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的《铜雀台赋》还没写,怎么诸葛亮在几年前就引用了?
铜雀台现位于河北临漳县境内,距县城18公里,在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在西城墙的北部,以墙为基,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三台由南向北一字排开,形成了邺城内壮观的“三台”景观。其中铜雀台居中,高十丈,南边的金虎台和北边的冰井台分别高八丈。三座高台相距六十步,相互之间有两座阁道式浮桥相连接。
铜雀台建完之后,曹操命曹植作赋以庆贺,于是曹植临感而发,《铜雀台赋》一气呵成。其中铜雀台上半部分为: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铜雀台作为邺城的制高点,是三台中的主台,曹操经常与宾客在这里饮酒赋诗、讲文演武。在铜雀台上,曹操还曾设宴款待从匈奴归来的女诗人蔡文姬,与朝臣一起欣赏深沉哀怨的《胡笳十八拍》。笔者觉得,曹操就是给自己建了一个大宴会厅嘛。那这个大宴会厅,又怎么就被用来智激周瑜了呢?
有专家认为,这《铜雀台赋》上半部分的最后一句的: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意思其实指的是希望晚年的曹操手扶两座廊桥,早晚观看漳河美景沉醉其中,并不是指揽江东二乔,因为古代的“桥”与“乔”不分。当然也有人说曹植的《铜雀台赋》压根就没有提到二乔。
赤壁之战打完四年,曹植才写出《铜雀台赋》
《三国演义》中,鲁肃引诸葛亮见周瑜商讨抗曹之事,诸葛亮发现周瑜摇摆不定,便“献上一计”,说只要把江东的大乔、小乔送给曹操就行了,“你看那曹操打过来,不就是为了这俩美女么?”他怕周瑜不信,还引用曹植的《铜雀台赋》: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周瑜听了后勃然大怒,大骂“曹贼”,诸葛亮装作不解,问“从前给匈奴和亲的都是汉室公主,这两位民间女子算得了什么?”
周瑜告知其中原委,诸葛亮又假装惶恐,说“天啦噜大都督,这我真不知道,死罪,死罪”——想必诸葛亮内心的表情应该是这样的吧:
诸葛亮把铜雀台赋中的“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虾蝾”,改成“揽二桥(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二乔是孙策和周瑜的妻子,诸葛亮临场发挥,现改诗文,用“谐音梗”成功激怒了周瑜,促成了孙刘联盟抗曹。
当然这只是演义的说法。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发生于建安十三年(208年),而此时铜雀台还没有破土动工,更不用说铜雀台赋了。
《乐府诗集》中记载“铜雀台在邺城,建安十五年筑。其台最高,上有屋一百二十间,连接榱栋,侵彻云汉。铸大铜雀置于楼颠,舒翼奋尾,势若飞动,因名为铜雀台。”
《三国志》中也说:“(建安十五年)冬,作铜雀台”。
由此可知,铜雀台开工建设,是在建安十五年,也就是210年,此时距离赤壁之战结束已经过了两年。
至于曹植作《铜雀台赋》的时间,还要更靠后。《三国志·曹植传》中记载:“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
此时曹丕所作的《登台赋序》,明确表示作赋的时间是建安十七年(212年)春天,曹植的《铜雀台赋》,也是同时所作。所以要让四年前的诸葛亮用它来智激周瑜,那可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果然,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孔明改“连”为“揽”,改“桥”为“乔”,改“西”为“南”,几乎听不出区别,意思可就大相径庭了。难道周瑜不能找人确认一下吗?在那个时代还真没办法。
当时没有印刷术,所有图书都靠传抄,文学作品多靠传唱,除非找曹子健亲自鉴定,你让周瑜如何确认哪个版本是真的?偏巧曹操还有个好人妻的毛病,周瑜想不信都难!
诸葛亮巧解曹植的《铜雀台赋》,智激东吴三军大都督周瑜,让孙权下定决心联合刘备抗曹。孙刘联军与曹操决战于赤壁,曹操损失惨重差点丧命。赤壁一战后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铜雀台赋》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