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环保的产品都有哪些
展开全部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及加工食品。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绿色环保产品,希望对你有帮助。
绿色环保产品的种类
1、国际履约类
为约束全球各国的污染状况,国际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协定,我国也是这些协定的履约国之一。1991年6月我国政府签订了《保护臭氧层国际公约》,即《蒙特利尔议定书》。这意味着我国将于2000年、2010年分两步替代氟氯烃制品,如无氟冰箱、卫生杀虫气雾剂即是此类绿色产品。
2、可再生、可回收利用类
利用回收废品进行再生产,不仅可以节约大量资源,而且可以减少垃圾污染,同时以废品为原料比使用原材料生产能耗低、污染排放少,这一点在造纸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再生纸、再生塑料就是此类绿色产品。
3、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类
有些产品如一次性发泡餐盒、有磷洗衣粉等会引起区域性环境污染,可降解塑料、无磷洗衣粉、无汞电池等均是能有效缓解区域性环境质量的绿色产品。
4、改善居室环境质量类
在我国消费者逐渐成熟后,居室环境质量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居室内空气质量和噪音大小是居室环境质量最重要的两个指标,因此消费者在购买家具、家电时,越来越注重其环境行为。低噪音洗衣机、低甲醛复合木地板等均是此类绿色产品。
5、保护人体健康类
这类产品目前正在引起消费者的普遍注意,如移动通讯产品、电视机、个人电脑等对人体的辐射,一般服饰中染料通过皮肤吸收对人体产生致癌性等。这类绿色产品基本上属于绿色技术中较前卫的产品,代表着一种潮流和发展趋势,并将逐步淘汰传统产品。
6、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类
在世界资源、能源技术革命性的飞跃到来之前,人们正在大力发展节能降耗产品,提高产品的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率。节能电脑、节能灯等就属此类绿色产品。
绿色环保污染的种类
大气污染
1.污染现状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仍处在较重的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见图3-1)。二氧化硫年均值浓度在3~248微克/米3范围之间,全国年均值为66微克/米3。一半以上的北方城市和三分之一强的南方城市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60微克/米3)。北方城市年均值为72微克/米3;南方城市年均值为60微克/米3。以宜宾、贵阳、重庆为代表的西南高硫煤地区的城市和北方能源消耗量大的山西、山东、河北、辽宁、内蒙古及河南、陕西部分地区的城市二氧化硫污染较为严重。
2.污染来源
能源使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需求量不断上升。
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呈急剧增长之势。这是导致西南地区酸雨污染历时最久、危害最大的主要原因。
机动车尾气。近几年来,我国主要大城市机动车的数量大幅度增长,机动车尾气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
此外,汽车排放的铅也是城市大气中重要的污染物。
水污染
1.污染现状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水利部门 报告 显示, 1997年,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污染比重与1996年相比,枯水期污染河长增加了6.3个百分点,丰水期增加了5.5个百分点,在所评价的5万多公里河段中,受污染的河道占42%,其中污染极为严重的河道占12%。
全国七大水系的水质继续恶化。监测的67.7%的河段为Ⅲ类和优于Ⅲ类水质,无超Ⅴ 类水质的河段。
黄河面临污染和断流的双重压力。监测的66.7%的河段为Ⅳ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挥发酚、高锰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
珠江干流污染较轻。监测的62.5%的河段为Ⅲ类和优于Ⅲ类水质,29.2%的河段为Ⅳ类水质,其余河段为Ⅴ类和超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总汞。
淮河于流水质有所好转,尤其是往年高污染河段的状况改善明显。干流水质以Ⅲ、Ⅳ类为主,支流污染仍然严重,主要污染指标为非离于氨和高锰酸盐指数。
海滦河水系污染严重,总体水质较差。监测的50%的河段为Ⅴ类和超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生化需氧量。
大辽河水系总体水质较差,污染严重。监测的50%的河段为超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汞、挥发酚、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松花江水质与往年相比有所改善。监测的70.6%的河段为Ⅳ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和生化需氧量。
2.污染来源
工业废水。工业水污染主要来自造纸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以及采矿业等等。
城市生活污水。尽管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在过去的十年期间逐年下降,而生活污水的总量却在增加。
固体废弃物污染
1.污染现状
1997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10.6亿吨,其中乡镇企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4.O亿吨,占总产生量的37.7%,危险废物产生量1077万吨,约占1.0%。1996年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1690万吨,其中危险废物排放量占1.3%。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累计堆存量已达65亿吨,占地51680公顷,其中危险废物约占5%。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约14亿吨,全国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几年来,塑料包装物用量迅速增加,"白色污染"问题突出。
2.污染来源
工业固体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
噪声污染
1.污染现状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我国多数城市噪声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其中,生活噪声影响范围大并呈扩大趋势。交通噪声对环境冲击最强。
全国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67.3~77.8分贝之间,全国平均值为71分贝(长度加权)。在监测的49个城市道路中,声级超过70分贝的占监测总长度的54.9%。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3.5~65.8分贝之间,全国平均值为56.5分贝(面积加权)。在统计的43个城市中,声级超过55分贝的有33个,其中,大同、开封、兰州三市的等效声级超过60分贝,污染较重。
各类功能区噪声普遍超标。超标城市的百分率分别为:特殊住宅区57.1%;居民、文教区71.7%;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80.4%;工业集中区21.7%;交通干线道路两50.0%。
环境保护是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 方法 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 教育 的等。
绿色环保保护环境的方法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迅速。经过不懈努力,环境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逐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得到加强,污染治理投入稳步增加,全国环境质量严重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了控制,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
环境保护事业稳步发展
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在艰难中起步,开始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稳步发展。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使环境保护工作步入法制轨道,加快了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正式把环境保护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制定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方针,明确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的环境保护三大政策。"八五"期间,特别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中国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第一次明确提出转变传统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九五"期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十五"期间,党中央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2002年,我国第一部循环经济立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出台,标志着我国污染治理模式由末端治理开始向全过程控制转变。"十一五"时期,国家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绿色环保产品的种类
1、国际履约类
为约束全球各国的污染状况,国际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协定,我国也是这些协定的履约国之一。1991年6月我国政府签订了《保护臭氧层国际公约》,即《蒙特利尔议定书》。这意味着我国将于2000年、2010年分两步替代氟氯烃制品,如无氟冰箱、卫生杀虫气雾剂即是此类绿色产品。
2、可再生、可回收利用类
利用回收废品进行再生产,不仅可以节约大量资源,而且可以减少垃圾污染,同时以废品为原料比使用原材料生产能耗低、污染排放少,这一点在造纸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再生纸、再生塑料就是此类绿色产品。
3、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类
有些产品如一次性发泡餐盒、有磷洗衣粉等会引起区域性环境污染,可降解塑料、无磷洗衣粉、无汞电池等均是能有效缓解区域性环境质量的绿色产品。
4、改善居室环境质量类
在我国消费者逐渐成熟后,居室环境质量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居室内空气质量和噪音大小是居室环境质量最重要的两个指标,因此消费者在购买家具、家电时,越来越注重其环境行为。低噪音洗衣机、低甲醛复合木地板等均是此类绿色产品。
5、保护人体健康类
这类产品目前正在引起消费者的普遍注意,如移动通讯产品、电视机、个人电脑等对人体的辐射,一般服饰中染料通过皮肤吸收对人体产生致癌性等。这类绿色产品基本上属于绿色技术中较前卫的产品,代表着一种潮流和发展趋势,并将逐步淘汰传统产品。
6、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类
在世界资源、能源技术革命性的飞跃到来之前,人们正在大力发展节能降耗产品,提高产品的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率。节能电脑、节能灯等就属此类绿色产品。
绿色环保污染的种类
大气污染
1.污染现状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仍处在较重的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见图3-1)。二氧化硫年均值浓度在3~248微克/米3范围之间,全国年均值为66微克/米3。一半以上的北方城市和三分之一强的南方城市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60微克/米3)。北方城市年均值为72微克/米3;南方城市年均值为60微克/米3。以宜宾、贵阳、重庆为代表的西南高硫煤地区的城市和北方能源消耗量大的山西、山东、河北、辽宁、内蒙古及河南、陕西部分地区的城市二氧化硫污染较为严重。
2.污染来源
能源使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需求量不断上升。
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呈急剧增长之势。这是导致西南地区酸雨污染历时最久、危害最大的主要原因。
机动车尾气。近几年来,我国主要大城市机动车的数量大幅度增长,机动车尾气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
此外,汽车排放的铅也是城市大气中重要的污染物。
水污染
1.污染现状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水利部门 报告 显示, 1997年,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污染比重与1996年相比,枯水期污染河长增加了6.3个百分点,丰水期增加了5.5个百分点,在所评价的5万多公里河段中,受污染的河道占42%,其中污染极为严重的河道占12%。
全国七大水系的水质继续恶化。监测的67.7%的河段为Ⅲ类和优于Ⅲ类水质,无超Ⅴ 类水质的河段。
黄河面临污染和断流的双重压力。监测的66.7%的河段为Ⅳ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挥发酚、高锰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
珠江干流污染较轻。监测的62.5%的河段为Ⅲ类和优于Ⅲ类水质,29.2%的河段为Ⅳ类水质,其余河段为Ⅴ类和超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总汞。
淮河于流水质有所好转,尤其是往年高污染河段的状况改善明显。干流水质以Ⅲ、Ⅳ类为主,支流污染仍然严重,主要污染指标为非离于氨和高锰酸盐指数。
海滦河水系污染严重,总体水质较差。监测的50%的河段为Ⅴ类和超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生化需氧量。
大辽河水系总体水质较差,污染严重。监测的50%的河段为超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汞、挥发酚、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松花江水质与往年相比有所改善。监测的70.6%的河段为Ⅳ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和生化需氧量。
2.污染来源
工业废水。工业水污染主要来自造纸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以及采矿业等等。
城市生活污水。尽管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在过去的十年期间逐年下降,而生活污水的总量却在增加。
固体废弃物污染
1.污染现状
1997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10.6亿吨,其中乡镇企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4.O亿吨,占总产生量的37.7%,危险废物产生量1077万吨,约占1.0%。1996年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1690万吨,其中危险废物排放量占1.3%。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累计堆存量已达65亿吨,占地51680公顷,其中危险废物约占5%。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约14亿吨,全国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几年来,塑料包装物用量迅速增加,"白色污染"问题突出。
2.污染来源
工业固体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
噪声污染
1.污染现状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我国多数城市噪声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其中,生活噪声影响范围大并呈扩大趋势。交通噪声对环境冲击最强。
全国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67.3~77.8分贝之间,全国平均值为71分贝(长度加权)。在监测的49个城市道路中,声级超过70分贝的占监测总长度的54.9%。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3.5~65.8分贝之间,全国平均值为56.5分贝(面积加权)。在统计的43个城市中,声级超过55分贝的有33个,其中,大同、开封、兰州三市的等效声级超过60分贝,污染较重。
各类功能区噪声普遍超标。超标城市的百分率分别为:特殊住宅区57.1%;居民、文教区71.7%;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80.4%;工业集中区21.7%;交通干线道路两50.0%。
环境保护是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 方法 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 教育 的等。
绿色环保保护环境的方法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迅速。经过不懈努力,环境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逐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得到加强,污染治理投入稳步增加,全国环境质量严重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了控制,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
环境保护事业稳步发展
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在艰难中起步,开始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稳步发展。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使环境保护工作步入法制轨道,加快了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正式把环境保护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制定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方针,明确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的环境保护三大政策。"八五"期间,特别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中国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第一次明确提出转变传统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九五"期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十五"期间,党中央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2002年,我国第一部循环经济立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出台,标志着我国污染治理模式由末端治理开始向全过程控制转变。"十一五"时期,国家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