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闪击战的战略战术分析
二战中闪击战的战略战术分析(1000字)不用自己写,大家网上搜搜帮我整合一篇就成,谢谢,别贴这,直接HI我发HI里。重点:闪击战是战术,而不是战略,西特了却把他当做战略,...
二战中闪击战的战略战术分析(1000字)
不用自己写,大家网上搜搜帮我整合一篇就成,谢谢,别贴这,直接HI我发HI里。
重点: 闪击战是战术,而不是战略, 西特了却把他当做战略,这导致了他的失败 展开
不用自己写,大家网上搜搜帮我整合一篇就成,谢谢,别贴这,直接HI我发HI里。
重点: 闪击战是战术,而不是战略, 西特了却把他当做战略,这导致了他的失败 展开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闪击理论】给点分吧!
闪击波兰(1939年9月1日)
波兰位于欧洲东部,东接苏联,西邻德国,南界捷克斯洛伐克,北濒波罗的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希特勒上台之后,在向纳粹党徒大谈建立“大德意志”国家时就提出要占领波兰,以获得大量资源,改善战略地位。波兰是英法在欧洲最强的军事盟国,消灭了波兰,既可解除进攻西欧的后顾之忧,又可将其作为跳板,建立入侵苏联的前进基地。因而希特勒在吞并奥地利、肢解捷克斯洛伐克之后,立即把侵略矛头指向已被其三面包围的波兰。
慕尼黑会议后,德国多次向波兰提出领土要求,要波兰政府归还波通往波罗的海的一条狭长地带——但泽走廊和濒海的但泽自由市,德国要修建享有治外法权的超级公路和复线铁路,将德国和东普鲁士连接起来。其实希特勒的目标并不仅仅是夺回根据《凡尔赛条约》被割去的但泽走廊,而是要占领整个波兰,夺取“东方的生存空间”。波兰政府拒绝了德国的要求。希特勒即于1939年4月颁布一道准备战争的秘密指令,其中附有一个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规定德军应于9月1日前做好一切准备。
德国人在发动攻击的前夕把13名罪犯从德国东部的奥拉宁堡集中营提出,然后将他们安置在附近的一所校舍里,在时机成熟以前,他们将一直呆在那里。这次行动的代号叫“罐头食品”,那些罪犯也就成了随时被吃掉的“罐头”。整个行动分两个阶段。
8月31日是第一个阶段。囚犯们被强制穿上波兰军服,体内注射了致命的药物。他们被带到德波边界以西大约10英里的霍齐林德。在附近一片小树林里,这些囚犯被枪杀。他们的尸体被精心摆放,看起来像是刚进入德国时被打死的。外国记者和其他目击者则被带到当地现场看作为证据的死尸。当天晚些时候,军事行动的第二阶段开始了。那些“罐头食品”,即剩下来的囚犯,由纳粹党卫军保安处的少校阿尔弗雷德·纳朱克斯和其他军官一起押
送到附近的格雷威茨镇。党卫军都穿着平民服装,冲进当地的广播电台,并占领了它。纳朱克斯带领的一部分人用波兰语进行煽动性的广播,宣布波兰正在进攻德国,号召所有的波兰人一起来给德国人点颜色。
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45分,德军轰炸机群呼啸着向波兰境内飞去,目标是波兰的部队、军火库、机场、铁路、公路和桥梁。几分钟后波兰人便第一次尝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来自空中的突然死亡与毁灭的滋味。边境上万炮齐鸣,炮弹如雨般倾泻到波军阵地上。约1小时后,德军地面部队从北、西、西南三面发起了全线进攻。同时,停泊在但泽港外伪装友好访问的德国战舰“霍尔斯坦”号也突然向波军基地开炮。波军猝不及防,500架第一线飞机没来得及起飞就被炸毁在机场,无数火炮、汽车及其它辎重来不及撤退即被摧毁,交通枢纽和指挥中心遭到破坏,部队陷入一片混乱。德军趁势以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为前导,很快从几个主要地段突破了波军防线。
当天上午10时,希特勒兴奋地向国会宣布,帝国军队已攻入波兰,德国进入战争状态。他宣称,“从现在起,我只是德意志帝国的一名军人,我又穿上这身对我来说最为神圣、最为宝贵的军服。在最后的胜利之前,我决不脱下这身军服,要不就以身殉国。”希特勒的演说激起了议员们一阵阵狂热的欢呼。
9月3日上午9时,英国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在上午11时之前,提供停战的保证,否则英国即将向德国宣战。据希特勒的译员希米德回忆,当希特勒接到英国的最后通牒时,他沉默静坐不动。而戈林则回过头来对他说:“假使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那么上帝应该饶恕我们。”正午时,法国也向德国发出类似的最后通牒,其期限为下午5时。德国对英法两国的最后通牒,均置之不理。于是,英法两国相继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当晚,希特勒将他的办公地点从柏林的总理府移到了“亚美尼亚”号火车专列上,乘车去前线视察,并在火车上处理东线和西线的战事。
德军突破波军防线后,以每天50-60公里的速度向波兰境腹地突进。伦斯德的南路集团军群以赖歇瑙的第10集团军为中路主力,以利斯特的第14集团军为右翼,在左翼布拉斯科维兹的第8集团军掩护下,从西面和西南面向维斯瓦河中游挺进;包克的北路集团军群以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为主力,向东直插“波兰走廊”,另以屈希勒尔的第3集团军从东普鲁士向南直扑华沙及华沙后方的布格河。
作者:火枪兵 2007-6-1 19:19 回复此发言
--------------------------------------------------------------------------------
2 闪击波兰(1939年9月1日)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规模的机械化部队大进军。在这场大进军中,德国装甲兵创始人古德里安成功地实践了他的装甲兵理论,率领第19装甲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被击溃的波兰军团中包括波摩尔斯克骑兵旅,这支部队曾尝试冲破德军在波兰走廊布置的防线,与东南波军主力会合。令德国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波兰骑兵采用古老的战法向他们发动进攻。波军骑着北方的高头大马,军官们带着白手套,挥舞着指挥刀,号兵则吹着军号,长矛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波军骑兵旅像历史教科书上描述的那样,在田野中摆好阵型,一阵地动山摇的狂呼之后,挥舞着长矛,冲杀过来,径直冲向古德里安的坦克阵营中。几分钟内,这些骑兵就在炮火的硝烟中灰飞烟灭了,惨烈的叫声和战马的嘶鸣在空中回荡,刚才还耀武扬威的骑兵顷刻间尸横遍野。幸存的波军则被俘获,送进了德军战俘营,在他们列队离去的时候,还不由得用怀疑的目光盯着停在路边的德军坦克。在战斗开始前,他们的长官还告诉他们,这些坦克都是用纸板糊的。尽管面临波兰骑兵旅大胆而荒唐的进攻,德国装甲师团仍然势如破竹地渡过波河,德军在闪电战的指导下迅速深入波兰的农村。
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击战”的滋味。
对于波兰的防卫力量来说,另一个缺陷是波兰的民族特性。波兰是多民族国家,军队的凝聚力不高,无法在作战区域同仇敌忾,当地民众对于保家卫国的热情度也不高。在波兰共和国至少有302的人不是波兰族。在波兰境内至少有一半的人是少数民族,其中包括200万日耳曼人,他们在平时饱受当局的迫害。在北方省份的立陶宛人则宣称,他们应该建立独立的立陶宛共和国,把维尔纽斯定为首都。在东部省份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农民则面临贫困的威胁,他们在欧洲的生活条件是最恶劣的。在德军发动进攻的最后几天,撤退的波兰军队夜间从这些地区经过时,可以看到当地的俄罗斯东正教农民放火焚烧当地的天主教堂,以发泄他们几个世纪对波兰旧地主的仇恨。而波兰的犹太人尽管因为显而易见的原因害怕希特勒,但他们对于像对待二等公民一样对待自己的波兰政府同样没有好感。在西方省份的日耳曼人则从这次事件中找回了1918年以前的记忆与荣耀,他们迫不及待地希望纳粹军队能使他们与波兰的邻居分开,再次回归故乡。
至9月7日,伦斯德的南路集团军群重创波军“罗兹”和“克拉科夫”两集团军,占领了波兰工业中心罗兹和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其中路第10集团军的前锋霍普勒的第16装甲军于9月8进抵华沙南郊,从南面切断了波军“波兹南”集团军退路。包克的北路集团军群全歼了波军“波莫瑞”集团军并重创波“莫德林”集团军,占领了“波兰走廊”,随后强渡维斯瓦河,夺占了从北面掩护通往华沙道路上的阵地。
9月8日,北路集团军群所属屈希勒尔的第3集团军和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从北和西北向华沙总方向实施突击,9月11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渡过纳雷夫河,开始向华沙后方的布格河迅速推进。9月14日,南路集团军群所属赖歇瑙的第10集团军和布拉斯科维兹的第8集团军在维斯瓦河以西一举合围从波兹南和罗兹地区撤退的波军,占领了波兰中部地区,使华沙处于半被合围的状态。至9月15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包围了布列斯特,其第3装甲师和第2摩托化师继续向南推进,以便与南路集团军群的右翼利斯特的第14集团军完成最后的纵深合围。与此同时,第14集团军的前锋克莱斯特的第22装甲军,包围了科沃夫之后继续北进,16日在符活达瓦地区与北路集团军群会师,合围了退集在布格河、桑河与维斯瓦河三角地带的波军。9月17日,德军在完成华沙的合围后,限令华沙当局于12小时内投降。而波兰政府和波军统帅部已于16日越过边界逃往罗马尼亚。
正当波兰在德军的进攻下开始瓦解的时候,苏联政府于9月17日向波兰驻莫斯科大使递交了一份照会,指出鉴于既成局面,苏联政府已向部队下达了越过边境保护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的命令。同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发表广播演说,声明苏联政府不能对波兰出现的局势袖手旁观。就在这一天凌晨,苏军分六路开入波兰,未遇重大抵抗即占领了波东部地区。俘获波军20余万人,缴获飞机300余架和大量武器。被俘波军中有数万名军官,其中约1.5万人不久被杀于斯摩棱斯克附返的卡廷森林,这就是著名的卡廷事件。
9月25日,德军开始向华沙外围的要塞、据点及重要补给中心进行炮击。随后,德第8集团军开始向华沙发起攻击。9月26日,德国空军开始轰炸华沙。9月27日,华沙守军停止抵抗。9月28日,华沙守军司令向德第8集团军司令布拉斯科维兹上将正式签署了投降书。9月29日,莫德林要塞投降。10月2日,进行抵抗的最后一个城市格丁尼亚停止抵抗。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一个战役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结束了。在波德战争中,波军伤亡20万人,被俘40余万人。德军亡1.06万人,伤3.3万人,失踪3400人。
德国入侵波兰后,英法等国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闪击战 由古德里安创建的战争模式——闪击战
二战初期,纳粹德国军事家打造的闪击战,攻势凌厉,似乎无往而不利,27天内征服了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闪击战确实曾辉煌一时,堪称战争史的一大经典。闪击战挟最新高技术兵器以最小的损失,突然、迅速地达成战争目的,其理论魅力至今依然不减。研究“信息+闪击战”可能演变的“信息化闪击战”,利于我们在未来战争中防范新的闪击战,并在作战中寻找更多的制胜之机。
闪击战三个重要要素
1奇袭
2集中
3速度
闪电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它往往是先利用飞机猛烈轰炸敌方重要的战略设施的通讯中心,把敌人的飞机炸毁在机场,取得制空权,并使敌人的指挥系统瘫痪。
闪电战就是奇袭、快袭集中加在一起,将像闪电一样打击敌人!可以使敌人在突如其来的威胁之下丧失士气,从而在第一次巨大的打击之下就会立即崩溃!
闪电战理论是古德里安创造的,最初用于波兰。1939年9月1日4时45分,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德国装甲部队与空军构成的快速纵深挺进力量,将陈旧庞大的波军迅速撕裂、合围,至10月5日,波兰战役即告结束。波军6.6万人阵亡,20万人受伤,69.4万人被俘,而德军仅伤亡3万余人。从而以一种成功的全新的战术被铭刻到了世界军事史上。
剥开闪击战侵略的外衣,剖析一下闪击战,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理论,闪烁着跨越历史时空的启迪。
以尽可能短的时间“折叠”空间
“时间就是军队”,“时间就是胜利”,争取时间和夺取空间是军事对抗的重要内容。在时间上先敌一步,可以得先机之利。在“巴巴罗萨计划”中,德军仅3个星期即在苏联境内推进纵深达400~600公里,其成功的原因是:
(1)“适时”;
(2)出人意料的主攻地点;
(3)欺骗活动;
(4)新的坦克“战术”。
(5)陆军拥有优势空中支援
德军闪击战应用军事科技的新的优势,依靠坦克集群的快速突击,以及飞机的空中火力和纵深机降、伞降的高速配合,形成威力巨大的现代“撞城锤”。由于时空关系的改变创造的新的作战理论,产生了时人难以想象的作战效能。
以尽可能快的机动获得最大限度的冲击力
《孙子兵法》进攻战的一个重要思路是——以极快的速度突袭敌军。书中写道:“进而不可御者,速也。”并对快速产生的冲击力作了至美的比喻:“激水之急,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根据战争力学理论,军队战斗力取决于兵力、机动力和冲击力,而机动力和冲击力的大小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快,冲击力也就越大。二战初的闪击战依靠装甲集团高速度、大纵深的突袭,产生的冲击力在军事史上堪称空前的。
将精神之力转化为战斗力
在闪击战理论中,精神对作战的胜利可谓是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从西方的克劳塞维茨到东方的毛泽东,许多杰出的军事家都十分关注作战突然性,指出突然和不意,可以弥补兵力的不足。其二为震慑。美军在伊拉克战争的作战计划之一名为“震慑”行动,其实在闪击战的设计中,“震慑”正是希特勒、古德里安等追求的效果。二战时德国发起闪击战时其坦克数远不如英法联军,甚至被称为“穷人的战争”,然而“穷人”打败了富人。在西线闪击战中,法军大批部队被震慑住,丧失了作战意志,被俘人员竟多达150万。
对付闪击战的钥匙
为什么闪击战在二战初期产生了巨大威力?为什么二战中的闪击战又均以失败而告终?
西方“兵圣”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顶点理论认为:“胜利常常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有一个顶点”。这个“顶点”,主要指的是作战强度和作战限度。由于顶点的存在,发起进攻的强者,到达顶点后,便会逐渐由强变弱,防御的弱者,若注意积聚力量的话,将可能逐渐由弱变强。闪击战尽管有突然性和高速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但毕竟这个冲击力有个极限,终究有个顶点。战争的最终胜负并不是单单取决于冲击力,还包括许多其他方面的要素。当德军深入苏联腹地,兵临斯大林格勒时,由于战争的非正义性(主要是暴行导致的抵抗)、自然条件的恶劣、后勤补给线的困难,特别是苏联军民高涨的爱国热情、强大的工业能力、正确的战略部署、经过调整并适应德军战术的新型军事理论和逐步装备先进武器的军队,以及美英和中国的支持等,使得闪击苏联的侵略战争在斯大林格勒由“顶点”跌落,从而开始走向失败。
二战后,虽然再没有像二战那样大规模的闪击战发生,闪击战其实在现代局部战争中处处可见其影子。特别是当现代战争插上信息技术翅膀后,突如其来的闪击战变得更加可怕。在计算机技术的武装下,空中力量的机动力、火力、防护力,已经远远超出二战时地面的装甲集团,体现出诸多的新优势:速度之快、机动能力之强,使地面防御力量几无还手之力;远程精确打击与火、力、快速机动能力的完美结合,达到了“动如雷震”、“斩首”、“震慑”的效能;空中力量在c4isr指挥、控制、侦察等系统作用下,能量发生空前跃升,形成超视距攻、防一体的作战系统,对战争命运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
需要警惕的是,现代战争中“战争顶点”已在高技术下变得难以利用,战争的“非接触式”、“非线式”、“非对称”,让弱小的一方“以劣胜优”的余地越来越小。那么防范闪击战的出路在哪里?唯有加速新军事现代化,未来化,在军事思想上断不可输给对手,在编制体制、武器装备、教育训练等上,也励精图治,形成对手不敢轻举妄动的优势,使敌无机可乘。
当闪击战插上信息的翅膀后,需要我们给军事思维插上信息的翅膀,不仅仅是贴着“信息”标签的名词的变化,必须有全新、敏锐而不保守的哲学头脑,需要居安思危而不是歌舞升平的危机意识。★
但是闪击战靠的是速度,如果不能个一鼓作气胜利解决,那么,后果严重! 古德里安(1888年~1954年) 德国坦克兵的创建者,陆军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犯。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库尔姆城。1908年开始服役。191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骑兵部队中任职。战后服役于国防军。
他于 1922年起,在汽车兵和坦克部队中任职。30年代初开始研究坦克作战理论,认为坦克是在战略上具有决定作用的武器,提出了集中使用坦克作战的思想。1934年倡议组建3个坦克师,他任第 2坦克师师长。1938年任坦克军军长,在德国兼并奥地利的行动中,指挥所部长驱直入近 1000千米,在 48小时内全部抵达维也纳。这次行动检验了坦克兵的实际作战能力,他由此奠定了在德国坦克兵中的首创地位。
1939年 9 月德军进攻波兰时,以他所指挥的坦克部队为主力的德军,采用猛打猛冲的闪击战术,只用了十几天时间,就击败了波兰。他因此而成为远近闻名的“闪击英雄”,获得了由希特勒授予的二级铁十字勋章。
1940年 5月,德军开始闪击西欧,他又指挥所属坦克部队以破竹之势向前突进,使德军在不到两个月内就征服了荷、比、卢、法等西欧国家,再次显示了坦克闪击战术的威力。
1941年 6月,苏德战争爆发。他的坦克闪击战术在战争初期尽管获得了某些成功,但很快遇到了克星,并迅速走向没落。当年12月,他作为德军坦克第 2集团军司令,在指挥所部参加莫斯科会战时,遇到苏军最沉重的打击,被迫下令所部撤退,他因此被希特勒解职,调回编入预备军。1943年2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失败后,他又被召回,担任坦克兵总监。他组织研制出了德国著名的虎型和豹型坦克,并进行大量生产和装备部队,但是在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中,德军又以惨败告终。他为之付出全部心血的德国坦克闪击战术,终于彻底破产。
他在1944年7月希特勒遇刺后,一度代理陆军总参谋长,但到 1945年 3月,又因战场失利而被再次解除职务,从此转入预备役。德国投降后,古德里安被美军俘虏,不久即获释。1954年病死。著有回忆录《坦克指挥官》和《注意!坦克!》等。
他在军事上的另一成就是闪击战术思想的确立和运用。闪电战,闪电闪电,迅猛而突然,闪电战因此而得名。
闪电战的核心是在对手展开其主要兵力和战略资源之前,即以迅猛的攻势将其击败。其基本手段就是集中大量高机动兵力(主要是装甲兵和空军)实施强大的首次突击,然后迅猛突入敌纵深,合围敌主力集团而歼之。为了实现大量集中使用装甲兵的目的,古德里安创建了装甲师。他认为在装甲师内,“除非其他一切支援兵都具有同坦克一样的速度和越野机动力,否则坦克是绝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的。”这一点在当时尤为可贵。古德里安装甲兵作战理论(也可说就是德国装甲兵作战理论)的特点还有:坦克只能用于进攻,不能用于防守;坦克只能集中使用,不能分散;装甲师可用于第一梯队实施突破,而后高速向纵深发展,决不迁就步兵的进攻速度等等(以上只是理论,与实际多少有点距离)。
战争爆发后,德军基本是按战前的的观点运用装甲兵的,其在进攻作战时基本特点是:在适合装甲兵机动的地形上,在决定性的时间和地点,大量集中使用装甲兵,在空军的有力配合下突然发起进攻。突破对方战术防御地域后,高速向战役纵深进攻,以最短的时间达到战役目的。突破后向纵深发展胜利时,遇敌坚固设防地域多予以绕过;遇对方反冲击时,则多由摩托化步兵和炮兵顶着,装甲兵则从侧后发起突击。
闪电战理论的原创并非古德里安,而源自英法。但德国人在英法相关理论上补充完善,最后在战争中率先实践,直到1943年前,德国人仍然是该种理论的最大受益者。
古德里安的闪电战思想更加注重战略瘫痪理论,即以突不及防的打击,突破敌军正面防线,敌指挥系统就会面临瘫痪。快速机动的部队的凌厉攻势,在敌军前线和后方造成的极大恐慌,从而指挥失序,军心混乱,从心理上给对手造成的沉重打击。因此,古德里安的闪电战的目的是瘫痪敌人,装甲、速度和立体协调只是其手段。
结合实战的运用也不难理解。德军于1940年5月10日发动对法国的进攻,至17日的七天之间,英法联军的整个南部战线已接近崩溃,法国人不相信德军在法国的复杂地形能够重演闪击波兰的奇迹,还在幻想用马恩河会战式的打法去玩阵地相持战。法军参谋总部对这种全新的战法束手无策,前线士兵草木皆兵。古德里安的思想在这里得到彻底的验证。
确实,当面对浅纵深,长战线,后方战略预备队组织松散的防御体系时,闪电战的效能实在不容低估.德军所强调的首次突击及其后效应可以发挥最大效果.突破后前出的各装甲师的确不用太在意侧后的威胁(魔鬼7师战线最长时近400km,却一直没感到侧后有多大实际压力便是明证).在拥有绝对制空权的情况下,空军的战术支援也着实靠得住(戴高乐的第4装甲师(旅?)反击古德里安部,终被古协同空军击退,亦又成焕?.总之,法国之役,闪电战发挥得的确完美.
与闪电战相同的大纵深作战理论源自30年代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大纵深也十分注重各兵种协调,但它对装甲部队的使用与闪电战有些不同。大纵深仍把步兵作为主体,进攻先期步兵在火炮、装甲部队等各兵种支援下在敌军阵地打开突破口,随后才开始投入机械化部队用以稳固突破口,扩大战果,并深入敌防御纵深,加以分割包围;战略航空兵同时对敌后方战略要地实施打击,从而摧毁其战争潜力。最终达到彻底击垮敌人的目的。
苏联的大纵深理论诞生不久,但当时坦克发展水平有限,其三大性能还无法满足战略需要,大纵深似乎有点超前,即使如此苏联红军仍在1932年按照这种理论建立了最早的机械化部队。但顽固守旧者仍对此不屑一顾,不久后到来的大清洗终于彻底将其束之高阁。直到1941年德国对苏联发动的闪电进攻,才惊醒了那支混沌的苏联红军,大纵深理论才又被重新捡起来。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之后德军的战略主动易手苏联人,苏联国内坦克产量多的也足够为“大纵深理论”提供所需的装甲部队,也就是到了这时大纵深理论才终于有了实践的机会。
大纵深和闪电战都是机械化协同机动作战理论,但在战斗开始时,装甲部队的应用上还是有区别的。闪电战主张将其独立、集中使用,从而能实现战略突然性,令敌方措手不及,如同闪电般迅速,主要强调的是利用高机动的快不及防从心理上威慑敌人,从实际上打击敌方,已达到瘫痪敌方的目的;大纵深则不同,它仍旧把步兵作为首次进攻的主体,其它兵种以及装甲部队的作用是支援,待突破口打开后在使用装甲部队进行纵深的分割包围,其使用装甲部队相对保守,仍有坦克支援步兵的残存意识。如此一来,开战之初将很难对敌形成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除非己方具有明显兵力优势(至少也是战场局部优势),不过这种思想的确符合1943年后的苏军以多打少的实际情况,倒也称的上是量身定做。
补充:说到大纵深机动作战理论,不能不提倡导此思想的苏军学究派代表人物——图哈切夫斯基。他在被斯大林谋杀的前一年,曾集中论述了新作战思想的基本观点。他指出,由于有了装甲兵和航空兵这样的作战手段,就不仅能够直接攻击前沿防御之敌,而且能够越过敌防御阵地,同时攻击整个防御纵深内之敌。他认为,进行单个的战役已不足以全歼敌军,必须通过多次连续性的战役方能奏效。因此他建议在单个战略方向上,选择一定范围的纵深,几乎不停顿地组织多次战役。这将使敌方无法补充休整、调整部署和前调预备队,从而最终达成在该方向上歼灭敌主力的目的。基于此思想,苏军在早于任何别国的1932年创立了作为纵深作战突击力量的机械化军(1938年改称坦克军),装备了一大批机动性良好的装甲车辆。但这一切都差点被大清洗的狂涛冲走。1938年,大纵深作战思想受到广泛的怀疑,坦克军被撤消。30年代末,40年初苏联所进行的两场战争的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具体运用上,苏军既不同于法军的坦克零散配步兵,也不同于德军的决不迁就步兵。苏军采取的是中庸之道,即承认装甲兵的独立作战能力,又不否定坦克支援步兵的作用。在攻击作战时,苏军将装甲兵分为“近战”和“远战”两种。近战者,即直接支援步兵进行突破的坦克,多为直接配属给步兵师军的坦克团(旅)。远战者,即由坦克军(集团军)组成的快速集群。用于突破后发展胜利。这里又涉及两个重要概念“突破口理论”和“快速集群”。
个人认为大纵深的初期突破强调以步兵为中心,其它兵种包括装甲部队也仅是为了支援,坦克的作用受到了限制,进攻的节奏也要大大减慢。
大纵深理论的潜在保守,无形的将其定位为强兵战略,只有数量上的优势才会保证胜利。倘若敌我双方势均力敌,而且敌方指挥官素养较高,进攻成败与否将很难预料。
德军在1940年进攻法国的成功战例,如果将进攻一方换为苏军,而且假定当时的苏军还在贯彻大纵深理论,苏军即便会获得最后的胜利,它也会付出更高的代价,以及更长的时间。
闪击波兰(1939年9月1日)
波兰位于欧洲东部,东接苏联,西邻德国,南界捷克斯洛伐克,北濒波罗的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希特勒上台之后,在向纳粹党徒大谈建立“大德意志”国家时就提出要占领波兰,以获得大量资源,改善战略地位。波兰是英法在欧洲最强的军事盟国,消灭了波兰,既可解除进攻西欧的后顾之忧,又可将其作为跳板,建立入侵苏联的前进基地。因而希特勒在吞并奥地利、肢解捷克斯洛伐克之后,立即把侵略矛头指向已被其三面包围的波兰。
慕尼黑会议后,德国多次向波兰提出领土要求,要波兰政府归还波通往波罗的海的一条狭长地带——但泽走廊和濒海的但泽自由市,德国要修建享有治外法权的超级公路和复线铁路,将德国和东普鲁士连接起来。其实希特勒的目标并不仅仅是夺回根据《凡尔赛条约》被割去的但泽走廊,而是要占领整个波兰,夺取“东方的生存空间”。波兰政府拒绝了德国的要求。希特勒即于1939年4月颁布一道准备战争的秘密指令,其中附有一个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规定德军应于9月1日前做好一切准备。
德国人在发动攻击的前夕把13名罪犯从德国东部的奥拉宁堡集中营提出,然后将他们安置在附近的一所校舍里,在时机成熟以前,他们将一直呆在那里。这次行动的代号叫“罐头食品”,那些罪犯也就成了随时被吃掉的“罐头”。整个行动分两个阶段。
8月31日是第一个阶段。囚犯们被强制穿上波兰军服,体内注射了致命的药物。他们被带到德波边界以西大约10英里的霍齐林德。在附近一片小树林里,这些囚犯被枪杀。他们的尸体被精心摆放,看起来像是刚进入德国时被打死的。外国记者和其他目击者则被带到当地现场看作为证据的死尸。当天晚些时候,军事行动的第二阶段开始了。那些“罐头食品”,即剩下来的囚犯,由纳粹党卫军保安处的少校阿尔弗雷德·纳朱克斯和其他军官一起押
送到附近的格雷威茨镇。党卫军都穿着平民服装,冲进当地的广播电台,并占领了它。纳朱克斯带领的一部分人用波兰语进行煽动性的广播,宣布波兰正在进攻德国,号召所有的波兰人一起来给德国人点颜色。
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45分,德军轰炸机群呼啸着向波兰境内飞去,目标是波兰的部队、军火库、机场、铁路、公路和桥梁。几分钟后波兰人便第一次尝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来自空中的突然死亡与毁灭的滋味。边境上万炮齐鸣,炮弹如雨般倾泻到波军阵地上。约1小时后,德军地面部队从北、西、西南三面发起了全线进攻。同时,停泊在但泽港外伪装友好访问的德国战舰“霍尔斯坦”号也突然向波军基地开炮。波军猝不及防,500架第一线飞机没来得及起飞就被炸毁在机场,无数火炮、汽车及其它辎重来不及撤退即被摧毁,交通枢纽和指挥中心遭到破坏,部队陷入一片混乱。德军趁势以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为前导,很快从几个主要地段突破了波军防线。
当天上午10时,希特勒兴奋地向国会宣布,帝国军队已攻入波兰,德国进入战争状态。他宣称,“从现在起,我只是德意志帝国的一名军人,我又穿上这身对我来说最为神圣、最为宝贵的军服。在最后的胜利之前,我决不脱下这身军服,要不就以身殉国。”希特勒的演说激起了议员们一阵阵狂热的欢呼。
9月3日上午9时,英国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在上午11时之前,提供停战的保证,否则英国即将向德国宣战。据希特勒的译员希米德回忆,当希特勒接到英国的最后通牒时,他沉默静坐不动。而戈林则回过头来对他说:“假使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那么上帝应该饶恕我们。”正午时,法国也向德国发出类似的最后通牒,其期限为下午5时。德国对英法两国的最后通牒,均置之不理。于是,英法两国相继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当晚,希特勒将他的办公地点从柏林的总理府移到了“亚美尼亚”号火车专列上,乘车去前线视察,并在火车上处理东线和西线的战事。
德军突破波军防线后,以每天50-60公里的速度向波兰境腹地突进。伦斯德的南路集团军群以赖歇瑙的第10集团军为中路主力,以利斯特的第14集团军为右翼,在左翼布拉斯科维兹的第8集团军掩护下,从西面和西南面向维斯瓦河中游挺进;包克的北路集团军群以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为主力,向东直插“波兰走廊”,另以屈希勒尔的第3集团军从东普鲁士向南直扑华沙及华沙后方的布格河。
作者:火枪兵 2007-6-1 19:19 回复此发言
--------------------------------------------------------------------------------
2 闪击波兰(1939年9月1日)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规模的机械化部队大进军。在这场大进军中,德国装甲兵创始人古德里安成功地实践了他的装甲兵理论,率领第19装甲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被击溃的波兰军团中包括波摩尔斯克骑兵旅,这支部队曾尝试冲破德军在波兰走廊布置的防线,与东南波军主力会合。令德国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波兰骑兵采用古老的战法向他们发动进攻。波军骑着北方的高头大马,军官们带着白手套,挥舞着指挥刀,号兵则吹着军号,长矛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波军骑兵旅像历史教科书上描述的那样,在田野中摆好阵型,一阵地动山摇的狂呼之后,挥舞着长矛,冲杀过来,径直冲向古德里安的坦克阵营中。几分钟内,这些骑兵就在炮火的硝烟中灰飞烟灭了,惨烈的叫声和战马的嘶鸣在空中回荡,刚才还耀武扬威的骑兵顷刻间尸横遍野。幸存的波军则被俘获,送进了德军战俘营,在他们列队离去的时候,还不由得用怀疑的目光盯着停在路边的德军坦克。在战斗开始前,他们的长官还告诉他们,这些坦克都是用纸板糊的。尽管面临波兰骑兵旅大胆而荒唐的进攻,德国装甲师团仍然势如破竹地渡过波河,德军在闪电战的指导下迅速深入波兰的农村。
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击战”的滋味。
对于波兰的防卫力量来说,另一个缺陷是波兰的民族特性。波兰是多民族国家,军队的凝聚力不高,无法在作战区域同仇敌忾,当地民众对于保家卫国的热情度也不高。在波兰共和国至少有302的人不是波兰族。在波兰境内至少有一半的人是少数民族,其中包括200万日耳曼人,他们在平时饱受当局的迫害。在北方省份的立陶宛人则宣称,他们应该建立独立的立陶宛共和国,把维尔纽斯定为首都。在东部省份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农民则面临贫困的威胁,他们在欧洲的生活条件是最恶劣的。在德军发动进攻的最后几天,撤退的波兰军队夜间从这些地区经过时,可以看到当地的俄罗斯东正教农民放火焚烧当地的天主教堂,以发泄他们几个世纪对波兰旧地主的仇恨。而波兰的犹太人尽管因为显而易见的原因害怕希特勒,但他们对于像对待二等公民一样对待自己的波兰政府同样没有好感。在西方省份的日耳曼人则从这次事件中找回了1918年以前的记忆与荣耀,他们迫不及待地希望纳粹军队能使他们与波兰的邻居分开,再次回归故乡。
至9月7日,伦斯德的南路集团军群重创波军“罗兹”和“克拉科夫”两集团军,占领了波兰工业中心罗兹和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其中路第10集团军的前锋霍普勒的第16装甲军于9月8进抵华沙南郊,从南面切断了波军“波兹南”集团军退路。包克的北路集团军群全歼了波军“波莫瑞”集团军并重创波“莫德林”集团军,占领了“波兰走廊”,随后强渡维斯瓦河,夺占了从北面掩护通往华沙道路上的阵地。
9月8日,北路集团军群所属屈希勒尔的第3集团军和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从北和西北向华沙总方向实施突击,9月11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渡过纳雷夫河,开始向华沙后方的布格河迅速推进。9月14日,南路集团军群所属赖歇瑙的第10集团军和布拉斯科维兹的第8集团军在维斯瓦河以西一举合围从波兹南和罗兹地区撤退的波军,占领了波兰中部地区,使华沙处于半被合围的状态。至9月15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包围了布列斯特,其第3装甲师和第2摩托化师继续向南推进,以便与南路集团军群的右翼利斯特的第14集团军完成最后的纵深合围。与此同时,第14集团军的前锋克莱斯特的第22装甲军,包围了科沃夫之后继续北进,16日在符活达瓦地区与北路集团军群会师,合围了退集在布格河、桑河与维斯瓦河三角地带的波军。9月17日,德军在完成华沙的合围后,限令华沙当局于12小时内投降。而波兰政府和波军统帅部已于16日越过边界逃往罗马尼亚。
正当波兰在德军的进攻下开始瓦解的时候,苏联政府于9月17日向波兰驻莫斯科大使递交了一份照会,指出鉴于既成局面,苏联政府已向部队下达了越过边境保护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的命令。同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发表广播演说,声明苏联政府不能对波兰出现的局势袖手旁观。就在这一天凌晨,苏军分六路开入波兰,未遇重大抵抗即占领了波东部地区。俘获波军20余万人,缴获飞机300余架和大量武器。被俘波军中有数万名军官,其中约1.5万人不久被杀于斯摩棱斯克附返的卡廷森林,这就是著名的卡廷事件。
9月25日,德军开始向华沙外围的要塞、据点及重要补给中心进行炮击。随后,德第8集团军开始向华沙发起攻击。9月26日,德国空军开始轰炸华沙。9月27日,华沙守军停止抵抗。9月28日,华沙守军司令向德第8集团军司令布拉斯科维兹上将正式签署了投降书。9月29日,莫德林要塞投降。10月2日,进行抵抗的最后一个城市格丁尼亚停止抵抗。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一个战役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结束了。在波德战争中,波军伤亡20万人,被俘40余万人。德军亡1.06万人,伤3.3万人,失踪3400人。
德国入侵波兰后,英法等国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闪击战 由古德里安创建的战争模式——闪击战
二战初期,纳粹德国军事家打造的闪击战,攻势凌厉,似乎无往而不利,27天内征服了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闪击战确实曾辉煌一时,堪称战争史的一大经典。闪击战挟最新高技术兵器以最小的损失,突然、迅速地达成战争目的,其理论魅力至今依然不减。研究“信息+闪击战”可能演变的“信息化闪击战”,利于我们在未来战争中防范新的闪击战,并在作战中寻找更多的制胜之机。
闪击战三个重要要素
1奇袭
2集中
3速度
闪电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它往往是先利用飞机猛烈轰炸敌方重要的战略设施的通讯中心,把敌人的飞机炸毁在机场,取得制空权,并使敌人的指挥系统瘫痪。
闪电战就是奇袭、快袭集中加在一起,将像闪电一样打击敌人!可以使敌人在突如其来的威胁之下丧失士气,从而在第一次巨大的打击之下就会立即崩溃!
闪电战理论是古德里安创造的,最初用于波兰。1939年9月1日4时45分,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德国装甲部队与空军构成的快速纵深挺进力量,将陈旧庞大的波军迅速撕裂、合围,至10月5日,波兰战役即告结束。波军6.6万人阵亡,20万人受伤,69.4万人被俘,而德军仅伤亡3万余人。从而以一种成功的全新的战术被铭刻到了世界军事史上。
剥开闪击战侵略的外衣,剖析一下闪击战,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理论,闪烁着跨越历史时空的启迪。
以尽可能短的时间“折叠”空间
“时间就是军队”,“时间就是胜利”,争取时间和夺取空间是军事对抗的重要内容。在时间上先敌一步,可以得先机之利。在“巴巴罗萨计划”中,德军仅3个星期即在苏联境内推进纵深达400~600公里,其成功的原因是:
(1)“适时”;
(2)出人意料的主攻地点;
(3)欺骗活动;
(4)新的坦克“战术”。
(5)陆军拥有优势空中支援
德军闪击战应用军事科技的新的优势,依靠坦克集群的快速突击,以及飞机的空中火力和纵深机降、伞降的高速配合,形成威力巨大的现代“撞城锤”。由于时空关系的改变创造的新的作战理论,产生了时人难以想象的作战效能。
以尽可能快的机动获得最大限度的冲击力
《孙子兵法》进攻战的一个重要思路是——以极快的速度突袭敌军。书中写道:“进而不可御者,速也。”并对快速产生的冲击力作了至美的比喻:“激水之急,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根据战争力学理论,军队战斗力取决于兵力、机动力和冲击力,而机动力和冲击力的大小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快,冲击力也就越大。二战初的闪击战依靠装甲集团高速度、大纵深的突袭,产生的冲击力在军事史上堪称空前的。
将精神之力转化为战斗力
在闪击战理论中,精神对作战的胜利可谓是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从西方的克劳塞维茨到东方的毛泽东,许多杰出的军事家都十分关注作战突然性,指出突然和不意,可以弥补兵力的不足。其二为震慑。美军在伊拉克战争的作战计划之一名为“震慑”行动,其实在闪击战的设计中,“震慑”正是希特勒、古德里安等追求的效果。二战时德国发起闪击战时其坦克数远不如英法联军,甚至被称为“穷人的战争”,然而“穷人”打败了富人。在西线闪击战中,法军大批部队被震慑住,丧失了作战意志,被俘人员竟多达150万。
对付闪击战的钥匙
为什么闪击战在二战初期产生了巨大威力?为什么二战中的闪击战又均以失败而告终?
西方“兵圣”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顶点理论认为:“胜利常常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有一个顶点”。这个“顶点”,主要指的是作战强度和作战限度。由于顶点的存在,发起进攻的强者,到达顶点后,便会逐渐由强变弱,防御的弱者,若注意积聚力量的话,将可能逐渐由弱变强。闪击战尽管有突然性和高速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但毕竟这个冲击力有个极限,终究有个顶点。战争的最终胜负并不是单单取决于冲击力,还包括许多其他方面的要素。当德军深入苏联腹地,兵临斯大林格勒时,由于战争的非正义性(主要是暴行导致的抵抗)、自然条件的恶劣、后勤补给线的困难,特别是苏联军民高涨的爱国热情、强大的工业能力、正确的战略部署、经过调整并适应德军战术的新型军事理论和逐步装备先进武器的军队,以及美英和中国的支持等,使得闪击苏联的侵略战争在斯大林格勒由“顶点”跌落,从而开始走向失败。
二战后,虽然再没有像二战那样大规模的闪击战发生,闪击战其实在现代局部战争中处处可见其影子。特别是当现代战争插上信息技术翅膀后,突如其来的闪击战变得更加可怕。在计算机技术的武装下,空中力量的机动力、火力、防护力,已经远远超出二战时地面的装甲集团,体现出诸多的新优势:速度之快、机动能力之强,使地面防御力量几无还手之力;远程精确打击与火、力、快速机动能力的完美结合,达到了“动如雷震”、“斩首”、“震慑”的效能;空中力量在c4isr指挥、控制、侦察等系统作用下,能量发生空前跃升,形成超视距攻、防一体的作战系统,对战争命运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
需要警惕的是,现代战争中“战争顶点”已在高技术下变得难以利用,战争的“非接触式”、“非线式”、“非对称”,让弱小的一方“以劣胜优”的余地越来越小。那么防范闪击战的出路在哪里?唯有加速新军事现代化,未来化,在军事思想上断不可输给对手,在编制体制、武器装备、教育训练等上,也励精图治,形成对手不敢轻举妄动的优势,使敌无机可乘。
当闪击战插上信息的翅膀后,需要我们给军事思维插上信息的翅膀,不仅仅是贴着“信息”标签的名词的变化,必须有全新、敏锐而不保守的哲学头脑,需要居安思危而不是歌舞升平的危机意识。★
但是闪击战靠的是速度,如果不能个一鼓作气胜利解决,那么,后果严重! 古德里安(1888年~1954年) 德国坦克兵的创建者,陆军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犯。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库尔姆城。1908年开始服役。191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骑兵部队中任职。战后服役于国防军。
他于 1922年起,在汽车兵和坦克部队中任职。30年代初开始研究坦克作战理论,认为坦克是在战略上具有决定作用的武器,提出了集中使用坦克作战的思想。1934年倡议组建3个坦克师,他任第 2坦克师师长。1938年任坦克军军长,在德国兼并奥地利的行动中,指挥所部长驱直入近 1000千米,在 48小时内全部抵达维也纳。这次行动检验了坦克兵的实际作战能力,他由此奠定了在德国坦克兵中的首创地位。
1939年 9 月德军进攻波兰时,以他所指挥的坦克部队为主力的德军,采用猛打猛冲的闪击战术,只用了十几天时间,就击败了波兰。他因此而成为远近闻名的“闪击英雄”,获得了由希特勒授予的二级铁十字勋章。
1940年 5月,德军开始闪击西欧,他又指挥所属坦克部队以破竹之势向前突进,使德军在不到两个月内就征服了荷、比、卢、法等西欧国家,再次显示了坦克闪击战术的威力。
1941年 6月,苏德战争爆发。他的坦克闪击战术在战争初期尽管获得了某些成功,但很快遇到了克星,并迅速走向没落。当年12月,他作为德军坦克第 2集团军司令,在指挥所部参加莫斯科会战时,遇到苏军最沉重的打击,被迫下令所部撤退,他因此被希特勒解职,调回编入预备军。1943年2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失败后,他又被召回,担任坦克兵总监。他组织研制出了德国著名的虎型和豹型坦克,并进行大量生产和装备部队,但是在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中,德军又以惨败告终。他为之付出全部心血的德国坦克闪击战术,终于彻底破产。
他在1944年7月希特勒遇刺后,一度代理陆军总参谋长,但到 1945年 3月,又因战场失利而被再次解除职务,从此转入预备役。德国投降后,古德里安被美军俘虏,不久即获释。1954年病死。著有回忆录《坦克指挥官》和《注意!坦克!》等。
他在军事上的另一成就是闪击战术思想的确立和运用。闪电战,闪电闪电,迅猛而突然,闪电战因此而得名。
闪电战的核心是在对手展开其主要兵力和战略资源之前,即以迅猛的攻势将其击败。其基本手段就是集中大量高机动兵力(主要是装甲兵和空军)实施强大的首次突击,然后迅猛突入敌纵深,合围敌主力集团而歼之。为了实现大量集中使用装甲兵的目的,古德里安创建了装甲师。他认为在装甲师内,“除非其他一切支援兵都具有同坦克一样的速度和越野机动力,否则坦克是绝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的。”这一点在当时尤为可贵。古德里安装甲兵作战理论(也可说就是德国装甲兵作战理论)的特点还有:坦克只能用于进攻,不能用于防守;坦克只能集中使用,不能分散;装甲师可用于第一梯队实施突破,而后高速向纵深发展,决不迁就步兵的进攻速度等等(以上只是理论,与实际多少有点距离)。
战争爆发后,德军基本是按战前的的观点运用装甲兵的,其在进攻作战时基本特点是:在适合装甲兵机动的地形上,在决定性的时间和地点,大量集中使用装甲兵,在空军的有力配合下突然发起进攻。突破对方战术防御地域后,高速向战役纵深进攻,以最短的时间达到战役目的。突破后向纵深发展胜利时,遇敌坚固设防地域多予以绕过;遇对方反冲击时,则多由摩托化步兵和炮兵顶着,装甲兵则从侧后发起突击。
闪电战理论的原创并非古德里安,而源自英法。但德国人在英法相关理论上补充完善,最后在战争中率先实践,直到1943年前,德国人仍然是该种理论的最大受益者。
古德里安的闪电战思想更加注重战略瘫痪理论,即以突不及防的打击,突破敌军正面防线,敌指挥系统就会面临瘫痪。快速机动的部队的凌厉攻势,在敌军前线和后方造成的极大恐慌,从而指挥失序,军心混乱,从心理上给对手造成的沉重打击。因此,古德里安的闪电战的目的是瘫痪敌人,装甲、速度和立体协调只是其手段。
结合实战的运用也不难理解。德军于1940年5月10日发动对法国的进攻,至17日的七天之间,英法联军的整个南部战线已接近崩溃,法国人不相信德军在法国的复杂地形能够重演闪击波兰的奇迹,还在幻想用马恩河会战式的打法去玩阵地相持战。法军参谋总部对这种全新的战法束手无策,前线士兵草木皆兵。古德里安的思想在这里得到彻底的验证。
确实,当面对浅纵深,长战线,后方战略预备队组织松散的防御体系时,闪电战的效能实在不容低估.德军所强调的首次突击及其后效应可以发挥最大效果.突破后前出的各装甲师的确不用太在意侧后的威胁(魔鬼7师战线最长时近400km,却一直没感到侧后有多大实际压力便是明证).在拥有绝对制空权的情况下,空军的战术支援也着实靠得住(戴高乐的第4装甲师(旅?)反击古德里安部,终被古协同空军击退,亦又成焕?.总之,法国之役,闪电战发挥得的确完美.
与闪电战相同的大纵深作战理论源自30年代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大纵深也十分注重各兵种协调,但它对装甲部队的使用与闪电战有些不同。大纵深仍把步兵作为主体,进攻先期步兵在火炮、装甲部队等各兵种支援下在敌军阵地打开突破口,随后才开始投入机械化部队用以稳固突破口,扩大战果,并深入敌防御纵深,加以分割包围;战略航空兵同时对敌后方战略要地实施打击,从而摧毁其战争潜力。最终达到彻底击垮敌人的目的。
苏联的大纵深理论诞生不久,但当时坦克发展水平有限,其三大性能还无法满足战略需要,大纵深似乎有点超前,即使如此苏联红军仍在1932年按照这种理论建立了最早的机械化部队。但顽固守旧者仍对此不屑一顾,不久后到来的大清洗终于彻底将其束之高阁。直到1941年德国对苏联发动的闪电进攻,才惊醒了那支混沌的苏联红军,大纵深理论才又被重新捡起来。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之后德军的战略主动易手苏联人,苏联国内坦克产量多的也足够为“大纵深理论”提供所需的装甲部队,也就是到了这时大纵深理论才终于有了实践的机会。
大纵深和闪电战都是机械化协同机动作战理论,但在战斗开始时,装甲部队的应用上还是有区别的。闪电战主张将其独立、集中使用,从而能实现战略突然性,令敌方措手不及,如同闪电般迅速,主要强调的是利用高机动的快不及防从心理上威慑敌人,从实际上打击敌方,已达到瘫痪敌方的目的;大纵深则不同,它仍旧把步兵作为首次进攻的主体,其它兵种以及装甲部队的作用是支援,待突破口打开后在使用装甲部队进行纵深的分割包围,其使用装甲部队相对保守,仍有坦克支援步兵的残存意识。如此一来,开战之初将很难对敌形成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除非己方具有明显兵力优势(至少也是战场局部优势),不过这种思想的确符合1943年后的苏军以多打少的实际情况,倒也称的上是量身定做。
补充:说到大纵深机动作战理论,不能不提倡导此思想的苏军学究派代表人物——图哈切夫斯基。他在被斯大林谋杀的前一年,曾集中论述了新作战思想的基本观点。他指出,由于有了装甲兵和航空兵这样的作战手段,就不仅能够直接攻击前沿防御之敌,而且能够越过敌防御阵地,同时攻击整个防御纵深内之敌。他认为,进行单个的战役已不足以全歼敌军,必须通过多次连续性的战役方能奏效。因此他建议在单个战略方向上,选择一定范围的纵深,几乎不停顿地组织多次战役。这将使敌方无法补充休整、调整部署和前调预备队,从而最终达成在该方向上歼灭敌主力的目的。基于此思想,苏军在早于任何别国的1932年创立了作为纵深作战突击力量的机械化军(1938年改称坦克军),装备了一大批机动性良好的装甲车辆。但这一切都差点被大清洗的狂涛冲走。1938年,大纵深作战思想受到广泛的怀疑,坦克军被撤消。30年代末,40年初苏联所进行的两场战争的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具体运用上,苏军既不同于法军的坦克零散配步兵,也不同于德军的决不迁就步兵。苏军采取的是中庸之道,即承认装甲兵的独立作战能力,又不否定坦克支援步兵的作用。在攻击作战时,苏军将装甲兵分为“近战”和“远战”两种。近战者,即直接支援步兵进行突破的坦克,多为直接配属给步兵师军的坦克团(旅)。远战者,即由坦克军(集团军)组成的快速集群。用于突破后发展胜利。这里又涉及两个重要概念“突破口理论”和“快速集群”。
个人认为大纵深的初期突破强调以步兵为中心,其它兵种包括装甲部队也仅是为了支援,坦克的作用受到了限制,进攻的节奏也要大大减慢。
大纵深理论的潜在保守,无形的将其定位为强兵战略,只有数量上的优势才会保证胜利。倘若敌我双方势均力敌,而且敌方指挥官素养较高,进攻成败与否将很难预料。
德军在1940年进攻法国的成功战例,如果将进攻一方换为苏军,而且假定当时的苏军还在贯彻大纵深理论,苏军即便会获得最后的胜利,它也会付出更高的代价,以及更长的时间。
展开全部
二战初期德军闪击战致胜之因
我写的就是对于战争初期闪击战的一些看法,已经查阅了不少资料。
先讲一下二战初期德军闪击战的胜利吧。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然发动侵略波兰的战争,闪击战被第一次搬上了战争的舞台。德军投入了大量兵力,以空军和坦克、机械化部队为前锋,以华沙为主要战略突击目标,分多路实施快速猛烈的进攻,集中力量打击波军指挥系统和交通枢纽,分割围歼波军主力集团。波军主力沿国境线分散配置,防御纵深很浅。战争爆发后,波军及其统帅部被德军闪击战打的晕头转向,很快丧失了对战局的控制。波军被分割为许多孤立的集团,各自为战,逐个被歼。9月下旬,华沙守军被迫投降。其他各地的波军也相继放下武器。仅历时30天,德波战争即告结束。德军以伤亡4万余人的代价,毙伤波军4万余人、俘获69万人。在德波战争进行中,波兰的盟国英国和法国,由于推行绥靖主义和考虑自身的利益,始终没有发动足以支援波兰的攻势。因而,德军入侵波兰的计划得以顺利实现。
德军击败波兰后,迅速将其战略重心移向西线。德军计划首先攻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向色当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然后前出到英吉利海峡,南北夹击集结于法比边境的英法部队,尔后向南深入法国腹地,并迂回马奇诺防线,配合正面进攻部队歼灭该线法军集群。在盟军方面,对于德军的进攻虽然有所准备,但在作战指导上却搬用上次大战的陈旧教条,企图用绵延的防线阻止德军的进攻。英法联军总司令说:“必须静待敌人进攻,并在由堡垒和堑壕构成的无法突破的延伸战线前遏制住敌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法军的很多将领迷信马奇诺防线。法军的绝大部分兵力被分散配置在漫长的防线上和各个防御地区内,统帅部直接掌握的预备队只有几个师的兵力。这样,在战前就摆出了一副被动挨打的架势。1940年5月10日,德军以三个集团军群向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突然发动进攻。其B集团军群迅速突破荷军防线,14日荷兰宣布投降。担任战略主攻的A集团军群主力出敌不意地穿越阿登山区后长驱直入,很快打到离英吉利海峡仅十余公里的阿布维尔地区。接着,德军将英法联军约40个师的兵力分割包围于敦刻尔克、里尔和莫伯日等地区,予以大量杀伤。26日,比利时宣布投降。6月4日,德军攻克敦刻尔克,俘获了未及撤走的大量法军人员。尔后,德军又一举突破法军沿松姆河仓促建立的魏刚防线,并围歼了马奇诺防线的法军50余万人。6月22日,法国投降。法军被俘200多万人。
闪击战的巨大胜利,使希特勒大为高兴。1940年下半年,他亲自领导炮制了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决定以闪击战迅速消灭苏联西部边境地区的军队,集中兵力向莫斯科、列宁格勒和顿巴斯实施主要突击,“以一次快速的战局击溃苏俄”。在苏军方面,由于领导层对敌估计不足,对德军的闪击战缺乏了解和研究,战争初期的战略计划和作战指导存在严重错误,战前的准备工作远不能适应对付闪电战的需要。1941年6月22日,德军以三个集团军群,从多方向对苏联突然发动全面进攻。战术陈旧的苏军对陌生的闪击战无法招架,陷入惊慌失措的混乱状态。德军迅速从多方向突破苏军防御,并乘胜长驱直入,接连对苏军集团进行割裂包围,大量苏军被分割围歼。战争初期苏联遭受了惨重的损失。1941年秋,德军逼近莫斯科。
德军从闪击波兰到进逼莫斯科,共两年多点时间,先后歼灭敌国军队总计800万人以上,占领了十几倍于德国的广大地区,掠夺了大量的资财。在纳粹的旗帜下,许多国家的人民遭到空前的浩劫。但闪击战为何取胜呢?
我认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全方面地分析交战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才能找出正确的答案。从军事上说,交战双方在作战指导上的正确或错误,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然而,当年在闪击战下遭到惨败的某些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却掩盖和回避他们在作战指导上的错误,而把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于敌人拥有优势兵力兵器。法国的贝当元帅在组织投降政府时就曾宣布,失败是兵力悬殊造成的。法军总参谋部在作战报告中说,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敌人的强大。这些说法实际上是为了说明当时的领导者并没有犯严重的错误,失败是体面的,必不可免的。但是,我们知道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固然,德军在许多战场和局部地区,确实造成了兵力兵器上的优势,但从交战双方的全局看,德军在兵力兵器上并不占优势。我找到的一些资料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首先看看兵员数量对比。1939年9月1日前,德军拥有108个师(还有一种说法是103个师),总兵力约230万人。在波兰战场投入50多个师,总兵力150余万人。波兰军队拥有约40个师,十多个旅,总兵力100万人(还有一种说法为约150万人)。如果计入英法两国当时能够立即使用的约90个师,则盟国一方在兵力上占优势。也许有人说,英法两国的大量军队当时并未参战,不能计入兵力对比之中。这种看法是不对的。英法两国已于9月3日对德宣战。他们投入多少部队,对牵制德军能起什么作用,那是兵力使用的问题。我们不应把当时英法两国可以使用而没有使用的兵力,排除于交战双方总兵力对比之外。
在德国入侵法、比、荷、卢等国的战争中,德军投入136个师,330余万人。法军投入90个师,220万人;英国远征军投入约十个师,20余万人;比军投入约22个师,90余万人;荷军投入约十个师,40余万人。仅以上所述,盟军方面投入的兵力总数为130多个师,370万人以上。在这次战争中,兵力上居于优势的仍然是盟军方面而不是德军。
德国用于进攻苏联的陆军为152个师又两个旅,加罗马尼亚、芬兰、匈牙利等国提供的29个师又16个旅,共计181个师又18个旅,连同空军、海军,总共约550万人。苏联战前部署在西部边境五个军区、纵深400个公里地区内的军队为170个师又两个旅,还有大量的边防和警察部队。如果再加上苏联部署于深远后方的大量军队(其中一部在战争初期已投入交战)以及在战争初期迅速动员组建扩编的军队,苏军在总兵力上也是居于优势的。
再来看看武器装备。德国在侵波战争中,使用了六个坦克师和机械化步兵师,总共投入坦克2800辆、飞机2000多架。波军只有两个装甲机械化旅和大约可装备两个装甲师的坦克,飞机1000多架(一种说法为数百架)。这样对比,波军处于劣势。但如果加上英法两国当时可以使用的军队装备,则从交战双方全局上看,德军在武器装备方面并非处于优势。
在德国侵略法、比、荷、卢等国的战争中,德军投入了十个坦克师,七个机械化步兵师,坦克2580辆,飞机约3800架。盟军方面,法军投入三个坦克师、五个机械化师和三个轻装甲师,另有配属各步兵师的坦克营27个,拥有新式坦克2460辆和旧式坦克600辆;英国远征军拥有可立即动用的坦克3289辆,飞机2000多架。而且法军的大量坦克在质量上比德军的坦克在某些方面还略占优势。英国驻本土的空军有1200多架飞机也是新式的。如果再加上比、荷等国军队的装备,盟军方面在武器装备更为可观。由此可见,从交战双方的全局看,在武器装备上是各有千秋,大体相当的。
按照英国的军事史学家利德尔·哈特引用的资料,德军闪击苏联时拥有3350辆各型新旧坦克,而苏军集结在西部地区的坦克总数在14000辆以上。按朱可夫的说法,从1939年1月到1941年6月的两年半中,苏军就装备了各型坦克7000多辆,其中新式坦克有1861辆。而且苏军有许多坦克比德军的同类坦克在某些方面质量上占优势。在这两年半中,苏军还从工业部门获得各型火炮92578门,各种作战飞机17745架,其中3719架是新式的。德军用于进攻苏联的火炮总数约47000门,作战飞机约4900架,而且这些装备并非都是新式的,即使加上德国当时在其本土和其战败国中所拥有的武器,也不能说德军入侵苏联在武器装备上居于优势。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把德军在二战初期实施闪击战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在军事上归结于拥有优势兵力兵器,是不符合实际的。
至于把突然袭击看成是德军闪击战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则未免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同样是不妥当的。突然袭击并非德军发明,而是古已有之。古人说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就是指这个意思。我们不能把“突然袭击”和“闪击战”等同起来。闪击战固然是通过突然袭击进行的,但它还有自己的一套作战原则和许多特点。诸如:大量使用远程兵器突击敌国后方的各种重要目标,在航空兵和空降兵配合下大量使用坦克、机械化部队实施多方向、高速度、大纵深进攻,迅速分割围歼敌军集团,夺占要地,使敌国很快陷于瘫痪,等等。可见突然袭击远不能包括闪击战的内容和特点。从战史上看,波兰和法国都是拥兵百万以上、国土纵深超过千里的国家,它们迅速被闪击战击溃而沦亡,怎么也不能说主要原因是“遭到突然袭击”。事实上,波军的一些主力部队战前已部署在西部边境,战争爆发前八天即进行了局部动员。从英法对德宣战到德军对法国发动进攻这段时间有八个月,盟军的战略集中和展开已基本完成,可以说严阵以待。苏德战争爆发时,苏军早已在西部前线部署了大量的兵力,并且兴修了大量的国防工事。德军打的一些打歼灭战,如华沙会战,围歼法军第二集团军群,以及围歼苏军的某些集团,都是在战争爆发几个星期以后,在对方预先设防的战场内进行的。这些事实表明,德军虽然充分利用了突然袭击,却并不是仅仅依赖它来打赢战争的。如果把眼光局限在突然袭击上,而不研究闪击战的战略战术及其特点,就不能正确认识闪击战和从闪击战下的惨败中吸取教训。
那么,二战前期德军闪击战取得胜利在军事上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德军在一定物质条件基础上,成功地运用了先进的战略战术,使思想上抱残守缺的敌人犯下严重错误,在战略战术上处于不知所措的地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闪击战的胜利是军事思想上的先进战胜落后,创新压倒守旧。
参考书目:
《德意志史》
《纳粹德国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典战例》
博尔克曼·博佩尔的《闪击波兰》
埃莱纳·德珀雷的《梦断马奇诺》
叶皮凡·马卡列夫的《突袭苏联》
我写的就是对于战争初期闪击战的一些看法,已经查阅了不少资料。
先讲一下二战初期德军闪击战的胜利吧。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然发动侵略波兰的战争,闪击战被第一次搬上了战争的舞台。德军投入了大量兵力,以空军和坦克、机械化部队为前锋,以华沙为主要战略突击目标,分多路实施快速猛烈的进攻,集中力量打击波军指挥系统和交通枢纽,分割围歼波军主力集团。波军主力沿国境线分散配置,防御纵深很浅。战争爆发后,波军及其统帅部被德军闪击战打的晕头转向,很快丧失了对战局的控制。波军被分割为许多孤立的集团,各自为战,逐个被歼。9月下旬,华沙守军被迫投降。其他各地的波军也相继放下武器。仅历时30天,德波战争即告结束。德军以伤亡4万余人的代价,毙伤波军4万余人、俘获69万人。在德波战争进行中,波兰的盟国英国和法国,由于推行绥靖主义和考虑自身的利益,始终没有发动足以支援波兰的攻势。因而,德军入侵波兰的计划得以顺利实现。
德军击败波兰后,迅速将其战略重心移向西线。德军计划首先攻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向色当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然后前出到英吉利海峡,南北夹击集结于法比边境的英法部队,尔后向南深入法国腹地,并迂回马奇诺防线,配合正面进攻部队歼灭该线法军集群。在盟军方面,对于德军的进攻虽然有所准备,但在作战指导上却搬用上次大战的陈旧教条,企图用绵延的防线阻止德军的进攻。英法联军总司令说:“必须静待敌人进攻,并在由堡垒和堑壕构成的无法突破的延伸战线前遏制住敌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法军的很多将领迷信马奇诺防线。法军的绝大部分兵力被分散配置在漫长的防线上和各个防御地区内,统帅部直接掌握的预备队只有几个师的兵力。这样,在战前就摆出了一副被动挨打的架势。1940年5月10日,德军以三个集团军群向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突然发动进攻。其B集团军群迅速突破荷军防线,14日荷兰宣布投降。担任战略主攻的A集团军群主力出敌不意地穿越阿登山区后长驱直入,很快打到离英吉利海峡仅十余公里的阿布维尔地区。接着,德军将英法联军约40个师的兵力分割包围于敦刻尔克、里尔和莫伯日等地区,予以大量杀伤。26日,比利时宣布投降。6月4日,德军攻克敦刻尔克,俘获了未及撤走的大量法军人员。尔后,德军又一举突破法军沿松姆河仓促建立的魏刚防线,并围歼了马奇诺防线的法军50余万人。6月22日,法国投降。法军被俘200多万人。
闪击战的巨大胜利,使希特勒大为高兴。1940年下半年,他亲自领导炮制了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决定以闪击战迅速消灭苏联西部边境地区的军队,集中兵力向莫斯科、列宁格勒和顿巴斯实施主要突击,“以一次快速的战局击溃苏俄”。在苏军方面,由于领导层对敌估计不足,对德军的闪击战缺乏了解和研究,战争初期的战略计划和作战指导存在严重错误,战前的准备工作远不能适应对付闪电战的需要。1941年6月22日,德军以三个集团军群,从多方向对苏联突然发动全面进攻。战术陈旧的苏军对陌生的闪击战无法招架,陷入惊慌失措的混乱状态。德军迅速从多方向突破苏军防御,并乘胜长驱直入,接连对苏军集团进行割裂包围,大量苏军被分割围歼。战争初期苏联遭受了惨重的损失。1941年秋,德军逼近莫斯科。
德军从闪击波兰到进逼莫斯科,共两年多点时间,先后歼灭敌国军队总计800万人以上,占领了十几倍于德国的广大地区,掠夺了大量的资财。在纳粹的旗帜下,许多国家的人民遭到空前的浩劫。但闪击战为何取胜呢?
我认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全方面地分析交战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才能找出正确的答案。从军事上说,交战双方在作战指导上的正确或错误,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然而,当年在闪击战下遭到惨败的某些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却掩盖和回避他们在作战指导上的错误,而把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于敌人拥有优势兵力兵器。法国的贝当元帅在组织投降政府时就曾宣布,失败是兵力悬殊造成的。法军总参谋部在作战报告中说,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敌人的强大。这些说法实际上是为了说明当时的领导者并没有犯严重的错误,失败是体面的,必不可免的。但是,我们知道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固然,德军在许多战场和局部地区,确实造成了兵力兵器上的优势,但从交战双方的全局看,德军在兵力兵器上并不占优势。我找到的一些资料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首先看看兵员数量对比。1939年9月1日前,德军拥有108个师(还有一种说法是103个师),总兵力约230万人。在波兰战场投入50多个师,总兵力150余万人。波兰军队拥有约40个师,十多个旅,总兵力100万人(还有一种说法为约150万人)。如果计入英法两国当时能够立即使用的约90个师,则盟国一方在兵力上占优势。也许有人说,英法两国的大量军队当时并未参战,不能计入兵力对比之中。这种看法是不对的。英法两国已于9月3日对德宣战。他们投入多少部队,对牵制德军能起什么作用,那是兵力使用的问题。我们不应把当时英法两国可以使用而没有使用的兵力,排除于交战双方总兵力对比之外。
在德国入侵法、比、荷、卢等国的战争中,德军投入136个师,330余万人。法军投入90个师,220万人;英国远征军投入约十个师,20余万人;比军投入约22个师,90余万人;荷军投入约十个师,40余万人。仅以上所述,盟军方面投入的兵力总数为130多个师,370万人以上。在这次战争中,兵力上居于优势的仍然是盟军方面而不是德军。
德国用于进攻苏联的陆军为152个师又两个旅,加罗马尼亚、芬兰、匈牙利等国提供的29个师又16个旅,共计181个师又18个旅,连同空军、海军,总共约550万人。苏联战前部署在西部边境五个军区、纵深400个公里地区内的军队为170个师又两个旅,还有大量的边防和警察部队。如果再加上苏联部署于深远后方的大量军队(其中一部在战争初期已投入交战)以及在战争初期迅速动员组建扩编的军队,苏军在总兵力上也是居于优势的。
再来看看武器装备。德国在侵波战争中,使用了六个坦克师和机械化步兵师,总共投入坦克2800辆、飞机2000多架。波军只有两个装甲机械化旅和大约可装备两个装甲师的坦克,飞机1000多架(一种说法为数百架)。这样对比,波军处于劣势。但如果加上英法两国当时可以使用的军队装备,则从交战双方全局上看,德军在武器装备方面并非处于优势。
在德国侵略法、比、荷、卢等国的战争中,德军投入了十个坦克师,七个机械化步兵师,坦克2580辆,飞机约3800架。盟军方面,法军投入三个坦克师、五个机械化师和三个轻装甲师,另有配属各步兵师的坦克营27个,拥有新式坦克2460辆和旧式坦克600辆;英国远征军拥有可立即动用的坦克3289辆,飞机2000多架。而且法军的大量坦克在质量上比德军的坦克在某些方面还略占优势。英国驻本土的空军有1200多架飞机也是新式的。如果再加上比、荷等国军队的装备,盟军方面在武器装备更为可观。由此可见,从交战双方的全局看,在武器装备上是各有千秋,大体相当的。
按照英国的军事史学家利德尔·哈特引用的资料,德军闪击苏联时拥有3350辆各型新旧坦克,而苏军集结在西部地区的坦克总数在14000辆以上。按朱可夫的说法,从1939年1月到1941年6月的两年半中,苏军就装备了各型坦克7000多辆,其中新式坦克有1861辆。而且苏军有许多坦克比德军的同类坦克在某些方面质量上占优势。在这两年半中,苏军还从工业部门获得各型火炮92578门,各种作战飞机17745架,其中3719架是新式的。德军用于进攻苏联的火炮总数约47000门,作战飞机约4900架,而且这些装备并非都是新式的,即使加上德国当时在其本土和其战败国中所拥有的武器,也不能说德军入侵苏联在武器装备上居于优势。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把德军在二战初期实施闪击战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在军事上归结于拥有优势兵力兵器,是不符合实际的。
至于把突然袭击看成是德军闪击战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则未免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同样是不妥当的。突然袭击并非德军发明,而是古已有之。古人说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就是指这个意思。我们不能把“突然袭击”和“闪击战”等同起来。闪击战固然是通过突然袭击进行的,但它还有自己的一套作战原则和许多特点。诸如:大量使用远程兵器突击敌国后方的各种重要目标,在航空兵和空降兵配合下大量使用坦克、机械化部队实施多方向、高速度、大纵深进攻,迅速分割围歼敌军集团,夺占要地,使敌国很快陷于瘫痪,等等。可见突然袭击远不能包括闪击战的内容和特点。从战史上看,波兰和法国都是拥兵百万以上、国土纵深超过千里的国家,它们迅速被闪击战击溃而沦亡,怎么也不能说主要原因是“遭到突然袭击”。事实上,波军的一些主力部队战前已部署在西部边境,战争爆发前八天即进行了局部动员。从英法对德宣战到德军对法国发动进攻这段时间有八个月,盟军的战略集中和展开已基本完成,可以说严阵以待。苏德战争爆发时,苏军早已在西部前线部署了大量的兵力,并且兴修了大量的国防工事。德军打的一些打歼灭战,如华沙会战,围歼法军第二集团军群,以及围歼苏军的某些集团,都是在战争爆发几个星期以后,在对方预先设防的战场内进行的。这些事实表明,德军虽然充分利用了突然袭击,却并不是仅仅依赖它来打赢战争的。如果把眼光局限在突然袭击上,而不研究闪击战的战略战术及其特点,就不能正确认识闪击战和从闪击战下的惨败中吸取教训。
那么,二战前期德军闪击战取得胜利在军事上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德军在一定物质条件基础上,成功地运用了先进的战略战术,使思想上抱残守缺的敌人犯下严重错误,在战略战术上处于不知所措的地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闪击战的胜利是军事思想上的先进战胜落后,创新压倒守旧。
参考书目:
《德意志史》
《纳粹德国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典战例》
博尔克曼·博佩尔的《闪击波兰》
埃莱纳·德珀雷的《梦断马奇诺》
叶皮凡·马卡列夫的《突袭苏联》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不过在我看来,德军闪击战的缺点是两翼过于单薄,常常使被围军队从两翼打开缺口,突出重围。当然这与德军过于强调进攻速度与深度有关。更重要的是,德军的闪击战思想更着重于突破的速度与前出的纵深,而忽略了包围圈的厚度。苏军在二战后期就把这个矛盾解决得比较好,常常两三个方面军在一个大的方向上,协同出击,牵制的、突破的、后续包围的有条有理,从而歼灭了大部包围圈中的德军。 而未来战争,闪击战的作战思想和方式都与二战不可同日而语。以动辄几十上百万军队实施闪击战是不可能的了。只能是对重点目标实现火力、空间、时间上的集中和闪击。这样的闪击以摧毁敌方作战基本力量为主,如“指挥控制系统、后勤供给系统、公路交通系统、战略节点等等”,而不再以歼灭部队人数为基本要旨。 所以,要对抗未来的闪击战,首要就是要完善我们自己的军事思想,不以一战而为之,不以固守为战策、不以全面对全面。而应改做到,预敌机先、察敌之未动而动,藏则于九地之下,动则于九天之上。方能克敌制胜。这篇文章很不错: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critical3/27/20040922/11889735.html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闪击战(高速坦克战)详解资料
坦克—前进!H·古德里安 [德]
http://tieba.baidu.com/f?kz=15526513
闪电战"Blitzkrieg"
http://tieba.baidu.com/f?kz=535770747
富勒的《战争指导》谈1940年的闪击战
http://tieba.baidu.com/f?kz=526521699
闪击战二要素之我见【原创】
http://tieba.baidu.com/f?kz=529816172
二站中各种战术讲解
http://tieba.baidu.com/f?kz=520265754
大纵深理论与闪击战理论的比较(苏德方面)
http://tieba.baidu.com/f?kz=105264269
关于二战中的各国坦克战术的一点看法
http://tieba.baidu.com/f?kz=489961106
审视二战中的闪击战
http://tieba.baidu.com/f?kz=461506390
德军闪电战小析
http://tieba.baidu.com/f?kz=467844329
苏军的装甲战术
http://tieba.baidu.com/f?kz=467845315
闪击战理论的发展历程
http://tieba.baidu.com/f?kz=461505819
认识“闪击战”
http://tieba.baidu.com/f?kz=461510273
浅析闪电战术与军事战略的配合问题
http://tieba.baidu.com/f?kz=518851829
Blitzkrieg——闪电战
http://tieba.baidu.com/f?kz=520260810
古德里安军事理论的形成
http://tieba.baidu.com/f?kz=434214413
古德里安的功绩
http://tieba.baidu.com/f?kz=472423330
古德里安与闪击战
http://tieba.baidu.com/f?kz=461505399
说到古德里安,首先就要谈谈他的闪击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
http://tieba.baidu.com/f?kz=500912532
古德里安的“闪击战”
http://tieba.baidu.com/f?kz=512172311
坦克战 冯·梅林津 [德国] 连载
http://tieba.baidu.com/f?kz=15467710
《装甲战》节选 [英国]富勒
http://tieba.baidu.com/f?kz=247537750
德国装甲兵初期理论建设
http://tieba.baidu.com/f?kz=517943351
【关于】闪电战
http://tieba.baidu.com/f?kz=537483279
另类解析闪电战
http://tieba.baidu.com/f?kz=537495621
百度百科中对装甲兵战术的解释
http://tieba.baidu.com/f?kz=467847186
装甲部队山地作战
http://tieba.baidu.com/f?kz=525323779
二战德军装甲兵队型
http://tieba.baidu.com/f?kz=513360126
德军的装甲战法
http://tieba.baidu.com/f?kz=515712392
骁勇部队的---装甲投弹兵的由来以及一般战术运用
http://tieba.baidu.com/f?kz=522449101
二战德军装甲部队
http://tieba.baidu.com/f?kz=567562325
古德里安吧精品区的战略战术区有大量的闪击战资料,我本身对闪击战也很有研究,你可以去那看或者找我
坦克—前进!H·古德里安 [德]
http://tieba.baidu.com/f?kz=15526513
闪电战"Blitzkrieg"
http://tieba.baidu.com/f?kz=535770747
富勒的《战争指导》谈1940年的闪击战
http://tieba.baidu.com/f?kz=526521699
闪击战二要素之我见【原创】
http://tieba.baidu.com/f?kz=529816172
二站中各种战术讲解
http://tieba.baidu.com/f?kz=520265754
大纵深理论与闪击战理论的比较(苏德方面)
http://tieba.baidu.com/f?kz=105264269
关于二战中的各国坦克战术的一点看法
http://tieba.baidu.com/f?kz=489961106
审视二战中的闪击战
http://tieba.baidu.com/f?kz=461506390
德军闪电战小析
http://tieba.baidu.com/f?kz=467844329
苏军的装甲战术
http://tieba.baidu.com/f?kz=467845315
闪击战理论的发展历程
http://tieba.baidu.com/f?kz=461505819
认识“闪击战”
http://tieba.baidu.com/f?kz=461510273
浅析闪电战术与军事战略的配合问题
http://tieba.baidu.com/f?kz=518851829
Blitzkrieg——闪电战
http://tieba.baidu.com/f?kz=520260810
古德里安军事理论的形成
http://tieba.baidu.com/f?kz=434214413
古德里安的功绩
http://tieba.baidu.com/f?kz=472423330
古德里安与闪击战
http://tieba.baidu.com/f?kz=461505399
说到古德里安,首先就要谈谈他的闪击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
http://tieba.baidu.com/f?kz=500912532
古德里安的“闪击战”
http://tieba.baidu.com/f?kz=512172311
坦克战 冯·梅林津 [德国] 连载
http://tieba.baidu.com/f?kz=15467710
《装甲战》节选 [英国]富勒
http://tieba.baidu.com/f?kz=247537750
德国装甲兵初期理论建设
http://tieba.baidu.com/f?kz=517943351
【关于】闪电战
http://tieba.baidu.com/f?kz=537483279
另类解析闪电战
http://tieba.baidu.com/f?kz=537495621
百度百科中对装甲兵战术的解释
http://tieba.baidu.com/f?kz=467847186
装甲部队山地作战
http://tieba.baidu.com/f?kz=525323779
二战德军装甲兵队型
http://tieba.baidu.com/f?kz=513360126
德军的装甲战法
http://tieba.baidu.com/f?kz=515712392
骁勇部队的---装甲投弹兵的由来以及一般战术运用
http://tieba.baidu.com/f?kz=522449101
二战德军装甲部队
http://tieba.baidu.com/f?kz=567562325
古德里安吧精品区的战略战术区有大量的闪击战资料,我本身对闪击战也很有研究,你可以去那看或者找我
参考资料: http://tieba.baidu.com/f?kw=%B9%C5%B5%C2%C0%EF%B0%B2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