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经常挨打和不挨打的孩子,长大后会有怎么样的区别呢?
我相信大部分人在小时候都经历过来自父母的“特殊照顾”,就是一顿胖揍,美其名曰父母对自己的恨。但实际上,它是对孩子的一种叫做“暴行”的惩罚。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句话叫做“棍棒之下出孝子”,尽管现在大多数父母都相信科学育儿的力量。
然而,许多人仍然认为殴打孩子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但是这种“棍子教育”真的对孩子有益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父母总觉得孩子不听话,只是好好打一顿。但是家长不明白,经常挨打的孩子和没挨过打的孩子长大后差距绝很大的。
一、行为习惯的差异这两种类型的孩子,他们的行为习惯有最明显的区别:经常挨打的孩子往往有着极其奇怪的行为习惯。因为从小就接受过“暴力第一”的教育,所以很可能会有极端的暴力行为。
另一方面,没挨过打的孩子,小时候往往是在父母的言语教育中长大的。久而久之,他们的行为习惯就会效仿父母,无论是举止还是谈吐,人们都会觉得很舒服。
二、性格差异经常挨打,终日生活在恐惧中的孩子,会因为这样的负面情绪而变得更加内向,然后让孩子封闭内心,逐渐丧失社交能力。
另一方面,没挨过打的孩子,往往因为从小和谐的家庭氛围而变得开朗大方,一生事事亲力亲为,大大咧咧的性格也给他们带来了不错的人缘。
三、智商的差异对于这个观点,有专家做过专门的研究。研究表明,从未被打过的孩子大脑发育会更健康,而且因为他们乐观开朗的性格,脑细胞会更活跃,智商也会更高。
经常挨打的孩子对外界的一切都充满了抵触情绪,不善于思考,也懒得思考。他们的大脑神经长时间保持平静。久而久之,他们的脑细胞变得不那么活跃,智商也会越来越低。
四、要教育优秀的孩子,四项原则不能丢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经常提倡“赏罚分明”,但这种所谓的惩罚,并不是大多数家长认为的体罚,也不是殴打孩子让孩子害怕父母,而是让孩子明白自己犯了什么错误,或者去触碰什么样的教育红线,告诉孩子我们知道他做错了什么,那么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呢?以下四个原则一定不能丢失。
冷静下来,明白发生了什么,我们教育孩子一般不提倡“打骂教育”。父母首先要明白孩子犯错后发生了什么,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在知道发生了什么之后,如果孩子触碰到了教育的红线,比如说谎、偷东西,家长就要去做,以免孩子以后犯更大的错误。
不要口头宣扬太多,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喜欢一遍又一遍地强调孩子的错误,过分放大自己原本的小错误,试图让孩子在受到文字刺激后记住这一课。但是,父母不会让孩子记住这种方式,反而会厌烦。口头说教一定不能没完没了,有用的教育往往一次就够了。
父母的鼓励是孩子前进的动力,孩子小的时候,最想要的是父母的鼓励和表扬。如果孩子做对了一件事,父母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多给孩子表扬,不要敷衍地说“你很棒”,要讲具体细节,让孩子明白他的一切努力,父母也能记在心里。
“惩罚”应该考虑孩子的自尊,自尊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孩子的自尊会更强。父母惩罚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的自尊也是决定其身心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父母应该学会保护孩子的自尊,让孩子健康发展。
棍棒教育是过去的时代,我们不反对通过适当的“打”让孩子记住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但是有一定程度的打骂,只要孩子能明白什么事情不应该做,做了就会挨打。毕竟经常挨打很少挨打的孩子长大后真的不一样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打孩子也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最好是放松,不要对孩子惩罚太严厉,不要让孩子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走。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只有控制好规模,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