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魏县有什么好玩的旅游景点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古驿道
公元前7000年前魏域已有了人行路。大禹治水,陆行乘车,由回隆入魏域,形成了境内贯穿南北的车马大道。商朝七迁其都,河亶甲时迁于相(今内黄县),境内形成了殷都至曲周太平仓、沙丘行宫之间的官路,这条古道南起殷都(今内黄县),自宋村入魏境,经今泊口、马头、双井、德政、罗庄等16个村出境,长约70里,俗名“殷路”。早在商代中国即有邮驿制度,每隔30里,按规模大小设“邮、亭、驿、传”四等驿站,魏县设有蒋村、双井、西寺堡、棘针寨乡前屯村、方里集、北皋、罗庄、集村等10个驿站,为“晋齐燕赵吴楚通衢”。
古城遗址
魏县境内古县城有4处,即于村、旧县庙、洹水、五姓店古城。
于村古城。史称汉城,于968年建制。位于今魏城镇东北13千米处,是西汉至唐代的县治,建于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古城墙规模宏大,周长近万米,以沙石焦土砌筑,曾是西汉都尉府驻地。地下5米深处存断续城墙基。
旧县庙古城。于329年建制,史称唐城。位于魏县县城东北14千米处,唐天宝三年(744年)建。规模不详,有旧县庙碑一道。
洹水古城。于297年建制,史称宋城。位于魏城西南15千米旧魏县村,宋熙宁六年(1073年)建,原为洹水县治。
五姓店古城。原城址即魏县县城,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古城垣初为夯土墙,周长2600米,高7米、宽8米,护城河深5米,设东西南北四门。弘治四年(1491年)建门楼4座,东为“迎恩”、西为“南宾”、南为“望远”、北为“拱辰”。城内文物古迹众多,有各种庙宇18处、衙门5处、牌坊8处、古桥梁5处、古塔1处。古城存387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毁于水灾。
崔维雅墓
崔维雅,字大醇、号默斋,顺治三年举人,历任浚县教谕、河南仪封知县、广西布政使、大理寺卿。著有《河防刍议》、《明刑辑要》等书。死后葬于今沙圪塔村南500米处,其墓占地12亩,墓前左右两侧排列有石人、石马、石羊、石猪、华表等石像24件。
观音寺
观音寺遗址位于魏县北皋镇蒲谭营村南500米处,占地东西宽150米、南北270米。观音寺遗址于2004年发掘,出土的文物有铁佛像4尊(1尊完整、3尊缺头),明代碑刻3通,东厢房遗址及大量屋顶构件及砖瓦。截至2009年,已知但尚未发掘的有观音寺碑林、西厢房遗址、大殿遗址、山门遗址。据碑文记载,观音寺曾于明代永乐、弘治、万历年间重修。
公元前7000年前魏域已有了人行路。大禹治水,陆行乘车,由回隆入魏域,形成了境内贯穿南北的车马大道。商朝七迁其都,河亶甲时迁于相(今内黄县),境内形成了殷都至曲周太平仓、沙丘行宫之间的官路,这条古道南起殷都(今内黄县),自宋村入魏境,经今泊口、马头、双井、德政、罗庄等16个村出境,长约70里,俗名“殷路”。早在商代中国即有邮驿制度,每隔30里,按规模大小设“邮、亭、驿、传”四等驿站,魏县设有蒋村、双井、西寺堡、棘针寨乡前屯村、方里集、北皋、罗庄、集村等10个驿站,为“晋齐燕赵吴楚通衢”。
古城遗址
魏县境内古县城有4处,即于村、旧县庙、洹水、五姓店古城。
于村古城。史称汉城,于968年建制。位于今魏城镇东北13千米处,是西汉至唐代的县治,建于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古城墙规模宏大,周长近万米,以沙石焦土砌筑,曾是西汉都尉府驻地。地下5米深处存断续城墙基。
旧县庙古城。于329年建制,史称唐城。位于魏县县城东北14千米处,唐天宝三年(744年)建。规模不详,有旧县庙碑一道。
洹水古城。于297年建制,史称宋城。位于魏城西南15千米旧魏县村,宋熙宁六年(1073年)建,原为洹水县治。
五姓店古城。原城址即魏县县城,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古城垣初为夯土墙,周长2600米,高7米、宽8米,护城河深5米,设东西南北四门。弘治四年(1491年)建门楼4座,东为“迎恩”、西为“南宾”、南为“望远”、北为“拱辰”。城内文物古迹众多,有各种庙宇18处、衙门5处、牌坊8处、古桥梁5处、古塔1处。古城存387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毁于水灾。
崔维雅墓
崔维雅,字大醇、号默斋,顺治三年举人,历任浚县教谕、河南仪封知县、广西布政使、大理寺卿。著有《河防刍议》、《明刑辑要》等书。死后葬于今沙圪塔村南500米处,其墓占地12亩,墓前左右两侧排列有石人、石马、石羊、石猪、华表等石像24件。
观音寺
观音寺遗址位于魏县北皋镇蒲谭营村南500米处,占地东西宽150米、南北270米。观音寺遗址于2004年发掘,出土的文物有铁佛像4尊(1尊完整、3尊缺头),明代碑刻3通,东厢房遗址及大量屋顶构件及砖瓦。截至2009年,已知但尚未发掘的有观音寺碑林、西厢房遗址、大殿遗址、山门遗址。据碑文记载,观音寺曾于明代永乐、弘治、万历年间重修。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