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和李世民征高丽为什么失败?

 我来答
生春英p8
2013-10-16 · 超过67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23万
展开全部
他不同意的原因是这样的,他说:“现在是天子亲征呀,怎么能与其他将领的征讨一样呢,绝不能出现任何危险,有任何侥幸的心理。现在建安、新城的俘虏,差不多有十万人,如果我们去攻乌骨城,他们都要跟在我们的后面,这就很危险。不如先破安市,再取建安,然后长驱而进,这是万全之策呀。”说穿了,这是天子亲征,要安全第一,不管什么战术不战术了,只要能够稳妥的保证天子的安全,怎么保险怎么来。这怎么是在打仗呀,真是开玩笑!有此种心态,是有违兵法的,它永远失去了出奇制胜的用兵策略。
这就是皇帝亲征的制肘,你不替自己考虑,大臣们要替你考虑,不单纯是一个军事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这是帝王之战,务求万全。这就极大的限制了军事将领的才华,使他们不能按照自己可以打胜的方法去做,而只能按照最高统帅部的最笨的方法、有板有眼的战斗。这太难了,于是你就会看到,那些优秀的将领失去了耀眼的光辉,变得平庸起来。
胡三省与此处注道:“太宗之定天下,多以出奇取胜,独辽东之役,欲以万全制敌,所以无功。”同意这种说法。《孙子兵法》中也说:兵者,诡道也。你一旦失去了隐蔽性,面对面的打一场消耗战--除非万不得已,这颗钉子是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必须拔出--那就很难发挥自己的优势了。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也就此展开了一通分析,他也认为,这次安市之战,李世民一受制于李世勣,再受制于长孙无忌,失去了大好的平定高丽的机会,把时间耽误在毫无意义的一城一地的争夺上了,这叫舍本求末,哪有不失败的道理!
于是,唐军一次次的向这座高丽最坚固的城池发起了进攻,安市的守城准备非常充分,粮草充足,兵强马壮。他们的守兵防御的很成功,还不断的组织精锐的小分队下城突击,变被动为主动,搞得唐军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非常头痛。
无奈之下,江夏王李道宗采取了最笨的方法,在安市城的东南角动员军队筑起了土山,一点点的增高并且一点点的向城墙靠近。安市的守兵也以同样的手段加固、增高城墙,与之抗衡,每天都要攻城六、七次。往往是前脚唐军用冲车绞石击坏了安市城墙上的瞭望塔,后脚马上又被高丽兵修好,唐军非常疲惫。李道宗也在指挥攻城时,被射伤了脚,虽说李世民亲自给他扎针,但对于攻城的效果也很是无奈。
还是那个笨办法,筑山。唐军筑垒土山,昼夜不停,耗时两个月,用了五十万个工时,才终于垒出了一座比安市城高许多大土山。这座土山距离安市的城墙只有几丈远,站在山顶上可以看到城中的情况了。李道宗便派遣果毅(官名)傅伏爱率兵屯于山顶,用来防备敌人。不幸的是,对于唐军来说一次最好的破城机会错过了。
一天,筑好的这座土山靠安市城的一面突然倒塌了,沉重的土方压在了安市城的城墙上,竟然把城墙压塌了,露出来一个大大的缺口。这是一个最佳的突入城中的机会,但这位叫做傅伏爱的将领私自离岗了,不在土山上,士兵们不知道该如何做。正在犹豫等待的时候,数百名高丽勇士从缺口处杀出,竟然打退了唐军,攻占了土山,使唐军花了两个月才筑起来的这一重要工事沦丧敌手。高丽兵很快加固了土山,使他们与城墙连为一体,这座土山竟成为了安市防御强有力的组成部分,这对唐军来说真是莫大的讽刺。
李世民大怒,命令斩杀了这位将军,连续三天发起了对土山的猛烈攻击,但却无法攻下来。李道宗赤足向李世民请罪,请求处罚他的用人不当。李世民说:“你犯的可是死罪呀;但我认为,汉武帝杀王恢,不如秦穆公用孟明,况且你还有破盖牟、辽东的功劳,因此,特赦你无罪了。”
这打的是一场什么战呀!一座城市被猛攻了3个月,从夏天一直打到冬天“草枯水冻”,马匹无法吃到草料了,士兵们的单衣也难以抵抗寒冬的袭击了,最要命的是,军粮要完了。癸未,李世民终于下令,班师回国。回国前,他也没有忘记再最后一次显摆一下帝国军队的威风和他做为大唐帝国天子的风范,他把所有的部队全部拉到安市城下,搞了一次声势浩大的阅兵。城里的高丽兵全都埋伏起来,不露痕迹,只有守城的城主站在城头,远远的向李世民拱手致谢。李世民表扬了他守城的功绩,又赐给他丝绸百匹,教育自己的部下应该象这个城主那样“以勤事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