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结婚了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文/方小宁
从去年开始,几乎每个月都要去参加婚礼,各种风格的大约十数个。举行婚礼的人,全都是和我曾经一起走过青葱岁月的同学,所以感触颇深。
从我个人而言,每次参加婚礼都会有所感动。我总结起来,可能有两个原因。
其一,我们一起度过一段年少无知的青春期,那是我们青涩而美好的回忆。看到一个个当年吊儿郎当的小伙子,马上成为肩负家庭责任的大男人。想到一个个花痴少女,即将成为贤淑人妻,不由的感触进而带着回忆情绪去感动。
其二,所有婚礼现场都是精心布置,导演的一场爱情伦理剧。无论是男女主角之间浪漫爱情,还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温馨亲情,都是我们无法不感动的。
在婚礼现场,音乐响起,照片划过,灯光漫射,主持人磁性而饱含激情的串词下,男女主角深情款款相视,诉着情话,许着诺言,一切如童话般的画面浮现。试问哪个少男少女不有所感动?有所憧憬?
一旦我们有所感动,其婚礼仪式的意义也就达到了。婚礼仪式在于我们见证了别人,开始审视自我。好多人,看了别人的婚礼而渴望结婚,于是在心里埋下了愿望的种子。
参加完他人婚礼,被感动之后,我们心里有时候会不由的说一声:我也该结婚了!
(一)结婚为什么?
结婚总需要理由的,绝不是在他人婚礼现场上的一时感动,而是出自于自己的仔细斟酌。
现实中,关于结婚的理由都不尽相同。如果我们问身边的人,为什么结婚,有很大一部分人会说:“到了结婚的年龄了。”“谈了很多年了,挺适合结婚的。”“处了处,各方面都还不错。”等等。种类繁多,而大体上都不太明白,为什么结婚,也许只是“适合”两字更具有说服力。
结婚为了什么?这个命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大体可以归结为两个“为了”。这是我自己想过的问题,不一定有意义,最起码也是值得讨论的。
【1】为了父母。秉持这个理由的不在少数。结婚堂而皇之归结为为了父母安心,顺从父母安排,体谅父母的忧虑。这是一个很好也很符合纲常伦理的理由。
中国长期受儒家文化所侵染,已入肌体,内化于中国人观念之中。儒家文化中,核心就是一个“仁”。何为“仁”?简单从字面来看,就是“二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君臣之间的“忠”,兄弟之间的“义”,还是父子之间的“孝”,都脱不掉二人之间关系去定义。简而言之,孝文化已深入我们骨髓,所以面对结婚,很大程度第一考虑的是我们父母意见。
在生活中经常听到,因为父母不同意,而放弃所谓的爱情,甚至是已有几年的朝夕相处也无法改变父母意见,进而腰折,选择父母所赞同的。不是有句烂大街的话么。得不到双方父母认可的婚姻注定是不完美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不就是这样的例子么。即使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也是见怪不怪了。每当听到这样的故事,我们都会有所惜叹,发出感慨,为什么她们不为了爱情去和父母抗争?然而,如果我们面对如此局面,又会怎么做?
父母反对婚姻的原因,是千奇百怪的,有的是物质,有的是迷信,还有的是人品。其实父母所谓的发言权,不过就是“过来人”三个字罢了。
【2】 为了他人。父母参考意见之外,周围人的目光,也或多或少对结婚有所影响。周围的亲戚或者朋友,也会参与到我们婚姻之中,这不是绝对的,但也时常发生。
结婚对象的选择,有很多是到了一定年龄,走上了相亲这条路。在我看来,自己谈的和相亲,从长远角度而言,是基本没有区别的,有的或许是多了两三年感情基础而已。有人或许会不认同我的观点,但是我也没有打算说服,毕竟人都是有思想复杂个体。再说,我也不是强加观点于人的人。
父母辈之前的婚姻,基本上都是通过相亲方式搭建的。我们没有资格指责,他们携手共度几十年,是没有爱情的。他们一起渡过艰辛,一起为日子而努力,整天计较菜米油盐,平平凡凡的过了几十年。难道就真的没有爱吗?
我的爷爷奶奶是相亲认识的,吵吵闹闹几十年,爷爷比较直性,奶奶比较要强。奶奶总嫌爷爷不顶用,不会为人处事,不会照顾自己,时常跟我唠叨。每次爷爷出门前,奶奶都会把帽子给爷爷戴上,然后给爷爷衣服拍拍灰,整理衣领或者衣角,然后愤愤的骂句:“你爷爷就这德行,永远不知道干净。”爷爷也会回一句:“你就瞎操心。”但是还是乖乖的让奶奶整理完。
他们之间开始没有爱情,几十年过去了,这种习惯照顾,不比所谓的爱情更来的实在吗?
说这么多,就是想说,相亲其实也是一条不错的道。感情还是在生活琐事之间培养起来,会更加甘醇,如一坛陈年老酒。
然而,有的人婚姻没有从本质的考虑,迁就于他人的眼光,物质或其他。结婚只是为了他人,为了他人羡慕的眼光,为了内心深处在意的他人。周围很多这样的例子,选择一个经济基础相对好的,博一个他人赞许的认同。其实,婚姻是自己的,生活是自己的,迁就别人的眼光,又怎会能一起相依到老?
我是一个唯物论者,坚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好的经济条件能改善生活环境,减少压力,活的舒适。但同时,我也是个未知论者,未来路很长,未知不确定因素也很多。
还有一种将就,就是到了一定结婚的年龄,周围朋友都已步入婚姻殿堂,开始相夫教子或者养家糊口了。自己也受到了周围人的影响而草率抉择。逢年过节,周围亲友的询问,确实有些别扭,但那终是随口一言,我们何必为他人随口一句,而变自己初衷。
中国人骨子里就是八卦的,在市井弄堂或乡下田间,闲言碎语更多,八卦心态更重。鲁迅先生笔下,看热闹不嫌多的中国人不就是这样么。
乡土中国,以各种差序关系形成如蜘蛛网状的复杂情形。西方人,是以“原子”为个体,互不干扰,成年之后就是新的“原子”,且都彼此界限分明,即使父母也不例外。中国人,是以各种“关系”错综复杂联系在一起,界限模糊而迷离。所以,才会有那么多词,比如妯娌、表舅姑之类的词,表现关系的远近亲疏。正是这种关系下,我们的婚姻有时候是潜移默化受他人影响的。
不要因为年龄到了,也不要因为经济可以,而去选择一段婚姻。毕竟,那是别人眼中的年龄和别人眼中的经济。但我不是说,不考虑这样因素,我想说的是,自身自心是第一位的。
(二)为什么结婚?
结婚为什么,为什么结婚,看似相同,其实不同。结婚为什么,侧重于外在,是外力作用。为什么结婚侧重于内在,是自身内心深处的拷问。
如今这个社会,大龄青年已是普遍形势,有人说,是现在压力大,房价高,结婚花费大。也有人说,现在男女都物质或者缺乏真诚,结婚带不来安全感。还有人说,他们喜欢一个人,自由自在,做单身贵族。
诚然,各种想法都或多或少听起来有点道理。却不一定就是内心真正想法,迎合大众趋势的心理会多一些。将理由归结为外在因素,是我们一贯的做法。
【1】你孤单吗?
好像有这么一句话,孤独是生命的常态。人一生就是一个时常会感到孤独的个体。想想在遇到兴奋或忧伤的事情时,没人分享是什么样的心态?有人会说:我有父母和朋友。可是能一样吗?毕竟不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感受也会有所不同吧。同样,有些事,你的父母和朋友,也是无法与你共享的。
我们终究会孤独。因为那个与你相濡以沫的人远在别人的江湖之中。你的孤独,在一些热闹的节日中,只能自己去舔舐。
婚姻并不能排解所有的孤独,但至少可以排解无法与别人分享的孤独。人是一个自然人,有自然人所具有的属性,喜怒哀乐。情绪就需要找到一个出口,往往有时不能是父母和朋友,只能是丈夫或妻子。人也是一个社会人,有社会人所具有的特质,世故人情。夫妻就是面对人情世故的一个整体,有时候只能以这种整体面对。要想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孤独排泄系统就无法缺少婚姻这一环节。
我们自己在某个时刻,也会感到孤独,无关你在事业上如何风生水起。因为,有种孤独需要婚姻来容纳。
【2】你需要温暖吗?
冬天感到寒冷的时候,依偎在一起,会感到阵阵温暖。
金庸《天龙八部》里,虚竹进入冰窖,与梦姑,在冰冷中擦出爱的火花。从物理上看,身体传温,互相取暖,是一种最优的选择。从生理上看,异性身体接触,血液循环的速率会增加,体温也会上升。从爱情角度看,孤男寡女共处一室,周围环境异常寒冷,情绪低落,相互依靠,心理生理双重慰藉,产生去感情。从小遁入空门的虚竹和不迈闺门的梦姑都如此,何况俗世凡人。
随着成长,情窦初开的爱情已飘零,有的开花结果,有的几经夭折。在结婚年龄,考虑婚姻,虽然世俗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也还是不可忽略爱情。
婚姻,多了一纸责任。虽然现在,对于一纸的重视,已大不如前了。但曾经的痕迹还是无法抹掉的。我们结婚与其说是为爱情,不如说是为温暖。
结婚,在一纸约束下,我们遵守共同的责任,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就像婚姻誓言:“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健康还是疾病,我都爱你、尊重你,直到死亡将我们分离。”简而言之,相濡以沫共同取暖。
(三)结婚怎么选择?
面对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更好的想法。但是还是的表达一下观点,毕竟有些观点抛出,不解决悬着,心里难受,究竟能解决多少又是不知的。
如果想结婚,其实满足两条就行。
其一,满足最低限度的虚荣感。每个人都有虚荣的一面,或多或少,这其实是最正常不过了。人是群体生活的,群体中就会有高低,就会有对比。只有当物质基础或简单来说两个人综合收入能够满足两个人最低限度的消费获得的虚荣感就好。说的有点拗口,举个例子。两个人去商场购物,然后看上两个品牌的两件衣服,并且同一款式,一件1000一件300。最低限度的虚荣感就是,我买300这件,也可以给我带来快乐。而不是只有1000那件可以带来快乐。
最低限度的虚荣感中,低限度是在人欲望正常的情形下的。如果欲望不限制,那虚荣感必将泛滥,婚姻选择看物质就好了,其他不那么重要。
其二,满足最高层次的安全感。什么是安全感?可能我理解就是十足的依靠,没有怀疑的去相信。这很难做到,也很理想主义。但爱情不就是理想主义者孜孜不倦所追寻的吗?最高层次安全感可以理解为幸福感。每天期待第一缕阳光穿过纱帘,泻到脸颊,相拥着看着对方安静恬静的睡着。夜晚,有了月光时,家门轻轻关上,两人或烛光晚餐或几个拿手小菜,荡起悠扬的小音乐。
最高层次的安全感,能让彼此安心,全心全意守护对方,慢慢变老,看黄昏落下。 这种安全感,或来自爱情或来自责任。不管来自哪里,都是在于选择彼此之前的那份虔诚。
只有满足最低限度虚荣感和最高层次的安全感,才可能是结婚比较好的选择。往往中途婚姻破碎的,大多是,安全感没了。
从去年开始,几乎每个月都要去参加婚礼,各种风格的大约十数个。举行婚礼的人,全都是和我曾经一起走过青葱岁月的同学,所以感触颇深。
从我个人而言,每次参加婚礼都会有所感动。我总结起来,可能有两个原因。
其一,我们一起度过一段年少无知的青春期,那是我们青涩而美好的回忆。看到一个个当年吊儿郎当的小伙子,马上成为肩负家庭责任的大男人。想到一个个花痴少女,即将成为贤淑人妻,不由的感触进而带着回忆情绪去感动。
其二,所有婚礼现场都是精心布置,导演的一场爱情伦理剧。无论是男女主角之间浪漫爱情,还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温馨亲情,都是我们无法不感动的。
在婚礼现场,音乐响起,照片划过,灯光漫射,主持人磁性而饱含激情的串词下,男女主角深情款款相视,诉着情话,许着诺言,一切如童话般的画面浮现。试问哪个少男少女不有所感动?有所憧憬?
一旦我们有所感动,其婚礼仪式的意义也就达到了。婚礼仪式在于我们见证了别人,开始审视自我。好多人,看了别人的婚礼而渴望结婚,于是在心里埋下了愿望的种子。
参加完他人婚礼,被感动之后,我们心里有时候会不由的说一声:我也该结婚了!
(一)结婚为什么?
结婚总需要理由的,绝不是在他人婚礼现场上的一时感动,而是出自于自己的仔细斟酌。
现实中,关于结婚的理由都不尽相同。如果我们问身边的人,为什么结婚,有很大一部分人会说:“到了结婚的年龄了。”“谈了很多年了,挺适合结婚的。”“处了处,各方面都还不错。”等等。种类繁多,而大体上都不太明白,为什么结婚,也许只是“适合”两字更具有说服力。
结婚为了什么?这个命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大体可以归结为两个“为了”。这是我自己想过的问题,不一定有意义,最起码也是值得讨论的。
【1】为了父母。秉持这个理由的不在少数。结婚堂而皇之归结为为了父母安心,顺从父母安排,体谅父母的忧虑。这是一个很好也很符合纲常伦理的理由。
中国长期受儒家文化所侵染,已入肌体,内化于中国人观念之中。儒家文化中,核心就是一个“仁”。何为“仁”?简单从字面来看,就是“二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君臣之间的“忠”,兄弟之间的“义”,还是父子之间的“孝”,都脱不掉二人之间关系去定义。简而言之,孝文化已深入我们骨髓,所以面对结婚,很大程度第一考虑的是我们父母意见。
在生活中经常听到,因为父母不同意,而放弃所谓的爱情,甚至是已有几年的朝夕相处也无法改变父母意见,进而腰折,选择父母所赞同的。不是有句烂大街的话么。得不到双方父母认可的婚姻注定是不完美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不就是这样的例子么。即使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也是见怪不怪了。每当听到这样的故事,我们都会有所惜叹,发出感慨,为什么她们不为了爱情去和父母抗争?然而,如果我们面对如此局面,又会怎么做?
父母反对婚姻的原因,是千奇百怪的,有的是物质,有的是迷信,还有的是人品。其实父母所谓的发言权,不过就是“过来人”三个字罢了。
【2】 为了他人。父母参考意见之外,周围人的目光,也或多或少对结婚有所影响。周围的亲戚或者朋友,也会参与到我们婚姻之中,这不是绝对的,但也时常发生。
结婚对象的选择,有很多是到了一定年龄,走上了相亲这条路。在我看来,自己谈的和相亲,从长远角度而言,是基本没有区别的,有的或许是多了两三年感情基础而已。有人或许会不认同我的观点,但是我也没有打算说服,毕竟人都是有思想复杂个体。再说,我也不是强加观点于人的人。
父母辈之前的婚姻,基本上都是通过相亲方式搭建的。我们没有资格指责,他们携手共度几十年,是没有爱情的。他们一起渡过艰辛,一起为日子而努力,整天计较菜米油盐,平平凡凡的过了几十年。难道就真的没有爱吗?
我的爷爷奶奶是相亲认识的,吵吵闹闹几十年,爷爷比较直性,奶奶比较要强。奶奶总嫌爷爷不顶用,不会为人处事,不会照顾自己,时常跟我唠叨。每次爷爷出门前,奶奶都会把帽子给爷爷戴上,然后给爷爷衣服拍拍灰,整理衣领或者衣角,然后愤愤的骂句:“你爷爷就这德行,永远不知道干净。”爷爷也会回一句:“你就瞎操心。”但是还是乖乖的让奶奶整理完。
他们之间开始没有爱情,几十年过去了,这种习惯照顾,不比所谓的爱情更来的实在吗?
说这么多,就是想说,相亲其实也是一条不错的道。感情还是在生活琐事之间培养起来,会更加甘醇,如一坛陈年老酒。
然而,有的人婚姻没有从本质的考虑,迁就于他人的眼光,物质或其他。结婚只是为了他人,为了他人羡慕的眼光,为了内心深处在意的他人。周围很多这样的例子,选择一个经济基础相对好的,博一个他人赞许的认同。其实,婚姻是自己的,生活是自己的,迁就别人的眼光,又怎会能一起相依到老?
我是一个唯物论者,坚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好的经济条件能改善生活环境,减少压力,活的舒适。但同时,我也是个未知论者,未来路很长,未知不确定因素也很多。
还有一种将就,就是到了一定结婚的年龄,周围朋友都已步入婚姻殿堂,开始相夫教子或者养家糊口了。自己也受到了周围人的影响而草率抉择。逢年过节,周围亲友的询问,确实有些别扭,但那终是随口一言,我们何必为他人随口一句,而变自己初衷。
中国人骨子里就是八卦的,在市井弄堂或乡下田间,闲言碎语更多,八卦心态更重。鲁迅先生笔下,看热闹不嫌多的中国人不就是这样么。
乡土中国,以各种差序关系形成如蜘蛛网状的复杂情形。西方人,是以“原子”为个体,互不干扰,成年之后就是新的“原子”,且都彼此界限分明,即使父母也不例外。中国人,是以各种“关系”错综复杂联系在一起,界限模糊而迷离。所以,才会有那么多词,比如妯娌、表舅姑之类的词,表现关系的远近亲疏。正是这种关系下,我们的婚姻有时候是潜移默化受他人影响的。
不要因为年龄到了,也不要因为经济可以,而去选择一段婚姻。毕竟,那是别人眼中的年龄和别人眼中的经济。但我不是说,不考虑这样因素,我想说的是,自身自心是第一位的。
(二)为什么结婚?
结婚为什么,为什么结婚,看似相同,其实不同。结婚为什么,侧重于外在,是外力作用。为什么结婚侧重于内在,是自身内心深处的拷问。
如今这个社会,大龄青年已是普遍形势,有人说,是现在压力大,房价高,结婚花费大。也有人说,现在男女都物质或者缺乏真诚,结婚带不来安全感。还有人说,他们喜欢一个人,自由自在,做单身贵族。
诚然,各种想法都或多或少听起来有点道理。却不一定就是内心真正想法,迎合大众趋势的心理会多一些。将理由归结为外在因素,是我们一贯的做法。
【1】你孤单吗?
好像有这么一句话,孤独是生命的常态。人一生就是一个时常会感到孤独的个体。想想在遇到兴奋或忧伤的事情时,没人分享是什么样的心态?有人会说:我有父母和朋友。可是能一样吗?毕竟不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感受也会有所不同吧。同样,有些事,你的父母和朋友,也是无法与你共享的。
我们终究会孤独。因为那个与你相濡以沫的人远在别人的江湖之中。你的孤独,在一些热闹的节日中,只能自己去舔舐。
婚姻并不能排解所有的孤独,但至少可以排解无法与别人分享的孤独。人是一个自然人,有自然人所具有的属性,喜怒哀乐。情绪就需要找到一个出口,往往有时不能是父母和朋友,只能是丈夫或妻子。人也是一个社会人,有社会人所具有的特质,世故人情。夫妻就是面对人情世故的一个整体,有时候只能以这种整体面对。要想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孤独排泄系统就无法缺少婚姻这一环节。
我们自己在某个时刻,也会感到孤独,无关你在事业上如何风生水起。因为,有种孤独需要婚姻来容纳。
【2】你需要温暖吗?
冬天感到寒冷的时候,依偎在一起,会感到阵阵温暖。
金庸《天龙八部》里,虚竹进入冰窖,与梦姑,在冰冷中擦出爱的火花。从物理上看,身体传温,互相取暖,是一种最优的选择。从生理上看,异性身体接触,血液循环的速率会增加,体温也会上升。从爱情角度看,孤男寡女共处一室,周围环境异常寒冷,情绪低落,相互依靠,心理生理双重慰藉,产生去感情。从小遁入空门的虚竹和不迈闺门的梦姑都如此,何况俗世凡人。
随着成长,情窦初开的爱情已飘零,有的开花结果,有的几经夭折。在结婚年龄,考虑婚姻,虽然世俗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也还是不可忽略爱情。
婚姻,多了一纸责任。虽然现在,对于一纸的重视,已大不如前了。但曾经的痕迹还是无法抹掉的。我们结婚与其说是为爱情,不如说是为温暖。
结婚,在一纸约束下,我们遵守共同的责任,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就像婚姻誓言:“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健康还是疾病,我都爱你、尊重你,直到死亡将我们分离。”简而言之,相濡以沫共同取暖。
(三)结婚怎么选择?
面对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更好的想法。但是还是的表达一下观点,毕竟有些观点抛出,不解决悬着,心里难受,究竟能解决多少又是不知的。
如果想结婚,其实满足两条就行。
其一,满足最低限度的虚荣感。每个人都有虚荣的一面,或多或少,这其实是最正常不过了。人是群体生活的,群体中就会有高低,就会有对比。只有当物质基础或简单来说两个人综合收入能够满足两个人最低限度的消费获得的虚荣感就好。说的有点拗口,举个例子。两个人去商场购物,然后看上两个品牌的两件衣服,并且同一款式,一件1000一件300。最低限度的虚荣感就是,我买300这件,也可以给我带来快乐。而不是只有1000那件可以带来快乐。
最低限度的虚荣感中,低限度是在人欲望正常的情形下的。如果欲望不限制,那虚荣感必将泛滥,婚姻选择看物质就好了,其他不那么重要。
其二,满足最高层次的安全感。什么是安全感?可能我理解就是十足的依靠,没有怀疑的去相信。这很难做到,也很理想主义。但爱情不就是理想主义者孜孜不倦所追寻的吗?最高层次安全感可以理解为幸福感。每天期待第一缕阳光穿过纱帘,泻到脸颊,相拥着看着对方安静恬静的睡着。夜晚,有了月光时,家门轻轻关上,两人或烛光晚餐或几个拿手小菜,荡起悠扬的小音乐。
最高层次的安全感,能让彼此安心,全心全意守护对方,慢慢变老,看黄昏落下。 这种安全感,或来自爱情或来自责任。不管来自哪里,都是在于选择彼此之前的那份虔诚。
只有满足最低限度虚荣感和最高层次的安全感,才可能是结婚比较好的选择。往往中途婚姻破碎的,大多是,安全感没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