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张士贵历史面目真实,当被电视剧一再丑化,有说理地方吗。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4-02-20
展开全部
历史上真实的张士贵
张士贵是因坊间小说《薛仁贵征东》而家喻户晓的人物。谚所谓“薛仁贵征东,张士贵得功”,使这个人物在人们心目中成为“奸将”。但事实上张士贵却是地地道道的李唐皇朝的忠臣,今摭拾有关史实,试摆真实张士贵面貌的八分数。

张士贵,虢州卢氏人,本名忽峍,新旧《唐书》皆有传,是一位真正的马上战将,《传》说他“善骑射,臂力过人”,“弯弓百五十斤,左右射无空发”。据此,不难想象他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英姿。

按今人的通俗说法,张士贵还是隋大业末年揭竿而起,反抗隋炀帝暴政的一支农民××军的首领, 并且有较大的影响。《传》载“大业未,聚众为盗,攻剽城邑,远近患之。”即是证明。

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后不久,张士贵便应招加入李氏阵线。高祖颇具慧眼,即拜张士贵为“右光禄大夫”;张士贵对李氏也忠心耿耿。此后即随高祖南征北战,“累有战功”“赐爵新野县公”。在平东都之战中,又因表现不凡授为“虢州剌史”。高祖在此战后曾对张士贵解释授“虢州剌史”的目的乃是“欲卿衣锦昼游耳”,而不久又迁张士贵为“右武侯将军”(一说为右屯卫大将军)。于此,可见唐高祖对这位武将的垂爱和重视。

唐太宗贞观七年,张士贵又被委以重任,《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九》载:“辛未,以张士贵为龚州道行军总管,使击反辽。”张士贵果然不负太宗厚望,次年春,即“讨东西王洞反辽,平之”。

在这次征辽战役中,张士贵能身先士卒,亲当矢石,故而凯旋时,受到唐太宗的亲自慰劳。太宗赞叹不已,给了他很高的评价:“闻公亲当矢石;为士卒先,虽古名将,何以加也?”“联尝闻以忠报国者不顾身”,“但闻其语,未见其实,于公见之矣。”正是由于对唐室的忠心和战功,张士贵“后累迁右领军大将军,改封虢国公。”

以上是张士贵的史略,那么他是否曾以奸诈手段冒领了薛仁贵的战功呢?不然。《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有下面这样一段记载:

“北路太宗御驾兵三十万,令张士贵前部总管,取松亭关。路过辽东……帝叹曰:辽河水,西去长安五千里。帝有悔心……帝视海水汪洋无穷,东望××,隔海千里,如何得过?悔不纳房、杜之言……问过海之计,敬德曰: 乞问张士贵……士贵归寨……士贵请仁贵至帐下……仁贵见问,叉手遂言:告总管,今天子只忧大海为阻,难征××。仁贵用一计,教千里海水,只来日不见了半点儿;上至太宗,下至小卒,如登平地,安稳过海。意下如何?张士贵欠身离座,下帐执仁贵之手。言:引你去御寨见帝,慢慢说……”

这段记载,就语言看,和“正史”略有差异,但既列入“大典”,还是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从中至少可以说明三点:第一,张士贵是颇得唐太宗、尉迟敬德倍赖的;第二,没有张士贵断然用薛仁贵的“瞒天过海”之计,征辽之役必定半途而废;第三,张士贵和薛仁贵是亲密无间的,“冒功”之说起于明永乐帝之后。

《薛仁贵征东》给了张士贵一个荒谬的结局:造反,欲自立为帝,最终被尉迟敬德用鞭打死在午朝门外。其实,张士贵善终于唐高宗显庆初年,死后不但被追赠为荆州都督,还和唐初大功臣秦琼、程咬金、尉迟敬德、李绩、李靖等一样,获得陪葬昭陵(唐太宗墓地)的殊荣。

至于张士贵何以从一个大忠大勇的李唐战将,在小说中演变成大奸大恶的小人,则有待于文艺史家去考证。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