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性散文怎么写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议论性散文写作的五把金钥匙(一)
作者:唐惠忠
顾名思义,议论性散文是散文的一个品种,它借助议论等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其思想内涵是理,写作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此类散文可包容丰富的内容,便于表达深刻的思想,抒发真挚的情感,彰显习作者的文化底蕴。选写议论性散文,可以说是应试作文获取高分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掀起“盖头”说特点
议论性散文与一般的议论文有明显区别。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明作者观点和主张的一种文体。完整的议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在论证时,常采用例证、引证、喻证、正反对比、归谬等方法。而议论性散文虽然也有议论的因素,也要表达对某一事物、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但是,它一般不需要严密的逻辑去论证,整篇文章不是一个完整的论证过程。
议论性散文最重要的两个特点,一是说理时常常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需要读者穿透文字的含义,领悟内蕴,阅读起来不像常规议论文那样枯燥,而是在品味散文的优美韵律中体味说理的精警有力;二是这种散文在说理时,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个性色彩,它以“情”感染读者,以个性化的风格吸引读者。
二、给你五把“金钥匙”
学写议论性散文,有五把“金钥匙”不能不了然于心并紧握于手:
钥匙一:“由事入理”,拓展文章的思想深度
在立意方面,议论性散文大都“由事入理”、以小见大——多从生活中的小事写起,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言一行都能成为文章的起点;从小事出发,表现的却是关于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事实上,时常感动于生活中的缕风片云,珍惜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点滴感受(不要怕它不成熟、不完整),善于发掘感性材料的内在意蕴,是写好议论性散文的源头活水。例如冰心的《往事之二》,从雪天送朋友返回时发现足迹被雪掩盖起笔,生发出人生渺茫、岁月飘忽的深沉感慨。作家把生活的感受与体验经咀嚼、回味、沉淀,再经过提炼、结晶之后表达出来,使主题得以抽象与深化。
【片段展示】
买橘子的两种方法
文/张晓风
巷口有人在卖桶柑,我看了十分欢喜,一口气买了三斤,提回家来。如果不是因为书重,我还想买很多。那时,我刚结婚不久。
……
我愣了一下,笑笑,没说什么。原因是,我买的每一个橘子都带梗带叶。而且,我又专爱挑叶子极多的那种来买。对我而言,买这橘子一半是为了嘴巴,一半是为眼睛。我爱那些绿叶,我觉得卖柑者把一部分的橘子园也借着那些叶片搬下山来了。买桶柑而附带买叶子,使我这个“台北市人”能稍稍碰触一下那种令人想得发狂的田园梦。
而公公那一代却是从贫穷边缘挣扎出来的,对他来说,如果避开枝叶就可以为家人争取到多一枚的橘子,实在是开心之极的事。他把这“买橘秘籍”传授给我,其实是好意地示我以持家之道。公公平日待人其实很宽厚,他在小处扣省,也无非是守着传统的节俭美德。
我知道公公是对的,但我知道我也没有错。
公公只要买橘子,我要的却更多。我如果把我买的那种橘子盛在家中一只精美的竹箩筐里,并放在廊下,就可以变成室内设计的一部分。而这种美的喜悦令人进进出出之际恍然误以为自己在柑橘园收成。对我而言那几片小叶子比花还美,而花极贵,岂容论斤称买?我把我买的叶子当插花看待,便自觉是极占便宜的一种交易。
而这个世界上,我们总是不断碰到“我对他也对”的局面。那一天,我悄悄把自己买的带叶桶柑拎进自己的卧房。对长辈,辩论对错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评点:这是一篇即小见大的典范之作。文章写“我”“专爱挑叶子极多的那种来买”,而公公买的却是光秃秃的一点枝叶都没有的橘子。也就是说,“我”比较看重橘子的观赏价值,而公公看重的是它的食用价值。“我”没有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公公,而是在说明自己选择连枝带叶的橘子的理由后,入情入理地分析了公公选择光秃秃的橘子的心理原因(他们“那一代却是从贫穷边缘挣扎出来的……他在小处扣省,也无非是守着传统的节俭美德”)。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我”没有把自己买的橘子拿出来给公公看,而是“悄悄把自己买的带叶桶柑拎进自己的卧房”。“我”的举动,来自善解人意;善解人意,则源于“我”善于换位思考。正如文中所言,“这个世界上,我们总是不断碰到‘我对他也对’的局面”,真理往往不止一个。行文至此,就生发出一个“大”的意旨来:为人应善解人意,学会换位思考。
钥匙二:“虚实相生”,彰显新巧的构思
议论性散文常用的构思方法,是“虚实相生”。“虚实相生”包括两种情况:由实入虚与化虚为实。
1.由实入虚。由真实的脚印联想到人生的足迹,由脚下的道路联想到成长的历程,由房屋的窗户联想到对外开放,由山涧的桥梁联想到感情的沟通,由竹之有节联想到人的节操,由霏霏春雨联想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诲,由登高望远联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这类从眼前实在的事物、景象写起,水到渠成地揭示寓意的手法,就是“由实入虚”;虚化,便是作品主题的升华。
【片段展示】
归
文/江苏太仓高级中学施远
叶落归根,自古以来体现的就是漂泊的游子对故土的情意,可是,千千万万的游子仍旧在路上。
古往今来,游子们魂牵梦萦的便是那一片热土,那个家所在的地方。家,不止是一间房子,还是那些生命里最重要的人,他们在,家就在。李清照与赵明诚因分隔两地,才有了“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咏叹。李清照的“家”,便是赵明诚。三毛与荷西,不论是在撒哈拉还是在伽纳利,两人的感情好得叫人钦羡,这超越国界、超越种族的爱情告诉我,三毛的“家”,是荷西。家这个地方,没有伪装,没有虚华;有的是人世间最真最切的情感,是游子们永恒的心灵寄托之处。
尽管思乡之情总是深切的,可归家人的心境却大相径庭。
……
那些选择了不归的人,也可能找到心灵的归宿。有很多人自愿去西部支教,为了什么?是钱吗?提钱显得荒谬至极。对于他们而言,将自己所有的知识如甘露般撒在孩子们渴求知识的心田上,便是最大的幸福。条件艰苦算得了什么?天寒地冻算得了什么?物资奇缺又算得了什么?这一切在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心灵,只会因为付出与奉献而更加充盈。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那么多感人的事迹,许多人甚至用年轻的生命来换取心灵的饱满与甘甜。这样的选择,是没什么可后悔的。
……
归,是心灵的选择。沿途的风景千变万化,有些人却能品出其中值得玩味的东西,且心中的目的地始终明朗。
那么,途中的游子们,一路走好!
评点:文突出的优点是思路开阔。作者紧紧围绕“归,是心灵的选择”,从“家”“是游子们永恒的心灵寄托之处”联想到“归家人的心境却大相径庭”,再联想“那些选择了不归的人,也可能找到心灵的归宿”。由“游子归家”而“心灵归宿”,其整体思路是由实入虚,步步深入。
2.化虚为实。会写文章的人,通常不喜欢平淡呆板,总喜欢把虚化的概念、单调的事物想象、描述成活泼可爱的另一种事物,使文意更为生动、明白。设置精妙的譬喻,拿一件切近的、已知的事物来形容笔下所要阐述的主体,是“化虚为实”的有效手段。比如鲁迅先生的《春末闲谈》,从自然界极其平常的现象“细腰蜂捕获青虫”入题,对中外统治者奴役人民,想尽一切办法禁锢、麻痹人民的行径给予了尖锐的批判和无情的嘲讽。文中写到,统治者的种种麻痹术与细腰蜂的毒针十分相似——毒针麻痹青虫的运动神经,使其呈不死不活状态;统治者对人民施行各种统治方法,也想使他们甘心成为被奴役、榨取的机器。但细腰蜂之于青虫,只需要它不动,这比较容易;统治者之于人民群众,要使其无知觉而能运动,却是无法统一的矛盾,所以说一切麻痹术是“不能十分奏效”的。取譬设喻、化虚为实的精巧运思,使文章说理形象,析理透彻,而且幽默风趣。
【片段展示】
忧与爱
文/江苏一考生
独处斗室,掩卷遐思,倏尔一阵栀子花的幽香迎入鼻中。临窗而望,夕阳的余晖含笑笼在一片栀子花丛上,笼得清风微醺似醉,不自觉,已庭院深深了。
一只逗号般大小的虫子,带着花香歇在我已合上的发黄的扉页上。生命如它,那样渺小而又脆弱,让人在担忧之际多了一丝玩弄的念头。被学习恼得焦头烂额的我,颇有兴致地拨弄笔尖,一次次挡住它想要前行的路,它便随我转变着方向,反复至精疲力竭,迷失了南北东西,静静地呆在书上。
如此,我便失去了兴致。不过是被捉弄一下罢了,却如此放弃自己的目标,这样的生存状态真令人担忧。恍然大悟般,是啊,人,不也是一样吗?宇宙之大,观人亦如观虫,渺小而可悲。人们面对着宇宙的捉弄、灾难,灰心丧气、坐以待毙、自缚牢笼,与虫子又有何不同?如此丧失了理想与方向,在灾难面前一次次地迷失,这种生存状态岂不更令人担忧?
再看小虫,突然有了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同样置身于茫茫天地间,竟有着同样的可悲之处。陡然心生怜爱之情,将它用笔尖挑起,轻轻放在栀子花叶上。幽幽的香气仿佛给它重注了活力,小家伙很快藏到浓绿万枝中。一阵微风吹过,将一朵栀子花吹到我的鼻下,白色的蝶儿在花上歇了片刻,歇到我的肩膀上。此刻,花、蝶、我融为一体,一种难以言喻的伤怀之美!仿佛是为了感谢我对虫子的爱。“平等”在心空放彩,是我此刻最大的荣光。
……
望着窗外的栀子花丛,以及头顶上的星空,不禁感慨万千。若不能怀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小心着花开花落的浪漫,将“关忧”置于“关爱”之中,如此浩渺神秘的宇宙,人类又将怎样生活得诗意、惬意?
评点:在紧张的考场上,能想到用“一只逗号般大小的虫子”来引类作譬,该有怎样的慧心和诗情啊!作者文心雕“虫”,却雕出了夭矫飞动的“龙”。文章以“宇宙之大,观人亦如观虫,渺小而可悲”起兴,妙在刻画入微、体察入微、精思入微,遂使作品生发出无穷感慨。(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作者:唐惠忠
顾名思义,议论性散文是散文的一个品种,它借助议论等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其思想内涵是理,写作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此类散文可包容丰富的内容,便于表达深刻的思想,抒发真挚的情感,彰显习作者的文化底蕴。选写议论性散文,可以说是应试作文获取高分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掀起“盖头”说特点
议论性散文与一般的议论文有明显区别。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明作者观点和主张的一种文体。完整的议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在论证时,常采用例证、引证、喻证、正反对比、归谬等方法。而议论性散文虽然也有议论的因素,也要表达对某一事物、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但是,它一般不需要严密的逻辑去论证,整篇文章不是一个完整的论证过程。
议论性散文最重要的两个特点,一是说理时常常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需要读者穿透文字的含义,领悟内蕴,阅读起来不像常规议论文那样枯燥,而是在品味散文的优美韵律中体味说理的精警有力;二是这种散文在说理时,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个性色彩,它以“情”感染读者,以个性化的风格吸引读者。
二、给你五把“金钥匙”
学写议论性散文,有五把“金钥匙”不能不了然于心并紧握于手:
钥匙一:“由事入理”,拓展文章的思想深度
在立意方面,议论性散文大都“由事入理”、以小见大——多从生活中的小事写起,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言一行都能成为文章的起点;从小事出发,表现的却是关于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事实上,时常感动于生活中的缕风片云,珍惜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点滴感受(不要怕它不成熟、不完整),善于发掘感性材料的内在意蕴,是写好议论性散文的源头活水。例如冰心的《往事之二》,从雪天送朋友返回时发现足迹被雪掩盖起笔,生发出人生渺茫、岁月飘忽的深沉感慨。作家把生活的感受与体验经咀嚼、回味、沉淀,再经过提炼、结晶之后表达出来,使主题得以抽象与深化。
【片段展示】
买橘子的两种方法
文/张晓风
巷口有人在卖桶柑,我看了十分欢喜,一口气买了三斤,提回家来。如果不是因为书重,我还想买很多。那时,我刚结婚不久。
……
我愣了一下,笑笑,没说什么。原因是,我买的每一个橘子都带梗带叶。而且,我又专爱挑叶子极多的那种来买。对我而言,买这橘子一半是为了嘴巴,一半是为眼睛。我爱那些绿叶,我觉得卖柑者把一部分的橘子园也借着那些叶片搬下山来了。买桶柑而附带买叶子,使我这个“台北市人”能稍稍碰触一下那种令人想得发狂的田园梦。
而公公那一代却是从贫穷边缘挣扎出来的,对他来说,如果避开枝叶就可以为家人争取到多一枚的橘子,实在是开心之极的事。他把这“买橘秘籍”传授给我,其实是好意地示我以持家之道。公公平日待人其实很宽厚,他在小处扣省,也无非是守着传统的节俭美德。
我知道公公是对的,但我知道我也没有错。
公公只要买橘子,我要的却更多。我如果把我买的那种橘子盛在家中一只精美的竹箩筐里,并放在廊下,就可以变成室内设计的一部分。而这种美的喜悦令人进进出出之际恍然误以为自己在柑橘园收成。对我而言那几片小叶子比花还美,而花极贵,岂容论斤称买?我把我买的叶子当插花看待,便自觉是极占便宜的一种交易。
而这个世界上,我们总是不断碰到“我对他也对”的局面。那一天,我悄悄把自己买的带叶桶柑拎进自己的卧房。对长辈,辩论对错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评点:这是一篇即小见大的典范之作。文章写“我”“专爱挑叶子极多的那种来买”,而公公买的却是光秃秃的一点枝叶都没有的橘子。也就是说,“我”比较看重橘子的观赏价值,而公公看重的是它的食用价值。“我”没有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公公,而是在说明自己选择连枝带叶的橘子的理由后,入情入理地分析了公公选择光秃秃的橘子的心理原因(他们“那一代却是从贫穷边缘挣扎出来的……他在小处扣省,也无非是守着传统的节俭美德”)。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我”没有把自己买的橘子拿出来给公公看,而是“悄悄把自己买的带叶桶柑拎进自己的卧房”。“我”的举动,来自善解人意;善解人意,则源于“我”善于换位思考。正如文中所言,“这个世界上,我们总是不断碰到‘我对他也对’的局面”,真理往往不止一个。行文至此,就生发出一个“大”的意旨来:为人应善解人意,学会换位思考。
钥匙二:“虚实相生”,彰显新巧的构思
议论性散文常用的构思方法,是“虚实相生”。“虚实相生”包括两种情况:由实入虚与化虚为实。
1.由实入虚。由真实的脚印联想到人生的足迹,由脚下的道路联想到成长的历程,由房屋的窗户联想到对外开放,由山涧的桥梁联想到感情的沟通,由竹之有节联想到人的节操,由霏霏春雨联想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诲,由登高望远联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这类从眼前实在的事物、景象写起,水到渠成地揭示寓意的手法,就是“由实入虚”;虚化,便是作品主题的升华。
【片段展示】
归
文/江苏太仓高级中学施远
叶落归根,自古以来体现的就是漂泊的游子对故土的情意,可是,千千万万的游子仍旧在路上。
古往今来,游子们魂牵梦萦的便是那一片热土,那个家所在的地方。家,不止是一间房子,还是那些生命里最重要的人,他们在,家就在。李清照与赵明诚因分隔两地,才有了“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咏叹。李清照的“家”,便是赵明诚。三毛与荷西,不论是在撒哈拉还是在伽纳利,两人的感情好得叫人钦羡,这超越国界、超越种族的爱情告诉我,三毛的“家”,是荷西。家这个地方,没有伪装,没有虚华;有的是人世间最真最切的情感,是游子们永恒的心灵寄托之处。
尽管思乡之情总是深切的,可归家人的心境却大相径庭。
……
那些选择了不归的人,也可能找到心灵的归宿。有很多人自愿去西部支教,为了什么?是钱吗?提钱显得荒谬至极。对于他们而言,将自己所有的知识如甘露般撒在孩子们渴求知识的心田上,便是最大的幸福。条件艰苦算得了什么?天寒地冻算得了什么?物资奇缺又算得了什么?这一切在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心灵,只会因为付出与奉献而更加充盈。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那么多感人的事迹,许多人甚至用年轻的生命来换取心灵的饱满与甘甜。这样的选择,是没什么可后悔的。
……
归,是心灵的选择。沿途的风景千变万化,有些人却能品出其中值得玩味的东西,且心中的目的地始终明朗。
那么,途中的游子们,一路走好!
评点:文突出的优点是思路开阔。作者紧紧围绕“归,是心灵的选择”,从“家”“是游子们永恒的心灵寄托之处”联想到“归家人的心境却大相径庭”,再联想“那些选择了不归的人,也可能找到心灵的归宿”。由“游子归家”而“心灵归宿”,其整体思路是由实入虚,步步深入。
2.化虚为实。会写文章的人,通常不喜欢平淡呆板,总喜欢把虚化的概念、单调的事物想象、描述成活泼可爱的另一种事物,使文意更为生动、明白。设置精妙的譬喻,拿一件切近的、已知的事物来形容笔下所要阐述的主体,是“化虚为实”的有效手段。比如鲁迅先生的《春末闲谈》,从自然界极其平常的现象“细腰蜂捕获青虫”入题,对中外统治者奴役人民,想尽一切办法禁锢、麻痹人民的行径给予了尖锐的批判和无情的嘲讽。文中写到,统治者的种种麻痹术与细腰蜂的毒针十分相似——毒针麻痹青虫的运动神经,使其呈不死不活状态;统治者对人民施行各种统治方法,也想使他们甘心成为被奴役、榨取的机器。但细腰蜂之于青虫,只需要它不动,这比较容易;统治者之于人民群众,要使其无知觉而能运动,却是无法统一的矛盾,所以说一切麻痹术是“不能十分奏效”的。取譬设喻、化虚为实的精巧运思,使文章说理形象,析理透彻,而且幽默风趣。
【片段展示】
忧与爱
文/江苏一考生
独处斗室,掩卷遐思,倏尔一阵栀子花的幽香迎入鼻中。临窗而望,夕阳的余晖含笑笼在一片栀子花丛上,笼得清风微醺似醉,不自觉,已庭院深深了。
一只逗号般大小的虫子,带着花香歇在我已合上的发黄的扉页上。生命如它,那样渺小而又脆弱,让人在担忧之际多了一丝玩弄的念头。被学习恼得焦头烂额的我,颇有兴致地拨弄笔尖,一次次挡住它想要前行的路,它便随我转变着方向,反复至精疲力竭,迷失了南北东西,静静地呆在书上。
如此,我便失去了兴致。不过是被捉弄一下罢了,却如此放弃自己的目标,这样的生存状态真令人担忧。恍然大悟般,是啊,人,不也是一样吗?宇宙之大,观人亦如观虫,渺小而可悲。人们面对着宇宙的捉弄、灾难,灰心丧气、坐以待毙、自缚牢笼,与虫子又有何不同?如此丧失了理想与方向,在灾难面前一次次地迷失,这种生存状态岂不更令人担忧?
再看小虫,突然有了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同样置身于茫茫天地间,竟有着同样的可悲之处。陡然心生怜爱之情,将它用笔尖挑起,轻轻放在栀子花叶上。幽幽的香气仿佛给它重注了活力,小家伙很快藏到浓绿万枝中。一阵微风吹过,将一朵栀子花吹到我的鼻下,白色的蝶儿在花上歇了片刻,歇到我的肩膀上。此刻,花、蝶、我融为一体,一种难以言喻的伤怀之美!仿佛是为了感谢我对虫子的爱。“平等”在心空放彩,是我此刻最大的荣光。
……
望着窗外的栀子花丛,以及头顶上的星空,不禁感慨万千。若不能怀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小心着花开花落的浪漫,将“关忧”置于“关爱”之中,如此浩渺神秘的宇宙,人类又将怎样生活得诗意、惬意?
评点:在紧张的考场上,能想到用“一只逗号般大小的虫子”来引类作譬,该有怎样的慧心和诗情啊!作者文心雕“虫”,却雕出了夭矫飞动的“龙”。文章以“宇宙之大,观人亦如观虫,渺小而可悲”起兴,妙在刻画入微、体察入微、精思入微,遂使作品生发出无穷感慨。(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