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诗 学写诗 《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一赏析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题张氏隐居二首
其一
杜甫(唐)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注释:
张氏隐居:指张氏隐居之处。张氏:可能指张玠。春山:指春日山中。相求:互相寻求。
伐木丁丁(zhēngzhēng):语出《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注:“丁丁,伐木声。”山更幽:语出王籍诗:“鸟鸣山更幽。”
涧道:山涧通道。冰雪:冻雪。斜日:傍晚时西斜的太阳。林丘:指隐居的地方。
远害:避免祸害。《晏子春秋》:“可谓能远害矣。”麋(mí)鹿游:比喻繁华之地变为荒凉之所。
乘兴:兴会所至。杳(yǎo)然:渺远貌。
虚舟:谓空无所系。无人驾御的船只。之子:这个人。指张氏。
译文:
春山中独处无伴而自言自语 ,丁丁的伐木声使山谷更显清幽。
山涧通道依然还有冰雪的余寒,沿着石门古道黄昏时到达您的隐居处。
您不贪财,夜间也不去看金银之气,只每天欣赏麋鹿闲游远离灾祸。
我乘兴而来,不觉迷了路,面对您,仿佛是坐上了漂浮的小舟。
赏析:
这组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时杜甫游于齐赵。第一首七律写初识张氏。
首联:“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独”字突出春山与张氏互相寻求,相互作伴。这里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下半句用典,以“丁丁”的伐木声反衬出山更是幽静。
颔联:“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此联写诗人沿途所见风景,山涧小道上,冰雪犹存,余寒犹在,伴随黄昏斜日,经过石门到了张氏的住处。此两联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山早春图。
颈联:“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赞赏张氏的人品,不贪、远害,表现了张氏高尚的情操,不贪求身外之物,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充实。这是诗人敬佩的地方。
尾联:“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迷出处”用《桃花源记》的典故,借指张氏居处之美,宛如桃源仙境。借“泛虚舟”诗人赞美了张氏的人品超凡脱俗。此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极为生动。
参考网站:古诗文网
其一
杜甫(唐)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注释:
张氏隐居:指张氏隐居之处。张氏:可能指张玠。春山:指春日山中。相求:互相寻求。
伐木丁丁(zhēngzhēng):语出《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注:“丁丁,伐木声。”山更幽:语出王籍诗:“鸟鸣山更幽。”
涧道:山涧通道。冰雪:冻雪。斜日:傍晚时西斜的太阳。林丘:指隐居的地方。
远害:避免祸害。《晏子春秋》:“可谓能远害矣。”麋(mí)鹿游:比喻繁华之地变为荒凉之所。
乘兴:兴会所至。杳(yǎo)然:渺远貌。
虚舟:谓空无所系。无人驾御的船只。之子:这个人。指张氏。
译文:
春山中独处无伴而自言自语 ,丁丁的伐木声使山谷更显清幽。
山涧通道依然还有冰雪的余寒,沿着石门古道黄昏时到达您的隐居处。
您不贪财,夜间也不去看金银之气,只每天欣赏麋鹿闲游远离灾祸。
我乘兴而来,不觉迷了路,面对您,仿佛是坐上了漂浮的小舟。
赏析:
这组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时杜甫游于齐赵。第一首七律写初识张氏。
首联:“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独”字突出春山与张氏互相寻求,相互作伴。这里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下半句用典,以“丁丁”的伐木声反衬出山更是幽静。
颔联:“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此联写诗人沿途所见风景,山涧小道上,冰雪犹存,余寒犹在,伴随黄昏斜日,经过石门到了张氏的住处。此两联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山早春图。
颈联:“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赞赏张氏的人品,不贪、远害,表现了张氏高尚的情操,不贪求身外之物,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充实。这是诗人敬佩的地方。
尾联:“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迷出处”用《桃花源记》的典故,借指张氏居处之美,宛如桃源仙境。借“泛虚舟”诗人赞美了张氏的人品超凡脱俗。此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极为生动。
参考网站:古诗文网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