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思品课的复习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第一轮复习也叫地毯式复习。主要是夯实基础,完善知识框架。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有两个:一是帮助学生回忆、梳理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二是让学生对常见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有基本掌握。
(一)复习前教师应做好准备工作
1.研究课标、教材,抓准重点、考点。两年半的教学内容五册书要在短短的四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通读教材,了解内容;其次要对照中考说明中的目标要求,梳理教材,抓住重点、考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运筹帷幄指导学生。
2.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能让复习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避免复习时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第一轮复习课应注意的问题
1.指导学生看书,构建知识网络。
指导学生利用课题、框题、目题把握教材结构和主干知识,学会构建知识框架。在看一篇课文之前,首先思考课题是什么,在这一个单元里,这一课和其他几课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一课有几个项目,项目与项目之间是什么关系;每一个项目下有几个层次,层次与层次之间又是什么关系。这样就为一篇课文搭了一个架子,在此基础之上再具体的看内容,大大小小的知识点再往架子上放,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知识框架,书就会由厚变薄,知识就会由少变多。一提到某一方面的知识,就会立即想到,它属于哪一体系,如何组织回答;一遇到某一问题就知道属于哪一范围,运用什么知识,通过什么途径解答,难题就很容易了,有了众山变小的感觉。所学的知识不再庞杂而琐碎,而是显得更有条理性和系统性。
具体指导学生做到三点:
一是准。对每一“知识点”都要搞准确,不可似懂非懂,模棱两可。二是熟。对学过的考点内容都要记准,用起来得心应手。三整理。每一课或每一单元的重点归纳整理;同类知识归纳整理(法律名称、权利、义务、处罚方法、战略、国策、制度、标志、矛盾、目的、影响、最、基本等);图表对比归纳整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文明)。
九年级内容是考试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复习的重点。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后,而应该树立整套教材的意识。使得学生认识和理解知识点之间的来龙去脉,为解答综合题打下基础。所以我们在第一轮的复习中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以点带面。
例如:
将九年级内容分为:我国的国情 政治经济文化 责任三大部分。
2.组织适当的练习题,指导学生做题。
在扎扎实实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第一轮的复习要结合适当的练习,对于巩固复习的知识、提高成绩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在第一轮中不要大量出现综合性的、跨度大的题目,否则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丧失信心;其次是要求学生答题时条理清晰、语言规范。三要求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不要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在做题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强调答案,而是要更多的强调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因为我们教师要明白中考题不一定在所做的练习中,那么,做这些题到底有什么用?用处就在于通过精讲精练这些题目,一是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书本知识;二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应这样指导学生做题的:
(1)选择一些有价值的题目(需要老师指导),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练习:①先不看答案,自己做。②做完之后与答案比较,思考差距。③合上答案,在刚才思考的基础之上,结合对答案的理解,再做一遍。④再对一遍答案,看看是否完整。经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做题水平一定会有提高。
(2)将做过、订正过的卷子、习题集保存好,隔一段时间拿出来看一看,对于错题,尤其要多看看、多想想,如果有时间,甚至还可以再做一做,这样不仅可以强化这一类题型的解题思路的训练,也可以强化思想品德学科的书面表达训练。
3.结合时事搞好考点讲析,深化复习内容。
将教材知识点讲析与时政教学相结合,也就是要改变以往第一轮复习中只是对中考考点内容进行梳理的方式,把对考点基本理论观点的讲解同相应的时事材料分析结合起来,使第一轮复习内容更加深化。从具体操作方式来说,其一,要认真清理中考考点中所包含的基础知识,凡中考说明中列入考查范围的知识点都要逐个进行清理,并初步理出其内在联系,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知识脉络清晰。其二,根据有关知识点挑选、准备好时政材料,凡时事热点、重点与考点知识的结合点都应予以必要的关注。通过以时政材料印证和理解基本理论知识,运用基本理论来认识和分析时事材料,使基础知识复习与时事学习相得益彰。其三,精心设计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题,讲练结合,巩固提高。训练题的编制,以时事材料体现基础知识为主,以多种题型、从多个角度命题,力求达到既能再现基础知识,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和表达能力的效果。
4.有效讲解,渗透方法指导。
为了达到第一轮复习的第二个目的:让学生对常见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有基本掌握,除了靠学生做题练习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有效讲解和点拨。在第一轮复习和测试中教师讲题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骤和思路进行:
(1)发现问题:就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答题时存在的问题并适当做好记录,如有的学生答题没有思维的过程,拿到题目就写,审题不清,随意性大;有的学生不能将观点和材料有机地结合,答题时忽略材料的作用;有的学生答题角度单一,重复,不能多角度、多层次、辩证地分析问题;例如:你能为节约资源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有的学生答: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张纸,节约每一度电。有的学生说话不完整,表达不明确;有的学生条理不清晰,学科术语缺乏。可以归纳为这么四个方面:一是解题方法问题,二是知识复习不到位问题,三是思维盲区问题,四是书面表达问题。
(2)反馈问题:在发现问题以后,教师要在课堂讲题的时候把学生答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给学生听,明确丢分的原因。甚至可以把存在问题的答案投影到黑板上,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问题所在。
(3)方法指导:在学生了解自己的问题以后,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在以后的考试中避免类似的情况出现,应该如何进行审题、思维、表达。这些方法的讲解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不能空洞。
(4)总结归纳:在讲解一道题目方法和答案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对类似的题目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得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这一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和答题的有关技巧。
(5)拓展训练:这是以后几轮复习的重点,这里就不讲解了。
在训练和讲题中要注意避免和反对以下一些形式的讲题思路:一是只练不讲型(题海)二是以抄答案代替讲题型(流水帐)三是只讲问题没有方法型(批评指责)四是就题论题型(没有拓展归纳)五是只讲不练型(没有巩固强化)。
5.师生互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目前复习课上最为普遍的复习模式是教师先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然后让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堂操练,最后由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评。一堂课,只听见教师在大声的疾呼,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置学生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其实,既然是复习课了,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已经是有所了解,有所印象,我们何不把这一复习模式进行适当的改革,让学生自己梳理知识、自主建构知识网络,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独立思考的空间,使他们人人参与复习过程,情感、态度、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即先由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之后让学生进行一定的知识演练与反馈,教师再用规范性的书面语言以最简洁最精炼的方式进行点拨,最后教师再进行一定的总结工作,这样,学生动了起来,教师也能轻松很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了,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更强了。
6.复习方法多样化,激发学生复习兴趣。
说真的,学生很不喜欢上复习课,因为复习课要么就是教师讲,要么就是练,要么就是讲讲练练,没有了新课丰富多彩的课件、图片,没有了新课的小组合作,没有了新课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激烈的思想碰撞,单一的复习方法学生没趣,教师没趣。其实,我认为复习课可以借鉴新课的一些教学方法。为了提高课堂复习的效率,教师应多制作一些内容丰富的复习课件:对于很多学生存在的解题问题,可投影出来让学生小组探究解题方法;对于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练习,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讨论、争论,通过讨论、争论,激起学生智慧的碰撞、情感的共鸣,从而使知识更加清晰,记忆更加深刻!对于复习题的题型选择上,可选择一些充满幽默感的漫画题、辨析题、情景剧题,以激发学生复习的兴趣。
好的复习课就像一篇优美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使得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好的复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信息交流过程,在这个求知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教师是媒体,教师起着沟通学生与教材的作用。复习中教师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定能使我们的复习更具吸引力,更富有成效,为以后两轮的复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中考政治第二轮复习阶段为时政热点专题复习阶段,这个阶段的复习效果直接影响着对中考方向的把握以及复习的效率,当前阶段,学生们应该对二轮复习效果进行评测,并根据评测结果开展中考冲刺。
第一点要明确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对于热点专题,学生们不仅要知道相关背景材料的来龙去脉、发展过程,要明白它为什么是应关注的重点。同时,还要清楚该背景材料与课本中《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个时政热点往往涉及多个领域,学生们在复习时一定要紧扣考点和课本,要与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相一致,不能超出现有的考点要求,宜宽不宜深。
第二点要“大材小用”。中考试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起点高,落点低。即关注的是重大现实热点问题,往往是从某一具体问题入手。因此,学生们在复习专题时切忌仅从宏观上粗放地学,而应结合考点,尽可能从多个具体的知识点入手,即要坚持“大材小用”。
所谓“大材”,就是抓热点问题,抓备受社会和学生关注的问题。在复习这些热点专题时,我们要做到“小用”,就是要把这些“大材”化为一个个小的具体的问题,而切忌泛泛而谈。这不仅提高了复习效率,更重要的是从多角度、多层次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复习前教师应做好准备工作
1.研究课标、教材,抓准重点、考点。两年半的教学内容五册书要在短短的四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通读教材,了解内容;其次要对照中考说明中的目标要求,梳理教材,抓住重点、考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运筹帷幄指导学生。
2.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能让复习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避免复习时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第一轮复习课应注意的问题
1.指导学生看书,构建知识网络。
指导学生利用课题、框题、目题把握教材结构和主干知识,学会构建知识框架。在看一篇课文之前,首先思考课题是什么,在这一个单元里,这一课和其他几课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一课有几个项目,项目与项目之间是什么关系;每一个项目下有几个层次,层次与层次之间又是什么关系。这样就为一篇课文搭了一个架子,在此基础之上再具体的看内容,大大小小的知识点再往架子上放,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知识框架,书就会由厚变薄,知识就会由少变多。一提到某一方面的知识,就会立即想到,它属于哪一体系,如何组织回答;一遇到某一问题就知道属于哪一范围,运用什么知识,通过什么途径解答,难题就很容易了,有了众山变小的感觉。所学的知识不再庞杂而琐碎,而是显得更有条理性和系统性。
具体指导学生做到三点:
一是准。对每一“知识点”都要搞准确,不可似懂非懂,模棱两可。二是熟。对学过的考点内容都要记准,用起来得心应手。三整理。每一课或每一单元的重点归纳整理;同类知识归纳整理(法律名称、权利、义务、处罚方法、战略、国策、制度、标志、矛盾、目的、影响、最、基本等);图表对比归纳整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文明)。
九年级内容是考试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复习的重点。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后,而应该树立整套教材的意识。使得学生认识和理解知识点之间的来龙去脉,为解答综合题打下基础。所以我们在第一轮的复习中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以点带面。
例如:
将九年级内容分为:我国的国情 政治经济文化 责任三大部分。
2.组织适当的练习题,指导学生做题。
在扎扎实实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第一轮的复习要结合适当的练习,对于巩固复习的知识、提高成绩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在第一轮中不要大量出现综合性的、跨度大的题目,否则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丧失信心;其次是要求学生答题时条理清晰、语言规范。三要求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不要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在做题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强调答案,而是要更多的强调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因为我们教师要明白中考题不一定在所做的练习中,那么,做这些题到底有什么用?用处就在于通过精讲精练这些题目,一是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书本知识;二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应这样指导学生做题的:
(1)选择一些有价值的题目(需要老师指导),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练习:①先不看答案,自己做。②做完之后与答案比较,思考差距。③合上答案,在刚才思考的基础之上,结合对答案的理解,再做一遍。④再对一遍答案,看看是否完整。经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做题水平一定会有提高。
(2)将做过、订正过的卷子、习题集保存好,隔一段时间拿出来看一看,对于错题,尤其要多看看、多想想,如果有时间,甚至还可以再做一做,这样不仅可以强化这一类题型的解题思路的训练,也可以强化思想品德学科的书面表达训练。
3.结合时事搞好考点讲析,深化复习内容。
将教材知识点讲析与时政教学相结合,也就是要改变以往第一轮复习中只是对中考考点内容进行梳理的方式,把对考点基本理论观点的讲解同相应的时事材料分析结合起来,使第一轮复习内容更加深化。从具体操作方式来说,其一,要认真清理中考考点中所包含的基础知识,凡中考说明中列入考查范围的知识点都要逐个进行清理,并初步理出其内在联系,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知识脉络清晰。其二,根据有关知识点挑选、准备好时政材料,凡时事热点、重点与考点知识的结合点都应予以必要的关注。通过以时政材料印证和理解基本理论知识,运用基本理论来认识和分析时事材料,使基础知识复习与时事学习相得益彰。其三,精心设计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题,讲练结合,巩固提高。训练题的编制,以时事材料体现基础知识为主,以多种题型、从多个角度命题,力求达到既能再现基础知识,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和表达能力的效果。
4.有效讲解,渗透方法指导。
为了达到第一轮复习的第二个目的:让学生对常见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有基本掌握,除了靠学生做题练习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有效讲解和点拨。在第一轮复习和测试中教师讲题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骤和思路进行:
(1)发现问题:就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答题时存在的问题并适当做好记录,如有的学生答题没有思维的过程,拿到题目就写,审题不清,随意性大;有的学生不能将观点和材料有机地结合,答题时忽略材料的作用;有的学生答题角度单一,重复,不能多角度、多层次、辩证地分析问题;例如:你能为节约资源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有的学生答: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张纸,节约每一度电。有的学生说话不完整,表达不明确;有的学生条理不清晰,学科术语缺乏。可以归纳为这么四个方面:一是解题方法问题,二是知识复习不到位问题,三是思维盲区问题,四是书面表达问题。
(2)反馈问题:在发现问题以后,教师要在课堂讲题的时候把学生答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给学生听,明确丢分的原因。甚至可以把存在问题的答案投影到黑板上,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问题所在。
(3)方法指导:在学生了解自己的问题以后,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在以后的考试中避免类似的情况出现,应该如何进行审题、思维、表达。这些方法的讲解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不能空洞。
(4)总结归纳:在讲解一道题目方法和答案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对类似的题目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得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这一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和答题的有关技巧。
(5)拓展训练:这是以后几轮复习的重点,这里就不讲解了。
在训练和讲题中要注意避免和反对以下一些形式的讲题思路:一是只练不讲型(题海)二是以抄答案代替讲题型(流水帐)三是只讲问题没有方法型(批评指责)四是就题论题型(没有拓展归纳)五是只讲不练型(没有巩固强化)。
5.师生互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目前复习课上最为普遍的复习模式是教师先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然后让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堂操练,最后由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评。一堂课,只听见教师在大声的疾呼,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置学生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其实,既然是复习课了,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已经是有所了解,有所印象,我们何不把这一复习模式进行适当的改革,让学生自己梳理知识、自主建构知识网络,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独立思考的空间,使他们人人参与复习过程,情感、态度、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即先由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之后让学生进行一定的知识演练与反馈,教师再用规范性的书面语言以最简洁最精炼的方式进行点拨,最后教师再进行一定的总结工作,这样,学生动了起来,教师也能轻松很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了,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更强了。
6.复习方法多样化,激发学生复习兴趣。
说真的,学生很不喜欢上复习课,因为复习课要么就是教师讲,要么就是练,要么就是讲讲练练,没有了新课丰富多彩的课件、图片,没有了新课的小组合作,没有了新课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激烈的思想碰撞,单一的复习方法学生没趣,教师没趣。其实,我认为复习课可以借鉴新课的一些教学方法。为了提高课堂复习的效率,教师应多制作一些内容丰富的复习课件:对于很多学生存在的解题问题,可投影出来让学生小组探究解题方法;对于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练习,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讨论、争论,通过讨论、争论,激起学生智慧的碰撞、情感的共鸣,从而使知识更加清晰,记忆更加深刻!对于复习题的题型选择上,可选择一些充满幽默感的漫画题、辨析题、情景剧题,以激发学生复习的兴趣。
好的复习课就像一篇优美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使得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好的复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信息交流过程,在这个求知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教师是媒体,教师起着沟通学生与教材的作用。复习中教师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定能使我们的复习更具吸引力,更富有成效,为以后两轮的复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中考政治第二轮复习阶段为时政热点专题复习阶段,这个阶段的复习效果直接影响着对中考方向的把握以及复习的效率,当前阶段,学生们应该对二轮复习效果进行评测,并根据评测结果开展中考冲刺。
第一点要明确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对于热点专题,学生们不仅要知道相关背景材料的来龙去脉、发展过程,要明白它为什么是应关注的重点。同时,还要清楚该背景材料与课本中《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个时政热点往往涉及多个领域,学生们在复习时一定要紧扣考点和课本,要与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相一致,不能超出现有的考点要求,宜宽不宜深。
第二点要“大材小用”。中考试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起点高,落点低。即关注的是重大现实热点问题,往往是从某一具体问题入手。因此,学生们在复习专题时切忌仅从宏观上粗放地学,而应结合考点,尽可能从多个具体的知识点入手,即要坚持“大材小用”。
所谓“大材”,就是抓热点问题,抓备受社会和学生关注的问题。在复习这些热点专题时,我们要做到“小用”,就是要把这些“大材”化为一个个小的具体的问题,而切忌泛泛而谈。这不仅提高了复习效率,更重要的是从多角度、多层次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