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什么办法呢?
应试教育下培养出了很多高分低能的人才,不少有识之士对此感到担忧。但真实情况可能更加糟糕,因为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不少高学历低素质,高文化低品德的人。比如各种“精日”“精美”分子,以及高智商犯罪等等。归根结底还是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出了问题,“要想读书先学做人 ”,老一辈常常把这句话放在嘴边,但是现在的学校虽然也如此宣传,但是真正把它贯彻下去的少之又少。一切还是为了考试服务,熟悉的配方加上熟悉的味道,老师把心思都放在学生的成绩上了自然就不会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了。
那么针对这种现状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其实根本就不必大动干戈,只需要老师在上课时候改变习惯,传授理论知识时多结合实际多联系生活,那么很多道理自然就会讲明白。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能学到怎么做人,这时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同时这也要求老师要关注孩子,要学会走进他们的内心,只有深入了解他们才能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这时就可以采取针对性措施引导这些孩子。
第一,传授知识要联系生活
大家都有过类似体验,就是每次当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时我们都会感觉特别枯燥无聊。但是当他开始讲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时,大家兴趣一下子又被提了起来。这就说明知识必须要结合应用场景才能真正地灌输给孩子,而所谓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比如学一篇课文时老师可以借助作者背景,文章中心思想来探寻对现实生活的启发,用一些新闻事件来教育学生,那么他们自然就能慢慢建立起正确价值观。
第二,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
实行心理健康教育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不然说再多话做再多事也是徒劳无功。这就要求老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察觉对方的心理变化,尝试跟学生成为朋友。积极地寻找孩子心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才能针对性地去引导。
2024-08-29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