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过年的风俗传统是怎么样的?
1、“拜年”送盆花
“拜年”习俗也在发生变化,花、书成了拜年的新礼品。送花寄寓美好的祝福,送书劝勉后辈努力向上。“美的花都”老板说,金桔、一品红、报岁兰、康乃馨、人参榕等走俏,有的顾客一下子就买十来盆花拜年。莆田自古有“文献名邦”之称,莆田人爱读书,因而书也好卖。
2、“游春”游健康
逛街市,钻商场,扎人堆,是以往大多数人的“游春”节目。现在,不少的人则选择了野外登山游,游出健康和快乐。
莆田有关部门推出一系列“登山游春”活动,如永兴岩登山生态游、九鲤湖登山观瀑游、麦斜岩登山观日游、湄洲岛祖庙山登山朝圣游、壶公山登山宗教游等,受到侨乡人的青睐。
3、“走亲”进农家
过去,新春“走亲”是乡下往城里走,可如今城里往乡下走亲的多了起来。
扩展资料
每逢元宵节,中国民间多喜游龙灯,但按照莆田风俗,龙灯必须火化升天才能保平安。如不火化,便成“孽龙”,危害生灵。所以每到正月底,莆田都要举行由妈祖主持的烧龙灯仪式,这就是莆田元宵节“尾晚灯”定在月底,元宵要闹至正月底的习俗的由来。
据当地人介绍,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一月,倭寇侵犯福建并盘踞在此,四处烧杀掠抢。兴化府城(现莆田)沦陷倭寇手中惊动朝廷,这是自有倭患以来被攻陷的第一个府城。嘉靖皇帝遂从浙江调来抗倭名将戚继光,拯救百姓于水火,铲除了倭寇大本营。
这时,逃亡山区的老百姓才纷纷于次年二月初二返回家里,收拾完破碎的家园,年节早已过去,只得于二月初四重新做岁。为纪念那段历史,莆田民间选择二月初四过大年。后来,民众觉得二月初四距离腊月三十太远,且农事正忙,于是民间决定将过大年提前一个月,改为正月初四过大年。
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新春见闻:“妈祖故里”福建莆田春节文化别样浓
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福建侨乡莆田过年花样新
1、尾牙祭祀
“初二十六月月祭,头牙尾牙倍不同。为谢后土恩泽厚,年丰贡足香火红。”莆田人会选择在尾牙这一天准备各式供品去供奉土地公。一般多见的是用猪肉、白粿、油豆腐和水果、糕饼、米酒等,并点上香烛,燃送金纸、贡银,祈求土地保佑。
2、二十五日头
农历十二月廿五日,是莆仙习俗公定的大日子,俗称“二十五日头”。这一天,一般是大晴天,相传为“天官赐福”的日子。这一天,也是发善心积德的日子。这一天必须做好事,如债务未清者,也不能讨债。
3、做年糕
十二月二十六日起,户户做豆腐,买年货,尤以做年糕最为繁忙。莆仙过年还准备其他年货,如做豆腐。80年代后,在小康之家,时令佳肴逐渐取代传统的年糕、食品。
4、祭灶公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举行“祭灶”,就是送灶公上天。祭拜时烧一纸线,送灶公上天是祈求玉皇赐福,丰衣足食。
5、辞岁
“除夕”前一天,俗称“小除”,户户放鞭炮,贴新春联。当晚,家家户户堂上点花烛,叠红橘果如塔状,上插“三春”纸花,供“隔年饭”于灶头,备办丰厚祭礼和“贡银”,祭祀天地神,名为“辞年”。除夕俗称:“做岁”,除夕夜叫“三十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