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悬赏!!!!有关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题 答题技巧与格式的问题 100

我想问的是类似“这篇文章从哪些角度对**进行了描写”“对文中加点句进行赏析”这样的有基本答题格式的问题的回答方法1。需要详细的解答,越详细越好,最好带例题2。顺便帮我把阅... 我想问的是类似“这篇文章从哪些角度对**进行了描写”“对文中加点句进行赏析”这样的有基本答题格式的问题的回答方法

1。需要详细的解答,越详细越好,最好带例题

2。顺便帮我把阅读题类型分一下

3。包括古诗词的鉴赏

好的回答追加100,说到做到
展开
 我来答
tyliu96
2009-04-19 · TA获得超过30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在阅读中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 ; 志同道合,道, 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 驱使 ; 执策而临之 ,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 “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再简而言之,做语文的阅读题要看你与写作者和出题者的想法是否具有共通性,在阅读题目和文章的同时要学会多角度思考,以自己、出卷人、阅卷人进行换位思考。毕竟是应试教育的制度下,有时候还要学会答题规范,思路明确,字迹清晰,应该有相应的格式。平时在注意积累,多思多想,不要光看文章的情节,要关注文章的背景,经过一段时间后相信你会成功的!
——一个高考过来人的经验哦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黄老师howie1
2009-04-18 · TA获得超过218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10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28万
展开全部
1.句子理解题,样子一般是: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的兴奋和感激”
这种题就去找核心,回原文,先把上下文都圈起来,然后描写环境、心情以及修辞手法都不要,只留下作者的议论和抒情。

2.归纳概括题,样子一般是:(文中的某一观点或现象)。根据文意,分几点对此概括归纳。
这种题就是要在文章中找出所有跟着观点有关联的句子,概括的写出来就行,有时可能找不全就去找文意贴点边,这个比较悬,一般拿不了全分,忍了吧
3.作用分析题。

作用分析分为结构分析和内容分析。内容上(1)概括事件或句子。(2)对文章中心的作用(支撑、强调、深化、升华)(3)引发了作者的议论、抒情等。(4)引起读者的思考(文中提出了新观点)、共鸣(文章大气磅礴)。结构上(根据句子的位置不同有)(1)开篇:点题、引起下文、埋下伏笔、奠定基调。(2)文中:承上启下。(3)篇末:首尾呼应、收束全文、点题
4.句子赏析题。

点明手法(结合原文简要分析)表现了什么内容。修辞手法:常见的比喻:本体喻体,有无动作(作用形象)拟人:把什么赋予人的什么,生动的表现了什么。就举着两个例子

5.对比分析题:先表明观点(对、不对等等),再根据文章内容答题,最好是与作者观点相同,这样就把文章的主要观点概括的写出来就行了。

p.s.:强调、深化、升华的区别
原句:我爱我的家乡
强调:我很爱我的家乡
深化:我很爱很爱我的家乡
升华:我爱我的家乡,但我更爱我的祖国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可靠且宽厚的乖乖h
2009-04-26 · TA获得超过29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9.3万
展开全部
1. 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 划分层次?

(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7.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 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 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 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 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 平叙(略)

11.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 写作手法及作用?

(1) 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3. 修辞方法及作用

(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 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 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16.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 承接上文

(2) 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 承上启下(过渡)

(4) 为后文作铺垫

17.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9.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1.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22.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23.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24.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

25.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26.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7.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々问神28c
2009-04-27 · TA获得超过155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1.2万
展开全部
句子理解题,样子一般是: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的兴奋和感激”
这种题就去找核心,回原文,先把上下文都圈起来,然后描写环境、心情以及修辞手法都不要,只留下作者的议论和抒情。

2.归纳概括题,样子一般是:(文中的某一观点或现象)。根据文意,分几点对此概括归纳。
这种题就是要在文章中找出所有跟着观点有关联的句子,概括的写出来就行,有时可能找不全就去找文意贴点边,这个比较悬,一般拿不了全分,忍了吧
3.作用分析题。

作用分析分为结构分析和内容分析。内容上(1)概括事件或句子。(2)对文章中心的作用(支撑、强调、深化、升华)(3)引发了作者的议论、抒情等。(4)引起读者的思考(文中提出了新观点)、共鸣(文章大气磅礴)。结构上(根据句子的位置不同有)(1)开篇:点题、引起下文、埋下伏笔、奠定基调。(2)文中:承上启下。(3)篇末:首尾呼应、收束全文、点题
4.句子赏析题。

点明手法(结合原文简要分析)表现了什么内容。修辞手法:常见的比喻:本体喻体,有无动作(作用形象)拟人:把什么赋予人的什么,生动的表现了什么。就举着两个例子

5.对比分析题:先表明观点(对、不对等等),再根据文章内容答题,最好是与作者观点相同,这样就把文章的主要观点概括的写出来就行了。

p.s.:强调、深化、升华的区别
原句:我爱我的家乡
强调:我很爱我的家乡
深化:我很爱很爱我的家乡
升华:我爱我的家乡,但我更爱我的祖国
这些应该够用了,这阅读除了特别牛的人,一般都会扣一两分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裂度欣D
2022-12-17
知道答主
回答量:3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408
展开全部
  • 高分悬赏!!!!有关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题 答题技巧与格式的问题

  • 高中英语阅读理解题解题技巧

  •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 高中语文阅读题 答题技巧

  • 高中英语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全国一)

  •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 高中英语阅读解题技巧

  • 求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 求高中语文答题格式,技巧。。。

  •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 高考语文阅读题和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

  • 高中语文大阅读答题技巧,模式都有什么?

  •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都有哪些?

  •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有什么技巧?

  • 高中语文大阅读答题技巧都有什么?

  •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 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