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都有哪些节日?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唐朝的节日,一般是值得庆贺或者是值得纪念的日子,主要分为诞节和节日。
诞节,简单的说就是过生日,隋唐以前,很少庆贺生日的活动,隋文唐宗皆在自己诞日怀父母生育之恩,并不为自己庆贺生辰。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诞日,正式设立诞节——千秋节,也称天长节(这一招被倭国学了去)。全国在诞节时休假一天到三天,盛宴以庆祝,大赦天下,赋诗作乐,大赐臣僚。各地贡献贡品以为祝贺。诞日之时,也广度僧道,暂停屠宰及宣判大辟罪,以示皇恩浩荡。唐代佛道盛行,佛诞和老子诞也作为节日,四月八日为官方佛诞节日,二月十五日为官方老子诞节日。全国放假一天庆祝。
节日:唐朝的节日,大致有官方规定和民间传统节日,大致有:
1、元旦
元旦是每年的最初一天,即正月一日,又称为元日、正日、元正等,颇受唐人重视。在唐代,除夕之夜与元旦之晨是连袂齐过的,形成了“守岁”的习俗,即人们从除夕之夜一直欢乐到元旦天明,通霄达旦,彻夜不停。此时,千家万户合家团聚,大设酒席,同时进行歌舞娱乐,还焚烧纸钱,祭祀祖先,并燃放爆竹,辟鬼去邪。当时燃放爆竹是将干竹子放在火上爆烧,使之清脆作响,故亦称为爆竿。正月初一,为一年之始,是日天子坐早朝受朝贺,臣僚百官着礼服入朝,朝贺天子。外官都要拜表入贺。民间对元旦也很重视,正月初一,燃放爆竹驱邪,沿用汉时习俗,相聚饮酒庆贺,请客喜宴,用桃符以辟恶。
2、人日
正月初七,唐庭常在人日宴会群臣以赏雪,赏赐彩绢,使其赋诗助兴。人日,唐时盛行剪彩,有剪彩为花、树、为鸡等,栩栩如生,若人日恰兼立春,则剪双彩。唐人也习惯于此日登高、出游。
3、上元
唐时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上、中、下三元。逢三元时,禁屠宰渔猎。
上元(后世称为元宵节)放灯、观灯也别具特色。因上元之夜以观灯为主,故亦称为灯节。唐制,日落坊门关闭,禁止人行。若逢正月十五日前后三晚,不闭坊门,可外出燃灯、观灯。上元之夜以京师长安最为精彩,各种彩灯争奇斗艳,观灯的人们倾城而出,前呼后拥,人声鼎沸,场面热烈。玄宗时为宣扬其太平盛世,特改上元节为三个晚上,从正月十四夜起,一连三夜狂欢不止。上元节时,还举行大量歌舞活动,以踏歌为盛,人们成群结队,手挽着手,踏地为节,边歌边舞,欢乐热闹的气氛,使人如醉似痴。唐人曰:“新正月圆夜,尤重看灯时。”京城以外,其它大城市入杭州、沙洲、江陵、襄阳等地也同样有庆祝活动。
上元佳节,白天上演歌舞戏剧,准备精美祭品,祈求来年好收成。
4、中和
中和节在二月一日,《武林旧事》载“二月一日谓之中和节,唐人最重”唐德宗贞元五年诏:“自今宜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以代正月晦日,备三令节数,内外有司,给假一日。”
中和节日,京城之百官进献农书,司农献粮种。禁屠一日。皇帝与臣僚会宴,宴会奏破阵乐及九部乐,还演出特制中和乐舞。至晚方散。中央传令下属各级官员,分别举行宴会庆祝。
5、社日
社日,由汉至唐,皆有祭祀。通常以立春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和秋社。开元十八年,令:“天下州府春、秋二时及释奠,停牲牢,唯用酒脯,永为常式。”
6、寒食、清明
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为寒食节,禁火三日,只能吃冷食,故又称“冷节”。寒食节后两日为清明。由于前后紧连,唐人常将两个节日合在一起过。唐人重寒食。《唐六典◎假宁令》载:“寒食通清明(休假)四日”。
节日里除冷食外,上坟扫墓已成风俗,扫墓归来,要戴柳簪发,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寒食扫墓,不得作乐。寒食清明节,盛行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如斗鸡,斗狗,杂技等等。唐人常常外出踏青郊游野餐,放风筝。
7、上巳节
三月三日为唐朝三令节之一,官府拨款,让百官追赏为乐。皇帝照例赐宴曲江亭,以歌舞升平。人们除了修禊,主要是寻春郊游,进行“踏青”活动。修禊是人们在节日里纷纷来到江渚池沼的水边,以春水洗涤污垢,以除病去疾,驱邪避怪,并戏水嬉戏,游玩取乐。踏青是人们相携来至郊外,寻春赏花,宴饮会友,或促膝谈心,或清歌吟唱,尽情地欣赏大自然的明媚春光。逢三月三日,长安人于此日出城,以致于全城沸腾,热闹非凡。杜甫德《丽人行》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8、端午
唐代,每个月的第五日都可称为端午。但是,以端午为节日,记载最多的还是五月初五。端午节亦称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节日里,人们除吃粽子、饮雄黄酒、系彩丝、挂香囊外,还举行龙舟竞渡表演和斗百草活动。龙舟竞渡尤盛于南方水乡,比赛时水上万舟齐发,水浪翻腾,舟子奋力划船,观众齐声呐喊,声振天地,精彩热烈。斗百草是比赛谁的花草种类多、品种奇。端午为唐官方节日,朝廷依照惯例举行宴会,并有大量赏赐。
9、七夕
夏历七月七日为七夕节,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七夕之夜,人们摆设花果酒脯之类的祭品,轻奏琴弦,对天乞祈。《开元天宝遗事》载:“陈瓜果酒饭,以祀牛女二星。”“动清商之典,宴乐达旦,士民之家效之。”妇女们则以穿针引线的方式向织女乞巧,希望有一双像织女那样的巧手。唐人林杰《乞巧》诗云:“七夕今宵看碧霄,牵手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0、中元
唐代各种宗教盛行,世俗人与佛道信徒都以七月十五为节日。道教认为,七月十五地官下降,以定人间善恶。寺院常于七月十五日起盂兰盆法会。以百物供奉三宝。僧俗大众常在节日集会于寺庙,既是祭祀,又是娱乐。
11、中秋
八月十五日,正是三秋各半之时,故称中秋,是夜月色最明,节候很好。故此唐人好中秋赏月,尤其被文人学士所热衷。白居易有诗曰:“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赏月时还多兼备酒宴和管弦,对月饮酒酬合,有情有趣,格调清雅。相传唐玄宗于中秋之夜在宫中赏月,神仙罗公远为向导,邀请唐玄宗上游月宫,“见仙女数百,皆素练宽衣,舞于广庭。”唐天子便暗记仙人舞曲,返回人间,依照音调,谱成《霓裳羽衣曲》。中秋节为民间节日,没有官方节日那么隆重。
12、重阳
九月九日,唐代定为官节日。官府赏赐,让官员公费自选旅游线路度假消遣。重阳日,登高、插茱萸以辟邪为古老习俗。人们除举行登高活动,饮菊花酒,佩茱萸袋,还赋诗兴致,寄托情怀。登高是重阳节的主要活动,向高处攀登者即为登高,以登山为主,兼之登城、登台、登塔、登楼等等。人们往往借此言情咏志,内容健康高雅。深秋时节,菊花独放,深受唐人喜爱,可谓“满城尽带黄金甲”。唐人于重阳时,常邀朋赏菊,置酒赋诗,其乐融融。人们外出登高,“菊花须插满头归”的“簪菊”称为流传很久的习俗。而插茱萸又是另外的一个习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3、除夕
岁末的最后一天为除夕。唐时,敦煌佛寺由“大岁日”常与元日一起庆祝。除夕象征一年即将结束,新年就要来临。唐朝在每年冬季仍有驱傩之类的仪式,《文献通考》载:“诸州县傩”的分类,仍有此类传统。
唐朝,自朝廷至民间,非常重视除旧迎新,皇帝赐宴群臣,喜宴达旦。除夕夜,家门或开或关,或点烛火、通宵达旦,阖家老小,相聚守岁,把酒欢歌,并准备新年筵席。除夕夜过去,新年伊始。昨夜与今晨,分开了去年与今年,周而复始,循环不息。
诞节,简单的说就是过生日,隋唐以前,很少庆贺生日的活动,隋文唐宗皆在自己诞日怀父母生育之恩,并不为自己庆贺生辰。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诞日,正式设立诞节——千秋节,也称天长节(这一招被倭国学了去)。全国在诞节时休假一天到三天,盛宴以庆祝,大赦天下,赋诗作乐,大赐臣僚。各地贡献贡品以为祝贺。诞日之时,也广度僧道,暂停屠宰及宣判大辟罪,以示皇恩浩荡。唐代佛道盛行,佛诞和老子诞也作为节日,四月八日为官方佛诞节日,二月十五日为官方老子诞节日。全国放假一天庆祝。
节日:唐朝的节日,大致有官方规定和民间传统节日,大致有:
1、元旦
元旦是每年的最初一天,即正月一日,又称为元日、正日、元正等,颇受唐人重视。在唐代,除夕之夜与元旦之晨是连袂齐过的,形成了“守岁”的习俗,即人们从除夕之夜一直欢乐到元旦天明,通霄达旦,彻夜不停。此时,千家万户合家团聚,大设酒席,同时进行歌舞娱乐,还焚烧纸钱,祭祀祖先,并燃放爆竹,辟鬼去邪。当时燃放爆竹是将干竹子放在火上爆烧,使之清脆作响,故亦称为爆竿。正月初一,为一年之始,是日天子坐早朝受朝贺,臣僚百官着礼服入朝,朝贺天子。外官都要拜表入贺。民间对元旦也很重视,正月初一,燃放爆竹驱邪,沿用汉时习俗,相聚饮酒庆贺,请客喜宴,用桃符以辟恶。
2、人日
正月初七,唐庭常在人日宴会群臣以赏雪,赏赐彩绢,使其赋诗助兴。人日,唐时盛行剪彩,有剪彩为花、树、为鸡等,栩栩如生,若人日恰兼立春,则剪双彩。唐人也习惯于此日登高、出游。
3、上元
唐时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上、中、下三元。逢三元时,禁屠宰渔猎。
上元(后世称为元宵节)放灯、观灯也别具特色。因上元之夜以观灯为主,故亦称为灯节。唐制,日落坊门关闭,禁止人行。若逢正月十五日前后三晚,不闭坊门,可外出燃灯、观灯。上元之夜以京师长安最为精彩,各种彩灯争奇斗艳,观灯的人们倾城而出,前呼后拥,人声鼎沸,场面热烈。玄宗时为宣扬其太平盛世,特改上元节为三个晚上,从正月十四夜起,一连三夜狂欢不止。上元节时,还举行大量歌舞活动,以踏歌为盛,人们成群结队,手挽着手,踏地为节,边歌边舞,欢乐热闹的气氛,使人如醉似痴。唐人曰:“新正月圆夜,尤重看灯时。”京城以外,其它大城市入杭州、沙洲、江陵、襄阳等地也同样有庆祝活动。
上元佳节,白天上演歌舞戏剧,准备精美祭品,祈求来年好收成。
4、中和
中和节在二月一日,《武林旧事》载“二月一日谓之中和节,唐人最重”唐德宗贞元五年诏:“自今宜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以代正月晦日,备三令节数,内外有司,给假一日。”
中和节日,京城之百官进献农书,司农献粮种。禁屠一日。皇帝与臣僚会宴,宴会奏破阵乐及九部乐,还演出特制中和乐舞。至晚方散。中央传令下属各级官员,分别举行宴会庆祝。
5、社日
社日,由汉至唐,皆有祭祀。通常以立春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和秋社。开元十八年,令:“天下州府春、秋二时及释奠,停牲牢,唯用酒脯,永为常式。”
6、寒食、清明
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为寒食节,禁火三日,只能吃冷食,故又称“冷节”。寒食节后两日为清明。由于前后紧连,唐人常将两个节日合在一起过。唐人重寒食。《唐六典◎假宁令》载:“寒食通清明(休假)四日”。
节日里除冷食外,上坟扫墓已成风俗,扫墓归来,要戴柳簪发,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寒食扫墓,不得作乐。寒食清明节,盛行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如斗鸡,斗狗,杂技等等。唐人常常外出踏青郊游野餐,放风筝。
7、上巳节
三月三日为唐朝三令节之一,官府拨款,让百官追赏为乐。皇帝照例赐宴曲江亭,以歌舞升平。人们除了修禊,主要是寻春郊游,进行“踏青”活动。修禊是人们在节日里纷纷来到江渚池沼的水边,以春水洗涤污垢,以除病去疾,驱邪避怪,并戏水嬉戏,游玩取乐。踏青是人们相携来至郊外,寻春赏花,宴饮会友,或促膝谈心,或清歌吟唱,尽情地欣赏大自然的明媚春光。逢三月三日,长安人于此日出城,以致于全城沸腾,热闹非凡。杜甫德《丽人行》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8、端午
唐代,每个月的第五日都可称为端午。但是,以端午为节日,记载最多的还是五月初五。端午节亦称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节日里,人们除吃粽子、饮雄黄酒、系彩丝、挂香囊外,还举行龙舟竞渡表演和斗百草活动。龙舟竞渡尤盛于南方水乡,比赛时水上万舟齐发,水浪翻腾,舟子奋力划船,观众齐声呐喊,声振天地,精彩热烈。斗百草是比赛谁的花草种类多、品种奇。端午为唐官方节日,朝廷依照惯例举行宴会,并有大量赏赐。
9、七夕
夏历七月七日为七夕节,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七夕之夜,人们摆设花果酒脯之类的祭品,轻奏琴弦,对天乞祈。《开元天宝遗事》载:“陈瓜果酒饭,以祀牛女二星。”“动清商之典,宴乐达旦,士民之家效之。”妇女们则以穿针引线的方式向织女乞巧,希望有一双像织女那样的巧手。唐人林杰《乞巧》诗云:“七夕今宵看碧霄,牵手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0、中元
唐代各种宗教盛行,世俗人与佛道信徒都以七月十五为节日。道教认为,七月十五地官下降,以定人间善恶。寺院常于七月十五日起盂兰盆法会。以百物供奉三宝。僧俗大众常在节日集会于寺庙,既是祭祀,又是娱乐。
11、中秋
八月十五日,正是三秋各半之时,故称中秋,是夜月色最明,节候很好。故此唐人好中秋赏月,尤其被文人学士所热衷。白居易有诗曰:“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赏月时还多兼备酒宴和管弦,对月饮酒酬合,有情有趣,格调清雅。相传唐玄宗于中秋之夜在宫中赏月,神仙罗公远为向导,邀请唐玄宗上游月宫,“见仙女数百,皆素练宽衣,舞于广庭。”唐天子便暗记仙人舞曲,返回人间,依照音调,谱成《霓裳羽衣曲》。中秋节为民间节日,没有官方节日那么隆重。
12、重阳
九月九日,唐代定为官节日。官府赏赐,让官员公费自选旅游线路度假消遣。重阳日,登高、插茱萸以辟邪为古老习俗。人们除举行登高活动,饮菊花酒,佩茱萸袋,还赋诗兴致,寄托情怀。登高是重阳节的主要活动,向高处攀登者即为登高,以登山为主,兼之登城、登台、登塔、登楼等等。人们往往借此言情咏志,内容健康高雅。深秋时节,菊花独放,深受唐人喜爱,可谓“满城尽带黄金甲”。唐人于重阳时,常邀朋赏菊,置酒赋诗,其乐融融。人们外出登高,“菊花须插满头归”的“簪菊”称为流传很久的习俗。而插茱萸又是另外的一个习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3、除夕
岁末的最后一天为除夕。唐时,敦煌佛寺由“大岁日”常与元日一起庆祝。除夕象征一年即将结束,新年就要来临。唐朝在每年冬季仍有驱傩之类的仪式,《文献通考》载:“诸州县傩”的分类,仍有此类传统。
唐朝,自朝廷至民间,非常重视除旧迎新,皇帝赐宴群臣,喜宴达旦。除夕夜,家门或开或关,或点烛火、通宵达旦,阖家老小,相聚守岁,把酒欢歌,并准备新年筵席。除夕夜过去,新年伊始。昨夜与今晨,分开了去年与今年,周而复始,循环不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