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刺客列传》荆轲刺秦王(深度解读)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原文】其后二百二十余年秦有荆轲之事。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解读】荆轲:爱好决定志向。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一般是开头写他的籍贯以及爱好、性格等。这里说荆轲爱读书击剑。爱好决定志向,也就是这辈子他想做什么。先说读书,读书本为了经国济世,荆轲游说卫元君,没有得到重用,这条路就没有发展为他的成就。而击剑,后来因刺杀秦王,让他名垂史册。
【解读】荆轲:性格决定命运。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此言不虚。司马迁是通过文章开头的三个小故事来写荆轲的性格的。写他游说卫元君不成,就放弃了这条经国济世的路子。他与盖聂论剑,因为有个地方不对被盖聂狠狠瞪了一下,他就离去了。跟鲁勾践下棋,因为争执被路勾践斥责,他就一言不发逃离了。从这三个小故事可以看出荆轲是个深沉内敛的人,话不投机半句多,人非知己不交往。性格过于刚硬,柔韧不足。用现代话来说,不善与人沟通。这在后来与太子丹合作中也出现类似问题。因为他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及时告诉太子丹,致使太子丹起疑心,以为他打了退堂鼓,于是出言不逊。荆轲本是想等自己的朋友一起去,也就是作助手。看太子丹不信任他,很恼怒,赌气不等朋友,带着太子丹给他配的助手秦舞阳出发了。事实证明秦舞阳不称职,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荆轲刺秦王的成败。
【原文】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曰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骥。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
【解读】秦嬴政与燕太子丹本是患难之交。
亲嬴政与燕太子都曾在赵国做人质(嬴政的父亲异人是人质,嬴政生长于赵),幼年与太子丹玩的很好。后来嬴政做了秦王,太子丹又到秦国做人质,两人地位差距拉大,而且嬴政对赵国的经历充满仇恨,当然也不会善待他。嬴政后来灭赵后,亲自到赵国,活埋以前的仇人。可见,嬴政的心理有多么阴暗。
【原文】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右陇、蜀之山,左关、锻之险.民众而士厉,兵革有余。意有所出,则长城之南,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l’’丹曰:“然则何由?”对曰:“请人图之。”
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不可。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必无事矣。且以雕鸷之秦,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燕有田光先生,其为人智深而勇沉,可与谋。”太子曰:“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先生,道“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解读】通过与太傅鞠伟的对比,展现太子丹的侠义精神。
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秦嬴政对他不善。他逃回燕国,一心想报复秦王。文章后面安排了太子丹与他师傅鞠伟的两次对话。
一次是关于对待秦国的态度,太子丹想报仇是肯定,但是燕国国力弱,他暂时想不出什么计谋。而鞠伟则较为谨慎,认为时局不利,不要轻易去触摸秦国的逆鳞。
第二次是关于对待樊於期的问题。樊於期得罪秦王逃到燕国,投靠太子丹,太子丹收留了他。鞠伟则认为收留樊於期对燕国非常不利,建议把樊於期引走匈奴,以免为秦国进攻燕国留下借口。鞠伟提出对抗秦国只能联合三晋、齐楚、匈奴等多方力量。但太子丹却一身义气,一定要收留樊於期。并认为对抗秦国那些宏大长远的方略,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他很想寻找更为直接、快速的方式。
不难发现太子丹与鞠伟的几点不同,太子丹积极、重义、有胆气,鞠伟消极、重利、怯懦。这样通过对比,就把太子丹的侠义精神生动地刻画出来了。鞠伟尽管不认同太子丹,但为他的坚定而感动,于是介绍田光先生于他认识。后来田光又举荐了荆轲。这样太子丹和荆轲这两位侠士、知己得以相遇。
【原文】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田光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曰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侥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
【解读】田光先生的死对荆轲刺秦王有什么意义?
田光先生让荆轲赶快去见太子丹,说田光已死。然后田光就自杀了。田光先生为什么要自杀?他的死值得吗?我认为田光自杀有三个用意:一是打消太子丹的怀疑,更进一步,让太子丹更加信任荆轲,因为他是以死相荐。二是证明自己是一位节侠,作为一名侠士,被人不信任是一种耻辱,他是以死雪耻。三是激励荆轲和太子丹把后面的事业坚决进行下去。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田光先生的死是值得的,他为荆轲刺秦王做了重大贡献,实现了名垂青史。
【原文】荆轲遂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今田先生以死明不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使得至前,敢有所道,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诸侯服秦,奠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曰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久之,荆轲未有行意。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入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轲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曰:“微太子言,臣愿谒之。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夫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曰:“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攥其匈,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撤挽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刭。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解读】樊於期的生死观。
樊於期从秦国逃到燕国,就是为了活命,结果也是死。同样都是死,逃出来又有何用呢?其实是不同的。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秦国束手就擒,就轻于鸿毛。到燕国为荆轲刺秦王而死,就很有意义,一是为了亲人报仇,二是为知己而死,死得值得。
【解读】燕太子丹与战国四公子之比较。
战国四公子,品德最高的是魏公子信陵君,是司马迁最欣赏的一位公子。信陵君与太子丹有一些类似事件。当年魏国的相国魏齐得罪了秦国的丞相范雎,范雎要魏齐的人头。魏齐逃到信陵君那里,信陵君为了魏国的利益,怕得罪秦国,犹豫了一下,魏齐羞愧而自杀。樊於期投奔太子丹,太子丹却毫不犹豫收留了他。
另一件事,侯生向信陵君献计窃符救赵,为了夺取兵权,可能要杀了大将晋鄙,信陵君一听,当场大哭。太子丹也类似,他听说田光先生为了打消他的怀疑而自杀,“膝行流涕”,他知道樊於期主动献上自己的人头,“伏尸而哭,极哀”。可见,与魏公子信陵君相比,太子丹的品德并不逊色,完全可以跟战国四公子相提并论。
明明是太子丹派荆轲来秦的,为什么秦臣蒙嘉说是燕王?
一个很好的历史思辨题。
荆轲用千金财物送于秦王宠臣蒙嘉,蒙嘉引荐燕国使者荆轲见秦王。蒙嘉为什么说的是燕王,而不是太子丹?
第一,地位对等原则。只有说燕王,才能代表燕国,才能跟秦王地位对等。第二,太子丹与秦王有仇。若是说太子丹,秦王不是“大喜”,而是大怒了,会直接把使者抓起来。
实际上燕王可能一点都不知晓,全程都是太子丹策划。太子丹应该是非常保密的,曾嘱咐田光先生不要泄露出去,田光以自杀明不泄。刺秦王失败后,秦王攻下燕国首都,燕王和太子丹逃亡到辽东。代王嘉就建议燕王喜杀了太子丹向秦王谢罪,燕王喜果然听从了。可以推测,燕王喜可能对太子丹私下刺杀秦王有很大意见。
【原文】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原文】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蟀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装为遣荆卿。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曰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伉慨,士皆嗔目,发尽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至陛,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悃。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武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首以摘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已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曰:“无且爱我,乃(才)以药囊提荆轲也。”
【解读】荆轲刺秦王时群臣的反应。
一些故事版本描写荆轲刺秦王时,说没有一个人出面去阻拦荆轲。其实不是,仔细读《史记》原文。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就是说,秦臣没有兵器只得空手搏荆轲。但也可能没有臣子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去保护秦王,持兵器的卫士在殿外,没有诏令不能上殿,也没有卫士愿意以身试法,违犯秦法去保卫秦王。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法的严厉,以及秦臣对秦王未必有多爱戴。事后论功行赏,奖励最大的是夏无且,其次可能是含“王负剑”的人,还有跟荆轲搏斗的人,要惩罪的,可能有殿上坐山观虎斗的臣子,还有负责安检的部门人员。荆轲能有机会刺杀秦王,最应该被惩治的是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正是他受贿,向秦王引荐了燕国的使臣荆轲。但《史记》后面没有再提及蒙嘉。
【解读】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在哪里?
司马迁论人物成败,善于从人本身的角度去考虑,也就是探寻内因。而且,他一般不是直接说出成败的原因,而是隐藏在事件背后,隐藏在字里行间。司马迁对荆轲失败的原因,在以下四个地方有暗示。
第一处,开头部分的三个小故事(荆轲游说卫元君、与盖聂论剑、与鲁勾践下棋),显示了荆轲的两个不足,一个是练剑不够精进,而是性格太过刚性,柔性不足,容易赌气,后面跟太子丹也有赌气的事。
第二处,荆轲的多欲。荆轲答应刺秦王后,太子丹拜他为上卿,珍宝、玩物、车骑、美女,任其享用。俗话说“无欲则刚”。荆轲如此多欲,应该会影响他的精力、体力和勇气。《刺客列传》里另一位刺客聂胜,内心答应为严仲子刺杀韩相侠累时,只为严仲子的赏识,拒收了对方的黄金百镒。(聂胜仅凭一己之力,即刺杀成功。)与荆轲行成鲜明对比。也正因为荆轲的多欲,所以在他迟迟不行动时,太子丹起了疑心,说“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索取得越多,别人对其要求也越多,世间的道理本来如此。
第三处,杀樊於期。虽然樊於期是愿意,但是毕竟是荆轲和太子丹先提出想借他的人头。出卖朋友,总是不义的。当年韩信出卖投靠他的钟离眜,把其人头献给刘邦,就是不义的败招。
第四处,副手选择不当。太子丹为荆轲配的副手是秦舞阳。匕首、副手都配好之后,荆轲又迟迟不动身,太子又怀疑了,这次更加严重,他说:“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两人出现了信任裂痕。荆轲其实是在等他的一个朋友作为助手的,看太子怀疑、督促,赌气出发了。事实证明,秦舞阳确实不理想,在秦廷上,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这多多少少会影响荆轲的信心,会增加秦王的戒心。
至于后来现场的搏杀,荆轲确实武艺一般,没能及时拿下秦王。而侍医夏无且用药箱砸向荆轲,给了秦王拔剑的机会。这样从头到尾,司马迁把荆轲的失败的原因一处处隐晦地交待了出来,供我们细细品味。
【原文】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傍惶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解读】高渐离的生生死死。
荆轲刺秦王世间结束后,司马迁并没有止笔,而是继续写了高渐离为荆轲报仇的故事,可以看做是荆轲刺秦王的余波。我个人感觉这段余波尤其传奇和精彩,是文章的第二高潮。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第二年,秦国统一天下。秦王下令搜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就隐姓埋名,在一户人家做佣人。这户人家堂上经常有人击筑,高渐离就忍不住做点评论,说某个地方弹的,某个地方弹的不好。旁边人听到,就报告主人说,这个佣人可能懂得音乐,经常评头论足。于是主人请高渐离击筑,高渐离一出手,就惊动了四座。他觉得长期躲躲藏藏也没个尽头,索性回去取出自己的筑,换了漂亮衣服,修饰了容貌,一下倾倒了所有人。于是在当地称为名流们的座上宾。名气越传越大,秦始皇听说了,也请他来击筑。有人说这是荆轲的故人高渐离。但是秦始皇太喜欢听击筑了,于是赦免了高渐离,但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为自己击筑。每次听都称好,于是关系慢慢亲近了。高渐离并没有忘记报荆轲之仇,于是他把自己的筑灌进铅,趁始皇靠近,不防备的时候,抡起筑砸向秦始皇,可惜没有砸中。最终高渐离被诛杀了。
我们串起来看高渐离的这段故事。他本来隐藏逃命,为了自己酷爱的音乐和自由,决定冒死显露自己的身份。被秦始皇抓住,本该处死,但因为跟始皇有相同的爱好而免死。由于不断得到始皇的信任,他本可以后活的很好,却忘不了荆轲之仇。宁可为知己而死,不肯为仇人而生。这就是高渐离轰轰烈烈的一生,生和死,都无比精彩!
【原文】鲁勾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
太史公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解读】荆轲:爱好决定志向。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一般是开头写他的籍贯以及爱好、性格等。这里说荆轲爱读书击剑。爱好决定志向,也就是这辈子他想做什么。先说读书,读书本为了经国济世,荆轲游说卫元君,没有得到重用,这条路就没有发展为他的成就。而击剑,后来因刺杀秦王,让他名垂史册。
【解读】荆轲:性格决定命运。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此言不虚。司马迁是通过文章开头的三个小故事来写荆轲的性格的。写他游说卫元君不成,就放弃了这条经国济世的路子。他与盖聂论剑,因为有个地方不对被盖聂狠狠瞪了一下,他就离去了。跟鲁勾践下棋,因为争执被路勾践斥责,他就一言不发逃离了。从这三个小故事可以看出荆轲是个深沉内敛的人,话不投机半句多,人非知己不交往。性格过于刚硬,柔韧不足。用现代话来说,不善与人沟通。这在后来与太子丹合作中也出现类似问题。因为他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及时告诉太子丹,致使太子丹起疑心,以为他打了退堂鼓,于是出言不逊。荆轲本是想等自己的朋友一起去,也就是作助手。看太子丹不信任他,很恼怒,赌气不等朋友,带着太子丹给他配的助手秦舞阳出发了。事实证明秦舞阳不称职,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荆轲刺秦王的成败。
【原文】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曰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骥。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
【解读】秦嬴政与燕太子丹本是患难之交。
亲嬴政与燕太子都曾在赵国做人质(嬴政的父亲异人是人质,嬴政生长于赵),幼年与太子丹玩的很好。后来嬴政做了秦王,太子丹又到秦国做人质,两人地位差距拉大,而且嬴政对赵国的经历充满仇恨,当然也不会善待他。嬴政后来灭赵后,亲自到赵国,活埋以前的仇人。可见,嬴政的心理有多么阴暗。
【原文】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右陇、蜀之山,左关、锻之险.民众而士厉,兵革有余。意有所出,则长城之南,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l’’丹曰:“然则何由?”对曰:“请人图之。”
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不可。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必无事矣。且以雕鸷之秦,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燕有田光先生,其为人智深而勇沉,可与谋。”太子曰:“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先生,道“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解读】通过与太傅鞠伟的对比,展现太子丹的侠义精神。
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秦嬴政对他不善。他逃回燕国,一心想报复秦王。文章后面安排了太子丹与他师傅鞠伟的两次对话。
一次是关于对待秦国的态度,太子丹想报仇是肯定,但是燕国国力弱,他暂时想不出什么计谋。而鞠伟则较为谨慎,认为时局不利,不要轻易去触摸秦国的逆鳞。
第二次是关于对待樊於期的问题。樊於期得罪秦王逃到燕国,投靠太子丹,太子丹收留了他。鞠伟则认为收留樊於期对燕国非常不利,建议把樊於期引走匈奴,以免为秦国进攻燕国留下借口。鞠伟提出对抗秦国只能联合三晋、齐楚、匈奴等多方力量。但太子丹却一身义气,一定要收留樊於期。并认为对抗秦国那些宏大长远的方略,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他很想寻找更为直接、快速的方式。
不难发现太子丹与鞠伟的几点不同,太子丹积极、重义、有胆气,鞠伟消极、重利、怯懦。这样通过对比,就把太子丹的侠义精神生动地刻画出来了。鞠伟尽管不认同太子丹,但为他的坚定而感动,于是介绍田光先生于他认识。后来田光又举荐了荆轲。这样太子丹和荆轲这两位侠士、知己得以相遇。
【原文】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田光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曰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侥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
【解读】田光先生的死对荆轲刺秦王有什么意义?
田光先生让荆轲赶快去见太子丹,说田光已死。然后田光就自杀了。田光先生为什么要自杀?他的死值得吗?我认为田光自杀有三个用意:一是打消太子丹的怀疑,更进一步,让太子丹更加信任荆轲,因为他是以死相荐。二是证明自己是一位节侠,作为一名侠士,被人不信任是一种耻辱,他是以死雪耻。三是激励荆轲和太子丹把后面的事业坚决进行下去。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田光先生的死是值得的,他为荆轲刺秦王做了重大贡献,实现了名垂青史。
【原文】荆轲遂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今田先生以死明不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使得至前,敢有所道,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诸侯服秦,奠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曰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久之,荆轲未有行意。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入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轲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曰:“微太子言,臣愿谒之。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夫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曰:“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攥其匈,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撤挽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刭。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解读】樊於期的生死观。
樊於期从秦国逃到燕国,就是为了活命,结果也是死。同样都是死,逃出来又有何用呢?其实是不同的。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秦国束手就擒,就轻于鸿毛。到燕国为荆轲刺秦王而死,就很有意义,一是为了亲人报仇,二是为知己而死,死得值得。
【解读】燕太子丹与战国四公子之比较。
战国四公子,品德最高的是魏公子信陵君,是司马迁最欣赏的一位公子。信陵君与太子丹有一些类似事件。当年魏国的相国魏齐得罪了秦国的丞相范雎,范雎要魏齐的人头。魏齐逃到信陵君那里,信陵君为了魏国的利益,怕得罪秦国,犹豫了一下,魏齐羞愧而自杀。樊於期投奔太子丹,太子丹却毫不犹豫收留了他。
另一件事,侯生向信陵君献计窃符救赵,为了夺取兵权,可能要杀了大将晋鄙,信陵君一听,当场大哭。太子丹也类似,他听说田光先生为了打消他的怀疑而自杀,“膝行流涕”,他知道樊於期主动献上自己的人头,“伏尸而哭,极哀”。可见,与魏公子信陵君相比,太子丹的品德并不逊色,完全可以跟战国四公子相提并论。
明明是太子丹派荆轲来秦的,为什么秦臣蒙嘉说是燕王?
一个很好的历史思辨题。
荆轲用千金财物送于秦王宠臣蒙嘉,蒙嘉引荐燕国使者荆轲见秦王。蒙嘉为什么说的是燕王,而不是太子丹?
第一,地位对等原则。只有说燕王,才能代表燕国,才能跟秦王地位对等。第二,太子丹与秦王有仇。若是说太子丹,秦王不是“大喜”,而是大怒了,会直接把使者抓起来。
实际上燕王可能一点都不知晓,全程都是太子丹策划。太子丹应该是非常保密的,曾嘱咐田光先生不要泄露出去,田光以自杀明不泄。刺秦王失败后,秦王攻下燕国首都,燕王和太子丹逃亡到辽东。代王嘉就建议燕王喜杀了太子丹向秦王谢罪,燕王喜果然听从了。可以推测,燕王喜可能对太子丹私下刺杀秦王有很大意见。
【原文】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原文】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蟀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装为遣荆卿。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曰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伉慨,士皆嗔目,发尽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至陛,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悃。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武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首以摘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已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曰:“无且爱我,乃(才)以药囊提荆轲也。”
【解读】荆轲刺秦王时群臣的反应。
一些故事版本描写荆轲刺秦王时,说没有一个人出面去阻拦荆轲。其实不是,仔细读《史记》原文。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就是说,秦臣没有兵器只得空手搏荆轲。但也可能没有臣子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去保护秦王,持兵器的卫士在殿外,没有诏令不能上殿,也没有卫士愿意以身试法,违犯秦法去保卫秦王。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法的严厉,以及秦臣对秦王未必有多爱戴。事后论功行赏,奖励最大的是夏无且,其次可能是含“王负剑”的人,还有跟荆轲搏斗的人,要惩罪的,可能有殿上坐山观虎斗的臣子,还有负责安检的部门人员。荆轲能有机会刺杀秦王,最应该被惩治的是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正是他受贿,向秦王引荐了燕国的使臣荆轲。但《史记》后面没有再提及蒙嘉。
【解读】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在哪里?
司马迁论人物成败,善于从人本身的角度去考虑,也就是探寻内因。而且,他一般不是直接说出成败的原因,而是隐藏在事件背后,隐藏在字里行间。司马迁对荆轲失败的原因,在以下四个地方有暗示。
第一处,开头部分的三个小故事(荆轲游说卫元君、与盖聂论剑、与鲁勾践下棋),显示了荆轲的两个不足,一个是练剑不够精进,而是性格太过刚性,柔性不足,容易赌气,后面跟太子丹也有赌气的事。
第二处,荆轲的多欲。荆轲答应刺秦王后,太子丹拜他为上卿,珍宝、玩物、车骑、美女,任其享用。俗话说“无欲则刚”。荆轲如此多欲,应该会影响他的精力、体力和勇气。《刺客列传》里另一位刺客聂胜,内心答应为严仲子刺杀韩相侠累时,只为严仲子的赏识,拒收了对方的黄金百镒。(聂胜仅凭一己之力,即刺杀成功。)与荆轲行成鲜明对比。也正因为荆轲的多欲,所以在他迟迟不行动时,太子丹起了疑心,说“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索取得越多,别人对其要求也越多,世间的道理本来如此。
第三处,杀樊於期。虽然樊於期是愿意,但是毕竟是荆轲和太子丹先提出想借他的人头。出卖朋友,总是不义的。当年韩信出卖投靠他的钟离眜,把其人头献给刘邦,就是不义的败招。
第四处,副手选择不当。太子丹为荆轲配的副手是秦舞阳。匕首、副手都配好之后,荆轲又迟迟不动身,太子又怀疑了,这次更加严重,他说:“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两人出现了信任裂痕。荆轲其实是在等他的一个朋友作为助手的,看太子怀疑、督促,赌气出发了。事实证明,秦舞阳确实不理想,在秦廷上,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这多多少少会影响荆轲的信心,会增加秦王的戒心。
至于后来现场的搏杀,荆轲确实武艺一般,没能及时拿下秦王。而侍医夏无且用药箱砸向荆轲,给了秦王拔剑的机会。这样从头到尾,司马迁把荆轲的失败的原因一处处隐晦地交待了出来,供我们细细品味。
【原文】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傍惶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解读】高渐离的生生死死。
荆轲刺秦王世间结束后,司马迁并没有止笔,而是继续写了高渐离为荆轲报仇的故事,可以看做是荆轲刺秦王的余波。我个人感觉这段余波尤其传奇和精彩,是文章的第二高潮。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第二年,秦国统一天下。秦王下令搜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就隐姓埋名,在一户人家做佣人。这户人家堂上经常有人击筑,高渐离就忍不住做点评论,说某个地方弹的,某个地方弹的不好。旁边人听到,就报告主人说,这个佣人可能懂得音乐,经常评头论足。于是主人请高渐离击筑,高渐离一出手,就惊动了四座。他觉得长期躲躲藏藏也没个尽头,索性回去取出自己的筑,换了漂亮衣服,修饰了容貌,一下倾倒了所有人。于是在当地称为名流们的座上宾。名气越传越大,秦始皇听说了,也请他来击筑。有人说这是荆轲的故人高渐离。但是秦始皇太喜欢听击筑了,于是赦免了高渐离,但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为自己击筑。每次听都称好,于是关系慢慢亲近了。高渐离并没有忘记报荆轲之仇,于是他把自己的筑灌进铅,趁始皇靠近,不防备的时候,抡起筑砸向秦始皇,可惜没有砸中。最终高渐离被诛杀了。
我们串起来看高渐离的这段故事。他本来隐藏逃命,为了自己酷爱的音乐和自由,决定冒死显露自己的身份。被秦始皇抓住,本该处死,但因为跟始皇有相同的爱好而免死。由于不断得到始皇的信任,他本可以后活的很好,却忘不了荆轲之仇。宁可为知己而死,不肯为仇人而生。这就是高渐离轰轰烈烈的一生,生和死,都无比精彩!
【原文】鲁勾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
太史公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