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记】关注学生的学,才有教师的教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听年级大单元课,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小数的简便计算”。我前面记录过,两节课我们只分享了6道题目,这效率的确够低了,但我一点也不遗憾,因为我看见了学生的真实生长。但在这一节课上,老师一共呈现了18道题(分享了15道)。且看是如何呈现的。
第一关:6道整数简便计算。包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减法的性质、添括号去括号原理。
先让学生试水,再请学生分享感悟,学生基本都能说出运用了什么。然后引出小数的简便计算会是什么样的,总结出“看特征”和“想定律”两个策略。
在这个环节里,老师没有关注学生问题的意识,默认全班都会了。我想,大概率学生基本都会,但不排除个别学生会有盲点。
第二关:6道小数简便计算。是在第一关的6道题的基础上,加上了小数点。
让学生试做后,老师展示了一个全对的学生作品,并让该生一一分享。这位学生分享完毕,下面的孩子当然也就无话可说。请一位学生说感悟,点出了整数的运算律小数都适用。
老师还选取了一幅作品,展示的目的是学生在做的时候,有连线的做法,也有圈数的做法,目的是去观察数据特征,根据特征确定运算律。
在这个环节里,老师仍然没有去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用一张全优的卷子代替了所有人的思考。
第三关:还是6道小数简便计算,但是属于升级版的简便计算。更多的是关于乘法分配律和添括号去括号的题目。
学生试做,估计有很多都做不上。比如:0.61×25+6.1×7.5 7.59-3.42-2.59+0.42.因此,老师打断学生,仍然展示了优秀孩子的作业,进行讲解。
这个环节,老师终于有了问题意识,询问了每道题需要讲解的人数。但他仍然用了优生的思考,去和学生分析。
我不知道,今天的课上完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到底如何,但我想,可能对于已经会的孩子来说,可能还只是会了,对于不会的孩子来说,也许还是有很多的不会。
老师的题目设计,还是有层次的。从整数到小数,再到复杂的小数。
这样的教学,没有课前的学情调查,教学就很容易落入老师的“臆想”中。
就算没有课前的学情调查,如果老师有在课堂上动态掌握学生的学情,也是可以实现有效教学。因为我在教学时,就有一些学生对于个别题目是有困难的,如果老师不给予学生平台,说出他的真正的困惑(注意:学生说“这道题我不会”不是真正的困惑,要让学生说清具体哪里不会。是不知道运算顺序呢,还是不知道观察算式特征等),这样才能顺着学生的提问,进行适当的链接。否则,哪怕你讲上100次优生的方法,潜力生们会依然停留在他的水平里,最后达到“听不懂”的地步。
特别是简便计算的拓展课,更需要和学生搭建支架,从意义上去沟通,从计算的本质上去联系,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有所作为。
第一关:6道整数简便计算。包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减法的性质、添括号去括号原理。
先让学生试水,再请学生分享感悟,学生基本都能说出运用了什么。然后引出小数的简便计算会是什么样的,总结出“看特征”和“想定律”两个策略。
在这个环节里,老师没有关注学生问题的意识,默认全班都会了。我想,大概率学生基本都会,但不排除个别学生会有盲点。
第二关:6道小数简便计算。是在第一关的6道题的基础上,加上了小数点。
让学生试做后,老师展示了一个全对的学生作品,并让该生一一分享。这位学生分享完毕,下面的孩子当然也就无话可说。请一位学生说感悟,点出了整数的运算律小数都适用。
老师还选取了一幅作品,展示的目的是学生在做的时候,有连线的做法,也有圈数的做法,目的是去观察数据特征,根据特征确定运算律。
在这个环节里,老师仍然没有去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用一张全优的卷子代替了所有人的思考。
第三关:还是6道小数简便计算,但是属于升级版的简便计算。更多的是关于乘法分配律和添括号去括号的题目。
学生试做,估计有很多都做不上。比如:0.61×25+6.1×7.5 7.59-3.42-2.59+0.42.因此,老师打断学生,仍然展示了优秀孩子的作业,进行讲解。
这个环节,老师终于有了问题意识,询问了每道题需要讲解的人数。但他仍然用了优生的思考,去和学生分析。
我不知道,今天的课上完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到底如何,但我想,可能对于已经会的孩子来说,可能还只是会了,对于不会的孩子来说,也许还是有很多的不会。
老师的题目设计,还是有层次的。从整数到小数,再到复杂的小数。
这样的教学,没有课前的学情调查,教学就很容易落入老师的“臆想”中。
就算没有课前的学情调查,如果老师有在课堂上动态掌握学生的学情,也是可以实现有效教学。因为我在教学时,就有一些学生对于个别题目是有困难的,如果老师不给予学生平台,说出他的真正的困惑(注意:学生说“这道题我不会”不是真正的困惑,要让学生说清具体哪里不会。是不知道运算顺序呢,还是不知道观察算式特征等),这样才能顺着学生的提问,进行适当的链接。否则,哪怕你讲上100次优生的方法,潜力生们会依然停留在他的水平里,最后达到“听不懂”的地步。
特别是简便计算的拓展课,更需要和学生搭建支架,从意义上去沟通,从计算的本质上去联系,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有所作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汉开
2024-12-11 广告
2024-12-11 广告
深圳市汉开数理高中,由原深圳中学校长王占宝博士创办,是广东省第一所用“数理”命名的优质、高增值、高进步率的高中,立志建设成民办高中里的“深中”。这里是学术与创新共融的教育殿堂,我们拥有前沿的数理教育理念,卓越的教育管理团队,师资汇聚了众多特...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汉开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