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战死益州,刘备为何不召与他齐名的廖立,反而召诸葛亮入蜀?
公元211年,刘备受益州牧刘璋的邀请,带着庞统、魏延、黄忠等人入川,留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守荆州,在此期间,与刘备联盟的孙权曾经问了诸葛亮一个问题,孙权问诸葛亮:有谁和你一起参与内政和治国?
诸葛亮回答道:庞统和廖立都是楚地的杰出人才,他们和我一起参与治国大业。从诸葛亮的话中,我们可以得知:庞统与廖立其实是诸葛亮眼中齐名的人才。那么廖立是谁?
需要注意了,廖立和廖化没有关系,虽然两人都是三国时期的荆州人,廖化是荆州南郡中卢县人,今襄阳市南漳县人,而廖立是荆州武陵郡临沅人,今湖南省常德市人,刘备拿下荆州南四郡后,自任荆州牧,并征召廖立为州从事,这个相当于州牧的副官,当时廖立非常年轻,与诸葛亮一样都不到30岁,之后就被刘备提拔为长沙太守。
从这里来看,廖立应该也算是当地的名士,能被刘备征召的,不是荆州当地的豪族,就是荆州当地的名士,不然不可能会被征召为从事,当时刘备在荆州连同借来的南郡一共才有五个郡,廖立就是其中之一,想想廖立绝对是个人才,至少比后来的廖化要强得多。
公元215年,刘备拿下益州,孙权向刘备讨要长沙郡、桂阳郡和零陵郡,刘备不肯,于是孙权派出鲁肃与关羽在益州对峙,同时派出吕蒙率军攻打荆州南四郡,长沙太守廖立不敢抵抗,弃城直接逃到益州了,刘备不仅没有责罚廖立,反而任命他为巴郡太守。
弃城逃走刘备居然不责罚,要不然是廖立曾经有功,要不然就是廖立这个人很有才能,刘备舍不得处罚,刘备称汉中王后,封廖立为侍中,这个官职相当于皇帝的秘书,直接与皇帝对接,位低而权重,由此可见,刘备对廖立可是相当重视的。
刘备这个人用人一向不拘一格,也独具慧眼,比如提拔魏延就是不拘一格提拔,一下子连升三级,从牙门将一下提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再比如刘备一眼就看中了马谡不能担当大任,还告知诸葛亮要提防,后来街亭之战果然印证了刘备的眼光。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既然刘备这么看中廖立,为何当庞统在益州战死时,为何不让廖立入川代替庞统,反而把诸葛亮、张飞、赵云、刘封全部召到益州来帮忙了?让诸葛亮与关羽配合一起守荆州,不是更好吗?这样也不会导致后来的荆州丢失了。
刘备入川时,只带了一个谋士,就是庞统,当时刘备阵营中,除了诸葛亮之外,谋士就是庞统,法正还在刘璋那里还没完全投降过来,而庞统却在刘备攻打雒城时不幸战死,刘备有时候运气也真不好,唯一身边的军事谋士,结果还战死了,而庞统身为参谋人员,怎么会战死了呢?曹操身边那么多谋士,一个也没有战死。
庞统战死应该是因为过于贪功冒进了,就算他负责攻城,也不必冲在前面的,指挥官是指挥战争的,不是在前线冲锋陷阵的,而庞统作为刘备的军师,却把自己暴露在危险之中,庞统本人要对自己的死负责任。
庞统去世后,刘备面临一个问题,接下来怎么办?
庞统在随刘备入川时,曾经给刘备分析过蜀汉所面临的问题和将来的发展战略,庞统是这么对刘备说的:
荆州荒芜残败,人员和物资流失殆尽。而且东边有孙权,北边有曹操,难以有较大的发展。益州有户口近百万人,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益州,以此为根基,可成就大业。
其实庞统的意思就是要刘备取益州,因为荆州两面受敌,而且处于四战之地,只能作为留守之地,而不能有大的发展,想发展就只能拿下益州,但庞统的意思绝对不是不要荆州,只是认为荆州没有益州重要,另外,从庞统的话中可以看出:庞统认为孙权与曹操同是敌人。这一点比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战略更为透彻。
可能刘备受到庞统这个战略的影响,所以就把镇守荆州的诸葛亮调到了益州,诸葛亮的特长在于内政、后勤,包括组织机构的搭建,法律法规的健全,地方机构的治理,为前线提供足够的兵员和粮食等,这些工作都是廖立所不能完全的。
从后来廖立的结局来看,廖立虽然有才能,但是看不出来廖立的才能体现在哪些方面,而且廖立的为人有点问题,喜欢发表牢骚,对很多人不满,最终也是因为口无遮拦,被诸葛亮上书刘备弹劾廖立,把廖立贬为庶人。
廖立是有才能,但是他代替不了庞统,廖立的性格特点与李严也有些类似,喜欢指责别人,甚至不分场合不分主次地指责,连刘备本人也被廖立指责,这样的人过于主观,难以团结众人,所以刘备不愿意召廖立入川代替庞统,虽然他与庞统齐名,但实际才能是比不上庞统的。
另外,刘备召诸葛亮入川也有其他原因,因为这涉及到拿下益州之后的蜀汉政权分布,刘备受到庞统影响,以益州为最重要的大后方与将来政权的都城,而诸葛亮作为刘备所指定的内政人才,当然要在最重要的大后方留守。而张飞、赵云、刘封等人入川,当然是军事方面的原因,刘备需要加强军事力量,提早拿下益州。
诸葛亮在隆中对没有说将来的政权定都何处,甚至很有可能是坚持不称帝,先拿下天下后建立政权的政治主张,类似于朱元璋后来的战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所以不涉及都城的选择,而庞统则明确告知刘备益州更加重要,而这些战略层面都是廖立的才能达不到的,所以刘备也不可能召廖立入川代替庞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