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 我来答
新野旁观者
2017-12-05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新野旁观者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采纳数:106273 获赞数:787030
从事教育行业30年资深教师。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现在的教学要求不仅希望教师上课思路清晰,更要求在课堂内能随机应变,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各项思维能力。为此在平时的课堂设计中,我特别注意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一、让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经常调动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培养学生肯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数学知识结构是严密的,在已有的知识上,启发学生去思考、分析、推理、解决新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海洋中,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关键。当学生对思考题有一种畏惧心理,许多学生不愿独立思考,即使在老师指导下把题做出来了,以后再遇到此类题可能还是不会解,每当这种情况,我总是说:“同学们,此题并不难,你们一定能解出来的。”这样把依赖的路子堵死了。他们不得不动脑子思考解答题。果真大部分的同学都能解出来,这时我再加一点指导,他们就记得更扎实些。每当他们自己解出道思考题.就特别兴奋,久而久之,孩子们特别愿意做思考题,还争先恐后地把怎样解的方法讲给我听。再如:在教“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让学生练习几道同分母加减法题后,出示一道这样题:1/3+1/2= 2/5。正确吗?为什么?两个分数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直接相加?根据已学过的知识,看谁能正确地计算?疑问是思考的动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时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3/5=6/10=9/15”后启发学生:3/5变为6/10,9/15又变为3/5,分子、分母分别是如何变化的?这说明分数具有怎样的性质?同学们开始独立思考后,当大部分同学都举手表示想回答问题时,我就让他们先说,有的说;“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相同的数,分数大小不变。”又有的说:“这个结论不确切,若分子、分母都乘以0,分数就无意义了。” 这时我及时点问:怎样才严密呢?更全面呢?最后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通过讨论分辨,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渠道、广泛的信息交流,集思广益,拓展思维。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交流思考体会,交流中产生新问题,就再思考、再交流,反复训练,就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让学生亲自去观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传统教学中都是采取的是“满堂灌”、“填鸭式”,学生只管听、只管记就行,而现代教学则要求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所以,我每节课都要留给学生观察的时间,观察的目的在于从实践中获得感性经验,要使感性经验丰富全面,就要动用各种感官全面获取信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解“长方形的认识”,我就在讲解之前留给学生约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形成表象,从而建立空间关系。比如:“在一只底面半径是30厘米的圆柱形储水桶里,有一段半径为10厘米的圆柱形钢材放在水里,当钢材从储水桶里取出时,桶里的水面下降了5厘米,这段钢材有多长”?出示题目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弄不清楚水面下降后,水桶里空出来的容积与钢材体积间的联系这个关键。这时,我通过直观演示,从水桶里取出钢材,水面下降;把钢材放进水桶里,水面又上升。反复地演示边让学生认真观察几次后,并问学生观察到了什么?学生把获得地直观信息在头脑中进行联想。从而悟出了水桶里空出的容积就是这段钢材的体积。用水桶的底面积乘以下降的高度就是钢材的体积,再根据“h=V÷S”这个公式就可以求出钢材的长。这样,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和思考,终于突破这道题的难关,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让学生动手操作,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明: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占主导地位。因此,只有教师首先建立了动手操作意识,才会指引自己自觉去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动手操作活动。数学课程重点就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课,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演示学具,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根据“自主探索”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此课时,采用小组操作探究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操作学具,(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装沙子),写出实验报告单,然后让学生分析报告单,发现规律,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学生通过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亲自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实践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的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这样,学生对知识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四、让学生自己去综合归纳做出结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做出结论的题目,尽量让学生自己综合归纳,做出结论。对于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教学,没有必要也不能总是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当重视引导学生去发现结论,推导结论,使学生从中受到一次探索问题,发现规律的思维训练,更不能急着用结论去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分数乘整数这一部分,教材在讲解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以后,补充了一例,说明“好约分的先约分再乘比较方便”。教材中的例子不能让学生明显的感觉出来,我没有受教材的限制,在学生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进行了一定练习以后,出示下面一道题: 2/9999×7777,激趣说:看哪位同学计算得又对又快。当学生觉得2与7777相乘比较麻烦时,就让学生观察:看题中的数字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呢?许多学生通过思考,恍然大悟,自觉地运用了先将7777与 9999约分,然后,再把7和2相乘的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了分数和整数相乘,先约分再乘比较简便这样一个结论,这比告诉学生一个简单的方法让他们单纯地做计算效果好得多。显然,数学课堂教学,大胆放手,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体现教学民主,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如果真正做到了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他们就能得到全面的健康发展。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