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儒家思想中孟子提出的义?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义是一个内容丰富的道德范畴,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管子倡导“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儒家倡导“仁义礼智信”,环绕“义”的概念作了交集。
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朱熹指出:“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儒家之义强调主体性和实践性,使义既内敛为行为主体的品格;
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播种下道德文明的基因,又外化为主体行为的品格,把义由抽象的价值准则贯穿到日常生活和个人行为之中,拓展了伦理道德实践的空间。在儒家看来,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依据,也是个人道德修身的价值取向,更是具有现实操作性的伦理道德范畴。
义是君子的人格:
在孔子看来,义是君子的本质规定。
这说明一个真正的君子,是优秀道德品质的集合体,其中义是根本,表现在外面的行为是礼,有高度的文化修养;然后是态度,非常谦逊,不自满,不骄傲;最后是诚信,对人对事,处之有信,言而有信,自信而信他人。
在孔子看来,义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如果说君子是孔子崇尚的人格,那么,小人则是孔子反对的人格,“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经常比较君子与小人的差别,最大的差别与义有关,这就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展开全部
孟子让形上本体之天为道德主体行“义”提供价值根据,体现主体道德实践的自律自觉,然这亦使孔子修己安人的双向价值旨归逐渐趋于单一性的内圣走向。价值目标的单一性使孟子将“义”于其现实基础的利中进一步抽离,“惟义所在”,使“义”越来越纯粹化,甚至“义”本身就成了空洞而毫无内容的目的所在。然而这些理论自身的弱点很容易在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被异化以及被特殊的文本诠释者所利用,这就使孟子义利观很难摆脱其文本原意而被明显歪曲的命运。如此一来,被人为改变后的孟子义利观会对当世及后世社会文化思想造成无法回避的消极影响。
教人如何为人一直是先秦儒家的道义旨归。对每一个人而言,义的超越性与利的现实性相辅相成,并立而存在。孟子义为利本的价值判断与先义后利的价值选择也一直被现代学者们从经济上效益与公平、政治中权力与责任以及道德层面事实与价值等维度多次论证。然而,言其得却不免略其失,孟子义利观的学术论点与价值判断在被学者们多角度论述之余,义利观念自身固有的价值倾向及其理论滥觞与历史影响更不容忽视。对孟子义利观的内圣走向进行思考,可以为厘清先秦儒家的价值范导提供佐证,亦为今人树立合理义利观给予借鉴。在《孟子》文本中,“义”共见108次,其中表示“道义”“正义”的意思有98次,如“亦有仁义“等,表示“道理”之义有10次,如“天下之通义”等。“利”字共见39次,其中26次表示“利益”,如“何必曰利”等,6次表示“使有利”,如“以利吾国”等,2次表示“以
教人如何为人一直是先秦儒家的道义旨归。对每一个人而言,义的超越性与利的现实性相辅相成,并立而存在。孟子义为利本的价值判断与先义后利的价值选择也一直被现代学者们从经济上效益与公平、政治中权力与责任以及道德层面事实与价值等维度多次论证。然而,言其得却不免略其失,孟子义利观的学术论点与价值判断在被学者们多角度论述之余,义利观念自身固有的价值倾向及其理论滥觞与历史影响更不容忽视。对孟子义利观的内圣走向进行思考,可以为厘清先秦儒家的价值范导提供佐证,亦为今人树立合理义利观给予借鉴。在《孟子》文本中,“义”共见108次,其中表示“道义”“正义”的意思有98次,如“亦有仁义“等,表示“道理”之义有10次,如“天下之通义”等。“利”字共见39次,其中26次表示“利益”,如“何必曰利”等,6次表示“使有利”,如“以利吾国”等,2次表示“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表现在生活中,就是重视道德境界的提高,反对对物质生活享受的追求。儒家强调君子应该“心不役于形,神不逐于物”,应该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追求道德的完善和心灵的净化,鄙视、贬低那些只顾蝇头小利的人。孔子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谋道不谋食,小人谋食不谋道”、“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他一生可可怜怜、栖栖遑遑、生活贫困、但仍保持着旺盛的精神状态,为弟子榜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