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内容分为几部分?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语言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的小恩小惠并没有解决人民的问题,跟邻国不恤民相比,虽有程度差别,而实质却相同,都不能行“王道”以养民。
孟子的语言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多用排偶句,因而句式整齐,大气磅礴,具有高屋建瓴的雄辩气势。譬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把自己的主张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前景。
“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是:梁惠王的“移其民”“移其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程度上不同而已。这里暗示着梁惠王的好战、行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分为三部分,首先是梁惠王提出问题。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也算是尽心尽力,但是并没有什么效果。就是老百姓没有增加。这是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是孟子给梁惠王做分析,运用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来说理,指出梁惠王的治国和邻国没有本质区别。这是分析问题。
第三部分是孟子给梁惠王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首先要让老百姓富起来,然后对老百姓进行教化,也就是施行仁政。这是解决问题。
最后一自然段孟子对梁惠王的治国现状提出了批评,也就是梁惠王没有施行仁政,还是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