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背文言文?
第一步,借助注释和译文梳理文义。这一步是基础之基础,也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中的“基础”。不看注释,有些词永远不知道意思,再怎么“书读百遍”,“其义”也不会“自见”。
现实中,有些学生背书的方法让人很难理解,他们宁可花大量时间把文章一字不落地背下来,也不去看文章中每个字是啥意思。考试中往往只是填文中某一句话的空,这些死记硬背下来的人,常常需要把文章从头到尾背一遍,直至背到要填的那一句时,才能填上那个空。考场上分秒必夺的黄金时间,就在其背书时浪费掉了。
是不是理解了文章的大意就够了呢?显然不是。理解文章大意只是背书的前提,还没正式开始呢。如果此时就开始狂读狂背,依然没有摆脱线性记忆的局限。记忆力不强的话,背起来依然很艰难。
第二步,根据文义,梳理文章结构,化整为零,化线性记忆为树状记忆。这一步是快速背出一篇文章的关键之关键。我们根据对文章的理解,看看文章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可以分为几个小部分,然后画一个简单的文章结构图,在每个节点上标上相应的关键词。做到这一步,我们才算真正理解了文章。
其实在这两个环节中,我们已经有意无意地把文章读了几遍了,或多或少记住了文中的一些句子了,也许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否记住了多少,但是有些句子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潜意识。我们可以趁热打铁,进入第三步。
第三步,逆向思维,将译文翻译为原文。这个环节是这套方法最有创见的环节,它能充分调动我们的脑力,对刚刚已经进入潜意识的词句进行高速运算和组织,把潜意识里的词句调出来。这个环节中,如果有句子想不起来或者不确定,就可以对照原文看一看,读一读。这个环节走下来,一篇文章至少能记住百分之五六十了。千万不要小看我们大脑的记忆潜能!
第四步,对照文章结构图,尝试背诵语关键词对应的文句。还是一样,如果能背下来,当然更好,如果背不下来或者不确定,再对照原文看看读读。如果这一步的目标实现了,也就是能顺利背出结构图中关键词的相应语句,基本上能应对考试默写的需要了。
第五步,把整篇文章读三到五遍,强化语感,注意句与句的连接词,以免默写的时候出错。
【文言文概念】
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文言文主要特点】
第一个“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现在的,“你吃饭了吗?”。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