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好的 写景 作文 ,往往不取决于你在 文章 中写了多少个景物,也不在于你选择的景物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关键在于文章中要有重点描写的景物,而每个景物都非蜻蜓点水般地描写。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作文景物描写的 方法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小学语文作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一、有角度,分层次。
任何一处的景物都不能一眼尽览,总需要多角度地审视,才能给人留下总的印象。我们要把景物完整地再现出来,就需要多角度来描绘。
1、把整体分解开来描写。这种方法如同剪贴画,由一块一块的部分拼凑成一个整体,让读者领略其全貌。对于春光来说,我们都领略过美,但我们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现这个似实实在在但又很抽象的精灵。朱自清的《春》就用分解法来描写,分解成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及人的图画,然后组合成整个春的景象。
2、超越时空的描写。许多景物的特色与全貌,并不是作者一时一地能完全掌握的。比如四时的变化,方圆几十里的地貌状况等,但要想反映它们的特色,就需要超越时缓橡空来描写了。比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这样,读者不仅了解了一时的景色,而且四季佳景,晦明变化都能一一观赏到。
3、恰当的顺序。我们观看景物一般是从外到内,由大培掘到小,由远及近的。我们描写景物,目的就是让读者和我们一样欣赏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在写景时,我们应考虑到并尊重观赏者的习惯,按照这样的顺序去描写。
二、突出特征,工笔细描。
人们对西湖、玄武湖和昆明湖都流连忘返,究其原因就是它们各有自己的个性。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景物的独特的个性与风采了。姚鼐《登泰山记》有一段关于日出的描写: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同样描写日出景象,现代作家刘白羽却是描写从飞机上见到的日出景象:你乍看上去,黑夜还似乎强大无边,可是一转眼,清冷的晨曦变为磁蓝色的光芒。原来江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
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然后在几条墨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溶合起来,飞跃而出,原来太阳出来了,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原有的暗影都被它照明了。这是触目惊心的壮观景象。同是描写日出,不同的环境之下,不同的人描写也不同,这就需要作者细心观察,突出景物在特定扰中旁环境下的特征,才能使描写的景象不同于别人,而给人一个崭新的世界了。
三、化静为动,引起共鸣。
平常我们看到的景物大多是静态的景物,如果把它们原样不变地搬到作品中,就不会给人太大的美感了,给人的只是一种死一般的沉寂和令人窒息的气氛。这就需要有动态描写。如梁朝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样就把景物写活了。朱自清《春》中也有,如“花散在草丛里,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多么生动的情景啊!
当然,有时也要创造一个宁静氛围,一个寂寂无声的环境那又怎么能把景物写成动的呢?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关于树的描写:“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棱棱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这凝固得像是铁柱一样的树木,又是为了创造宁静气氛的需要了。
四、以景写情,寓情于景。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果不能从描写的景物里流淌出作者的真情来,那么景物将是毫无生气的,一点也拨动不了读者感情的心弦。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描写小石潭的氛围:“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段景物就灌注作者的感情。作者被贬到永州,因政治上被冷落,心情孤寂无法排遣,刚见到小石潭的优美景色,精神为之一振,但时间稍长,便从小石潭寂静的环境联想到自己的遭遇,随之自己心中悲凉情绪就投射到景物上,就感觉它过于凄清了,因而写作时这种感情自然而然地就流于笔端了。这就是寓情于景,使描写的景物奕奕有神,从而感染读者。
2小学语文作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一、白描法
白描就是对景物进行描写时不修饰烘托和雕琢,只将景物主体客观呈现在读者眼前。运用白描手法写景,给人以形象感的同时增强真实感,使人有返璞归真的感觉。
《湖心亭看雪》(张岱)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个 句子 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它不求细致与文饰,只求神似和形象,写出典型的轮廓和气质。
二、使用修辞法
在描写景物时为使景物真实生动,往往在描写中使用各种修辞方法。写景时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等。比喻的修辞可以使景物具体形象。拟人可以使景物活灵活现,富有生命的灵性,景物更有感情。排比则使景物给人以更大程度上的感染力。
《济南的冬天》(老舍)中“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段描写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写出了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秀气动人的景色。表达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
三、感觉组合法
人类通过各种感官感受认识自然环境,耳闻目睹,皮肤接触,舌品鼻嗅,世界才在我们眼前变得多彩起来。景物描写前除了用眼睛观察之外,还要用其他感官去感受,之后将景物根据需要表述出来。在以视觉为主的描写中辅以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这样有些无形事物(比如空气、风、声音、味道)才能被描写得更具体。
《春》(朱自清)中“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这段话中成功的运用了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勾画出一幅美妙动人的春风图,使人如在田野里沐着阳光吹着微风一般轻松惬意。
四、色彩搭配法
为了将景物描写的更美丽,突出视觉的色彩搭配是很好的方法,使画面色彩鲜明更具视觉的冲击力。
《紫藤萝瀑布》(宗璞)中“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这段描写中“淡紫”“紫”“银”给读者很强的色彩感,使人觉得藤萝花开得无比的辉煌壮丽。句中同时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
五、动静结合法
以静止的景物和动态的景物相互映衬,可以使景物更具活力和画面真实感,以动写静更显寂静,以静写动更显动感,会使景物灵魂活泼。如八下的《社戏》(鲁迅)中“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句中以静止的山来写飞速前行的船,写出“我”与小伙伴月下行船去看戏时的愉快迫切的心情。
景物描写的方法很多,多读多悟才能得法。写作中也不能为了写景而写景,景物要与感情结合起来,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样才能使景物产生动人的效果,才能使景物描写为中心服务。
3小学语文作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一、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好的写景作文,往往不取决于你在文章中写了多少个景物,也不在于你选择的景物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关键在于文章中要有重点描写的景物,而每个景物都非蜻蜓点水般地描写。
二、 角度选好,印象深刻
写景,就要突出景物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所谓“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在此基础上,还要选好描写景物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感官角度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内心感受等;描写景物的视角有仰视、俯视、平视、正视、侧视、远视、近视等。
一旦将自己融入对象,我们的感官和意识就会灵动起来,描写也就水到渠成了。恰如叶圣陶先生所讲,眼睛怎样看就怎样写,耳朵怎样听就怎样写,内心有怎样的感悟就怎样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运用了视觉描写;“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运用了听觉描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了嗅觉描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写出了内心感悟。写出了清雅幽僻、宁静迷蒙的画面。这与只用“美丽”、“壮观”等空洞的词比起来,效果有天壤之别。
总之,要做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
三、手法恰当,魅力无穷
确定所写的景物后,为了使笔下的景物具有独特的魅力,我们要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对于写景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白描、细节、想象、联想、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移步换景、化用诗词文等。
运用白描,最著名的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短短二十八字,一连推出九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刻画出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秋郊夕照图。
运用细节,细节描写就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如《想北平》:“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果子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运来……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
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他真正地融入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如果老舍是个观光客,即使再喜欢北京,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郁达夫描写微雨寒村“说不出的悠闲境界”,先写有了“河流边三五人家聚在一个小村子里”的场景,再“点些精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这些细节使“悠闲”具体而生动,真是“活像”。
运用想象,如《沁园春·雪》中想象雪后美景: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虚实结合,“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虚”是联想、想象或梦中的情景。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想象中美好的仙境,属于“虚”的内容。再如《江南的冬景》:“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马上会来。暮雨潇潇江上村。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五彩的文字:灰云、霜白、红叶、雪白的桕子、赭色的草根边带绿意、青天碧落、白雨、淡墨背景、乌篷小船、红黄的垂暮天。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这是郁达夫 散文 常用的笔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旧诗,以弥补散文里没有说尽的余意,没有抒发的情愫,使文章在整个行文上显得跌宕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如《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第三句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这一句是静景描写,第四句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这一句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移步换景,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抓住特点,准确描画,再如《小石潭记》中第一段中发现小石潭就是移步换景。
四、修辞润色,文辞优美
描写景物需要绘形、绘色、绘声,仿佛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这就需要尽可能选用那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所以,我们要对自己平淡的语言进行加工润色。通常使用的方法就是恰当地运用我们熟悉的修辞手法、 成语 、形容词等。如许俊文的《乡村的风》:“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
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乡村的风的可爱、温馨。
五、巧用对比,突出景物
在《江南的冬景》中,作者将北方冬景、江南秋景、闽粤地区的冬景与江南的冬景对比,写了江南的屋外,写了植被,写了江南的雨、雪,无雨无雪时冬郊的闲步。在比较中写出了江南的温润晴暖优美。又如《想北平》,在文章中,作者声称自己“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又联系自己丰富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北京和欧洲四大历史都城相比较,从城市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京的好处。
巴黎热闹?摇?摇?摇?摇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
美国的橘子?摇?摇?摇?摇北京的玉李
伦敦成天冒烟的工厂?摇?摇?摇?摇北平接近自然
六、情景交融,诗味悠然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可见,景与情是密不可分的。写景贵有情,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陶醉之情,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获得美的熏陶、美的享受。因此,恰当处理景与情的关系很重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江南的冬景》中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抒发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小学语文作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一、 点面结合
利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让读者既有整体上的感受,又有细节的感悟。“面”由“点”组成,“点”支撑着“面”,只有“点、面”结合,才能令景物具体可感,形象生动。
如下面一篇习作:
初冬,是一位美丽的,高贵的公主,舞动着她那神奇的面纱,送来片片洁白的雪花。
你瞧!一颗颗小小的雪粒,像撒下的白砂糖一样,它们在空中飘舞着,并不着急落地,好像舍不得离开天空似的。它们悄悄跳入行人的衣领里,无声无息地消失了。接着,一片片的 小雪 花像烟一样轻,玉一样洁,银一样白,飘飘洒洒,纷纷扬扬,从天而降,亲吻着久别的大地。慢慢的,慢慢的,小雪花变大了,变厚了,变得密密麻麻,就像谁用力摇动玉树琼花,那洁白无瑕的花瓣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后来,雪越下越大,小雪花们在半空中你拉我扯,你抱住我,一团团,一簇簇,仿佛无数扯碎了的棉花球从天翻滚而下。这时,整个世界就变得迷迷茫茫,美不胜收。
作者先写了初冬整体上的景象,像送来雪花的公主,既新颖又形象,先打好“面”。后又从“点”上着手“小小的雪粒,像撒下的白砂糖一样”, “像烟一样轻,玉一样洁,银一样白,……从天而降”。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将雪的形状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样点面很好结合起来,令初冬的雪具体可感。
二、 粗笔勾勒
采用粗笔勾勒法描写景物,可以对景物的景色、层次、颜色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作简要的勾勒。运用粗笔勾勒法描写景物要抓住景物的最主要的特征,用朴实的文字简略地写出来,不宜用过多的形容词、过多的比喻。其次要简练传神,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出景物大致的形象。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肃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鲁迅《故乡》)
作者把看到的故乡的景象用“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肃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寥寥数语就勾勒出来了,可谓简单明了,字字传神,突出了萧索、荒凉的特点。
三、 工笔细描
采用工笔细描法描写景物,要对景物进行细腻、具体的刻画,能使读者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景物的彩色照片。
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渣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朱自清《梅雨潭的绿》)
作者极尽描摹之能事,对梅雨潭的绿进行了细腻具体的刻画,她的质感和亮泽,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清晰的印象。
四、 动静相衬
古人认为最妙的景色,要有其灵动之处,既有生命,又有灵性,而这“活”与“灵”若是通过文字这一载体表现出来,主要的手段就是写景时的动静结合,二者是相互衬托,相辅相成的作用,以静来凸显动的活力与灵动,以动来衬托静的柔婉与淡雅,这样的景色才会传神动人。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在那小屋周围。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泛着点点银光,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宗璞《紫藤萝瀑布》)
文中把盛开的紫藤箩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绘的生意盎然:一条垂下的淡紫色藤萝花蔓,柔和淡雅,静静的如娇羞少女,作者又用“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这些动态的描写让她活泼起来,以动衬静,以静显动,让藤萝花“活”“灵”起来。
五、 比喻拟人
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来描摹景物,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
如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把济南比做“小摇篮”;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做“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做一块“蓝水晶”,无一不小巧秀丽,用来比喻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处的。拟人的句子更多,个性化更明显,如把济南老城说成是“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把山坡上斑驳的色彩,说成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秀美动人。这些都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
文中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可将抽象不好言传的景色写的生动、形象,并富有浓浓的人情味,让读者在具体可感的前提下,回味无穷,经久不忘。
六、 镜头切换
自然界处处有美景!面对许许多多的景物,怎样将景物描摹的全面、生动,给读者一个整体感受呢?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运用镜头切换的方法。你就像一个高明的摄影师,将镜头或推近,或拉远,这种排列,有特写,有镜头的组合与切换,画面感极强,可以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
在金色的秋天的阳光下,坐在车里的人们心头颤动了,即将或正在逝去的秋天使人们沉默无语,都沉入对于生命的伟大力量的赞叹。蓝天、白云,近处的白杨、远山的红树、山坳里的油松以及不知名的杂树乱草,车子真好像驰进印象派画家的油画里来了。
作者运用镜头切换的手法,将城外的秋景用几种景物排列、组合起来:高处的蓝天、白云,近处的白杨、远山的红树、油松、不知名的杂树乱草,构成一幅色彩调和,画面丰满的秋景图,激发出读者丰富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