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燕王朱棣凭北京一地造反成功而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却失败了
在中国古代王朝中汉朝与明朝有太多相似的地方了,两朝的开国皇帝都是布衣出身且在生前都曾大量分封宗室子弟希望这些藩王能够拱卫皇室。但这也给后世帝王留下了藩王权力过重威胁皇权的难题以至于后世之君不得不进行削藩,然而在削藩的过程中却有极大的风险,比如产生一些不甘心丧失权力的诸侯进行造反的局面。汉朝与明朝在削藩的过程中都有藩王造反来对抗中央朝廷的削藩。那为什么汉朝以吴王为首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失败了反而仅有北京一地的燕王朱棣却成功了呢?
一、中央朝廷人才有区别
汉朝在爆发七国之乱时汉景帝有周亚夫、晁错、郦寄、栾布、窦婴等人辅佐,可谓是人才济济。尤其是周亚夫骁勇善战指挥汉军大破七国平定叛乱。
与汉朝完全相反的则是明朝中央朝廷的人才匮乏。明朝洪武皇帝朱元璋在临死前担心建文帝朱允炆年幼朝廷大臣造反便开始大量屠戮众臣。其中牵连最大的“胡蓝案”牵连人数总共达45000余人使得大明的开国功臣被屠戮殆尽,大明自开国以来的人才储备被挥霍一空。这也导致靖难之役时爆发时大明人才匮乏,建文帝朱允炆竟陷入了无大将可用的尴尬局面,身边只有方孝儒、黄子澄等一些文官辅佐。
影视剧中周亚夫的形象
二、对于削藩策略不同
汉景帝削藩的策略大体上是很温和的,其削藩的主要目标是一些实力较大的诸侯以及触犯法律、礼制的藩王。而其削藩的主要手段就是收回一部分领地或者取消藩王的某项权力,给那些藩王留了一条活路。这也使得汉景帝在七国之乱时的到了一部分藩王的支持。其中典型代表就是梁王刘武拼死拖住七国联军为周亚夫的大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而建文帝对于削藩的手段就显得很急躁鲁莽、主次不分。明明对于皇权威胁最大的是燕王朱棣结果先进行削藩的确实那些实力不足的藩王而且手段激烈把那些藩王往死路上逼,这无疑是明明白白的告诉朱棣:四叔你赶紧反吧,你不反肯定是个死,反还或许有一条活路。于是燕王仔细一想虎躯一震“必须反”。当燕王朱棣造反后其余各大藩王因为之前建文帝削藩政策皆作壁上观无一人出兵勤王。若是朱元璋泉下有知会不会后悔分封藩王的举动。
明成祖朱棣
三、皇帝能力的高低
汉景帝刘启与建文帝朱允炆虽然都以仁慈闻名但能力可谓是天差地别。在面对七国叛乱时有识人之明且应对措施果断先杀晁错稳定七国藩王同时使其产生轻视之心然后集结兵力派太尉周亚夫去攻打吴国、楚国;派曲周侯郦寄攻打赵国;派将军栾布攻打齐国;派大将军窦婴屯兵荥阳,监视齐国、赵国的军队。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
与汉景帝相比朱允炆手段就显得有些优柔寡断举棋不定而且燕王造反后还下令不许伤害燕王朱棣,使朝廷主力在与燕军作战时束手束脚逐渐被歼灭。
四、对手能力不同
汉景帝的主要对手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等七大藩王虽然声势浩大实力强盛但却缺乏有效的指挥最后被各个击溃。再加上吴王刘濞虽然经历了几场战事但却没有出色的军事才能而且为人刚愎自用不听手下的正确建议最终落了一个兵败身死的下场。
建文帝朱允炆的对手燕王朱棣虽然在初期实力较弱但燕王自幼从军身经百战可谓是久经战阵,拥有极高的军事才能。而且燕王手下的军队常年在北疆作战更是骁勇善战。因此朱棣才能用险策强渡长江直捣南京,毕其功于一役,获得了“靖难之役”的成功。
汉景帝面对吴王刘濞掀起席卷天下的七国之乱虽惊不乱应对有方最终战胜叛军加强了中央集权。而建文帝面对仅凭北大都一隅之地起兵的燕王朱棣却畏手畏脚最后失去皇位下落不明,这实在是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