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家文化对中国有哪些影响?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希望采纳
儒家文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儒家文化,又称儒家学说,创始人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汉代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流派。儒家思想自汉代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一般华人的主流思想基础,其在历史上也影响了诸多东南亚国家。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并在世界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民族传统的标记。在现当代社会,儒家文化在东南亚国家日益传播发展的同时,其现代价值越来越来被世界诸多国家所重新发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随着中国的崛起而日渐扩大。
一.儒家文化的形成
儒家文化亦称儒家学说初步形成于中国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00年前后。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孔子第一次打破了以往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改变“学在官府”而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以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的发展,更趋成熟。汉武帝在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成为国家信仰,中国进入儒家社会。以后,儒家学说又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区,在这些地区发展,并成为官方学说。以至于后来逐步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因儒学的影响尤为深远,所以也称“儒家文化圈”。
二.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
儒家文化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很深,其精神内核主要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即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对“德治”进行了继承和改造。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即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其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三.对中国政治和社会形成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政治的影响应从两方面来看:
积极方面:(1)重视教育,创造了“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教学。孔子门下弟子三千,总结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
(2)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 儒家文化强调的尊敬师长、孝顺父母、礼数的东西不能废等,这一方面比上欧洲西方国家的宗教和神论思想不知道进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
(3)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重视自然的农业、重视经验,认为自然秩序是人类理性的根源,而人类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权利的依据.提倡“以农为本”,是符合中国古代的实际资源情况的重农思想。
(4)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这一思想表现在政治上有积极的一面:忠于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刺杀暴君,直谏犯上。
(5)儒家思想早熟,统治有力,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时期,给社会历史的起了安定、平衡和参考约束的作用。
消极方面:(1)不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授,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倾向于参政的。
(2)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使逻辑推理和深刻解释事物的规律的理论没萌芽,不如西方人那么追根问底,无法产生理论和学说。
(3)强调个人服从群体,压抑了人的个性。漠视性格,思想大统一,造成国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
(4)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三纲五常,家长专制,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制约着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
(5)伦理观念、等级制度置高无上,达到排他性的程度,从而限制了自然科学和科技的发展.历代帝王也不重视科学技术,把一些科学成就说成“淫计小巧”。
总之,儒家文化对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是当下,我们也无法走出它的圈子多远。它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如实客观的正视这个问题。
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而在多极化背景下,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也在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因而,作为儒家文化起源地的中国,更应该发掘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做到“古为今用”,提升自己的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国际文化影响力。
【巩固练习】
1.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下列对儒家文化认识正确的是( )
①儒家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②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儒家文化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 ④儒家文化是含有诸多价值观在内的思想体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中新网8月5日消息,近日,由国务院侨办组织的2010年“中国寻根之旅•孔子故里行”海外华裔青少年夏令营一行120余人,在山东省侨办文宣处副处长王余良的陪同下到访曲阜。夏令营的营员们分别来自加拿大、德国、韩国、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回答2—4题。
2. 夏令营营员参观了孔庙、孔府、孔林,体验了杏坛讲学,感受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人们之所以会选择参观有关儒家文化的历史文物,是因为( )
①儒家文化作为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这些历史文物就是物质载体 ②参观这些历史文物可以从中透视孔子等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③参观历史文物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儒家文化,认识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④参观历史文物必然使自己更有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夏令营实则旅游经济的一种形式,人们到儒家文化故地展开夏令营活动及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参观“三孔”,从一个侧面也表明,儒家文化作为一种具体文化形式( )
①对旅游经济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②与经济同步发展 ③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④是旅游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4. 此次“寻根之旅•孔子故里行”海外华裔青少年夏令营活动,提升了该市在海外的知名度,加深了与海外华人华侨及其社团组织的联系,也有利于激发海外华人的儒家文化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是因为作为此次活动重要载体的儒家文化( )
①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②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④是中华民族生存的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近年来中国在世界各地大量建造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平台,向世界展示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表明( )
A.儒家文化是当代中华文化的代表
B.孔子学院的建立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体现
C.儒家文化的对外传播是政治斗争的需要
D.儒家文化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从2006年起设立首次以中国人命名的国际奖项“孔子教育奖”,用于奖励在全民教育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有突出贡献的个人;电影《孔子》于2010年2月在中国上映的同时,也在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欧洲等地上映,世界各地再次掀起了一股“孔子热”......“孔子”越来越多的走出国门,跟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密不可分。下列对儒家文化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有
A.儒家文化是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B.儒家文化是落后、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C.儒家文化中的进步、健康成分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D.儒家文化中逐步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7.材料一、 新华网济南7月31日消息:诵读《论语》、参加成人礼仪式、孔庙大成殿祭孔、观赏大型广场乐舞《杏坛圣梦》、游览三孔,虽然时值盛夏,但山东曲阜推出的“孔子修学旅游节”仍然吸引着不少全国各地的游客。据统计,今年1—7月,“三孔”景区接待中外游客207.7万人次,同比增长13.48%,实现门票收入8043.8万元,同比增长11.66%。旅游的火爆又促进了“孔子热”的进一步升温。
材料二、儒家提倡“德治”,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主张的“人治”主义,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我们现在在政治上强调“以德治国”、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沿革了儒家的政治思想或者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文化的影响的?
【参考答案】
1.D.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文化,故③错。
2.A.④表述中必然错误,不选。
3.D.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但不一定同步发展,故②不选;经济是文化的基础,④说反了,不选。
4.B.儒家文化中的健康、进步成分才会促进社会的发展,①错;物质(经济)是基础,④不选。
5.B.A、C的表述有误,D与题意不相符合。
6.C.A、B观点较片面;D观点错误。
7.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材料一中,山东旅游文化的开发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孔子热”(文化)的升温。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影响政治。材料二中,儒家文化的“德治”“人治”思想与我们当前在政治上提倡的“以德治国”、“以人为本”是有历史沿革的,这种文化在某种程度影响了我们的政治思想。
儒家文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儒家文化,又称儒家学说,创始人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汉代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流派。儒家思想自汉代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一般华人的主流思想基础,其在历史上也影响了诸多东南亚国家。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并在世界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民族传统的标记。在现当代社会,儒家文化在东南亚国家日益传播发展的同时,其现代价值越来越来被世界诸多国家所重新发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随着中国的崛起而日渐扩大。
一.儒家文化的形成
儒家文化亦称儒家学说初步形成于中国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00年前后。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孔子第一次打破了以往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改变“学在官府”而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以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的发展,更趋成熟。汉武帝在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成为国家信仰,中国进入儒家社会。以后,儒家学说又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区,在这些地区发展,并成为官方学说。以至于后来逐步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因儒学的影响尤为深远,所以也称“儒家文化圈”。
二.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
儒家文化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很深,其精神内核主要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即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对“德治”进行了继承和改造。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即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其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三.对中国政治和社会形成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政治的影响应从两方面来看:
积极方面:(1)重视教育,创造了“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教学。孔子门下弟子三千,总结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
(2)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 儒家文化强调的尊敬师长、孝顺父母、礼数的东西不能废等,这一方面比上欧洲西方国家的宗教和神论思想不知道进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
(3)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重视自然的农业、重视经验,认为自然秩序是人类理性的根源,而人类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权利的依据.提倡“以农为本”,是符合中国古代的实际资源情况的重农思想。
(4)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这一思想表现在政治上有积极的一面:忠于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刺杀暴君,直谏犯上。
(5)儒家思想早熟,统治有力,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时期,给社会历史的起了安定、平衡和参考约束的作用。
消极方面:(1)不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授,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倾向于参政的。
(2)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使逻辑推理和深刻解释事物的规律的理论没萌芽,不如西方人那么追根问底,无法产生理论和学说。
(3)强调个人服从群体,压抑了人的个性。漠视性格,思想大统一,造成国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
(4)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三纲五常,家长专制,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制约着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
(5)伦理观念、等级制度置高无上,达到排他性的程度,从而限制了自然科学和科技的发展.历代帝王也不重视科学技术,把一些科学成就说成“淫计小巧”。
总之,儒家文化对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是当下,我们也无法走出它的圈子多远。它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如实客观的正视这个问题。
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而在多极化背景下,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也在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因而,作为儒家文化起源地的中国,更应该发掘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做到“古为今用”,提升自己的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国际文化影响力。
【巩固练习】
1.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下列对儒家文化认识正确的是( )
①儒家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②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儒家文化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 ④儒家文化是含有诸多价值观在内的思想体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中新网8月5日消息,近日,由国务院侨办组织的2010年“中国寻根之旅•孔子故里行”海外华裔青少年夏令营一行120余人,在山东省侨办文宣处副处长王余良的陪同下到访曲阜。夏令营的营员们分别来自加拿大、德国、韩国、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回答2—4题。
2. 夏令营营员参观了孔庙、孔府、孔林,体验了杏坛讲学,感受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人们之所以会选择参观有关儒家文化的历史文物,是因为( )
①儒家文化作为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这些历史文物就是物质载体 ②参观这些历史文物可以从中透视孔子等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③参观历史文物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儒家文化,认识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④参观历史文物必然使自己更有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夏令营实则旅游经济的一种形式,人们到儒家文化故地展开夏令营活动及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参观“三孔”,从一个侧面也表明,儒家文化作为一种具体文化形式( )
①对旅游经济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②与经济同步发展 ③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④是旅游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4. 此次“寻根之旅•孔子故里行”海外华裔青少年夏令营活动,提升了该市在海外的知名度,加深了与海外华人华侨及其社团组织的联系,也有利于激发海外华人的儒家文化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是因为作为此次活动重要载体的儒家文化( )
①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②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④是中华民族生存的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近年来中国在世界各地大量建造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平台,向世界展示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表明( )
A.儒家文化是当代中华文化的代表
B.孔子学院的建立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体现
C.儒家文化的对外传播是政治斗争的需要
D.儒家文化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从2006年起设立首次以中国人命名的国际奖项“孔子教育奖”,用于奖励在全民教育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有突出贡献的个人;电影《孔子》于2010年2月在中国上映的同时,也在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欧洲等地上映,世界各地再次掀起了一股“孔子热”......“孔子”越来越多的走出国门,跟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密不可分。下列对儒家文化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有
A.儒家文化是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B.儒家文化是落后、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C.儒家文化中的进步、健康成分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D.儒家文化中逐步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7.材料一、 新华网济南7月31日消息:诵读《论语》、参加成人礼仪式、孔庙大成殿祭孔、观赏大型广场乐舞《杏坛圣梦》、游览三孔,虽然时值盛夏,但山东曲阜推出的“孔子修学旅游节”仍然吸引着不少全国各地的游客。据统计,今年1—7月,“三孔”景区接待中外游客207.7万人次,同比增长13.48%,实现门票收入8043.8万元,同比增长11.66%。旅游的火爆又促进了“孔子热”的进一步升温。
材料二、儒家提倡“德治”,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主张的“人治”主义,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我们现在在政治上强调“以德治国”、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沿革了儒家的政治思想或者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文化的影响的?
【参考答案】
1.D.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文化,故③错。
2.A.④表述中必然错误,不选。
3.D.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但不一定同步发展,故②不选;经济是文化的基础,④说反了,不选。
4.B.儒家文化中的健康、进步成分才会促进社会的发展,①错;物质(经济)是基础,④不选。
5.B.A、C的表述有误,D与题意不相符合。
6.C.A、B观点较片面;D观点错误。
7.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材料一中,山东旅游文化的开发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孔子热”(文化)的升温。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影响政治。材料二中,儒家文化的“德治”“人治”思想与我们当前在政治上提倡的“以德治国”、“以人为本”是有历史沿革的,这种文化在某种程度影响了我们的政治思想。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