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养生是否可信?
2018-03-10 · 知道合伙人互联网行家
知道合伙人互联网行家
向TA提问 私信TA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程序,随着社会发展,慢慢人们离不开微信,从交友、微商、抢红包、朋友圈到现在的微信看一看等服务插件,可以说现在人们已经无法离开微信。
最近几个月,流感肆虐,却发现社会上存在一种风潮,认为单凭积极的心态,就能打破专业医生给的“条条框框”,无需医疗就能治病。
心态有作用,医学有局限,但全凭心态放弃治疗却并不正确。患者应该充分地相信医生、配合医生,积极治疗。
其实,“心态治病”现象的背后,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反智主义思维方式:不太相信知识的力量,不太尊重专业训练,不太信任专业人士,不但相信外行可以打败内行,而且把这作为值得夸耀的事。
科学思维的传播,路漫漫其修远,需要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
积极心态就能刮骨疗毒、癌症自愈,你信吗?
今天讲的这个故事,可能许多人会感到似曾相识。
过年期间,有一天我和几位长辈朋友吃饭。酒过三巡,有一位长辈朋友兴致勃勃地说,最近学会了上微信。然后又说:微信上果然信息量很大,学到了很多东西。
大家问:学到什么东西?
他回答:比如说,我最近看了一篇充满正能量的文章。
后来,我根据这位长辈朋友当场的叙述,找到了这篇文章,如下:
“2002年的某天晚上,我在家看电视。央视某套节目播放的名人访谈。受访者是某国学大师。
老先生来到台上坐定,仙风道骨模样。
先生,您今年高寿?
46。
您这样的一位老人,怎么才46岁呢?
哦,我不怎么注意自己的年龄。要说年龄,我早以‘公岁’计算了,我今年46‘公岁’。
也就是说,当年他92岁。
在聊到人生观时,这位老先生说,我心中所想,都是那些美好的东西。我愿意看的,也都是那些美好的东西。
我从来不把那些倒霉的事放在心上,始终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他讲了两个故事:
一次,他手上生了一个疔疮,必须做手术,从骨头上把疮毒刮除。在301医院,手术前两位护士来给他打麻药。他一抬头,发现两位护士貌若天仙,于是对她们说:‘我有个请求,别给我打麻药,等会儿医生给我做手术时,请求你们二位美女就站在我眼前。’
俗话说‘十指连心疼’,手指头被切开,然后用手术刀在骨头上刮除疮毒,老人痛得内衣全被汗水湿透了,但他两眼始终盯着两位美女,终于在不做麻醉的情况下完成了手术。
还有一个故事更精彩!
有一年,他生病住院,专家给他全面检查后,告诉他,肝癌晚期,已经肝硬化。他问专家,如此还能活多久,专家说最多一两个月。
老先生听后沉默了,他忽然用手在大腿上掐了一把,感觉很疼,心想:我的知觉还这么好,怎么可能最多两个月生命就结束了呢?
想到此,他突然放声狂笑。医生护士吓坏了,以为老人家听说来日无多,吓出神经病来了。
老先生笑毕,坦然地对医生说,给我开些药,立即办理出院手续!
出院后,老先生携同夫人离开了家门,离开了北京。他完全忘却了面前的死亡之路,陶醉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流连忘返。两个月的生存极限过去了,半年过去了,一年过去了,当两位老人回到北京,老先生再去301医院检查时,奇迹发生了,他的肝癌病灶不见了!
由此老先生更加坚信:乐观的心态对人的健康至关重要!
看了那场访谈之后,十几年来,我一直十分崇拜这位国学大师,把他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视为自己的座右铭。
斗转星移,转眼16年过去了。前几天,我带着好奇心在网上搜索了老先生的名字,奇迹再次发生:他不仅以108岁的高龄仍然健在,而且活出了新的感悟。
他说,他之所以健康长寿,得益于每天吃下两粒药:早上一粒叫‘知足’,晚上一粒叫‘感恩’。因此,和包括邻居在内的任何人都友善相处,心中只有阳光,没有烦恼,人也就不觉得老了。”
最了解医学局限性的,是医生
当场那位长辈朋友把这故事讲完,意犹未尽,还在赞叹积极的心态有多么重要,其他人却已经面面相觑。
一位朋友忍不住提出意见:您单纯只讲哲学就好,不要讲医学。讲医学就容易犯错误了,不打麻醉药、不做手术肯定是不对的。
我也提了一通意见:
您的问题在于,把“积极的心态”过度神化了。积极的心态当然是好的,但这绝不能代替医生的治疗。否则,还要医生干什么?
的确,医学并不是万能的,相反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但其实,这世界上最清楚医学局限性的人,就是医生们自己。
制定了治疗方案,就意味着医生有信心治愈吗?当然不是,只是抢救生命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其实医生们很清楚,有许多病状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就像有一种说法讲的那样:有些病人不需要治疗自己就好了,有些病人无论怎么治都救不过来,还有些病人治疗就能活过来,不治疗就会死掉。医生真正发挥了作用的,就是这最后一类病人。
医生们自己,还有一个更加专业的说法:“有时治愈,经常缓解,总是安慰。”这是美国的公共健康先驱爱德华·特鲁多医生(Edward Livingston Trudeau, 1848 - 1915)的名言(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刻在他的墓志铭上,也被全世界的医生在入门教育中作为指导原则。
无论如何,科学思维的传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希望大家意识到这一点,加入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这项伟大的事业,正需要每一个人以最积极的心态来做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