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砚的文物推广

 我来答
单身快乐ZP04
2016-05-28 · 超过59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7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8万
展开全部

贺兰石的辉煌和贺兰砚是连在一起的,而宁夏贺兰砚的发展是和跨越百年的“闫家砚”分不开的。“闫家砚”传到第三代时,贺兰砚的辉煌达到了极致。施克俭雕刻的《牧归》成为宁夏赠给香港回归的礼品、陈梅荣的“九龙套砚”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王文华的《牡丹亭》在“中国雕刻艺术节”上夺走特等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闫家军”成了贺兰砚雕刻的最佳阵容。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闫家军”中继续从事贺兰石砚雕刻技艺的仅有闫森林、陈梅荣、施克俭、杨武、樊庆云、闫淑丽、张凤玲、马继红8人,这些人因为年龄逐渐增高而使人生出“闫家军老矣,尚能刻否”的感叹,贺兰砚雕刻技艺以家族和师徒相传的方式使其已处于失传状态。
2011年3月20日,从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出消息,宁夏贺兰砚制作技艺已进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示名单。“非遗”对贺兰砚的拯救功效,并没有外界想象得那么大。后继乏人依然成了“闫家砚”发展面临的严重问题,收徒难成了现有传人们的心病。65岁的陈梅荣是1964年入室“闫家砚”的,她是“闫家砚”唯一的女弟子,她一直希望能收到5个弟子,继承贺兰石的雕刻技艺,“但收徒很难,我们那时3年方能出徒,现在的年轻人坐不了这个冷板凳,他们巴不得3天就能挣钱。”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有生之年能够收徒5人,这个要求并不高,然而,这个要求又显得那么奢侈。
闫淑丽是宁夏贺兰砚“闫家砚”制作世家的第四代传人。200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孵化基地”入驻银川文化城。两年多过去了,闫淑丽想象中的美好愿景并没有到来。21岁起就跟随父亲闫子江学习贺兰砚雕刻技艺的闫森林,是“闫家砚”的第四代嫡传人,可闫家的第五代人没一个愿意从事贺兰石砚雕刻。这些贺兰砚的守望者,依然苦苦地守护在贺兰山下的这一脉石气边。 贺兰石作为宁夏“五宝”之一,成为宁夏地方名优传统工艺品,宁夏本土的几代工艺师们也创作出了不少好的贺兰石作品,丰富了旅游纪念品市场。但是,贺兰石创作也因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及创作形态单一等因素局限,一直没有得到全国石雕界、收藏界的广泛重视。机器制作的渗入,不仅导致了贺兰石原料的浪费和价格的猛跌,对手工制作工艺也形成了很大的冲击。据了解,宁夏市场上80%以上的贺兰砚都是机制砚台,价格从几百元到一两千元不等,但手工砚台至少五六千元,这种价格上的差异导致手工砚台市场严重萎缩。
针对这种情况,2011年5月15日上午,来自全国15个省区市的60多名省区级雕刻工艺大师来到银川,正式启动了中国宁夏贺兰石(砚)艺术品、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和以往单纯将贺兰石的艺术表达方式定位成贺兰砚不同,这次的创意大赛是突出贺兰石,将贺兰石的艺术创作载体扩大了。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外地的雕刻师已经逐渐走进了贺兰石的雕刻行列,如甘肃成县的陈旭聪、辽宁沈阳人石飚、师从陈旭聪的山东人林庆华、陕西定边来银川从事贺兰石雕刻的王文华等,他们为宁夏贺兰石的雕刻充实了力量。针对贺兰石的艺术创作载体单纯限于砚台的局限,这次大赛不仅向全国的工艺大师广发英雄帖,为他们搭建起擂台,还将展示渠道拓宽。60多名省区级雕刻工艺大师深入贺兰山区,了解贺兰石的采掘历史、贺兰石文化历史和技艺特点,走访了贺兰石加工企业,并和当地贺兰石雕刻工艺师面对面对话,共同研究贺兰石创作突破的渠道。同时,这些工艺大师一起启动了贺兰石(砚)艺术品、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并进行大赛评比,大赛作品将捐赠给宁夏方面收藏。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