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
展开全部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拓展是根据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展开的.“润物细无声”的有效拓展是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信手拈来,不事雕琢,妙趣天成的.看似不经意间的拓展延伸,却能够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深化文章主旨,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努力追寻着.
关键词:课堂教学 把握时机 行之有效 类型丰富 方式多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大多数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都能抓住“大语文”的特点,充分挖掘、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课外拓展,在教学中不再把教材作为“圣经”进行解读.
什么是“课堂教学拓展”? 一位教育专家是这样说的:“根据教材要求、文本特点、教学目标、学生基础、教师个性,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适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关内容,其中包括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媒介,整合成读写思的教学策略,促进感悟,促成建构.”
小学语文教学要真正发挥叶老所说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作用,必须将活的语文资源引进课堂,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得法于课内,增加拓展阅读兴趣并学会拓展阅读,再从课外阅读中有所收获.
一、拓展延伸——把握时机
拓展性阅读作为课内教材的补充、延伸,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类型及教学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时段.为此,教师可从课前拓展性阅读、课中拓展性阅读、课后拓展性阅读三个角度来谈谈其具体操作.
1.课前拓展性阅读.课前拓展性阅读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如苏教版四年级教材中的《特殊的葬礼》一课,上课伊始,老师可请学生谈谈课前通过查资料(包括上网)所了解的瀑布形态,如何形成的.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下文学习埋下伏笔.
2.课中拓展性阅读.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释疑解惑.
苏教版三年级教材中的《菩萨兵》一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藏族同胞听说又有部队开进自己居住区,便躲进深山不敢露面的原因.这里老师可简介军队是如何对待老百姓的,也可以请学生们谈谈自己在电视上、电影中所看到的相关内容.学生对第四自然段中翻译说的“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这句话就容易理解了.
3.课后拓展性阅读.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拓展的本质是学生的课外语文实践.什么是教学拓展?教学拓展就是指导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证课堂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字词句的练习,进行课外读写.恰倒好处的拓展延伸能让语文课堂更开放!
苏教版新教材课后思考练习中多了一些 “搜集资料”的要求.如四年级教材《人类的“老师”》一文,课后要求“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课后要求“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又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的课后要求“中药是我国宝贵的遗产.你知道哪些中药?说说这些中药的药效.”这些都表明,实行课程改革,要不断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加强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一篇课文教好后,学生应当感到意犹未尽,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二、拓展延伸——行之有效
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拓展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由于我们缺乏对拓展尺度的把握和有效拓展的经验,因此在教学中不免出现了一些低效的或者说是无效的拓展.
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时候,一位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引入科学常识,说明壁虎的特点,观察壁虎的捕食录像,了解壁虎的生活习性;一位教师上《荷花》一课,讲到“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大”一句时,说这个画家就是大自然,然后开始拓展问“大自然还画了哪些美丽的图画”;一个教师上《水上飞机》一课,只花近20分钟的教学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并总结出水上飞机外形奇特、特殊用途,而后就补充了网上搜集来的大量的有关水上飞机的图片、种类及用途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拓展是根据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展开的.“润物细无声”的有效拓展是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信手拈来,不事雕琢,妙趣天成的.看似不经意间的拓展延伸,却能够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深化文章主旨,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努力追寻着.
关键词:课堂教学 把握时机 行之有效 类型丰富 方式多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大多数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都能抓住“大语文”的特点,充分挖掘、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课外拓展,在教学中不再把教材作为“圣经”进行解读.
什么是“课堂教学拓展”? 一位教育专家是这样说的:“根据教材要求、文本特点、教学目标、学生基础、教师个性,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适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关内容,其中包括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媒介,整合成读写思的教学策略,促进感悟,促成建构.”
小学语文教学要真正发挥叶老所说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作用,必须将活的语文资源引进课堂,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得法于课内,增加拓展阅读兴趣并学会拓展阅读,再从课外阅读中有所收获.
一、拓展延伸——把握时机
拓展性阅读作为课内教材的补充、延伸,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类型及教学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时段.为此,教师可从课前拓展性阅读、课中拓展性阅读、课后拓展性阅读三个角度来谈谈其具体操作.
1.课前拓展性阅读.课前拓展性阅读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如苏教版四年级教材中的《特殊的葬礼》一课,上课伊始,老师可请学生谈谈课前通过查资料(包括上网)所了解的瀑布形态,如何形成的.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下文学习埋下伏笔.
2.课中拓展性阅读.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释疑解惑.
苏教版三年级教材中的《菩萨兵》一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藏族同胞听说又有部队开进自己居住区,便躲进深山不敢露面的原因.这里老师可简介军队是如何对待老百姓的,也可以请学生们谈谈自己在电视上、电影中所看到的相关内容.学生对第四自然段中翻译说的“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这句话就容易理解了.
3.课后拓展性阅读.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拓展的本质是学生的课外语文实践.什么是教学拓展?教学拓展就是指导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证课堂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字词句的练习,进行课外读写.恰倒好处的拓展延伸能让语文课堂更开放!
苏教版新教材课后思考练习中多了一些 “搜集资料”的要求.如四年级教材《人类的“老师”》一文,课后要求“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课后要求“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又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的课后要求“中药是我国宝贵的遗产.你知道哪些中药?说说这些中药的药效.”这些都表明,实行课程改革,要不断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加强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一篇课文教好后,学生应当感到意犹未尽,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二、拓展延伸——行之有效
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拓展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由于我们缺乏对拓展尺度的把握和有效拓展的经验,因此在教学中不免出现了一些低效的或者说是无效的拓展.
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时候,一位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引入科学常识,说明壁虎的特点,观察壁虎的捕食录像,了解壁虎的生活习性;一位教师上《荷花》一课,讲到“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大”一句时,说这个画家就是大自然,然后开始拓展问“大自然还画了哪些美丽的图画”;一个教师上《水上飞机》一课,只花近20分钟的教学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并总结出水上飞机外形奇特、特殊用途,而后就补充了网上搜集来的大量的有关水上飞机的图片、种类及用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