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棣不造反,朱允炆的王朝能撑多少年呢?
朱棣不造反,朱允文的明朝不会是短短的四年,但肯定不会超过我们熟知的276年。因为一个家族的行事作风肯定会一脉相承。
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旗号发动“靖难之役”,攻进明朝都城金陵也就是现在的南京时,皇宫内却发生一场大火,朱允文不知所踪,在这样的结局下,宣告着朱棣成功篡位,开启了明朝276年的历史进程。
然而众所周知,明朝自朱元璋建国后,在永乐帝朱棣手上达到巅峰,随后的洪熙、宣德时期还是算是勉强维持强盛的局面。但到了明英宗开始衰退,这也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位昏君,到了后期昏君就比较多了,如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万历皇帝朱翊钧,明熹宗朱由校。因此明朝至少出现了5位昏君,而这些昏君也正是导致国家衰败的根本因素。
因此很多人都在想,如果是朱允炆执掌的明朝会不会更久,甚至避开清朝呢?
这里只想说,朱允炆执政后的明朝,或许昏君没这么多,但是肯定坚持不到276年!
朱棣不造反,或许就有其他藩王造反。朱允炆从爷爷朱元璋接过明朝的执政权,一上台第一件事就是重用文人才子:方孝儒,齐泰,黄子澄。这些人不能说没有才干,但存在一个通病纸上谈兵,他们不清楚藩王的实力,就建议削藩。诚然这样对于皇权集中有着非常大的好处,但估错了形势,最终导致朱棣造反。就算朱棣不造反,藩王之中肯定有其他人也会造反。毕竟朱允炆半路摘桃子继承皇位就让这些叔叔十分不爽,而且削藩那就是严重侵犯到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许一个两个藩王不是朝廷的对手,如果联合起来呢?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哪怕朱棣不反,朱允炆这个皇位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朱允炆的秉性也是葬送明朝的一个致命弱点。朱允炆没有继承到爷爷朱元璋的心狠手辣,也没有继承到父亲朱标的外柔内刚,朱允炆的性格就是柔弱。这种性格会受到百姓的爱戴,但是作为皇帝这样的性格是万万不可取的。生在帝王家的悲哀并不是无情而是利用感情,没有亲情,只有争斗,残杀。
朱允炆有几次可以杀掉朱棣的机会,都因为内心的善良而错失,最终反而被朱棣篡位。退一万步讲,朱棣没有造反,朱允炆这一脉也会因为性格柔弱,迟早过几代还是被其他皇室血脉所代替。古云有云“上梁不正下梁歪”,在帝王家柔弱的性格就是一种不良的性格,这种秉性代代相传,迟早也是会害了这一脉。因此朱允炆的王朝也不会能走得太远!
朱元璋给朱允炆挖得坑。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悲痛欲绝的同时,不得不考虑接班人的问题。而此时,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都对皇帝表示非常大的兴趣,甚至都在暗中较劲。之后朱元璋接受了学士刘三吾的建议,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以杜绝诸王对皇位的觊觎。
但纵观古代历史,除了朱元璋皇位传孙外,历史上也有相同的案例,结论也是十分类似。一是晋武帝司马炎,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不怎么行,但孙子司马遹十分聪明,所以司马炎就没有选择更换太子(这点跟野史上说康熙选雍正做继承人很相似,因为康熙很喜欢乾隆)。之后全国就爆发了主要由他的另外一些儿子参与的“八王之乱”,最终他聪明的孙子司马遹被杀。
因此一个皇帝想绕过他剩余的儿子们,直接把皇位传到孙子那里,结局都是比较悲惨的。因为儿子们不服啊!如果是传给其中任何一个儿子,可能其它儿子心里有意见,但都不会有那么大的意见。传孙子就不一样了,儿子们还年富力强呢,为什么就要传到孙子的头上呢?更何况这个孙子还是一点军功都没有,无法服众。
这个问题问的好,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朱允炆的失败,不是败在懦弱和妇人之仁,而是失败在年轻和经验不足。毕竟,朱允炆上台时才21岁,而朱棣已38岁,且经过军事锻炼。
如果能让朱允炆活到40岁以后,大明朝的格局就不一样了。40不惑,人到40以后就开始稳重了。
朱允炆
明朝的问题在哪里?明朝的灭亡原因是什么?
第一个原因:吃财政饭的朱家宗室子弟繁衍太多,把朝廷吃垮了。明朝宗室俸禄问题在嘉靖年间(1522-1566年)就已经比较突出,嘉靖皇帝朱厚熜在晚年颁布了《宗藩条例》企图进行限制,但收效甚微。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明朝朱家皇室有15.7万人,加上服务人员,上百万,这些人都是吃饭不干活的,而当时全国只有5000多万人口。有的远支已经很穷了,我看《明实录》发现:明朝皇帝第一次赈济皇室子弟的时间是万历十五年(1587年),此时明朝建国已经219年,距离明朝灭亡还有57年。
第二个原因:迁都北京使得明朝缺乏战略缓冲。朱棣迁都北京后,明朝在事实上形成“天子守国门”的态势,京城距离最近的长城就是几十公里,少数民族的骑兵一旦越过长城,要不了两个小时就能杀到京城下。
首都缺乏战略缓冲,准备应战时间就短,容易处于被动。满清曾经在崇祯年间(1628-1644年)五次越过长城抢掠,崇祯皇帝没有更好的抵御办法。虽然组织了抵抗,花了很大人力物力,但是面对满清快速机动的骑兵,明朝心有余力不足。
朱棣
第三个原因:北方边防耗费了国家太多的钱粮。北方边防是烧钱机,修长城、驻扎大量的军队,每年要花大量的资金。《明神宗实录》记载仅仅是在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到四十八年(1620年),北方边防就花了将近2000万两白银,是明朝中央财政近5年的收入,彻底搞穷了明朝。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军5万余人与努尔哈赤的大军在辽东萨尔浒大战失败,明军几乎全军覆没,明朝元气大伤,辽东形势急转直下。万历皇帝于第二年去世,想必与此败多少有关。
围绕上面三个问题来分析一下如果朱棣不造反明朝的发展推测:
第一个问题:朱允炆能解决藩王俸禄的问题吗?我分析认为,朱允炆不能彻底解决藩王问题,但可以延缓藩王的繁衍和俸禄的大幅增加。朱允炆上台一年内就削除了5位藩王,将他们贬为庶人,朝廷节省了一大笔开支。
如果不是燕王造反,不出意外,朱允炆的削藩工作将会继续推进,这样一来,明朝藩王的数量将会大大减少,藩王俸禄对财政的压力也没有那么快形成。
朱棣夺取帝位后,当起了老好人,对藩王的态度是好好花钱养着,但要削除他们对抗中央的军事力量,正是朱棣这个好好养着的做法,后来给财政造成很大压力。从第一个问题分析来看,朱允炆的做法比朱棣更有利于延续明朝的寿命。
第二个问题:迁都北京问题。朱元璋说过,北京并非都城的选项,作为朱元璋的皇太孙,朱允炆应该是知道这一点的,所以朱允炆即便迁都,也不可能会迁到北京去。
不迁到北京,首都在南京或迁到西安、洛阳,少数民族的骑兵并不敢大举深入内地,明朝中央政府对付少数民族有足够的战略缓冲,更有利于稳定,至少更有利于守住基本盘,比如长江以南。有人说,明朝如果不定都北京,应该没有那么快灭亡。我认为有道理,起码可以像南宋那样南北对峙很久。
第三个原因:北方边防问题。这个问题,无论谁当皇帝都要面对,不用多说。
综合以上分析,我觉得如果朱棣不造反,按照朱允炆的路子走下去,明朝可能会延续更长的时间,但是很可能后期像南宋一样,南明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