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的古今异义

急用啊!那位哥们姐们帮下忙啊。... 急用啊!那位哥们姐们帮下忙啊。 展开
 我来答
百度网友2d9e97c
2009-04-22 · TA获得超过15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7.5万
展开全部
古今异义
序号 例词 例句 句中义 今义
1 居 居十日 过了 居住
2 走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跑 走
3 再 一股作气,再而衰 第二次 又
4 池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水池
5 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停驻 质量差;次数
6 戾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至 暴戾
7 令 何患令名不彰耶 美好的 命令
8 寻 未裹,寻病终 不久 寻找
9 狱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案件 监狱
10 坐 停车坐爱枫林晚 因为 坐下
11 渠 问渠哪得清如许 它(他) 水渠
12 微 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 微小
13 迁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官吏调职 迁移
14 形 无案牍之劳形 身体 形状
15 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目光短浅 卑鄙
16 卑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 地位低下 品质低下
17 牺牲 牺牲玉帛,弗敢专也 祭祀用的物品 为正义事业而奉献
18 亲戚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父母兄弟等 姻缘亲属
19 交通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错相通 交通运输
20 妻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儿女 男性的配偶
21 绝境 同上 与世隔绝的地方 山穷水尽的地步
22 无论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 条件关系连词
23 几何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多少 数学学科之一
24 开张 诚宜开张圣听 扩大 开业
25 会计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聚集商议 财务人员
26 儿女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青年男女 子女
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适: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59、鸡栖于 (《君子于役》) :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一词多义


①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②代词。相当于“之”。如: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③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④疑问代词。什么。如: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
⑤于何,在哪里。如:且焉置土石?
⑥于此,在这里,在那里。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⑦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如:于我心有戚戚焉。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归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cc666zjy
2009-04-23
知道答主
回答量: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古今异义
序号 例词 例句 句中义 今义
1 居 居十日 过了 居住
2 走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跑 走
3 再 一股作气,再而衰 第二次 又
4 池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水池
5 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停驻 质量差;次数
6 戾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至 暴戾
7 令 何患令名不彰耶 美好的 命令
8 寻 未裹,寻病终 不久 寻找
9 狱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案件 监狱
10 坐 停车坐爱枫林晚 因为 坐下
11 渠 问渠哪得清如许 它(他) 水渠
12 微 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 微小
13 迁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官吏调职 迁移
14 形 无案牍之劳形 身体 形状
15 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目光短浅 卑鄙
16 卑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 地位低下 品质低下
17 牺牲 牺牲玉帛,弗敢专也 祭祀用的物品 为正义事业而奉献
18 亲戚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父母兄弟等 姻缘亲属
19 交通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错相通 交通运输
20 妻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儿女 男性的配偶
21 绝境 同上 与世隔绝的地方 山穷水尽的地步
22 无论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 条件关系连词
23 几何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多少 数学学科之一
24 开张 诚宜开张圣听 扩大 开业
25 会计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聚集商议 财务人员
26 儿女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青年男女 子女
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适: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59、鸡栖于 (《君子于役》) :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一词多义


①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②代词。相当于“之”。如: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③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④疑问代词。什么。如: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
⑤于何,在哪里。如:且焉置土石?
⑥于此,在这里,在那里。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⑦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如:于我心有戚戚焉。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归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youxilie
2009-04-20 · TA获得超过54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3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61万
展开全部
古今义都一样“行路难”也即“路难行”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709dc4d
2009-05-04 · TA获得超过29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9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5.1万
展开全部
古今义都一样“行路难”也即“路难行” .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23ce52f1d
2009-04-26 · TA获得超过18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7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4.7万
展开全部
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奥斯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