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王把自己的位置传给儿子,为何继承人要称为太子?
长安城内,紫禁城里,杨柳青青,花开花落,雪花飘零,见证了多少帝国的崛起与落幕?王权之争,关于帝位的争夺和权利的游戏,很多时候都是腥风血雨的,甚至有弑父杀兄,骨肉相残,不择手段。除了重大的动荡外,君王一般都会把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视为皇位的继承人,称为太子。那为什么要称为太子呢?其实,这要追溯到我国古代的承袭制度,即所谓的立嫡以长不以贤。还有就是君王的位置一般都是传给自己的儿子。
立嫡以长不以贤,“太”有“大”之意
公元21世纪前后,我国古代社会以禹传位与启为标志,完成了原始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君主制的突变进程,产生了中华民族开始的国家形状——夏国家。大禹把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启 。是因为他相信自己儿子的能力 能够治理好这个国家。到了西周,就有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制度。君王把自己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嫡长子,确立为皇位的继承人。如果嫡长子因故去世,那么会通过德才来选拔继承人。在古汉语中,太,有大的意思,所以以这种方式选拔的皇位继承人,就称为太子。
越靠近权利的中心,风险就越大
太子的设立,把一些心怀不轨的人的眼光都聚集了过去。所以东宫的防御一般与君王差不多。太子难免会引来杀身之祸。但是,即使如此,历史上真正的太子继位并不常见。再到后来,太子的选拔与皇子的能力挂钩,甚至还与自己的母亲的受宠程度有关。逐渐偏离了太子的本意。
权利之争,在历代帝王之中,是逃不掉的命运。这场游戏是残酷的,因为有时候你根本就还没见到剑拔出鞘,就走向了痛苦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