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实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养成教育是终身的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叶圣陶老先生曾这样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养成教育的具体体现,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孩子年龄小,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知道学校的规章制度,懂得一些行为常规,但从总体上说,对常规的认识和领会不深刻、不彻底;动作行为不到位、不规范,所以更是培养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
一、 提高认识,强化校规校纪,规范养成教育
所谓“知为先、行为后”。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首先应该让学生知道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的道理,也就是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我校把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第一节课定为养成教育课,由班主任向学生宣读或解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校规、校纪,提出新学期的新要求、新希望和新目标。并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班纪、班规。如:上下楼梯靠右侧通行;不在楼道内大声说话;不在校园内奔跑、追逐;坚持课前一首歌;按要求做好课前准备;上课积极参加讨论;作业要及时完成、不欠帐;课余多看课外书籍;拓宽知识面等。注意让学生明确怎样做,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去做,使他们更清楚地知道什么对,什么不对。
二、 强化训练,反复抓、抓反复,勤督促,形成习惯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只停留有内容上、宣传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行动上。百说不如一练,百炼成钢。有些行为习惯必须在强制性的训练下才能得以养成,也就是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训练。我校为了让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反复进行行为的训练,从头抓起、从小事抓起。如:行队礼的训练、整理书包的训练、读写姿势的训练、上放学站排进出校园的训练、培养学生在楼道里右侧行走不大声说话等训练。
俗话说:“养成一种坏习惯只要一天,而形成一种好的习惯需要一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积年累月才能达到目的。我校为了使学生真正的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要求教师勤于督促并严格按照《中小学生的行为准则》规范学生的行为。平时发现表现不好的学生、经常被值周生扣分的学生,我们的教师都会用一种正确的态度指出他们的不足,帮助他们及时纠正。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时,都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反复督促、绝不放松的态势,即使遇到学生出现了反复的情况也没有放弃和气馁,孜孜不倦的、不厌其烦的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久而久之,使学生化外来的强制性的行为转化为内在的自觉的一种行为习惯。
三、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引领养成教育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父亲习惯在每天工作之前,到酒馆里喝上一杯酒,这已经成为他的一个习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他依然在吻别了妻儿后,又径直走向酒馆。没有走多远,他感觉有人跟在他的后面,当他转身时,发现他不满8岁的儿子正踩着他留在雪地上的脚印,并且兴奋地说:“爸爸,你看,我正踩着你的脚印!”孩子的话使他为之一振,心想:“我要到酒馆喝酒,儿子却在跟随我的脚印!”从那天起,他改掉了每天早晨喝酒的坏习惯,再也不光顾酒馆了。
有道是,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因为在小学生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永远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老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学生的言行。比如,许多学生卫生习惯差,果皮纸屑随手乱扔,教室里、操场上有了垃圾,同学们却视而不见。那么我校的教师们身体立行,从自身做起,伸伸手、弯弯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同时,组织班队会展开讨论,乱丢垃圾的害处:不但影响校容、校貌,而且还容易滋长寄生虫、病菌,漫延、传播传染病等,会给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使学生们在认识上有所改变,进而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逐渐养成无论在操场上、还是教室里、还是在大街上,看到地面上的垃圾就随手把它拣起来的良好卫生习惯。久而久之,同学们就会感受到保护环境和爱护环境的快乐,也就是伸伸手、弯弯腰,举手之劳而已。同时还会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带动每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使全社会的公民都能养成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从身边做起,保护环境、爱我家乡,提高和增强全社会公民的环保意识。
四、 建立家、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在养成教育工作中,可以说,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教育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是养成教育的第二课堂,更是养成教育成果的展演舞台。
首先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沟通家长和学校的情感。通过家访、家长学校、家校互动卡及家长座谈会等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家庭教育我校提出明确的要求和作法:如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不让孩子沉溺于游戏和进游艺厅、让孩子学会自理、对来客要有礼貌、不乱花钱、不乱吃小食品等,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和规范学生,学生放学回家后,明确告诉家长也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在不断督促和强化中,防止他们坏习惯的滋长。这样,家长和学校在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就达成了共识、达到了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进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是学校与社会的结合,我校积极协调与社会的关系,定期邀请相关的领导、模范人物来校做报告,开展帮教活动;同时聘请校外辅导员做法律知识讲座和交通安全教育讲座。进而要求学生:在校争做好学生、在家争做好孩子、在社会争做好公民;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参观、去实践、去体验,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如组织学生参观农民画馆、南照山烈士陵园、北大营军营,到社区、到街道参加公益事业劳动等,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但增强了社会的责任感,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公共道德观。
五、 树立先进典型,促进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
在养成教育中,树立先进典型,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意或无意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和暗示,促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荣誉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比如:开展“优秀少先队员”评选、“文明守纪好少年”评选、“班级纪律卫生流动红旗”的评选、“争当安全小卫士”、“争当卫生小标兵”等活动,以这样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在榜样的感召下,促进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当然,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还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育和规范中,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力求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赏识每一位学生。对于犯错的学生,不妨给他一把椅子,听他一次倾诉、给他一份关爱、送他一份宽容、给他一点理解、送他一份期待。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学生的成功人生铺路。投稿单位:第二实验小学作者:王启军审核:韩晓丽
一、 提高认识,强化校规校纪,规范养成教育
所谓“知为先、行为后”。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首先应该让学生知道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的道理,也就是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我校把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第一节课定为养成教育课,由班主任向学生宣读或解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校规、校纪,提出新学期的新要求、新希望和新目标。并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班纪、班规。如:上下楼梯靠右侧通行;不在楼道内大声说话;不在校园内奔跑、追逐;坚持课前一首歌;按要求做好课前准备;上课积极参加讨论;作业要及时完成、不欠帐;课余多看课外书籍;拓宽知识面等。注意让学生明确怎样做,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去做,使他们更清楚地知道什么对,什么不对。
二、 强化训练,反复抓、抓反复,勤督促,形成习惯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只停留有内容上、宣传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行动上。百说不如一练,百炼成钢。有些行为习惯必须在强制性的训练下才能得以养成,也就是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训练。我校为了让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反复进行行为的训练,从头抓起、从小事抓起。如:行队礼的训练、整理书包的训练、读写姿势的训练、上放学站排进出校园的训练、培养学生在楼道里右侧行走不大声说话等训练。
俗话说:“养成一种坏习惯只要一天,而形成一种好的习惯需要一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积年累月才能达到目的。我校为了使学生真正的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要求教师勤于督促并严格按照《中小学生的行为准则》规范学生的行为。平时发现表现不好的学生、经常被值周生扣分的学生,我们的教师都会用一种正确的态度指出他们的不足,帮助他们及时纠正。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时,都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反复督促、绝不放松的态势,即使遇到学生出现了反复的情况也没有放弃和气馁,孜孜不倦的、不厌其烦的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久而久之,使学生化外来的强制性的行为转化为内在的自觉的一种行为习惯。
三、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引领养成教育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父亲习惯在每天工作之前,到酒馆里喝上一杯酒,这已经成为他的一个习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他依然在吻别了妻儿后,又径直走向酒馆。没有走多远,他感觉有人跟在他的后面,当他转身时,发现他不满8岁的儿子正踩着他留在雪地上的脚印,并且兴奋地说:“爸爸,你看,我正踩着你的脚印!”孩子的话使他为之一振,心想:“我要到酒馆喝酒,儿子却在跟随我的脚印!”从那天起,他改掉了每天早晨喝酒的坏习惯,再也不光顾酒馆了。
有道是,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因为在小学生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永远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老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学生的言行。比如,许多学生卫生习惯差,果皮纸屑随手乱扔,教室里、操场上有了垃圾,同学们却视而不见。那么我校的教师们身体立行,从自身做起,伸伸手、弯弯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同时,组织班队会展开讨论,乱丢垃圾的害处:不但影响校容、校貌,而且还容易滋长寄生虫、病菌,漫延、传播传染病等,会给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使学生们在认识上有所改变,进而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逐渐养成无论在操场上、还是教室里、还是在大街上,看到地面上的垃圾就随手把它拣起来的良好卫生习惯。久而久之,同学们就会感受到保护环境和爱护环境的快乐,也就是伸伸手、弯弯腰,举手之劳而已。同时还会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带动每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使全社会的公民都能养成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从身边做起,保护环境、爱我家乡,提高和增强全社会公民的环保意识。
四、 建立家、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在养成教育工作中,可以说,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教育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是养成教育的第二课堂,更是养成教育成果的展演舞台。
首先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沟通家长和学校的情感。通过家访、家长学校、家校互动卡及家长座谈会等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家庭教育我校提出明确的要求和作法:如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不让孩子沉溺于游戏和进游艺厅、让孩子学会自理、对来客要有礼貌、不乱花钱、不乱吃小食品等,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和规范学生,学生放学回家后,明确告诉家长也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在不断督促和强化中,防止他们坏习惯的滋长。这样,家长和学校在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就达成了共识、达到了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进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是学校与社会的结合,我校积极协调与社会的关系,定期邀请相关的领导、模范人物来校做报告,开展帮教活动;同时聘请校外辅导员做法律知识讲座和交通安全教育讲座。进而要求学生:在校争做好学生、在家争做好孩子、在社会争做好公民;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参观、去实践、去体验,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如组织学生参观农民画馆、南照山烈士陵园、北大营军营,到社区、到街道参加公益事业劳动等,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但增强了社会的责任感,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公共道德观。
五、 树立先进典型,促进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
在养成教育中,树立先进典型,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意或无意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和暗示,促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荣誉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比如:开展“优秀少先队员”评选、“文明守纪好少年”评选、“班级纪律卫生流动红旗”的评选、“争当安全小卫士”、“争当卫生小标兵”等活动,以这样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在榜样的感召下,促进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当然,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还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育和规范中,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力求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赏识每一位学生。对于犯错的学生,不妨给他一把椅子,听他一次倾诉、给他一份关爱、送他一份宽容、给他一点理解、送他一份期待。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学生的成功人生铺路。投稿单位:第二实验小学作者:王启军审核:韩晓丽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