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股神巴菲特是怎样炼成的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说到沃伦•巴菲特,相信大部分人都不会陌生。他从小就有天才般的投资嗅觉,32岁成为百万富翁,创立了世界著名的投资集团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70多岁问鼎世界首富。美国人通常称他为“奥马哈的先知”,中国人则亲切地叫他“股神”,总之,不管在哪一个国家,巴菲特都是人们心中当之无愧的天才和传奇。然而,褪去神话般的外衣,巴菲特的成功究竟有什么独门秘籍呢?《滚雪球》这本书首次以巴菲特的视角客观地讲述了一代股神的成长经历,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了,每一个天才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背后一定付出了异于常人的坚持和努力。
1930年,沃伦•巴菲特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他的家族世代在奥马哈经营着一家杂货店,由于经营有方,杂货店的生意一直做得不错。不过巴菲特的父亲并没有子承父业,而是在1931年股市大萧条时,特立独行地开了一家股票经纪公司。受父亲和家族环境的影响,巴菲特从小就对赚钱感兴趣。
6岁的时候,当大多数小伙伴还在大街上调皮捣蛋时,巴菲特已经通过卖口香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尽管每卖一包口香糖,他才赚2美分,但这足以让人对一个6岁的小孩刮目相看了。后来巴菲特还相继卖过二手高尔夫球、花生和爆米花,只不过都是小打小闹,也没有给他带来太多的商业启蒙。
真正让巴菲特找到赚钱的门道和乐趣的,还要归功于他送报纸的经历。巴菲特12岁时,父亲赢得了国会议员大选,全家迁往了华盛顿。尽管巴菲特很不适应新学校的生活,但是他很快在华盛顿找到了一份自己真正喜欢和擅长的工作,那就是《华盛顿邮报》和《时代先驱》的送报工作。
巴菲特在送报的过程中,不仅每天起早贪黑、兢兢业业,而且讲究方法、懂得变通。比如,为了防止客户不给报纸钱,他会主动给电梯小姐小费,好让他提前知道订报纸的这家人什么时候搬走;再比如,他也会主动说服负责报纸路线分派的经理,把订户比较多的高档小区分派给他。
就这样,仅仅是通过送报纸,巴菲特在14岁的时候,就已经有1000美元的储蓄了,这在当时也算一笔不小的款项。
12岁可以说是巴菲特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同样也是在这一年,巴菲特和他的姐姐合伙买了人生中的第一支股票,美国城市服务公司的优先股,他们一共买了3股,每股38.25美元。
和大多数刚入股市的新人一样,巴菲特对这支股票也不了解,只是知道这是父亲多年来最喜欢的一支股票。巴菲特在购买了城市服务公司的优先股以后,这支股票就开始大幅度下跌,这也让他初次尝到了投资的风险和压力。
所以,当城市服务公司的优先股开始回升到40美元一股时,巴菲特便迫不及待的抛售了。然而,令巴菲特遗憾的是,城市服务公司的股价很快就一路高涨到每股202美元。
这就是巴菲特的第一次投资经历,尽管没有赚到太多钱,但是他从中吸取了很多投资的经验和教训。比如,不要过分关注股票的买入成本;再比如,不要着急抓住蝇头小利,要有耐心,放长线、钓大鱼。
此外,在这个阶段,巴菲特还深刻地领悟了另外一个道理。由于父亲大选失利,巴菲特又转学回到了家乡。回来之后,巴菲特不仅应聘成为了《林肯日报》的区域负责人,管理着50多个小报童,还继续 探索 着股市投资,购买一些股票。
19岁时的巴菲特已经有了更加独立的股市判断能力和敏锐的投资眼光。
他通过大量的财务数据分析认为, 汽车 制造商西泽-弗雷泽公司的经营状况正每况愈下,未来不排除破产的可能性。
于是,在西泽-弗雷泽公司的股价下跌以前,巴菲特便从别人手中借来了这家公司的股票并全部卖空,等西泽-弗雷泽公司的股票大幅度下跌时,巴菲特又以十分便宜的价格把股票买回来,归还给别人,最终达到了从中赚取差价的目的。这其实也就是现在股市中我们常说的股票“做空”。
1949年,19岁的沃伦•巴菲特从内布拉斯加州商学院毕业,此时,他的资产已经很丰富了。
其中有他花自己的积蓄买下的一家农场,出租给了一户人家在经营,还有他买的一些股票,另外还有10000 美元存款。
要知道1949年的10000美元,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十几万美元,这些钱对于任何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来说,都不是一个小数目。
不过,巴菲特大学毕业以后,并没有着急投身商海大展身手,而是选择申请哈佛商学院的硕士继续攻读。他希望能从哈佛大学收获事业发展所必须的声望威信和人际关系网。巴菲特本来信心十足,期待凭借自己对股票知识的了解,在面试中取得不俗的成绩。
可是结果事与愿违,哈佛大学甚至没有给他半点展示股票才华的机会,就无情地把他拒之门外了。
不过,巴菲特并没有气馁,而是马上寻找新的学校,在翻阅哥伦比亚大学的宣传手册时,他发现自己的偶像,也就是华尔街著名的投资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恰好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书。兴奋之余,巴菲特立刻着手申请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研究生。
由于他的申请书极富个人特色,最后巴菲特被破格录取了。在哥大商学院,巴菲特不仅学到了最前沿的金融知识和投资理念,还时常有机会跟华尔街知名的金融大鳄近距离交流。经过三年的系统学习,最终巴菲特以史无前例的A+的成绩从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毕业。
哥大毕业后,巴菲特主动请缨去格雷厄姆的投资公司工作,然而却多次遭到拒绝。后来,在巴菲特的坚持和努力下,格雷厄姆终于向他递来了橄榄枝。
在格雷厄姆的投资公司历练了两年以后,26岁的巴菲特怀揣着174000美元回到了奥马哈,开始成立自己的投资公司。起初他的合伙人都是家人、发小和朋友,后来由于巴菲特公司的投资回报率可观,越来越多的合伙人加入了进来。
到1961年的时候,巴菲特的合伙人公司已经发展到了十一家,投资回报率更是高达46%。紧接着,1962年,巴菲特合并了所有的合伙人公司,重新组建了巴菲特有限责任合伙公司。新公司的净资产总额达到了720万美元,其中超过13%的财产都属于巴菲特个人。就这样,巴菲特不到35岁便实现了百万富翁的梦想。
那么巴菲特是怎样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实现了财富的爆发式增长呢?这主要归功于他的投资理念。
巴菲特在早期的投资阶段,始终遵循老师格雷厄姆的“烟蒂法则”。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烟蒂法则”,在格雷厄姆看来,那些便宜又不受宠的股票,就好像大街上被随手丢弃的烟头一样,尽管看起来一文不值,但是仍然可以点燃,还能让人再满满地吸上一口,榨取最后一点价值。
正是在“烟蒂法则”的指导下,从1956年到1962年,巴菲特相继投资了美洲国家火灾保险公司、美国国家证券公司和马拉开波石油勘探公司等等。这些公司后来也恰如其分地发挥了“烟蒂”的作用,为巴菲特带来了巨额的投资回报。
正如我们在第二部分中看到的,巴菲特在早期的投资阶段,始终信奉“烟蒂法则”,他总是乐于寻找一切可能被低估的股票,以低于账面价值的价格买入,然后等股票价格回升到真实价值的时候再卖出。
尽管巴菲特在弯腰捡烟蒂的时代赚了很多钱,但是同样也遇到了一些不愉快的投资经历。比如,在抛售奄奄一息的丹普斯特磨坊制造公司时,遭到了全镇人的反对和围攻;再比如,为了拯救日薄西山的伯克希尔-哈撒韦纺织公司,巴菲特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但最终这家公司仍难逃破产的命运。
好在这个时候,巴菲特认识了自己事业的好搭档查理﹒芒格。
芒格与巴菲特在投资理念上既相互欣赏,又略有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对风险的态度,受格雷厄姆和父亲的影响,巴菲特对风险持悲观的态度,他会为了避免太大的风险,放过获利的机会。而芒格却认为,市场充满了机会,只要你有一定的胜算,就可以承担一些风险,与其总是做弯腰捡烟蒂的苦差事,不如花合理的价钱,投资一家有潜力的公司。
在芒格的影响下,巴菲特开始重新审视“烟蒂法则”,他深刻地认识到这种只在乎股票价格,而不顾及公司经营和管理状况的投资理念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于是,巴菲特开始放弃格雷厄姆的悲观主义投资理念,不再只看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等账面数字,而是像芒格一样重点关注一家公司的无形资产。
比如,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品牌的持久性、独特的竞争优势等等。然后花合理的价钱,购买一家好公司。在这种投资理念的引导下,巴菲特的投资生涯进入了成熟期,他相继投资了美国运通公司、迪士尼公司、华盛顿邮报、可口可乐等公司。这些公司日后不仅给巴菲特带来了高额的投资回报率,而且本身经营发展的也很不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运通公司,1963年当巴菲特出资购买它时,它还深陷商业交易的丑闻不能自拔,等到1965年,靠着公司多年来积累的信誉和品牌效应,美国运通公司的股价一度上涨到70美元一股,当然,也为巴菲特带来了巨额的利润。
此外,也正是由于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从“烟蒂法则”到“潜力股”的转变,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才得以发展壮大,最终由一个每股19美元的纺织公司成长为每股26万美元的世界一流投资公司。
需要补充的是,在这个阶段巴菲特还始终坚持一个重要的投资理念,那就是“安全边际原则”。所谓安全边际原则是指,股票市场具有不确定性,在进行投资以前一定要做好风险评估,为自己留足余地,最终确保投资不会因为误差或者市场的变动而经历过于严重的失败。
可以说,巴菲特的每一次精准投资都离不开“安全边际原则”的保驾护航,同样的,也正是有了安全边际原则为底线,巴菲特才有信心把大量的资金押在同一支股票上。
《滚雪球》共分上下两册,今天咱们聊了上册的内容,下次咱们继续聊聊下册的内容,你对巴菲特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1930年,沃伦•巴菲特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他的家族世代在奥马哈经营着一家杂货店,由于经营有方,杂货店的生意一直做得不错。不过巴菲特的父亲并没有子承父业,而是在1931年股市大萧条时,特立独行地开了一家股票经纪公司。受父亲和家族环境的影响,巴菲特从小就对赚钱感兴趣。
6岁的时候,当大多数小伙伴还在大街上调皮捣蛋时,巴菲特已经通过卖口香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尽管每卖一包口香糖,他才赚2美分,但这足以让人对一个6岁的小孩刮目相看了。后来巴菲特还相继卖过二手高尔夫球、花生和爆米花,只不过都是小打小闹,也没有给他带来太多的商业启蒙。
真正让巴菲特找到赚钱的门道和乐趣的,还要归功于他送报纸的经历。巴菲特12岁时,父亲赢得了国会议员大选,全家迁往了华盛顿。尽管巴菲特很不适应新学校的生活,但是他很快在华盛顿找到了一份自己真正喜欢和擅长的工作,那就是《华盛顿邮报》和《时代先驱》的送报工作。
巴菲特在送报的过程中,不仅每天起早贪黑、兢兢业业,而且讲究方法、懂得变通。比如,为了防止客户不给报纸钱,他会主动给电梯小姐小费,好让他提前知道订报纸的这家人什么时候搬走;再比如,他也会主动说服负责报纸路线分派的经理,把订户比较多的高档小区分派给他。
就这样,仅仅是通过送报纸,巴菲特在14岁的时候,就已经有1000美元的储蓄了,这在当时也算一笔不小的款项。
12岁可以说是巴菲特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同样也是在这一年,巴菲特和他的姐姐合伙买了人生中的第一支股票,美国城市服务公司的优先股,他们一共买了3股,每股38.25美元。
和大多数刚入股市的新人一样,巴菲特对这支股票也不了解,只是知道这是父亲多年来最喜欢的一支股票。巴菲特在购买了城市服务公司的优先股以后,这支股票就开始大幅度下跌,这也让他初次尝到了投资的风险和压力。
所以,当城市服务公司的优先股开始回升到40美元一股时,巴菲特便迫不及待的抛售了。然而,令巴菲特遗憾的是,城市服务公司的股价很快就一路高涨到每股202美元。
这就是巴菲特的第一次投资经历,尽管没有赚到太多钱,但是他从中吸取了很多投资的经验和教训。比如,不要过分关注股票的买入成本;再比如,不要着急抓住蝇头小利,要有耐心,放长线、钓大鱼。
此外,在这个阶段,巴菲特还深刻地领悟了另外一个道理。由于父亲大选失利,巴菲特又转学回到了家乡。回来之后,巴菲特不仅应聘成为了《林肯日报》的区域负责人,管理着50多个小报童,还继续 探索 着股市投资,购买一些股票。
19岁时的巴菲特已经有了更加独立的股市判断能力和敏锐的投资眼光。
他通过大量的财务数据分析认为, 汽车 制造商西泽-弗雷泽公司的经营状况正每况愈下,未来不排除破产的可能性。
于是,在西泽-弗雷泽公司的股价下跌以前,巴菲特便从别人手中借来了这家公司的股票并全部卖空,等西泽-弗雷泽公司的股票大幅度下跌时,巴菲特又以十分便宜的价格把股票买回来,归还给别人,最终达到了从中赚取差价的目的。这其实也就是现在股市中我们常说的股票“做空”。
1949年,19岁的沃伦•巴菲特从内布拉斯加州商学院毕业,此时,他的资产已经很丰富了。
其中有他花自己的积蓄买下的一家农场,出租给了一户人家在经营,还有他买的一些股票,另外还有10000 美元存款。
要知道1949年的10000美元,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十几万美元,这些钱对于任何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来说,都不是一个小数目。
不过,巴菲特大学毕业以后,并没有着急投身商海大展身手,而是选择申请哈佛商学院的硕士继续攻读。他希望能从哈佛大学收获事业发展所必须的声望威信和人际关系网。巴菲特本来信心十足,期待凭借自己对股票知识的了解,在面试中取得不俗的成绩。
可是结果事与愿违,哈佛大学甚至没有给他半点展示股票才华的机会,就无情地把他拒之门外了。
不过,巴菲特并没有气馁,而是马上寻找新的学校,在翻阅哥伦比亚大学的宣传手册时,他发现自己的偶像,也就是华尔街著名的投资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恰好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书。兴奋之余,巴菲特立刻着手申请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研究生。
由于他的申请书极富个人特色,最后巴菲特被破格录取了。在哥大商学院,巴菲特不仅学到了最前沿的金融知识和投资理念,还时常有机会跟华尔街知名的金融大鳄近距离交流。经过三年的系统学习,最终巴菲特以史无前例的A+的成绩从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毕业。
哥大毕业后,巴菲特主动请缨去格雷厄姆的投资公司工作,然而却多次遭到拒绝。后来,在巴菲特的坚持和努力下,格雷厄姆终于向他递来了橄榄枝。
在格雷厄姆的投资公司历练了两年以后,26岁的巴菲特怀揣着174000美元回到了奥马哈,开始成立自己的投资公司。起初他的合伙人都是家人、发小和朋友,后来由于巴菲特公司的投资回报率可观,越来越多的合伙人加入了进来。
到1961年的时候,巴菲特的合伙人公司已经发展到了十一家,投资回报率更是高达46%。紧接着,1962年,巴菲特合并了所有的合伙人公司,重新组建了巴菲特有限责任合伙公司。新公司的净资产总额达到了720万美元,其中超过13%的财产都属于巴菲特个人。就这样,巴菲特不到35岁便实现了百万富翁的梦想。
那么巴菲特是怎样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实现了财富的爆发式增长呢?这主要归功于他的投资理念。
巴菲特在早期的投资阶段,始终遵循老师格雷厄姆的“烟蒂法则”。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烟蒂法则”,在格雷厄姆看来,那些便宜又不受宠的股票,就好像大街上被随手丢弃的烟头一样,尽管看起来一文不值,但是仍然可以点燃,还能让人再满满地吸上一口,榨取最后一点价值。
正是在“烟蒂法则”的指导下,从1956年到1962年,巴菲特相继投资了美洲国家火灾保险公司、美国国家证券公司和马拉开波石油勘探公司等等。这些公司后来也恰如其分地发挥了“烟蒂”的作用,为巴菲特带来了巨额的投资回报。
正如我们在第二部分中看到的,巴菲特在早期的投资阶段,始终信奉“烟蒂法则”,他总是乐于寻找一切可能被低估的股票,以低于账面价值的价格买入,然后等股票价格回升到真实价值的时候再卖出。
尽管巴菲特在弯腰捡烟蒂的时代赚了很多钱,但是同样也遇到了一些不愉快的投资经历。比如,在抛售奄奄一息的丹普斯特磨坊制造公司时,遭到了全镇人的反对和围攻;再比如,为了拯救日薄西山的伯克希尔-哈撒韦纺织公司,巴菲特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但最终这家公司仍难逃破产的命运。
好在这个时候,巴菲特认识了自己事业的好搭档查理﹒芒格。
芒格与巴菲特在投资理念上既相互欣赏,又略有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对风险的态度,受格雷厄姆和父亲的影响,巴菲特对风险持悲观的态度,他会为了避免太大的风险,放过获利的机会。而芒格却认为,市场充满了机会,只要你有一定的胜算,就可以承担一些风险,与其总是做弯腰捡烟蒂的苦差事,不如花合理的价钱,投资一家有潜力的公司。
在芒格的影响下,巴菲特开始重新审视“烟蒂法则”,他深刻地认识到这种只在乎股票价格,而不顾及公司经营和管理状况的投资理念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于是,巴菲特开始放弃格雷厄姆的悲观主义投资理念,不再只看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等账面数字,而是像芒格一样重点关注一家公司的无形资产。
比如,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品牌的持久性、独特的竞争优势等等。然后花合理的价钱,购买一家好公司。在这种投资理念的引导下,巴菲特的投资生涯进入了成熟期,他相继投资了美国运通公司、迪士尼公司、华盛顿邮报、可口可乐等公司。这些公司日后不仅给巴菲特带来了高额的投资回报率,而且本身经营发展的也很不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运通公司,1963年当巴菲特出资购买它时,它还深陷商业交易的丑闻不能自拔,等到1965年,靠着公司多年来积累的信誉和品牌效应,美国运通公司的股价一度上涨到70美元一股,当然,也为巴菲特带来了巨额的利润。
此外,也正是由于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从“烟蒂法则”到“潜力股”的转变,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才得以发展壮大,最终由一个每股19美元的纺织公司成长为每股26万美元的世界一流投资公司。
需要补充的是,在这个阶段巴菲特还始终坚持一个重要的投资理念,那就是“安全边际原则”。所谓安全边际原则是指,股票市场具有不确定性,在进行投资以前一定要做好风险评估,为自己留足余地,最终确保投资不会因为误差或者市场的变动而经历过于严重的失败。
可以说,巴菲特的每一次精准投资都离不开“安全边际原则”的保驾护航,同样的,也正是有了安全边际原则为底线,巴菲特才有信心把大量的资金押在同一支股票上。
《滚雪球》共分上下两册,今天咱们聊了上册的内容,下次咱们继续聊聊下册的内容,你对巴菲特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