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和地表的分界在哪里?(地理

 我来答
XY风适
高粉答主

2021-11-05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万
采纳率:90%
帮助的人:330万
展开全部
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也是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地壳实际上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它的外部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形态,因而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大陆下的地壳平均厚度约35公里,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达65公里以上;海洋下的地壳厚度仅约5~10公里;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5公里,这与地球平均半径6371公里相比,仅是薄薄的一层。
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将岩石熔融后造成的,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地核还可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外地核厚度约2080公里,物质大致成液态,可流动;过渡层的厚度约140公里;内地核是一个半径为1250公里的球心,物质大概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
寻年怅起学奖3917

2022-06-24 · 超过52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759
采纳率:31%
帮助的人:24万
展开全部
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也是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地壳实际上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它的外部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形态,因而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大陆下的地壳平均厚度约35公里,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达65公里以上;海洋下的地壳厚度仅约5~10公里;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5公里,这与地球平均半径6371公里相比,仅是薄薄的一层。
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将岩石熔融后造成的,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地核还可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外地核厚度约2080公里,物质大致成液态,可流动;过渡层的厚度约140公里;内地核是一个半径为1250公里的球心,物质大概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沐染染染染染3J

2021-11-05 · TA获得超过122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911
采纳率:38%
帮助的人:276万
展开全部
地壳,地幔和地核各层之间主要由什么物质组成
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的.
地球为一同心状圈层构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为地核、地幔、地壳.地球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分界面,主要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急剧变化推测确定.地球各层的压力和密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物质的放射性及地热增温率,均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近地心的温度几乎不变.地核与地幔之间以古登堡面相隔,地幔与地壳之间,以莫霍面相隔.地核又称铁镍核心,其物质组成以铁、镍为主,又分为内核和外核.内核的顶界面距地表约5100公里,约占地核直径的1/3,可能是固态的,其密度为10.5—15.5克/立方厘米.外核的顶界面距地表2900公里,可能是液态的,其密度为9—11克/立方厘米.地幔又可分为下地幔、上地幔.下地幔顶界面距地表1000公里,密度为4.7克/立方厘米,上地幔顶界面距地表33公里,密度3.4克/立方厘米,因为它主要由橄榄岩组成,故也称橄榄岩圈.地壳的厚度约33公里,上部由沉积岩、花岗岩类组成,叫硅铝层,在山区最厚达40公里,在平原厚仅10余公里,而在海洋区则显著变薄,大洋洋底缺失.地壳的下部由玄武岩或辉长岩类组成,称为硅镁层,呈连续分布,在大陆区厚可达30公里,在缺失花岗岩的深海区厚仅5—8公里.
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 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地壳+软流层=岩石圈 纵波,横波通过地幔速度最大
地球外部圈层结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地球不止一个核心,而是两个即内核和外核.地核之所以成为实心因为地心引力在此创造出的压力是地球表面压力的300万倍.地核是的高温可以达到华氏13000度,比太阳表面温度高上2000度.地核内的铁流使物质产生巨大的磁场,可以保护地球免受外来射线的干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忻珈蓝月85

2022-06-23 · 超过11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30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2万
展开全部
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也是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地壳实际上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它的外部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形态,因而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大陆下的地壳平均厚度约35公里,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达65公里以上;海洋下的地壳厚度仅约5~10公里;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5公里,这与地球平均半径6371公里相比,仅是薄薄的一层。
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将岩石熔融后造成的,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地核还可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外地核厚度约2080公里,物质大致成液态,可流动;过渡层的厚度约140公里;内地核是一个半径为1250公里的球心,物质大概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帐号已注销
2021-11-05 · TA获得超过24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7074
采纳率:8%
帮助的人:299万
展开全部
1909年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研究萨拉布地区一次地震时发现在地下33千米处地震波的波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原来的6~7千米/秒突变到8千米/秒,说明组成物质明显不同.持续研究发现,这一界面具有全球性,该不连续面因此被命名为为“莫霍界面”.“莫霍界面”在大陆地区深度约在20~70千米左右,大洋地区7~8千米.1914年,德裔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古登堡发现地下2,900千米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有明显变化,后证实这里是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人们将这个界面称为“ 古登堡界面”.后人以此为依据,将地球分为三个圈层:莫霍界面之上为地壳,两个界面之间是地幔,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地核.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9)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