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悬赏!!!!有关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题 答题技巧与格式的问题 100
我想问的是类似“这篇文章从哪些角度对**进行了描写”“对文中加点句进行赏析”这样的有基本答题格式的问题的回答方法1。需要详细的解答,越详细越好,最好带例题2。顺便帮我把阅...
我想问的是类似“这篇文章从哪些角度对**进行了描写”“对文中加点句进行赏析”这样的有基本答题格式的问题的回答方法
1。需要详细的解答,越详细越好,最好带例题
2。顺便帮我把阅读题类型分一下
3。包括古诗词的鉴赏
好的回答追加100,说到做到 展开
1。需要详细的解答,越详细越好,最好带例题
2。顺便帮我把阅读题类型分一下
3。包括古诗词的鉴赏
好的回答追加100,说到做到 展开
13个回答
展开全部
具体形象 2.打比方:生动形象 3.作比较:突出强调 4.分类别:条理清晰 5.列数字:具体准确 6.下定义:科学准确 7.引用:更具体
二.说明语言
1准确性 2平实和生动
记叙文阅读
一.修辞方法
小说阅读
环境描写: 1.渲染气氛 2.烘托情感 3.表现任务性格或主题 4.推动情节发展
议论文阅读
论证方法
二.说明语言
1准确性 2平实和生动
记叙文阅读
一.修辞方法
小说阅读
环境描写: 1.渲染气氛 2.烘托情感 3.表现任务性格或主题 4.推动情节发展
议论文阅读
论证方法
参考资料: 我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帮助学生们获取更多的知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专家认为“五读五抓”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所谓“五读”即反复阅读;“五抓”即阅读过程中的五个突破口。
1.第一读:抓文章类型,确定阅读目标。
2.第二读:抓主要内容,确定阅读重点。
3.第三读:抓主要段落,精读重点部分。
4.第四读:抓重点语句,归纳中心思想。
5.第五读:抓作者思路,赏析写作技巧。
为了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帮助学生们获取更多的知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专家认为“五读五抓”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所谓“五读”即反复阅读;“五抓”即阅读过程中的五个突破口。
1.第一读:抓文章类型,确定阅读目标。
2.第二读:抓主要内容,确定阅读重点。
3.第三读:抓主要段落,精读重点部分。
4.第四读:抓重点语句,归纳中心思想。
5.第五读:抓作者思路,赏析写作技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地址:http://www.yw66.net/ShiJuan/ZhongKaoFuXiZhuaTi/200809/8408.html
现代文阅读考点点拨及训练
【考点点拨】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要“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从大纲和课程标准的上述要求,可以看出我市2004年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点是:1.整体感知文章。2.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路。3.领会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4.了解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5.欣赏、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形象。6.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7.区分议论文的观点与材料,判断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8.领会科技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训练理念】
在掌握三大实用文体和主要文学体裁的最有用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着力解决好以下五个理念问题:1.阅读训练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其主体是学生。因此,要从教师出题学生答、教师讲答案学生死记硬背的灌输主义的误区里解脱出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三维互动教学机制。2.阅读训练又是一个情感活动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摆进去”,同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同哭同笑”。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情感体验,形成感情共鸣,才能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有所感悟,受到思想启迪,获得审美享受。冷眼旁观,无动于衷,是历年中考记叙文阅读失分较多的根本原因。3.阅读训练还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要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敏捷性、准确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创造性,教会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比较、联想、想象等思维方法,提高聚合思维和辐散思维的能力。4.阅读文本更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从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接受教育的误区中解放出来,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教师予以点拨、指导和帮助,要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5.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先决条件。要教会勾画、圈点、摘录、批注、列提纲、写提要、网上浏览、下载资料、整理加工等阅读方法。
【解题过程和方法】
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和从形式到内容、从内容到形式的一般规律,施行“四步阅读法”:1.通读选文,尽力整体感知。通读后要反复揣摩,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这个关键就是记叙文中的中心思想,说明文的说明对象的特征,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初步解决“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的问题。抓住了这个关键,就抓住了阅读的“纲”,就能明确阅读的思维方向,带起全文的阅读。这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是理清选文的思路,把握选文的大体结构,获得整体印象。第三个层次是初步探究选文写法的突出特点和语言的明显特色。能感知多少就感知多少,以感性认知,获得初步印象为主,不求全,不求深。这三个层次不是并列关系,而是第一个层次统摄下的层递关系,以第一个层次为主。2.缜密审题,明确解题要求。认真读题,抓住关键词语、提示性词语、规定性词语,准确地理解题意,明确解题要求。3.局部探索,深入品读细部。带着问题,融入感情,精读相关内容,边阅读边思考边勾画,搜集信息。根据解题要求,处理信息,或概括,或综合,或分析,或比较,或揣摩推断,或联想想象,确定答案范围。紧扣解题要求,推敲、组织语言,准确而完整地写出答案。4.整体检验,确保准确无误。返回整体,从整体内容、结构、写法、语言与局部保持一致性的角度对答案进行检验,发现“龃龉”,立即修改,以确保答案准确无误。
以上,第一步是关键,第二步是条件,第三步是重点,第四步是保证。四步联动,有机结合,辩证统一,就能收到预期效果。
一、记叙文
【考点透视】
记叙文阅读的试题考点主要包括:
一、整体感知文章
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理解文章的总体思路,弄清结构层次;
2.理解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顺序,进一步整体把握文章;
3.概括各段、各层的大意,文章的中心内容;
4.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部分主要考查概括能力。
二、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中心思想
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1.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有:
1.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
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4.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
归纳主题,切忌脱离文章,架空分析,一定让分析在文章中有依据。
三.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文为主.兼用描写、议论、抒情。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是多方面的:
1.记叙文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
记叙文中的描写可分两大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描写有正面也有侧面描写,描写有的结合各种修辞手法作生动、形象的描写以突出强调描写的对象,有的则是运用白描,使文字朴实、简练、干脆。
3.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4.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5.记叙文中的语言特色,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或朴实或生动;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阅读时要细加体会。
四.理解文中词语、句子的含义与作用
这部分内容包括文章中近义词、关联词的选用;联系语境揣摩词语或句子的特定含义;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浅表意思和深层含义;体会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与表达作用,各种修辞在文中的运用与作用等。
五.记叙的线索、要素,记叙的详略,过渡、照应等也是考题中常常涉及到的。
【解题技巧】
思路是:看标题 ―― 读文章 ―― 审试题 -- 回读原文―― 作解答。
(一)看题目
记叙文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类型的;记叙文的题目一般也分为这几种类型。题目是文章内容的眼睛,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内容,推测文章中心。
(二)读文章
这是阅读理解的主要步骤。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主题。记事的文章要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注意: (1)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2)想像、联想、修辞手法的运用。借物抒情的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颂扬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用象征手法、议论、抒情篇末点题即可。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1)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2)一般富有哲理的语言譬句是以文中物的形象的描写为载体的,所以分析时要抓住物的形象的特点;(3)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
(三)审题目
为什么要说看清文章后面的题目呢?根据同学们临场的教训,不注意审题、不看清要求就答题,往往会做的题却把分丢了,例如:题上让你找错误的选项,而你找了正确的,题上让你用原文语句回答而你用自己的话概括了,这都是因为不注意审题所致。
(四)按题目要求回读原文
第一次读原文是大概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但因不知问题是什么,所以读起来重点不突出,当看了题目后再读就比较主动,属于带着问题去读,有目的地渎,很快能找到答案。
(五)答题
尤其是表述性的题要注意语言连贯精练,内容要全面,力求一语中的。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本文对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 反衬出
陈与义 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古诗词曲中常用表达技巧举要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王实甫《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 (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
2.借景抒情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十艮,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的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
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白可远扬,不需要依*其他人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
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划线的四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在这里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已分不开哪是“景”,那是“情”。)
5.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
6.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动态。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7。乐景写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孔雀东南飞》文中写迎娶刘兰芝的场面,“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其场面写得越热闹,其悲情越强烈。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9.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文章在这里多角度地写出阿房宫楼阁之多、构造之奇、布局之巧,体现出阿房宫的气势雄伟)
10.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的铺叙等写作技法。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薰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秋词》) (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
11.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即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具体说来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事物,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易混淆。
……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萧))
(要说的明是相思的苦,却不直说,而用“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来烘托)
12.点化(化用) 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①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②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
③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①句点化了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字词。②句点化了苏轼名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内容。③句点化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的诗句意境。)
13.用典 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廉颇等五个历史故事的典故。借“怀古”赞扬了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像刘义隆那样的仓猝冒险行动;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情。
14.实虚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诗人开始写“地”、写“鸦”,而不写月,但却让我们分明感到月亮的存在,因为“地白”、“栖鸦”是月亮朗照的结果,既然地白如霜,栖鸦可见,可知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却处处感到“月明皎洁”,因此它是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15。抑扬 我们在表扬或批评某一事物的时候,为了使别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往往把要表扬的先从某一缺点加以批评,把要批评的先从某一优点加以表扬,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做抑扬。抑扬可分两种:1.欲扬先抑法;2.欲抑先扬法。
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16.叠词 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的多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叠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开头十四个叠字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残秋和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
17.互文 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互文的形式常见的有当句互见和对句互见两种。翻译时容易译错,应特别注意。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正确翻译是: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容易误译为:秦朝的明月与汉朝的关城。)
18.意象组合(蒙太奇式的画面组合)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指由镜头组接成生活的片断和场景。场景随着剧情发展而时时在变化,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此首词出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9个并列的名词组成的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19.白描与工笔 白描原是中国水墨画中纯用墨线、不着颜色来粗笔勾勒物象轮廓的一种笔法。后借用于文学写作,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望江南)) (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到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
现代文阅读考点点拨及训练
【考点点拨】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要“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从大纲和课程标准的上述要求,可以看出我市2004年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点是:1.整体感知文章。2.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路。3.领会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4.了解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5.欣赏、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形象。6.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7.区分议论文的观点与材料,判断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8.领会科技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训练理念】
在掌握三大实用文体和主要文学体裁的最有用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着力解决好以下五个理念问题:1.阅读训练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其主体是学生。因此,要从教师出题学生答、教师讲答案学生死记硬背的灌输主义的误区里解脱出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三维互动教学机制。2.阅读训练又是一个情感活动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摆进去”,同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同哭同笑”。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情感体验,形成感情共鸣,才能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有所感悟,受到思想启迪,获得审美享受。冷眼旁观,无动于衷,是历年中考记叙文阅读失分较多的根本原因。3.阅读训练还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要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敏捷性、准确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创造性,教会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比较、联想、想象等思维方法,提高聚合思维和辐散思维的能力。4.阅读文本更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从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接受教育的误区中解放出来,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教师予以点拨、指导和帮助,要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5.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先决条件。要教会勾画、圈点、摘录、批注、列提纲、写提要、网上浏览、下载资料、整理加工等阅读方法。
【解题过程和方法】
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和从形式到内容、从内容到形式的一般规律,施行“四步阅读法”:1.通读选文,尽力整体感知。通读后要反复揣摩,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这个关键就是记叙文中的中心思想,说明文的说明对象的特征,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初步解决“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的问题。抓住了这个关键,就抓住了阅读的“纲”,就能明确阅读的思维方向,带起全文的阅读。这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是理清选文的思路,把握选文的大体结构,获得整体印象。第三个层次是初步探究选文写法的突出特点和语言的明显特色。能感知多少就感知多少,以感性认知,获得初步印象为主,不求全,不求深。这三个层次不是并列关系,而是第一个层次统摄下的层递关系,以第一个层次为主。2.缜密审题,明确解题要求。认真读题,抓住关键词语、提示性词语、规定性词语,准确地理解题意,明确解题要求。3.局部探索,深入品读细部。带着问题,融入感情,精读相关内容,边阅读边思考边勾画,搜集信息。根据解题要求,处理信息,或概括,或综合,或分析,或比较,或揣摩推断,或联想想象,确定答案范围。紧扣解题要求,推敲、组织语言,准确而完整地写出答案。4.整体检验,确保准确无误。返回整体,从整体内容、结构、写法、语言与局部保持一致性的角度对答案进行检验,发现“龃龉”,立即修改,以确保答案准确无误。
以上,第一步是关键,第二步是条件,第三步是重点,第四步是保证。四步联动,有机结合,辩证统一,就能收到预期效果。
一、记叙文
【考点透视】
记叙文阅读的试题考点主要包括:
一、整体感知文章
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理解文章的总体思路,弄清结构层次;
2.理解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顺序,进一步整体把握文章;
3.概括各段、各层的大意,文章的中心内容;
4.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部分主要考查概括能力。
二、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中心思想
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1.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有:
1.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
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4.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
归纳主题,切忌脱离文章,架空分析,一定让分析在文章中有依据。
三.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文为主.兼用描写、议论、抒情。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是多方面的:
1.记叙文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
记叙文中的描写可分两大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描写有正面也有侧面描写,描写有的结合各种修辞手法作生动、形象的描写以突出强调描写的对象,有的则是运用白描,使文字朴实、简练、干脆。
3.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4.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5.记叙文中的语言特色,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或朴实或生动;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阅读时要细加体会。
四.理解文中词语、句子的含义与作用
这部分内容包括文章中近义词、关联词的选用;联系语境揣摩词语或句子的特定含义;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浅表意思和深层含义;体会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与表达作用,各种修辞在文中的运用与作用等。
五.记叙的线索、要素,记叙的详略,过渡、照应等也是考题中常常涉及到的。
【解题技巧】
思路是:看标题 ―― 读文章 ―― 审试题 -- 回读原文―― 作解答。
(一)看题目
记叙文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类型的;记叙文的题目一般也分为这几种类型。题目是文章内容的眼睛,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内容,推测文章中心。
(二)读文章
这是阅读理解的主要步骤。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主题。记事的文章要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注意: (1)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2)想像、联想、修辞手法的运用。借物抒情的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颂扬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用象征手法、议论、抒情篇末点题即可。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1)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2)一般富有哲理的语言譬句是以文中物的形象的描写为载体的,所以分析时要抓住物的形象的特点;(3)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
(三)审题目
为什么要说看清文章后面的题目呢?根据同学们临场的教训,不注意审题、不看清要求就答题,往往会做的题却把分丢了,例如:题上让你找错误的选项,而你找了正确的,题上让你用原文语句回答而你用自己的话概括了,这都是因为不注意审题所致。
(四)按题目要求回读原文
第一次读原文是大概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但因不知问题是什么,所以读起来重点不突出,当看了题目后再读就比较主动,属于带着问题去读,有目的地渎,很快能找到答案。
(五)答题
尤其是表述性的题要注意语言连贯精练,内容要全面,力求一语中的。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本文对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 反衬出
陈与义 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古诗词曲中常用表达技巧举要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王实甫《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 (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
2.借景抒情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十艮,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的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
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白可远扬,不需要依*其他人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
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划线的四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在这里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已分不开哪是“景”,那是“情”。)
5.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
6.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动态。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7。乐景写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孔雀东南飞》文中写迎娶刘兰芝的场面,“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其场面写得越热闹,其悲情越强烈。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9.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文章在这里多角度地写出阿房宫楼阁之多、构造之奇、布局之巧,体现出阿房宫的气势雄伟)
10.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的铺叙等写作技法。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薰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秋词》) (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
11.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即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具体说来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事物,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易混淆。
……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萧))
(要说的明是相思的苦,却不直说,而用“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来烘托)
12.点化(化用) 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①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②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
③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①句点化了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字词。②句点化了苏轼名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内容。③句点化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的诗句意境。)
13.用典 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廉颇等五个历史故事的典故。借“怀古”赞扬了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像刘义隆那样的仓猝冒险行动;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情。
14.实虚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诗人开始写“地”、写“鸦”,而不写月,但却让我们分明感到月亮的存在,因为“地白”、“栖鸦”是月亮朗照的结果,既然地白如霜,栖鸦可见,可知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却处处感到“月明皎洁”,因此它是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15。抑扬 我们在表扬或批评某一事物的时候,为了使别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往往把要表扬的先从某一缺点加以批评,把要批评的先从某一优点加以表扬,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做抑扬。抑扬可分两种:1.欲扬先抑法;2.欲抑先扬法。
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16.叠词 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的多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叠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开头十四个叠字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残秋和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
17.互文 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互文的形式常见的有当句互见和对句互见两种。翻译时容易译错,应特别注意。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正确翻译是: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容易误译为:秦朝的明月与汉朝的关城。)
18.意象组合(蒙太奇式的画面组合)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指由镜头组接成生活的片断和场景。场景随着剧情发展而时时在变化,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此首词出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9个并列的名词组成的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19.白描与工笔 白描原是中国水墨画中纯用墨线、不着颜色来粗笔勾勒物象轮廓的一种笔法。后借用于文学写作,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望江南)) (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到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