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与社会》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开全部
那么,如何根据这门课程的性质组织教学呢?下面我以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实践:
一、联系生活 调动学生情趣
生活既指人在生物学上的生存、活动,又包括人的思想、情感、愿望等精神内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一节课,包括《品德与社会》课,不管课是怎样上的,学生都在生活。因此,要想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就必须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社会生活中与学生内心世界的联系。于是,我针对三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基本处于形象的、具体的感性思维阶段的特点,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生活情境,运用生岩锋动有趣的生活方法,激发他们的认识情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我在教学《大家都是好朋友》这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感受同学之间平常而真实的情谊,对好朋友表达自己的欣赏和友爱和同学之间和睦相处的生活事例,激起他们的美好回忆。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作了铺垫。接着我引导学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学会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友爱是相同的这一主题,帮助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性,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异,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我们要理解和尊重他人不同的感受与选择,这样才会彼此享受平等的友爱。要求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在与同学相处中有否发生过一些愉快或不愉快的事。如果这些事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样对待?这时的讨论、发言热烈异常,有赞颂同学间互帮互助的,有内疚自己错怪别人的,有畅述自己和别人握手言和的这样的实话实说是学生内心世界的流露。紧接着我提供了同学间常见的不良思想情感及做法的例子,指导学生认真剖析,使学生知道了正确的做。引导学生感受同学之间平常而真实的情谊,对好朋友表达自己的欣赏和友爱,同时学会思考,知道同学、同伴之间需要有健康的友谊,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你的心情我理解则进一步通过换位体验,引导学生站在他人粗游晌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学会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友爱是相同的这一主题,帮助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性,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异,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我们要理解和尊重他人不同的感受与选择,这样才会彼此享受平等的友爱。最后一个主题为了友谊,我们共同努力则根据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矛盾,增进彼此的友谊。组织好各主题的送卡片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同学之间的情谊。要鼓励学生多写几张小卡片送给同学,同时注意保护个别没收到卡片的孩子的积极性,不要让他们觉得没人与他们做朋友而产生自卑感,要鼓励他们主动和同学交流,鼓励大家和他们交朋友,让这部分学生同样感受到友情的温暖。
二、联系实际 引发共鸣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品德与社会课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具体的事例,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前些天,我班符宜杨生病没来校上学,同桌杨湘和冯尔植玩在一起还一同回家,俨然成了一对好兄弟。今天符宜杨来上学了,看见杨相和冯尔植手牵着手,顿时不高兴的坐在一旁不肯玩耍。我便上前询问:为什么不跟他们玩?符宜杨不高兴地说:哥哥被抢走了,不和我玩了。我便劝解道:杨湘是你的哥哥,也可以是班里其他同学的哥哥,他并不是不要你。可符宜杨怎么也听不进去。随后一整天,他对杨湘不理不睬,就算符宜杨主动来与他说话了,他也是一幅敌对、怨恨的样子。我想孩子都有着强烈的社交欲望,但他们的社交能力比较低,交到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就更加不容易。而且符宜杨是典型的独生子女第二代,所以长辈们非常宠他,在与孩子的母亲谈论中我也了解到,家中长辈往往因为害怕孩子交到坏朋友,,故造成孩子不太愿意与同伴交往。在这种情况下,符宜杨经常陷于孤独的状态下,故对于难得的一个朋友格外当成宝。因而就出现了霸道的心理,不许别人亲近自己的好朋友,把朋友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不许别人侵犯。第二天自由活动时间,我又与他单独谈心了。我先细磨槐声安慰他,告诉他老师理解他委屈的感受,但是我们要想办法解决才行,然后请他说说自己对于这件事有些什么想法。在两天的倾心交谈后,符宜杨终于明白,班中的每位同学都是哥哥姐姐,要相互帮助,相互爱护。一个人可以有很多个朋友,也可以成为很多的朋友。在这过程中,符宜杨慢慢树立了集体观念,明白在集体中要学会团结、分享,只要相亲相爱,大家都可以成为彼此的朋友。同时,为了在集体中受欢迎,符宜杨也渐渐地不再表现出小气了。
三、开展实践 知行结合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为了改变学生这些错误认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在教学《清晨,谁在为我们忙碌》这一课时,我设计:
情境1:《忙碌的母亲》
天蒙蒙亮时,菲菲的妈妈已经起床引火,黑暗中火光照亮了妈妈的脸,接着妈妈给菲菲做早餐、梳头,临走时,理理她的衣服,摸摸她的头,然后,菲菲在妈妈的叮咛中上学去。
这一个个真实的镜头,定会唤起学生的许多美好的记忆,他们会深深地感受到妈妈为了让我们安心学习,一大早就开始忙碌,有这样的好妈妈,我真幸福啊!
情境2 :《喂鸡的老奶奶》
经过邻居家,她看到了喂鸡的老奶奶。老奶奶,一大早就开始忙碌,盼着鸡多下蛋,好留着给孙子们吃。
从老奶奶的身上,学生最能感受到劳动者的质朴与勤劳,也会看到自己奶奶的影子,想起:我吃的鸡蛋都是奶奶给的呢!
为了我们生活的安宁幸福,有许多的人在为我们忙碌着如:医生、警察、清洁工、建筑工、修理工等,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劳动者的给我们生活提供的便利。整堂课紧紧围绕他们的生活,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真实的生活,并把课堂开放到社会,以活动的形式,使学生深深地体验到,为了我们生活的安宁、幸福,有许许多多的人在为我们忙碌着。
综而述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活动教学是倡导以人为本、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其精髓就在于它倡导以人为本、从活动中来,到活动中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只要始终要以活动教学的精髓为指导,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材与活动、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用心体验教学感受,知、情协调,内、外化统一,便能充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联系生活 调动学生情趣
生活既指人在生物学上的生存、活动,又包括人的思想、情感、愿望等精神内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一节课,包括《品德与社会》课,不管课是怎样上的,学生都在生活。因此,要想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就必须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社会生活中与学生内心世界的联系。于是,我针对三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基本处于形象的、具体的感性思维阶段的特点,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生活情境,运用生岩锋动有趣的生活方法,激发他们的认识情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我在教学《大家都是好朋友》这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感受同学之间平常而真实的情谊,对好朋友表达自己的欣赏和友爱和同学之间和睦相处的生活事例,激起他们的美好回忆。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作了铺垫。接着我引导学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学会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友爱是相同的这一主题,帮助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性,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异,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我们要理解和尊重他人不同的感受与选择,这样才会彼此享受平等的友爱。要求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在与同学相处中有否发生过一些愉快或不愉快的事。如果这些事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样对待?这时的讨论、发言热烈异常,有赞颂同学间互帮互助的,有内疚自己错怪别人的,有畅述自己和别人握手言和的这样的实话实说是学生内心世界的流露。紧接着我提供了同学间常见的不良思想情感及做法的例子,指导学生认真剖析,使学生知道了正确的做。引导学生感受同学之间平常而真实的情谊,对好朋友表达自己的欣赏和友爱,同时学会思考,知道同学、同伴之间需要有健康的友谊,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你的心情我理解则进一步通过换位体验,引导学生站在他人粗游晌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学会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友爱是相同的这一主题,帮助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性,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异,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我们要理解和尊重他人不同的感受与选择,这样才会彼此享受平等的友爱。最后一个主题为了友谊,我们共同努力则根据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矛盾,增进彼此的友谊。组织好各主题的送卡片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同学之间的情谊。要鼓励学生多写几张小卡片送给同学,同时注意保护个别没收到卡片的孩子的积极性,不要让他们觉得没人与他们做朋友而产生自卑感,要鼓励他们主动和同学交流,鼓励大家和他们交朋友,让这部分学生同样感受到友情的温暖。
二、联系实际 引发共鸣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品德与社会课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具体的事例,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前些天,我班符宜杨生病没来校上学,同桌杨湘和冯尔植玩在一起还一同回家,俨然成了一对好兄弟。今天符宜杨来上学了,看见杨相和冯尔植手牵着手,顿时不高兴的坐在一旁不肯玩耍。我便上前询问:为什么不跟他们玩?符宜杨不高兴地说:哥哥被抢走了,不和我玩了。我便劝解道:杨湘是你的哥哥,也可以是班里其他同学的哥哥,他并不是不要你。可符宜杨怎么也听不进去。随后一整天,他对杨湘不理不睬,就算符宜杨主动来与他说话了,他也是一幅敌对、怨恨的样子。我想孩子都有着强烈的社交欲望,但他们的社交能力比较低,交到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就更加不容易。而且符宜杨是典型的独生子女第二代,所以长辈们非常宠他,在与孩子的母亲谈论中我也了解到,家中长辈往往因为害怕孩子交到坏朋友,,故造成孩子不太愿意与同伴交往。在这种情况下,符宜杨经常陷于孤独的状态下,故对于难得的一个朋友格外当成宝。因而就出现了霸道的心理,不许别人亲近自己的好朋友,把朋友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不许别人侵犯。第二天自由活动时间,我又与他单独谈心了。我先细磨槐声安慰他,告诉他老师理解他委屈的感受,但是我们要想办法解决才行,然后请他说说自己对于这件事有些什么想法。在两天的倾心交谈后,符宜杨终于明白,班中的每位同学都是哥哥姐姐,要相互帮助,相互爱护。一个人可以有很多个朋友,也可以成为很多的朋友。在这过程中,符宜杨慢慢树立了集体观念,明白在集体中要学会团结、分享,只要相亲相爱,大家都可以成为彼此的朋友。同时,为了在集体中受欢迎,符宜杨也渐渐地不再表现出小气了。
三、开展实践 知行结合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为了改变学生这些错误认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在教学《清晨,谁在为我们忙碌》这一课时,我设计:
情境1:《忙碌的母亲》
天蒙蒙亮时,菲菲的妈妈已经起床引火,黑暗中火光照亮了妈妈的脸,接着妈妈给菲菲做早餐、梳头,临走时,理理她的衣服,摸摸她的头,然后,菲菲在妈妈的叮咛中上学去。
这一个个真实的镜头,定会唤起学生的许多美好的记忆,他们会深深地感受到妈妈为了让我们安心学习,一大早就开始忙碌,有这样的好妈妈,我真幸福啊!
情境2 :《喂鸡的老奶奶》
经过邻居家,她看到了喂鸡的老奶奶。老奶奶,一大早就开始忙碌,盼着鸡多下蛋,好留着给孙子们吃。
从老奶奶的身上,学生最能感受到劳动者的质朴与勤劳,也会看到自己奶奶的影子,想起:我吃的鸡蛋都是奶奶给的呢!
为了我们生活的安宁幸福,有许多的人在为我们忙碌着如:医生、警察、清洁工、建筑工、修理工等,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劳动者的给我们生活提供的便利。整堂课紧紧围绕他们的生活,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真实的生活,并把课堂开放到社会,以活动的形式,使学生深深地体验到,为了我们生活的安宁、幸福,有许许多多的人在为我们忙碌着。
综而述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活动教学是倡导以人为本、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其精髓就在于它倡导以人为本、从活动中来,到活动中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只要始终要以活动教学的精髓为指导,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材与活动、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用心体验教学感受,知、情协调,内、外化统一,便能充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