蚀变与矿化
2020-01-18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在蚀变过程中岩石的化学成分发生了明显变化(表2-13),并随蚀变强度的增加,变化量增大。在辉绿岩、角岩、千枚岩和火山岩的褪色蚀变过程中,岩石中主要增加了Na(为1.65倍),其次是 Ca(1.12倍)和Si(1.10倍)。Mg(减少48%)、Fe(减少39%)显著减少。因此,褪色蚀变实际上是去镁去铁的钠交代。中部深色蚀变矿化过程中形成辉石、石榴子石和磁铁矿等矿物,镁、铁、(钙)由溶液转入岩石中生成矽卡岩和磁铁矿矿体。所以深色蚀变为去碱的Mg、Fe、Ca交代。上述3个蚀变带构成矿床的蚀变体系,实质上它们是由浅色和深色两种蚀变岩带构成。二者在空间上紧密相依,但蚀变过程是相辅相成的,浅色蚀变是去铁钠化,即岩石中Na显著增加,而Fe显著减少,深色蚀变与其相佐,为去碱的铁、镁、钙化的矽卡岩化。前者释放出大量的Fe,后者需要大量的Fe,它们几乎是同时同地相伴进行,其结果必然是,钠长石化时释放的Fe,迁移至中部呈矽卡岩矿物和磁铁矿沉淀。所以,矿区内矿化和蚀变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蚀变的强度和蚀变带的宽度与矿化强度和矿带宽度呈正消长关系,即蚀变愈强,矿化愈好,蚀变带愈宽,矿带愈宽。特别是钠长石化愈强、范围愈大,矿化带愈宽,富矿愈多。在辉绿岩的褪色蚀变过程中,岩石的Na含量增加,Na2O含量增加2.05%(原岩为3.14%,蚀变后为5.19%),Fe则被活化出来,其量为2.53%(原岩TFe为6.41%,蚀变后为3.88%)。因此,在褪色蚀变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Fe。矿区地质图和剖面图显示,矿化蚀变岩的规模超过2km×1km×1km=2km3,如以褪色蚀变岩占整个蚀变岩的一半,则褪色蚀变岩的体积超过1km3,其释放的Fe量能形成TFe含量为50%的铁矿石1.16亿t。此量能满足铁矿和矽卡岩形成之所需。
表2-12 磁海铁矿床蚀变矿化分带及其特征
(据甘肃第二地质队,1977)
表2-13 磁海铁矿床蚀变过程中岩石主要化学成分(wB/%)的变化
2024-11-08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