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质疑 的方法
展开全部
一、课前预习质疑 在每篇课文教学前,布置学生先预习,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把问题写在质疑本上。教师检查后,对认真提问题或提的问题较有思考价值的同学给予肯定、表扬、奖励,以此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如《丑小鸭》一课中,有个学生在预习本上质疑:丑小鸭如果不离开家,它长大也会变成天鹅呀?课文为什么要写它离家呢??显然,这个问题提得好,反映了他认真读书,善于思考,我及时给予表扬。在学习时,我把此问题拿出来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最后经归纳,总结出若它长期处于被嘲笑、欺侮的境地,长大后最多不过是一只白鸭子,它将没有自尊、缺乏自信,更不可能有白天鹅那样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高贵气质。
二、从课题上质疑
课题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课文出示课题后,可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这样,既理解了课题,又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内容的兴趣。我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时,首先从题目入手,设计了这样一个引语:“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或有什么疑问?”话音刚落,学生就纷纷迫不及待地举手提出疑问:什么是精彩极了?什么又是糟糕透了?这句话是谁说的?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这样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促使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很快就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三、抓中心句质疑
抓住中心句设疑不仅能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抓住中心句巧妙设疑。例如学习《桂林山水》,可以将: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中心句作为学习的切入口,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进一步领会桂林山和水的特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处质疑
在体现重难点处巧妙设疑更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段统领全篇课文,抓住这一句让学生质疑,可引发这样的思考: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各表现在哪里?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如水到渠成。又如,《鸟的天堂》一课,阅读课文后学生对一些内容不太明白,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写榕树的这部分是静态描写,为什么用了“生根、垂到、伸进、卧”等动词?2.课文中描写榕树静态的顺序是由远及从近,为什么写到:“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而后又写:“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把远景写在近景中?我没有急于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中具体描写榕树长势的句子,先总结出榕树大而美的特点,再品味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更巧妙、形象地描绘出榕树的千姿百态,理解了这些内容后以上的那些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五、细读中引导质疑
细读课文是引导学生学习每段课文,认识课文反映的客观事物,体会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预习交流质疑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自读课文。如教学《白杨》,可以引导学生质疑:爸爸在向孩子们表白着自己的什么样的内心?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他在沉思什么?他的嘴角为什么又浮起一丝微笑?学生根据这些问题细读课文,自读解决。
六、在精读中点拔质疑
精读是教师引导学生精确地把握文章重点部分的内容和层次关系,理解重点句段的含义,了解表现手法和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从而把握文章中心。老师先对疑难点进行点拔,再引导学生自学,而对学生模糊有感,但又提不出疑的地方,教师应旁敲侧击地引导学生再读重点段,启发学生发现自己没有发现或提不出的问题。
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学习“借箭经过”这一段时。在指名朗读这一段后,“诸葛亮为什么让军士擂鼓呐喊?曹操为什么不敢轻易派兵出来?诸葛亮为什么能算得那么准?对于这些问题,通过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对于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老师可适当点拨。如在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能算得那么准”时,有的同学认为诸葛亮之所以算得准是因为他的脑子聪明,有的则认为是巧合,面对这种情况,我就让学生再次阅读这一段后稍作点拨:“‘大雾漫天’、顺风顺水‘这都相关到哪一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从哪里来的?”学生一下恍然大悟,体会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与他广博的知识是分不开的,这也正是他“神机妙算”的原因。
七、学习课文后质疑
学习完课文后,学生整合全篇课文内容,再联系实际又会产生新的疑问,学生此时质疑,是对课文内容的反思深化,应鼓励学生学完课文后积极质疑。如教学《凡卡》后,学生问:凡卡最终结局会是什么?学生就能联系实际,认识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不同的生活
二、从课题上质疑
课题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课文出示课题后,可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这样,既理解了课题,又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内容的兴趣。我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时,首先从题目入手,设计了这样一个引语:“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或有什么疑问?”话音刚落,学生就纷纷迫不及待地举手提出疑问:什么是精彩极了?什么又是糟糕透了?这句话是谁说的?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这样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促使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很快就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三、抓中心句质疑
抓住中心句设疑不仅能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抓住中心句巧妙设疑。例如学习《桂林山水》,可以将: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中心句作为学习的切入口,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进一步领会桂林山和水的特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处质疑
在体现重难点处巧妙设疑更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段统领全篇课文,抓住这一句让学生质疑,可引发这样的思考: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各表现在哪里?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如水到渠成。又如,《鸟的天堂》一课,阅读课文后学生对一些内容不太明白,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写榕树的这部分是静态描写,为什么用了“生根、垂到、伸进、卧”等动词?2.课文中描写榕树静态的顺序是由远及从近,为什么写到:“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而后又写:“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把远景写在近景中?我没有急于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中具体描写榕树长势的句子,先总结出榕树大而美的特点,再品味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更巧妙、形象地描绘出榕树的千姿百态,理解了这些内容后以上的那些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五、细读中引导质疑
细读课文是引导学生学习每段课文,认识课文反映的客观事物,体会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预习交流质疑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自读课文。如教学《白杨》,可以引导学生质疑:爸爸在向孩子们表白着自己的什么样的内心?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他在沉思什么?他的嘴角为什么又浮起一丝微笑?学生根据这些问题细读课文,自读解决。
六、在精读中点拔质疑
精读是教师引导学生精确地把握文章重点部分的内容和层次关系,理解重点句段的含义,了解表现手法和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从而把握文章中心。老师先对疑难点进行点拔,再引导学生自学,而对学生模糊有感,但又提不出疑的地方,教师应旁敲侧击地引导学生再读重点段,启发学生发现自己没有发现或提不出的问题。
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学习“借箭经过”这一段时。在指名朗读这一段后,“诸葛亮为什么让军士擂鼓呐喊?曹操为什么不敢轻易派兵出来?诸葛亮为什么能算得那么准?对于这些问题,通过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对于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老师可适当点拨。如在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能算得那么准”时,有的同学认为诸葛亮之所以算得准是因为他的脑子聪明,有的则认为是巧合,面对这种情况,我就让学生再次阅读这一段后稍作点拨:“‘大雾漫天’、顺风顺水‘这都相关到哪一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从哪里来的?”学生一下恍然大悟,体会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与他广博的知识是分不开的,这也正是他“神机妙算”的原因。
七、学习课文后质疑
学习完课文后,学生整合全篇课文内容,再联系实际又会产生新的疑问,学生此时质疑,是对课文内容的反思深化,应鼓励学生学完课文后积极质疑。如教学《凡卡》后,学生问:凡卡最终结局会是什么?学生就能联系实际,认识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不同的生活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