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主要是在哪几个方面影响中国的民族性格和文化思想与性格的

 我来答
娱乐解说课
高粉答主

2016-06-22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3万
采纳率:89%
帮助的人:733万
展开全部
  儒家思想博大庞杂, 源远流长, 在汉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 儒家的天命思想、人性思想、仁礼思想和小康思想在中国的民族心理中有很深厚的积淀。
  天命思想是儒家思想的主宰。 孔子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主张“ 畏天命”。 认“ 命”敬“天” , 在汉民族中是有传统的。自古以来, 汉民族民间普遍认为生死、婚姻、富贵等是吉是凶均是“ 命中注定”的, 为天意之安排。决“ 不怨天” , 也“不怨人”。 在天人相通思想的影响下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 人们常常把希望寄托在“ 老天爷开眼”上从而形成了敬“天” 的观念和种种敬“ 天” 的风俗习惯。宗教观念淡薄是汉民族意识形态上一个突出特点,。这与儒家的天命有直接的关系。由于汉民族所奉的“ 天” 是神性的“ 天” 转化、最后完全被人性的“ 天” 取代的“ 天” , 所以早在孔子之时, 在祭祀问题上就有了脱离宗教的倾向。孔子重人事, 轻神事,重今世, 轻来世, 脱离宗教的思想的思想对汉族的思想有很大影响,其直接影响居是在汉族源远的历史上从未有哪一个宗教曾经占据过统治地位,在汉族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全民族信仰哪一个宗教的事情。
  人性, 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儒家人性思想的精华是关于“ 生而自然”和“ 人之所以为人”的观念。 所谓“ 生而自然” , 即荀子所言“性者, 天之就也之性”。其最显著的表现在人伦亲情至上的家庭观。在儒者感天地生生之德的理论预设下,父母的生养之恩自然是天高地厚,可与日月齐辉,所以子女与父母的伦常关系是人伦的基础,孝是这层关系的核心,也是儒家家庭观念和家庭教育的中心内容。所以在汉族思想中子女孝顺父母,供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同时也是一个品质优良的人不可或缺的!
  仁与礼,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 是处理好人与人间复杂关系的既深刻、又明嗦的概括, 这是孔子思想核心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 孔子在强调仁的同时, 又强调礼。儒家思想经西汉的“ 独尊” , 隋唐的“ 科举制” , 宋明的“理学化” , 仁礼思想也随之深深地积淀于汉民族的民族心理之中, 无孔不入地渗透于汉民族政治体制、道德意识、行为模式、思维方法、感情态度、审美心理、文化艺术、社会习俗、家庭风范的一切方面, 常成为汉民族群众一种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习惯。如“ 义”的观念, 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和规定着汉民族千家万户的家庭,积淀在汉民族的民族心理之中, 化作汉民族的一种心理状态。铸成的汉民族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成了汉民族所有“ 志士仁人”的脊梁骨, 造就了汉民族“舍生取义”的伟大民族精神。
  孔子政治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天下为家”的小康思想。儒家的这种小康思想, 积淀在汉民族的民族心理之中, 化成自给自足的小农价值观。自古以来, 汉民族人民, 特别是占人绝大多数的农民所追求的是安定、温饱、平稳的生活, 希望在自已的家庭生活中, 能“各亲其亲, 各子其子’,严以笃父子, 以睦兄弟, 以和夫妇” , 更希望能做到“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在小农价值观的支使下, 汉民族长期保存着重农桑、尚节俭、不好工艺、不善商贾、敦厚诚实的古朴民风。
zhuofu
2015-01-15 · TA获得超过1.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017
采纳率:71%
帮助的人:1227万
展开全部
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什么内容;还有什么是民族性格,中国的民族性格
又是怎样的。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 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这几大类。具体来说包括: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如:儒释道思想)、建筑、雕刻、文字、绘画(国画)、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传统节日;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儒家文化是其核心内容,或者说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的主流。其对于民族性格的影响很大。
(二)民族性格的概念:民族性格或谓之国民性格,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其绝大多数人在思想、情操及行为上所表现的某种大概固定的性格型态。性格对于个人而言,是其能否成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于民族来说,民族性格则更是一个决定民族命运的生死攸关的国家大事。从世界各民族兴亡盛衰的历史看,民族性格属于民族脊梁问题。我国的民族性格归纳起来大概有一下这些:谦让、谨慎、中和、含蓄、内向、忍让、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仁慈、宽厚、诚实、守信、忠孝、尚节、守义、守法、爱国、勤劳、无变通等。 我们知道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
移默化、深远持久的。文化不但影响人们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还有思维方式。由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进行的,这是一个持久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人与人之间也会互相影响,最终就使人们乃至一个民族形成一定的性格。其中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思想直接地影响或渗透到其他传统文化中进而影响民族性格。下面我们来探讨传统文化对一些主要的民族性格的影响。
1.谦让、谨慎、中和的民族性格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儒家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庞大,其中又以中庸之道为核心。孔子主张:“凡
事叩其两端又取其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这种含而不露、过犹不及,不走极端的思想即中庸之道。孔子又指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即中庸是最高的德。孔子以后,中庸思想得到大力弘扬,被认为是“天下之大本”,“天下之大道”,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建筑、书画、曲艺、诗词等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成为人人都自觉恪守的处世原则,深深地影响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持中贵和,重视平衡和谐的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在儒家中庸思想熏陶下,中华民族在待人处世时,很推崇“中和”的处世原则,认为人生修养达到了“中和”的境界能使“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为了保持群体和谐,避免发生争执和冲突,人们往往克己守道,循规蹈矩,不走极端,求同存异,和为贵、忍为上,使中华民族形成一种谦让、谨慎、中和的民族性格。
2.既有含蓄、内向、忍让,又有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
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孟子说:“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即在通达时要以天下为己任,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不惜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来治国平天下。穷困之时要安贫乐道,守节、忍让,含蓄,内向,有“固穷”的君子风范。内圣外王是儒家的理想人格。人们注重内在道德品质的修养,是为内圣之功。内圣之功要求人们含蓄、内向、忍让、内省,才能悟道行善,取义成仁,以养“浩然之气”,育“天地之性”。将内在道德品质的修养推广于社会,是为外王之功。外王之功要求人们积极进取,自强不息,才能治国安邦,教化百姓,治国平天下。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既培育了中华民族一种含蓄、内向、忍让的民族性格,又培育了中华民族一种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
3.仁慈、宽厚、诚实、守信的民族性格
儒家提倡“仁”。“仁者,人也”,即只有具备仁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仁”的核心是爱人,“仁”是人的立身之本,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则。孔子认为,对人有爱心,是一切优良道德品质的开端。孟子继承孔子的仁爱思想,将仁爱之心推广到每一个人的身上,进入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会。墨家提倡“兼爱”,兼爱的理想境界是“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一种宽厚、仁慈的传统美德。“真者,精诚之至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倡导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诚信既是统治者立国之基,又是君子为人之本。诚信要求人们能够保持内心的本真,真实表露自己的心声,丝毫不加任何掩饰,真正做到表里如一,言必信、行必果。后经过儒家的反复倡导,诚信这种道德规范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所极力推崇的美德。

4.忠孝、尚节、守义的民族性格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以道德为本位,主要表现在忠君、孝亲、尚节、守义等方面。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专制制度,君权至上,法自君出。因此古人极为看重“忠孝”二字。古语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忠孝是为人处世的根本,视忠孝为百善之首。在国忠君,在家孝亲是人生最高道德准则。不忠不孝之人被视为千古罪人。这种忠孝思想经过“扬弃”,演变成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品质。古人倡导“杀身以成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提倡尚节守义的。千百年来,这种精神造就无数志士仁人,成为中华民族催人奋进,不屈不挠的精神动力。
5. 守法 、爱国、无变通的民族性格
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是礼,其主要内容是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力求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并且这种守礼的思想随儒学的发展其本质没有改变,到了董仲舒提出新儒学的时候还神化皇权,宣扬“君权神授,人君受命于天,统治天下”,加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宋明时理学家以抽象化的理要求人们守礼、守法,而且古时都以守法为美德,使人们守法的思想逐渐成为整个民族的性格之一。董仲舒提出“君威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称为“王道之纲”人们普遍尊崇良君之法,讲究孝悌,所以在国家危难之时,就抛头颅洒热血。还有万千人民对爱国这的赞扬、肯定。诗人对爱国精神的传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诗句的广为流传感染万千人民,这无形之中形成一种爱国之情,一种爱国的民族性格。古时的圣贤很多,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但后来由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将一些圣贤神化如:孔子被称为“先圣”“至圣先师”等,孟子则被称为“亚圣”。 而他们著作自然变成不可变更的权威。所以人们只要按照圣贤、祖先的做法去做自然就错不了,久而久之没有了变通、创新之心,到了清朝时更是“闭关锁国”,终日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最终无变通这一思维定势融入我国多样的民族性格中去。
注意中国传统文化中除传统思想外的其他形式,如:诗、词、曲、国画、节日等更多的是作为传统思想的载体由传统思想来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地影响着民族性格。所以传统文化对民族性格的影响集中表现为传统思想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 招论:
本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即本课题的结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文化直接或间接地深深地、默默地影响着我国的民族性格(爱国、勤劳、守法、含蓄、忠孝、谦让等)的形成、发展,一个民族性格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就会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所以在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上应该我们应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古为今用。使得传统文化对民族性格有一个良性的促进作用。
研究此课题的意义——(一)理论意义:让我们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性格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有怎样的传统文化就有怎样的民族性格。一定的民族性格在传统文化中是可以找到其缩影的。所以不能忽略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应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在此基础上让改良过的传统文化深入人心,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生产力的作用,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具体落实行动时,政府要发挥带头作用,例如:多举办一些优良传统的文化活动。(二)现实意义:使我们开阔视野,发散思维;锻炼了思考能力,逐渐学着靠自己思考来获得知识而不是道听途说;提高学以致用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