51.839 % 稳定
108mAg 人造
418年 电子捕获
同质异构转变
2.027
0.109 108Pd
109Ag 48.161 % 稳定
核磁共振特性
107Ag 109Ag
核自旋
-1/2 -1/2
灵敏度 6.62×10-5 0.000101
在没有特别注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是
国际标准基准单位单位和标准气温和气压
银是一种化学元素,化学符号Ag,原子序数47,是一种过渡金属。
•
显著的特性
银的化学活性小,价格贵,主要用作钱币及首饰。为热、电的良导体,不易受化学药品腐蚀,在电子工业上是重要的导电材料。质软,常须加入镍、铜以增加硬度。
应用
贵金属,在古代曾用于制造货币(现已很少或只作纪念币)、首饰,并用于制造奖牌。 除装饰用外,主要用于电力工业由于活性小,可以用作电线等导电体。
历史
银拉丁原名为Argentum,是其化学符号的来源。
中文是将代表金属的“金”字部首,加上艮字形声,造成“银”字。
因为银的活跃性低,其元素型态易被发现亦易提取,故此在古时的中国和西方分别已被认定为五金和炼金术七金之二,仅于金之后一名。
古代西方的炼金术和占星术也有将金属中的银与七曜中的月连结,又为金和日之后一名。]
在生物中作用
银并不会对人的身体产生毒性,但长期接触银金属和无毒银化合物也会引致银质沈著症。因为身体色素产生变化,皮肤表面会显出灰蓝色。虽无毒性,但仍会影响外观。
此外,银离子和含银化合物可以杀死或者抑制细菌、病毒、藻类和真菌,反应类似汞和铅,但目前的背后原理亦未解开。因为它有对抗疾病的效果,所以又被称为亲生物金属。
来源
银在自然界中很少量以游离态单质存在,主要以含银化合物矿石存在。
元素符号:Ag
元素名称:银
元素原子量:107.9
元素类型:金属
发现人:
发现年代:
发现过程:
在古代,人类就对银有了认识。
元素描述:
银白色金属。密度:10.5克/厘米3。熔点:961.93℃,沸点2213℃。化合价+1。富延展性,是导热、导电性能很好的金属。第一电离能7.576电子伏。化学性质稳定,对水与大气中的氧都不起作用;易溶于稀硝酸、热的浓硫酸和盐酸、熔融的氢氧化碱。
元素来源:
银矿主要有辉银矿,其次是角矿,也有自然银。由银矿与食盐和水共热,再与汞结合为银汞齐,蒸去汞而得银。或由银矿以氰化碱类浸出后加铅或锌使银沉淀而制得。
元素用途:
用于制合金、焊药、银箔、银盐、化学仪器等,并用于制银币和底银等方面。
元素辅助资料:
银在自然界中很少以单质状态存在,大部分是化合物状态,因而它的发现要比金晚,一般认为在距今5500-6000年以前。涅克拉索夫的《普通化学教程》中也谈到自然银,曾经发现的最大银块重13.5吨。
天然银多半是和金、贡、锑、铜或铂成合金,天然金几乎总是与少量银成合金。我国古代已知的琥珀金,在英文中称为ELECTRUM,就是一种天然的金、银合金,含银约20%。最初由于人们取得银的量很小,使得它的价值比金还贵。在大约公元前1780-1580年间埃及王朝的法典中规定,银的价值是金的两倍。甚至到17世纪,在日本银和金的价值还是相等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讲到:“……而银的开采却以矿山劳动和一般比较高度的技术发展为前提。因此,虽然银不那么绝对稀少,但是它最初的价值却相对地大于金的价值。”
到13-14世纪,我国和欧洲都发展起灰吹法检验金、银。这也是一种分离金、银中杂质的方法,又称烤钵冶金法。这种方法是将待检验的金、银试样或采得的金、银放置在用动物骨灰制成的钵中加热,铅和其他杂质形成氧化物,部分被鼓风吹去,部分渗入灰中,留下未氧化的金、银。这样可以计算出试样或矿金中含金、银的量和纯度。这种方法至今也用在分析化学中。
银在我国古代称为白金。西方古代人们用月亮的符号来表示银,拉丁文中, “银”是argentum,来自希腊文argyros(明亮)。因此,银的化学元素符号是Ag。
返回元素周期表
元素名称:银
元素符号:Ag
元素英文名称:Silver
拉丁原名:Argentum
中文是将金属金字部首,加上艮字形声。
元素类型:金属元素
在元素周期表中属于Ⅰ类的副族元素
原子序数:47
相对原子质量:107.868
原子体积:(立方厘米/摩尔) 10.3
颜色和状态:银白色金属
莫氏硬度:2.5
声音在其中的传播速率:(m/S)2680
[编辑本段]含量
银在地壳中的含量很少,仅占0.07ppm,在自然界中有单质的自然银存在,但主要是化合物状态。
元素在太阳中的含量:(ppm)
0.001
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ppm)
太平洋表面 0.0000001
[编辑本段]物理性质
密度:10.53克/厘米3 (20℃)
熔点:961.78℃
沸点:2213℃
熔解热:11.30千焦/摩尔
汽化热:250.580千焦/摩尔
反射率:91%
有良好的柔韧性和延展性,延展性仅次于金,能压成薄片,拉成细丝。1克银可以拉成1800米长的细丝,可轧成厚度为1/100000毫米的银箔,是导电性和导热性最好的金属。
晶体结构:晶胞为面心立方晶胞,每个晶胞含有4个金属原子。
晶胞参数:
a = 408.53 pm
b = 408.53 pm
c = 408.53 pm
α = 90°
β = 90°
γ = 90°
电子层排布:2-8-18-18-1
常见化合价:+1
氧化态:
Main Ag+1
Other Ag0, Ag+2, Ag+3
电离能 (kJ /mol)
M - M+ 731
M+ - M2+ 2073
M2+ - M3+ 3361
M3+ - M4+ 5000
M4+ - M5+ 6700
M5+ - M6+ 8600
M6+ - M7+ 11200
M7+ - M8+ 13400
M8+ - M9+ 15600
M9+ - M10+ 18000
[编辑本段]化学性质:
银的特征氧化数为+1,其化学性质比铜差,常温下,甚至加热时也不与水和空气中的氧作用。
但当空气中含有硫化氢时,银的表面会失去银白色的光泽,这是因为银和空气中的H2S化合成黑色Ag2S的缘故。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4Ag + H2S + O2 = 2Ag2S + 2H2O
银不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但银能溶解在硝酸或热的浓硫酸中:
加热
2Ag + 2H2SO4(浓) ==== Ag2SO4 + SO2↑ + 2H2O
银在常温下与卤素反应很慢,在加热的条件下即可生成卤化物:
473K
2Ag + F2 ===== 2AgF 暗棕色
加热
2Ag + Cl2 ===== 2AgCl 白色
加热
2Ag + Br2 ===== 2AgBr 淡黄色
加热
2Ag + I2 ===== 2AgI 黄色
银对硫有很强的亲合势,加热时可以与硫直接化合成Ag2S:
加热
2Ag + S ==== Ag2S
银易溶于硝酸和热的浓硫酸,微溶于热的稀硫酸而不溶于冷的稀硫酸。
盐酸和王水只能使银表面发生氯化,而生成氯化银薄膜。
银具有很好的耐碱性能,不与碱金属氢氧化物和碱金属碳酸盐发生作用。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26406.html?wtp=tt
元素符号:Ag
元素名称:银
元素原子量:107.9
元素类型:金属
发现人:
发现年代:
发现过程:
在古代,人类就对银有了认识。
元素描述:
银白色金属。密度:10.5克/厘米3。熔点:961.93℃,沸点2213℃。化合价+1。富延展性,是导热、导电性能很好的金属。第一电离能7.576电子伏。化学性质稳定,对水与大气中的氧都不起作用;易溶于稀硝酸、热的浓硫酸和盐酸、熔融的氢氧化碱。
元素来源:
银矿主要有辉银矿,其次是角矿,也有自然银。由银矿与食盐和水共热,再与汞结合为银汞齐,蒸去汞而得银。或由银矿以氰化碱类浸出后加铅或锌使银沉淀而制得。
元素用途:
用于制合金、焊药、银箔、银盐、化学仪器等,并用于制银币和底银等方面。
元素辅助资料:
银在自然界中很少以单质状态存在,大部分是化合物状态,因而它的发现要比金晚,一般认为在距今5500-6000年以前。涅克拉索夫的《普通化学教程》中也谈到自然银,曾经发现的最大银块重13.5吨。
天然银多半是和金、贡、锑、铜或铂成合金,天然金几乎总是与少量银成合金。我国古代已知的琥珀金,在英文中称为ELECTRUM,就是一种天然的金、银合金,含银约20%。最初由于人们取得银的量很小,使得它的价值比金还贵。在大约公元前1780-1580年间埃及王朝的法典中规定,银的价值是金的两倍。甚至到17世纪,在日本银和金的价值还是相等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讲到:“……而银的开采却以矿山劳动和一般比较高度的技术发展为前提。因此,虽然银不那么绝对稀少,但是它最初的价值却相对地大于金的价值。”
到13-14世纪,我国和欧洲都发展起灰吹法检验金、银。这也是一种分离金、银中杂质的方法,又称烤钵冶金法。这种方法是将待检验的金、银试样或采得的金、银放置在用动物骨灰制成的钵中加热,铅和其他杂质形成氧化物,部分被鼓风吹去,部分渗入灰中,留下未氧化的金、银。这样可以计算出试样或矿金中含金、银的量和纯度。这种方法至今也用在分析化学中。
银在我国古代称为白金。西方古代人们用月亮的符号来表示银,拉丁文中, “银”是argentum,来自希腊文argyros(明亮)。因此,银的化学元素符号是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