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姓的起源
展开全部
杨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三点一。
寻根溯源
杨姓来源有五:
1、杨侯苗裔说。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杨出自姬姓,晋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今山西洪洞东南范村东古城一带),称杨侯,其子孙以国为姓。
2、女吉姓杨国说。此说不见于传世文献,而见诸出土文物(据李学勤《中华姓氏谱》),女吉姓杨据说要早于姬姓杨。
3、羊舌后嗣说。姬姓杨国灭于晋,杨地成为晋大夫羊舌氏的食邑,这样杨也成为羊舌氏的姓;另说羊舌氏为杨侯伯侨之子,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4、杨孙孑遗说。据《左传》记载,秦穆公有大夫名杨孙,因失职而奔于宋,其后裔孙姓杨。
5、出自赐姓或他族他姓改杨姓而来。如三国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部分人姓杨;鲜卑莫胡卢氏被北魏孝文帝改杨姓,福建宁化有林姓迁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另据《北史》记载,杨义臣本姓尉迟氏。
得姓始祖
杨伯侨。周朝初年,周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继位,因有“桐叶封王”之金口玉言,其弟唐叔虞被分封在唐。唐叔虞之子燮后来做了晋侯,又传了十代,至晋武公,武王之长子诡诸继位为晋献公,次子伯侨则被分封于杨,称杨侯。这样,杨伯侨就成为杨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起源于山西境内的杨姓,为晋所灭后,便向西播迁,首先入陕西冯翊(今陕西大荔),后又有迁至今山西霍州,尔后繁衍至今河南境内。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姓人迁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向东南迁至今江西一带;与此同时,又有自山西迁往江苏、安徽的杨姓,这样杨姓便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秦汉之际,已有杨姓人迁居四川,尚书仆射杨璇,迁居浙江会稽。魏晋南北朝时期,除著名的弘农杨姓世居陕西华阴,氐族杨姓世居甘肃仇池外,已有不少杨姓人因社会动荡之故而向江南播迁,也有不少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改姓杨,另弘农杨震十世孙杨惠嘏任太原郡守,其玄孙即为隋文帝杨坚。唐末为避安史之乱而引发中原杨姓再次大批南迁,这一时期,杨姓有迁朝鲜半岛者。宋时,有杨无敌杨业居山西太原,杨贵迁居贵州播州,由此可见,到宋代时,杨姓已分布于江南广大地区,并以福建为其播迁的中心。元朝末年以后,以广东、福建、浙江沿海为移民海外的原居地,杨姓人便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海外移民,迁居地也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各国。明朝永乐年间,浙江绍兴人杨云川曾随军渡海至北婆罗州(今马来西亚河巴州),并与当地酋长的女儿结婚,公主后因杨云川遇难而投海殉节,在当地传为佳话。清代乾隆年间,福建沿海人杨阿秋去印度经商,并修建了一座中国城,近代以后,又有杨姓去欧美或澳大利亚定居。如今,杨姓在我国分布极广,尤其在长江流域的省份分布最多,杨姓的分布规律,历史上最初由黄河中游、华山脚下向四周播迁,以及由北方向南方播迁,海外则以东南亚为主。
郡望堂号
杨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1、弘农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
2、天水郡,治所在平襄(在甘肃通渭西北);
3、河内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
堂号:
“光裕”、“赐书”、“崇本”、“清白”、“务本”、“四知”、“绍兴”、“瑞 本”、“绍先”、“河东”、“栖霞”、“秦和”、“鸿仪”、“安阳”、“鸿山”、“新杨”、“道南”、“信海”、“北山”。
宗族特征
1、辉煌显赫千余年,竞相贵显各争先。从秦汉魏晋时期的四世三公(杨款、杨震、杨彪)和西晋三杨(杨骏、杨珧、杨济),到隋朝杨姓成为国姓,再到唐朝杨姓成为一个宰相辈出的姓氏(共有十一位宰相),再到宋朝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其杨姓风光不言而喻。2、家规家训教诲后人。如宋代诗人杨万里,自撰家训写道:“……片瓦条椽,皆非容易;寸田尺地,毋使抛荒。懒惰乃败家之源,勤劳是立身之本。大富由命,小富由勤。男子以血汗为营,女子以灯花为运。夜坐三更一点,尚不思眠;枕听晓鸡一声;全家早起……。”谆谆教诲,跃然纸上。
名人精粹
杨震: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宰相,天下有名大儒,有“关西孔子”之美誉,他廉洁奉公,刚直不阿。杨坚: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公元五八一年建立隋朝,他励精图治,改革兵制,于公元五八九年灭陈,结束了东晋十六国以来二百七十余年的南北分裂局面。杨炯:华州华阴人,初唐四杰排名第二,其诗尤以描写军事题材的边塞诗影响最大,有《杨炯集》传世。杨玉环:唐朝蒲州永乐独头村(今山西永济)人,被誉为盛唐第一美人,为唐玄宗宠妃,安史之乱中,军队哗变,最后魂断马嵬驿(今陕西兴平)。杨业:北宋大将,杨家将奠基人。在北汉刘崇时就勇猛善战,所向克捷,号为“杨无敌”,后随刘崇降宋,公元九八六年,因潘美、王亻先见死不救,被辽精兵所俘,后绝食而死。杨延昭:民间俗称“杨六郎”,杨业之子,久经沙场,智勇兼备,防守边关二十余年,因操劳过度,五十七岁时死于军前。杨万里: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宋代诗人、学者,其诗作甚丰,有《江湖集》、《荆溪集》等九种专集,后并集为《诚斋诗集》,其他作品编为《诚斋集》,为宋朝四大家之一。杨士奇:江西泰和人,明朝宰相,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他为官清廉,爱惜人才。杨慎:四川新都人,生于北京,明朝状元,其文名满天下,才气超群伦,有著作《升庵集》和散曲《陶情乐府》传世。杨秀清:广西桂平人,太平天国领袖,封东王,节制其他诸王,后居功自傲,萌生野心,天京事变中被杀,太平天国从此由盛转衰。杨深秀:山西闻喜人,进士及第,戊戌六君子之一,其狱中诗为世人所传诵。杨锐:四川绵竹人,戊戌六君子之一。杨虎城:陕西蒲城人,国民党高级爱国将领,发动西安事变,促使国共统一抗日。杨振宁:祖籍安徽合肥,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并定居,一九五七年,因发现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参考资料:http://www.cnbjx.com/Baijia_show.asp?id=181
寻根溯源
杨姓来源有五:
1、杨侯苗裔说。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杨出自姬姓,晋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今山西洪洞东南范村东古城一带),称杨侯,其子孙以国为姓。
2、女吉姓杨国说。此说不见于传世文献,而见诸出土文物(据李学勤《中华姓氏谱》),女吉姓杨据说要早于姬姓杨。
3、羊舌后嗣说。姬姓杨国灭于晋,杨地成为晋大夫羊舌氏的食邑,这样杨也成为羊舌氏的姓;另说羊舌氏为杨侯伯侨之子,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4、杨孙孑遗说。据《左传》记载,秦穆公有大夫名杨孙,因失职而奔于宋,其后裔孙姓杨。
5、出自赐姓或他族他姓改杨姓而来。如三国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部分人姓杨;鲜卑莫胡卢氏被北魏孝文帝改杨姓,福建宁化有林姓迁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另据《北史》记载,杨义臣本姓尉迟氏。
得姓始祖
杨伯侨。周朝初年,周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继位,因有“桐叶封王”之金口玉言,其弟唐叔虞被分封在唐。唐叔虞之子燮后来做了晋侯,又传了十代,至晋武公,武王之长子诡诸继位为晋献公,次子伯侨则被分封于杨,称杨侯。这样,杨伯侨就成为杨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起源于山西境内的杨姓,为晋所灭后,便向西播迁,首先入陕西冯翊(今陕西大荔),后又有迁至今山西霍州,尔后繁衍至今河南境内。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姓人迁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向东南迁至今江西一带;与此同时,又有自山西迁往江苏、安徽的杨姓,这样杨姓便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秦汉之际,已有杨姓人迁居四川,尚书仆射杨璇,迁居浙江会稽。魏晋南北朝时期,除著名的弘农杨姓世居陕西华阴,氐族杨姓世居甘肃仇池外,已有不少杨姓人因社会动荡之故而向江南播迁,也有不少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改姓杨,另弘农杨震十世孙杨惠嘏任太原郡守,其玄孙即为隋文帝杨坚。唐末为避安史之乱而引发中原杨姓再次大批南迁,这一时期,杨姓有迁朝鲜半岛者。宋时,有杨无敌杨业居山西太原,杨贵迁居贵州播州,由此可见,到宋代时,杨姓已分布于江南广大地区,并以福建为其播迁的中心。元朝末年以后,以广东、福建、浙江沿海为移民海外的原居地,杨姓人便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海外移民,迁居地也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各国。明朝永乐年间,浙江绍兴人杨云川曾随军渡海至北婆罗州(今马来西亚河巴州),并与当地酋长的女儿结婚,公主后因杨云川遇难而投海殉节,在当地传为佳话。清代乾隆年间,福建沿海人杨阿秋去印度经商,并修建了一座中国城,近代以后,又有杨姓去欧美或澳大利亚定居。如今,杨姓在我国分布极广,尤其在长江流域的省份分布最多,杨姓的分布规律,历史上最初由黄河中游、华山脚下向四周播迁,以及由北方向南方播迁,海外则以东南亚为主。
郡望堂号
杨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1、弘农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
2、天水郡,治所在平襄(在甘肃通渭西北);
3、河内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
堂号:
“光裕”、“赐书”、“崇本”、“清白”、“务本”、“四知”、“绍兴”、“瑞 本”、“绍先”、“河东”、“栖霞”、“秦和”、“鸿仪”、“安阳”、“鸿山”、“新杨”、“道南”、“信海”、“北山”。
宗族特征
1、辉煌显赫千余年,竞相贵显各争先。从秦汉魏晋时期的四世三公(杨款、杨震、杨彪)和西晋三杨(杨骏、杨珧、杨济),到隋朝杨姓成为国姓,再到唐朝杨姓成为一个宰相辈出的姓氏(共有十一位宰相),再到宋朝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其杨姓风光不言而喻。2、家规家训教诲后人。如宋代诗人杨万里,自撰家训写道:“……片瓦条椽,皆非容易;寸田尺地,毋使抛荒。懒惰乃败家之源,勤劳是立身之本。大富由命,小富由勤。男子以血汗为营,女子以灯花为运。夜坐三更一点,尚不思眠;枕听晓鸡一声;全家早起……。”谆谆教诲,跃然纸上。
名人精粹
杨震: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宰相,天下有名大儒,有“关西孔子”之美誉,他廉洁奉公,刚直不阿。杨坚: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公元五八一年建立隋朝,他励精图治,改革兵制,于公元五八九年灭陈,结束了东晋十六国以来二百七十余年的南北分裂局面。杨炯:华州华阴人,初唐四杰排名第二,其诗尤以描写军事题材的边塞诗影响最大,有《杨炯集》传世。杨玉环:唐朝蒲州永乐独头村(今山西永济)人,被誉为盛唐第一美人,为唐玄宗宠妃,安史之乱中,军队哗变,最后魂断马嵬驿(今陕西兴平)。杨业:北宋大将,杨家将奠基人。在北汉刘崇时就勇猛善战,所向克捷,号为“杨无敌”,后随刘崇降宋,公元九八六年,因潘美、王亻先见死不救,被辽精兵所俘,后绝食而死。杨延昭:民间俗称“杨六郎”,杨业之子,久经沙场,智勇兼备,防守边关二十余年,因操劳过度,五十七岁时死于军前。杨万里: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宋代诗人、学者,其诗作甚丰,有《江湖集》、《荆溪集》等九种专集,后并集为《诚斋诗集》,其他作品编为《诚斋集》,为宋朝四大家之一。杨士奇:江西泰和人,明朝宰相,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他为官清廉,爱惜人才。杨慎:四川新都人,生于北京,明朝状元,其文名满天下,才气超群伦,有著作《升庵集》和散曲《陶情乐府》传世。杨秀清:广西桂平人,太平天国领袖,封东王,节制其他诸王,后居功自傲,萌生野心,天京事变中被杀,太平天国从此由盛转衰。杨深秀:山西闻喜人,进士及第,戊戌六君子之一,其狱中诗为世人所传诵。杨锐:四川绵竹人,戊戌六君子之一。杨虎城:陕西蒲城人,国民党高级爱国将领,发动西安事变,促使国共统一抗日。杨振宁:祖籍安徽合肥,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并定居,一九五七年,因发现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参考资料:http://www.cnbjx.com/Baijia_show.asp?id=181
展开全部
杨姓来源
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
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
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
(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
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
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
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
,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2、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
分支)后,赐当地少
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
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
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
5、以封地为姓。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于。周灭唐
(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封地给他。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叔虞(又
称唐叔)的儿子燮继位以后,因唐地南临晋水,就改称晋侯。这样,
叔虞就成了周代晋国的始祖。叔虞的后裔有封于杨者。杨,在今山西
洪洞东南。春秋时灭于晋国,成了晋国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于杨
地者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
“故老相传谈轶事,问君足指果如何”。这是近代洪洞人王笃诚诗中的一句。
杨姓也是一个荣耀而古老的姓氏。不过,关于杨姓的来源,历来众说纷纭,有说是因官得姓的,有说是以地命氏的,很不容易找到头绪。然而,有一个被公认的事实——杨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子孙,更是黄帝的后裔。
《姓纂》上面说:“周武王子唐叔虞封于晋,出公逊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子国,以国为姓。”根据这段记载。可知杨姓是出自周武王,也就是周文王的众多儿子中,最为神气的一房。
由伯侨所建立的杨国,当时的位置,在今山西省洪桐县的东南,因此杨姓的发源地,应该是在山西。后来,到了春秋时代,杨国被当时五霸之一的晋国所吞并。
不过,《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说法,却跟《姓纂》有点出入。该书虽然也认为杨姓是出自姬姓,但却指出最初以杨为姓的,是周宣王的儿子尚父,而不是来自晋国的伯侨。也就是被周朝王室封为杨侯,因而以官得姓的是尚父,而不是伯侨。
杨姓汉人于1000多年以前在长江以北繁衍。当时,杨氏就是一个出人头地的显赫家族,出了不少在历史上知名的人物,像战国时以主张“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而跟主张兼爱的墨子大唱对台的杨朱;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等等,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人物。
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
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
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
(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
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
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
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
,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2、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
分支)后,赐当地少
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
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
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
5、以封地为姓。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于。周灭唐
(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封地给他。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叔虞(又
称唐叔)的儿子燮继位以后,因唐地南临晋水,就改称晋侯。这样,
叔虞就成了周代晋国的始祖。叔虞的后裔有封于杨者。杨,在今山西
洪洞东南。春秋时灭于晋国,成了晋国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于杨
地者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
“故老相传谈轶事,问君足指果如何”。这是近代洪洞人王笃诚诗中的一句。
杨姓也是一个荣耀而古老的姓氏。不过,关于杨姓的来源,历来众说纷纭,有说是因官得姓的,有说是以地命氏的,很不容易找到头绪。然而,有一个被公认的事实——杨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子孙,更是黄帝的后裔。
《姓纂》上面说:“周武王子唐叔虞封于晋,出公逊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子国,以国为姓。”根据这段记载。可知杨姓是出自周武王,也就是周文王的众多儿子中,最为神气的一房。
由伯侨所建立的杨国,当时的位置,在今山西省洪桐县的东南,因此杨姓的发源地,应该是在山西。后来,到了春秋时代,杨国被当时五霸之一的晋国所吞并。
不过,《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说法,却跟《姓纂》有点出入。该书虽然也认为杨姓是出自姬姓,但却指出最初以杨为姓的,是周宣王的儿子尚父,而不是来自晋国的伯侨。也就是被周朝王室封为杨侯,因而以官得姓的是尚父,而不是伯侨。
杨姓汉人于1000多年以前在长江以北繁衍。当时,杨氏就是一个出人头地的显赫家族,出了不少在历史上知名的人物,像战国时以主张“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而跟主张兼爱的墨子大唱对台的杨朱;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等等,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人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杨姓来源
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
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
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
(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
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
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
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
,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2、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
分支)后,赐当地少
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
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
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
5、以封地为姓。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于。周灭唐
(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封地给他。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叔虞(又
称唐叔)的儿子燮继位以后,因唐地南临晋水,就改称晋侯。这样,
叔虞就成了周代晋国的始祖。叔虞的后裔有封于杨者。杨,在今山西
洪洞东南。春秋时灭于晋国,成了晋国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于杨
地者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
“故老相传谈轶事,问君足指果如何”。这是近代洪洞人王笃诚诗中的一句。
杨姓也是一个荣耀而古老的姓氏。不过,关于杨姓的来源,历来众说纷纭,有说是因官得姓的,有说是以地命氏的,很不容易找到头绪。然而,有一个被公认的事实——杨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子孙,更是黄帝的后裔。
《姓纂》上面说:“周武王子唐叔虞封于晋,出公逊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子国,以国为姓。”根据这段记载。可知杨姓是出自周武王,也就是周文王的众多儿子中,最为神气的一房。
由伯侨所建立的杨国,当时的位置,在今山西省洪桐县的东南,因此杨姓的发源地,应该是在山西。后来,到了春秋时代,杨国被当时五霸之一的晋国所吞并。
不过,《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说法,却跟《姓纂》有点出入。该书虽然也认为杨姓是出自姬姓,但却指出最初以杨为姓的,是周宣王的儿子尚父,而不是来自晋国的伯侨。也就是被周朝王室封为杨侯,因而以官得姓的是尚父,而不是伯侨。
杨姓汉人于1000多年以前在长江以北繁衍。当时,杨氏就是一个出人头地的显赫家族,出了不少在历史上知名的人物,像战国时以主张“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而跟主张兼爱的墨子大唱对台的杨朱;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等等,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人物。
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
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
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
(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
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
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
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
,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2、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
分支)后,赐当地少
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
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
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
5、以封地为姓。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于。周灭唐
(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封地给他。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叔虞(又
称唐叔)的儿子燮继位以后,因唐地南临晋水,就改称晋侯。这样,
叔虞就成了周代晋国的始祖。叔虞的后裔有封于杨者。杨,在今山西
洪洞东南。春秋时灭于晋国,成了晋国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于杨
地者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
“故老相传谈轶事,问君足指果如何”。这是近代洪洞人王笃诚诗中的一句。
杨姓也是一个荣耀而古老的姓氏。不过,关于杨姓的来源,历来众说纷纭,有说是因官得姓的,有说是以地命氏的,很不容易找到头绪。然而,有一个被公认的事实——杨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子孙,更是黄帝的后裔。
《姓纂》上面说:“周武王子唐叔虞封于晋,出公逊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子国,以国为姓。”根据这段记载。可知杨姓是出自周武王,也就是周文王的众多儿子中,最为神气的一房。
由伯侨所建立的杨国,当时的位置,在今山西省洪桐县的东南,因此杨姓的发源地,应该是在山西。后来,到了春秋时代,杨国被当时五霸之一的晋国所吞并。
不过,《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说法,却跟《姓纂》有点出入。该书虽然也认为杨姓是出自姬姓,但却指出最初以杨为姓的,是周宣王的儿子尚父,而不是来自晋国的伯侨。也就是被周朝王室封为杨侯,因而以官得姓的是尚父,而不是伯侨。
杨姓汉人于1000多年以前在长江以北繁衍。当时,杨氏就是一个出人头地的显赫家族,出了不少在历史上知名的人物,像战国时以主张“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而跟主张兼爱的墨子大唱对台的杨朱;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等等,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人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杨(Yang)姓源出主要有:
1、源自姬姓:
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
①源于周武王孙,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晋武公(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汉字演变
汉字演变
②源于周宣王子长父。宣王时期,周宣王姬静将子长父封到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杨侯,春秋时杨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
③源于晋武公子伯侨。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至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灭羊舌氏,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居住在弘农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代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
2、源自扬姓
古时杨扬不分,以邑为氏。
3、源于改姓而来:
改杨姓,主要由同源、避难、避仇、收养、过继、赐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构成。
①赐姓:隋代杨义臣本姓尉迟氏,鲜卑族,为北魏勋臣八姓之一。义臣之父尉迟崇,隋初随行军总管达奚长儒与突厥交战,力战而死。隋文帝因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下诏赐义臣国姓杨氏。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②收养:西晋氏族首领百顷氐王杨飞龙,收养外甥令狐茂搜,改其姓为杨氏。杨复光,本姓乔,少时养于内侍杨玄价家,遂转姓杨。杨守亮,本姓訾名亮,杨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得訾亮,养为假子,转姓杨,改名守亮。
③避难:今浙江省诸暨市的概浦杨姓,为倪姓所改。倪盈第八世孙倪炤,仕宋为龙图阁学士,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遭流新州。当时,倪炤的幼子倪顺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及倪顺长大,力学皆优,念外家杨姓之恩,改为杨姓。
④少数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政策,其中的莫胡卢氏改为杨姓。白族中,杨姓一直是主要姓氏,唐朝时为白族第一大姓。
1、源自姬姓:
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
①源于周武王孙,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晋武公(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汉字演变
汉字演变
②源于周宣王子长父。宣王时期,周宣王姬静将子长父封到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杨侯,春秋时杨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
③源于晋武公子伯侨。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至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灭羊舌氏,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居住在弘农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代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
2、源自扬姓
古时杨扬不分,以邑为氏。
3、源于改姓而来:
改杨姓,主要由同源、避难、避仇、收养、过继、赐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构成。
①赐姓:隋代杨义臣本姓尉迟氏,鲜卑族,为北魏勋臣八姓之一。义臣之父尉迟崇,隋初随行军总管达奚长儒与突厥交战,力战而死。隋文帝因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下诏赐义臣国姓杨氏。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②收养:西晋氏族首领百顷氐王杨飞龙,收养外甥令狐茂搜,改其姓为杨氏。杨复光,本姓乔,少时养于内侍杨玄价家,遂转姓杨。杨守亮,本姓訾名亮,杨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得訾亮,养为假子,转姓杨,改名守亮。
③避难:今浙江省诸暨市的概浦杨姓,为倪姓所改。倪盈第八世孙倪炤,仕宋为龙图阁学士,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遭流新州。当时,倪炤的幼子倪顺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及倪顺长大,力学皆优,念外家杨姓之恩,改为杨姓。
④少数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政策,其中的莫胡卢氏改为杨姓。白族中,杨姓一直是主要姓氏,唐朝时为白族第一大姓。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杨姓来源(1)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广韵》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宣王少子尚父封于杨,号曰杨候,后并于晋,因以为氏。(2)为五代十国时氏族姓氏。据《晋书》云:氏有杨氏,世居仇池。(3)为南北朝时鲜卑族改姓。(4)据《唐书》载,杨光远,西突厥沙陀部人,别为杨氏一派。(5)杨一作“扬”。汉杨雄《自叙》云:叔向食采于杨氏生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曰扬石。此扬氏邑即位杨邑。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