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皇帝只有溥仪是照片,按时间推算同治光绪都应该有照片啊?
全世界公认摄影是法国L·达盖尔在1839年发明的,最早的照相机是由供职于中国bai海关的法国人儒勒du·依蒂耶于1846年带进中国的。照相设备进入中国并没有第一时间在北京流行,大清晚期,照相多应用于外国人个人使用,知道1880左右才在广东一带有了专门的照相馆。
照相技术被运用到清朝皇家摄影还要归功于裕勋龄,清廷驻日、法公使三品卿衔裕庚的次子,裕德龄(著名的满清皇室名媛)的哥哥,大清皇宫的首位御用摄影师,现存的慈禧照片全部由他拍摄。他也为光绪皇帝照过相。
裕勋龄是第一个将照相机带入宫廷,并成功的引起了慈禧太后的注意。裕勋龄请求为慈禧拍照并不被慈禧所接受,后来裕勋龄将自己为妹妹拍的照片送与慈禧御览才成功的打动了慈禧太后,随后慈禧太后要求裕勋龄担任她的御用摄影师。
摄影在早期并不被皇室成员所接受,主要是源于当时的摄影需要现在闪光,同时由于底片出来的是倒影成相,这对当时人们的认知有很大的差异。保守无知的人们认为摄影能将人的魂魄收走,所以非常的抵制照相。其中对照相最为反感的就是光绪帝。
光绪皇帝虽然比慈禧太后要年轻很多,却在思想上无法接受照相这种“奇淫技巧”,他从来不允许任何人为他照相,这几乎成为了清宫的特律。流传至今唯一的一张光绪皇帝的相片甚至都无法确切的证实照片中的主人就是光绪皇帝,而且还是一位外国摄影记者在宫墙上偷拍的。
与光绪皇帝不同的是慈禧太后非常热衷于照相,从某种角度来说,慈禧太后更接受新兴事物,比如电灯、电话和汽车等等。流传至今的很多慈禧太后的照片几乎都源于裕勋龄之手,让人更为惊奇的是,当时的慈禧太后就有拍写真集的超前观念,我们现在能够看到很多慈禧太后扮演观音菩萨的“西方极乐世界”系统照片图集。
慈禧太后穿上观音服饰,太监李莲英、崔玉贵扮演观音护法,在当时的御花园进行拍摄。慈禧太后扮演观音留影的事情被详细的记载于正史之中,非常的详细,完全就是一套当时影视拍摄计划表,详细而周密。可以说慈禧太后开启了中国早期的“艺术摄影(或cosplay)”先河 。
到了20世纪初期,晚清末期,照相技术已经流行全世界了,此时的大清帝国已经走到了尽头,满清国民也已经接受了照相的普及。此时同治皇帝早就已经死了,光绪帝被慈禧囚禁多年,他们有可能会改变观念,却已经没有时机给自己留下影像。光绪死后,溥仪登基成为末代皇帝,此时的时代已经比照相机刚进入中国的时期要进步太多,他所留下的照片也就更多了。
最直接的原因是清末时期的肖像画比照片显的更完美,肖像画是可以着色的而照片只能是黑白的,其他人用这种黑白且带有瑕疵的照片代替肖像画,但是皇帝是不能用这样不完美的照片的,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
皇帝之像有特殊要求清末的照片都是黑白的,不能把衣服的颜色拍出来,也就是说不能把皇帝身上穿着的代表皇权的黄色龙袍体现出来,所以这种照片不适合当做正式的皇帝相来用,封建时代的帝王很看重这些的。
那时候的照片尺寸肯定是很小的,而以往历代皇帝的画像都是真人画像,应当是按照一比一的比例画的而且是着色的,如果把小小张的带有瑕疵的黑白照片跟很大张的彩色肖像画并排在一起会显得很奇怪很不协调。
当时还没有修图技术,照片拍出来的只是人物真实的样貌,而皇帝的肖像是需要适当美化的,那时候的照片不具备美化功能,倒是肖像画可以做到适当的美化,我们现在看到的清朝历代皇帝肖像画应该是很接近真人相貌的,但绝对也是有适当美化过的,比如脸上的皮肤斑点之类的瑕疵是不会画出来的。
溥仪的情况比较特殊溥仪登基时才3岁,清朝灭亡时溥仪也才6岁,在溥仪登基到退位这几年间肯定有拍过照片,但是正如上文所述这些照片是不能用作正式用途的。
而溥仪在登基到退位期间年龄都还小应该是没有穿龙袍的彩色肖像画,清代皇帝一般不会那么小就有彩色肖像画的。张勋复辟时溥仪已经12岁了,那时候溥仪其实是有穿龙袍拍照的,不过也是黑色的照片。
至于后来溥仪成为“伪满洲”政权的“皇帝”后,他是希望穿龙袍的,但是这时期日本人不允许溥仪穿龙袍,而是让他穿元帅的服装。
其实溥仪真要想像历代皇帝那样留下一张穿龙袍的着色画也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这样做是没意义的,因为这时候清朝都已经灭亡了,新时代的人并不会特意将溥仪的皇帝画像与清朝历代皇帝并排在一起,反而是用张勋复辟时溥仪的那张黑白照片作为满清十二帝组像之一更为合适,一方面这张照片中溥仪是身着龙袍的,这样能体现溥仪曾经是皇帝,另一方面这张照片是黑白的,这样又能与之前的历代皇帝区别开来。
以上正是满清十二帝组像中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为什么不用照片而用着色肖像画的原因,当然这也仅仅是本人的一些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