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代农业发展(茶叶、筒车、曲辕犁、丝织品、瓷器)的唐诗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唐诗作为封建社会文学艺术的巅峰之作,不仅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我们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资料。本文主要通过对唐代农业题材诗歌的梳理,把唐诗为切入点,以诗见史,论述唐代农业的现状,南北方农业的具体情况以及唐农业的特点。通过此论文让大家对唐朝农业的发展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唐朝有别于其他朝代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胸襟与气度。综观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强盛的王朝,强盛的标志不外乎国富兵强和民丰物阜,在深层文明上作出突出建树的有贞观王朝,正因为有了贞观之治的基础,武则天才作到了‘政启开元’,从而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开元盛世的富庶有大诗人杜甫《忆昔诗》中写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当时的农业等兴盛情景。
一.剥诗抽“茧”――唐朝农业基本状况
唐代作为中国地理版图比较辽阔的一个封建王朝,由于其各个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所反映在农业上的就是农业区域特点的差异比较明显。南北方区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导致了各自在农业领域的不同。北方因其干旱少雨的独特气候环境,不适应以灌溉为主的水稻种植,因此“水稻”这一农作物也就注定与北方的黄土无缘。反而南方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唐时期,唐政府就很重视农田水利灌溉。随着水利的发展,唐代的灌溉工具也有相应的进步。除了已有的桔槔、辘轳、翻车还在普遍使用外,人们又创造了连筒、桶车、筒车和水轮等灌溉新工具,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如王维《辋川闲居》:“寂寞于陵子,桔槔方灌园。”、储光羲《田家杂兴》其四:“桔槔悬空圃,鸡犬满桑间。”王昌龄的《行路难》中就有关于辘轱的诗句:“双丝作绠系银瓶,百尺寒泉辘轳上。悬丝一绝不可望,似妾倾心在君掌。大诗人杜甫在四川写的一首田园诗《春水》,诗中说:“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这是筒车在唐代用于农田灌溉的佐证之一。
唐代注重农产品种类及其数量的发展,扩大了耕地和灌溉面积,提高了粮食亩产量,从而促进了经济作物的发展,如水稻,粟,麦,黍等。杜甫的《为农》中写到:“圆荷负小叶,细麦落轻花。”圆圆的新荷静静地浮在水面上,亭亭嫩绿的小麦已在轻轻地扬花。如此美好兴盛的场景充分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麦花与荷花交织的美好景象。又如《大雨》中写到:“敢辞茅苇漏,已喜黍豆高。”这些诗句中描写的农业的发展足以让我们看到唐代农业的繁荣。
二.《全唐诗》眼中的北方地区农业
1、唐朝北方农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北方因其干旱少雨的独特气候环境,不适应以灌溉为主的水稻种植,直到夏代至春秋时期,北方产生了沟洫水利,水稻才得以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推广。所以气候的好坏就决定了农业的收成问题。王昌龄有一首诗《塞下曲》中有关于唐代气候的描写这样写到:“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萧关县治今宁夏同心县东南,唐属原周。南距州治平高二百余里,这里以近长城,可是仍然有大片的森林。如果气候好,来年获得个丰收的,当时的人们也会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自然灾害的减少,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我们可以从唐代诗人王驾的一首《社日》中来了解一下当时人们庆祝丰收的活动场景。诗中这样写到:“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对掩扉。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这首诗充分展现了人们在获得丰收时的欢庆场景。
2、唐代北方“农桑”业的发展状况
劝农桑是唐朝各级政权的“百政之首”,已成制度。“农桑之时,不得妨夺。州县长官,随时劝课。”如全唐诗中施肩吾的一首《春日钱塘杂兴二首》里这样写到:“酒姥溪头桑袅袅,钱塘郭外柳”。路逢邻妇遥相问,小小如今学养蚕。”可见当时养蚕业的规模性与普遍性。唐朝前期的丝织业中心仍在北方,黄河流域的蚕桑生产技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养蚕业作品的代表应属吴的八辈蚕了。诗鬼李贺就是其中推崇吴的八辈蚕的一位名人,他有一首诗《南园十三首(其一)》中这样描写吴的八辈蚕的诗,写到:“长腰健妇偷攀折,将喂吴王八辈蚕。”
还有一些诗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当时北方农业发展状况,如陆龟蒙有一首《江边》中这样写到:“江边日晚潮烟上,树里乌鸦桔槔响。无因得似灌园翁,十亩春蔬菜一藜杖。”这首诗给我们说明了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城郊茶叶,蚕桑,水果等产品的种植面积的扩大,从一个侧面让我们了解了当时的北方农业繁盛的景象。
三、诗中“稻茶香”――尽显南方地区农业
1、唐代南方“水稻”业的发展状况
南方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唐代水稻的种植相当普遍,除了传统的苏浙、中原、关中、巴蜀等种植区以外,西北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以及东北地区、华南的福建、岭南地区,均有水稻种植。如刘禹锡《送李中丞赴楚州》:“万顷水田连郭秀,四时烟月映淮清”描绘了楚州(今江苏淮安)城外农民栽下的万顷水稻长势正旺。李中《秋日登润州城楼》:“水连海门铺远色,稻连京口发秋香”是对润州(今江苏镇江)农民种植的大面积水稻的刻画。李嘉诗《秋晓招隐寺东峰荣宴送内弟阎伯均归江州》:“万畦新稻傍山村,数里深松到寺门”向人们展示了招隐寺附近的农民在山村周围刚栽下了万畦新稻的繁盛景象。
2、唐代南方“茶”业的发展状况
茶业在唐代南方的农业经济中是一个重要部门。现今世界产茶国家的茶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我国传入,巴蜀作为当时全国茶业中心,饮茶之风风行。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写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觜。”
随着茶叶生产与贸易的发展,涌现了大批以茶为题材的诗篇。如杜甫的《重过何氏五首之三》:“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唐代农业是多方面,多层次,不同领域的发展,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农业方面的生产情况,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古代封建王朝的鼎盛的时期的历史面貌,为我们展示了当时历史年代的兴盛风貌,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发展有着积极地作用。
唐朝有别于其他朝代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胸襟与气度。综观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强盛的王朝,强盛的标志不外乎国富兵强和民丰物阜,在深层文明上作出突出建树的有贞观王朝,正因为有了贞观之治的基础,武则天才作到了‘政启开元’,从而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开元盛世的富庶有大诗人杜甫《忆昔诗》中写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当时的农业等兴盛情景。
一.剥诗抽“茧”――唐朝农业基本状况
唐代作为中国地理版图比较辽阔的一个封建王朝,由于其各个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所反映在农业上的就是农业区域特点的差异比较明显。南北方区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导致了各自在农业领域的不同。北方因其干旱少雨的独特气候环境,不适应以灌溉为主的水稻种植,因此“水稻”这一农作物也就注定与北方的黄土无缘。反而南方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唐时期,唐政府就很重视农田水利灌溉。随着水利的发展,唐代的灌溉工具也有相应的进步。除了已有的桔槔、辘轳、翻车还在普遍使用外,人们又创造了连筒、桶车、筒车和水轮等灌溉新工具,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如王维《辋川闲居》:“寂寞于陵子,桔槔方灌园。”、储光羲《田家杂兴》其四:“桔槔悬空圃,鸡犬满桑间。”王昌龄的《行路难》中就有关于辘轱的诗句:“双丝作绠系银瓶,百尺寒泉辘轳上。悬丝一绝不可望,似妾倾心在君掌。大诗人杜甫在四川写的一首田园诗《春水》,诗中说:“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这是筒车在唐代用于农田灌溉的佐证之一。
唐代注重农产品种类及其数量的发展,扩大了耕地和灌溉面积,提高了粮食亩产量,从而促进了经济作物的发展,如水稻,粟,麦,黍等。杜甫的《为农》中写到:“圆荷负小叶,细麦落轻花。”圆圆的新荷静静地浮在水面上,亭亭嫩绿的小麦已在轻轻地扬花。如此美好兴盛的场景充分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麦花与荷花交织的美好景象。又如《大雨》中写到:“敢辞茅苇漏,已喜黍豆高。”这些诗句中描写的农业的发展足以让我们看到唐代农业的繁荣。
二.《全唐诗》眼中的北方地区农业
1、唐朝北方农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北方因其干旱少雨的独特气候环境,不适应以灌溉为主的水稻种植,直到夏代至春秋时期,北方产生了沟洫水利,水稻才得以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推广。所以气候的好坏就决定了农业的收成问题。王昌龄有一首诗《塞下曲》中有关于唐代气候的描写这样写到:“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萧关县治今宁夏同心县东南,唐属原周。南距州治平高二百余里,这里以近长城,可是仍然有大片的森林。如果气候好,来年获得个丰收的,当时的人们也会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自然灾害的减少,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我们可以从唐代诗人王驾的一首《社日》中来了解一下当时人们庆祝丰收的活动场景。诗中这样写到:“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对掩扉。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这首诗充分展现了人们在获得丰收时的欢庆场景。
2、唐代北方“农桑”业的发展状况
劝农桑是唐朝各级政权的“百政之首”,已成制度。“农桑之时,不得妨夺。州县长官,随时劝课。”如全唐诗中施肩吾的一首《春日钱塘杂兴二首》里这样写到:“酒姥溪头桑袅袅,钱塘郭外柳”。路逢邻妇遥相问,小小如今学养蚕。”可见当时养蚕业的规模性与普遍性。唐朝前期的丝织业中心仍在北方,黄河流域的蚕桑生产技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养蚕业作品的代表应属吴的八辈蚕了。诗鬼李贺就是其中推崇吴的八辈蚕的一位名人,他有一首诗《南园十三首(其一)》中这样描写吴的八辈蚕的诗,写到:“长腰健妇偷攀折,将喂吴王八辈蚕。”
还有一些诗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当时北方农业发展状况,如陆龟蒙有一首《江边》中这样写到:“江边日晚潮烟上,树里乌鸦桔槔响。无因得似灌园翁,十亩春蔬菜一藜杖。”这首诗给我们说明了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城郊茶叶,蚕桑,水果等产品的种植面积的扩大,从一个侧面让我们了解了当时的北方农业繁盛的景象。
三、诗中“稻茶香”――尽显南方地区农业
1、唐代南方“水稻”业的发展状况
南方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唐代水稻的种植相当普遍,除了传统的苏浙、中原、关中、巴蜀等种植区以外,西北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以及东北地区、华南的福建、岭南地区,均有水稻种植。如刘禹锡《送李中丞赴楚州》:“万顷水田连郭秀,四时烟月映淮清”描绘了楚州(今江苏淮安)城外农民栽下的万顷水稻长势正旺。李中《秋日登润州城楼》:“水连海门铺远色,稻连京口发秋香”是对润州(今江苏镇江)农民种植的大面积水稻的刻画。李嘉诗《秋晓招隐寺东峰荣宴送内弟阎伯均归江州》:“万畦新稻傍山村,数里深松到寺门”向人们展示了招隐寺附近的农民在山村周围刚栽下了万畦新稻的繁盛景象。
2、唐代南方“茶”业的发展状况
茶业在唐代南方的农业经济中是一个重要部门。现今世界产茶国家的茶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我国传入,巴蜀作为当时全国茶业中心,饮茶之风风行。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写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觜。”
随着茶叶生产与贸易的发展,涌现了大批以茶为题材的诗篇。如杜甫的《重过何氏五首之三》:“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唐代农业是多方面,多层次,不同领域的发展,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农业方面的生产情况,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古代封建王朝的鼎盛的时期的历史面貌,为我们展示了当时历史年代的兴盛风貌,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发展有着积极地作用。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