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2013-10-29
展开全部
CT是一种功能齐全的病情探测仪器,它是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技术简称。 CT的工作程序是这样的:它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应用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对人体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所获取的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就可摄下人体被检查部位的断面或立体的图像,发现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自从X射线发现后,医学上就开始用它来探测人体疾病。但是,由于人体内有些器官对X线的吸收差别极小,因此X射线对那些前后重叠的组织的病变就难以发现。于是,美国与英国的科学家开始了寻找一种新的东西来弥补用X线技术检查人体病变的不足。1963年,美国物理学家科马克发现人体不同的组织对X线的透过率有所不同,在研究中还得出了一些有关的计算公式,这些公式为后来CT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1967年,英国电子工种师亨斯费尔德在并不知道科马克研究成果的情况下,也开始了研制一种新技术的工作。他首先研究了模式的识别,然后制作了一台能加强X射线放射源的简单的扫描装置,即后来的CT,用于对人的头部进行实验性扫描测量。后来,他又用这种装置去测量全身,获得了同样的效果。1971年9月,亨斯费尔德又与一位神经放射学家合作,在伦敦郊外一家医院安装了他设计制造的这种装置,开始了头部检查。10月4日,医院用它检查了第一个病人。患者在完全清醒的情况下朝天仰卧,X线管装在患者的上方,绕检查部位转动,同时在患者下方装一计数器,使人体各部位对X线吸收的多少反映在计数器上,再经过电子计算机的处理,使人体各部位的图像从荧屏上显示出来。这次试验非常成功。1972年4月,亨斯费尔德在英国放射学年会上首次公布了这一结果,正式宣告了CT的诞生。这一消息引起科技界的极大震动,CT的研制成功被誉为自伦琴发现X射线以后,放射诊断学上最重要的成就。因此,亨斯费尔德和科马克共同获取1979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而今,CT已广泛运用于医疗诊断上。
2013-10-29
展开全部
各向同性”也叫“立方体像素”,是指像素的长宽高都相等的情况。
在螺旋CT没有出现之前,谈到“像素”一般仅仅指像素的长宽值,而忽略了像素的高度。
但是,正如我们常做的比喻:“CT断面就象一片片的面包”,而“面包片”实际上是有厚度的,所以“像素”的确切说法应该是“像素体”,具有长宽高。
螺旋CT出现以后,可以进行体积扫描并做三维重建了,此时“像素体”的概念就很重要了。
像素体的长宽取决于探测器的数量,探测器数目越多,像素体的长宽就可以越小。
而像素体的高度取决于准直器的宽度,准直器越窄,像素体的高度就越小。
当像素体的长宽与高度相等时,像素体就为立方体,也就是“各向同性”了。
“各向同性”像素体的最大优点是多平面重建时各平面的图像质量是一致的。
能够产生“各向同性”像素体的螺旋CT机一般都在16排以上。各向同性(isotropic)强调的是图像在z轴上的分辨率与平面内的xy轴相同,平面内的像素大小一般为采集野/矩阵,采集野按较小的250mm算,CT矩阵为通常为512*512,250/512= 0.5,也就是说,Z轴的分辨率也要达到0.5mm才能算是各向同性,事实上目前只有TOSHIBA的探测器能够做到0.5mm层厚,但所有的厂家都声称自己也是各项同性。
在螺旋CT没有出现之前,谈到“像素”一般仅仅指像素的长宽值,而忽略了像素的高度。
但是,正如我们常做的比喻:“CT断面就象一片片的面包”,而“面包片”实际上是有厚度的,所以“像素”的确切说法应该是“像素体”,具有长宽高。
螺旋CT出现以后,可以进行体积扫描并做三维重建了,此时“像素体”的概念就很重要了。
像素体的长宽取决于探测器的数量,探测器数目越多,像素体的长宽就可以越小。
而像素体的高度取决于准直器的宽度,准直器越窄,像素体的高度就越小。
当像素体的长宽与高度相等时,像素体就为立方体,也就是“各向同性”了。
“各向同性”像素体的最大优点是多平面重建时各平面的图像质量是一致的。
能够产生“各向同性”像素体的螺旋CT机一般都在16排以上。各向同性(isotropic)强调的是图像在z轴上的分辨率与平面内的xy轴相同,平面内的像素大小一般为采集野/矩阵,采集野按较小的250mm算,CT矩阵为通常为512*512,250/512= 0.5,也就是说,Z轴的分辨率也要达到0.5mm才能算是各向同性,事实上目前只有TOSHIBA的探测器能够做到0.5mm层厚,但所有的厂家都声称自己也是各项同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ct扫描是检查什么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