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打动我的爱情故事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听我说一下最近学习的内容。
喜马拉雅《世界名著大师课》,莫言推荐,48位名家带你读懂100本传世经典。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听了7本,而有关“那些打动我的爱情故事”,就存在于其中的5本传世经典之中。
有些人听过了就听过了,可我打算把我从《世界名著大师课》里听到的那些打动我的爱情故事整理出来,通过文字的方式保留着,要是以后继续听,又有了新的打动我的爱情故事,我马上就能在原有基础上扩充,能把所有经典的爱情故事囊括在我的文章里,岂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1. 《简·爱》(by复旦大学孙建老师)
简爱和罗切斯特曲折而又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感动了无数的男女,其中当然也包括我。
简爱的故事中,关于爱情的部分,用了俗套的三角恋情节在推进,把每一对恋人进行了比对,通过这种俗套中简爱表现的不俗套选择,来把简爱的魅力给写出来的。
我觉得简爱最大的魅力来自于她的独立以及她的足够勇敢!
简爱为了独立做出了许许多多努力,在她一步一步实现自己愿望的过程中,读书、受教育、创造自我价值是她最后得到幸福的很大原因。
有这么一个细节,从小说的开始到结尾,简爱一有空就捧着书本阅读,她如饥似渴地读书也传达给了我们,特别是青少年很多东西:想改变自己的生活,多读点书吧。
简爱读过的那些故事给了身处逆境的她一种力量,增强了她的想象力,在她眼前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在她的内心里,她感悟到了与现实不一样的生命,火一样的情感。在整部小说中,她一直对企图阻碍她取得幸福的力量进行抗衡。
她敢公开驳斥里德太太对她的污蔑,她拒绝成为罗切斯特先生的情妇,她让圣约翰娶她为妻的愿望成为泡影。
当她爱上罗切斯特先生的时候,她打破了阶级的界限,认为家庭教师应该和主人平等相待,女人和男人礼貌交往,公平协商,和谐共处。
小说中非常有名的一段话到现在都还深深地震撼着我:
“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可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精神是平等的。就如同你我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
当罗切斯特要求简爱打破婚姻的法律,做他的情妇时,简爱断然拒绝,毫不犹豫地离开了罗切斯特,离开了她所爱的人。
最后,她是在罗切斯特完成他的自我救赎和蜕变后,决定嫁给他的,并且不在乎他的残疾……
瞧,多么勇敢的简爱,她勇敢地听从内心的声音、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所以她最后获得了自己的幸福。
2. 《罗密欧与朱丽叶》(by北京师范大学刘洪涛老师)
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是热烈浪漫、欢愉圣洁的,更关键的是她们彼此在爱情中得到了成长,是我所欣赏的爱情。
真爱使罗密欧与朱丽叶变得成熟、坚强、勇敢。
在戏的开头,朱丽叶看起来只是一个未经世事的小姑娘,坦率、单纯、羞涩。但随着爱情的发展,她迅速成熟起来。她要求一个正式的婚姻,使爱情获得保护。
在对待父亲强迫她嫁给帕里斯的态度上,她起初拒绝,随后出人意料的“转变”,试图用灵活的花招为自己赢得时间;在准备喝劳伦斯神父为她准备的药水时,她脑海中充满了对墓地和死亡的恐惧,但爱使她战胜了这些恐惧;在墓地,当朱丽叶醒来,面对死去的罗密欧,她没有丝毫犹豫,为爱人献上了自己的生命。
再看罗密欧,他也在爱情中迅速成长。前面我们提到,他从一个矫揉造作的恋人转变为一个真实的恋人。此外,面对暴躁蛮横的提伯尔特的挑衅,他表现得理性、克制,这是因为对朱丽叶的爱情令他变得心胸更开阔,当他不得不为荣誉出手时,他又义无反顾。
在这部作品中,死亡始终威胁着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但这对恋人并不畏惧死亡。从罗密欧的角度看,他不顾自己身处仇家的危险,义无返顾地跳进围墙以求再见恋人一面。被驱逐出维罗纳之后,他还是冒着生命危险在维罗纳逗留,又偷偷到朱丽叶家里幽会。有了这样的铺垫,他为爱情献身就不令人惊讶了。
爱情对他意味着生命,没有了朱丽叶,生命就失去了任何意义,死成为自然的选择。在说完“我诅咒你,命运!”这句话之后,罗密欧果断地决定去死,没有丝毫迟疑和动摇。这说明他已经成长为一个完全的、纯粹的恋人。应该说,真爱和死亡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死亡不幸成为检验真爱的最高尺度,这一对恋人经受住了这残酷的考验。
莎士比亚笔下的这段生死恋情,还带给我们重要的人生启迪。相信每个人都渴望有完美的爱情体验,如果你要为这种爱情体验找到一个文学典范,在西方,一定非《罗密欧与朱丽叶》莫属。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对完美的恋人,他们的行为深刻地传达了爱的本质:在相爱中,他们调动了各自最充沛的情感,把全部的能量倾注到彼此身上,激发出彼此最美好的品质;把人生最快乐的活动,以及高贵和美丽的言行合而为一,为普天下有情人提供了光辉的楷模。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一见钟情的模式并非总是可靠;美貌、年轻、高贵、富有兼得的“高富帅”与“白富美”爱情往往惹人厌烦;华丽的爱情表白未必自然,死亡更不是检验真爱的必然标准,而是需要竭力避免的。这些情形虽然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都发生了,但却没有动摇这部作品中所演绎的“真爱”模式在人们心中的“神主牌位”。
因为哪怕最卑微的人,都不希望把世界变得丑陋,来补偿自己的缺点,每个人都渴求一种无法企及的完美。《罗密欧与朱丽叶》牢牢抓住的,就是人们心中对完美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它也满足了这种渴求。
当然,这里必须指出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是一种被高度理想化的浪漫爱情,与现实生活有着很大的距离。我们赞美这一对恋人的真爱,欣赏他们身上被爱情激发出来的种种美好品质,进而唤起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但是,这并不等于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去效仿他们的具体行为,我们要建立文学与现实的联系,又要分清文学与现实的边界,这样,你才能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
3.《约翰·克利斯朵夫》(by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余中先老师)
“它不只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愿读者以虔敬的心情来打开这部宝典吧。”这是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对《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的评价,《约翰·克利斯朵夫》描述了一个音乐家的成长故事,它不仅仅受到傅雷先生的认可,也鼓舞了无数在逆境中的人。
作者罗曼·罗兰实在是太会讲故事了,他通过几个女人,把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一生的爱情生活串联了起来,从让我们认识到了几个不同性格、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精神追求的女子,以及主人公对她们的情感。当然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些爱情故事,写出了主人公在情感生活和精神追求方面的崇高,他的不甘沉沦,他的永远向上。
在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爱情生活当中,他最终是清醒的,并没有沉沦在盲目的肉欲当中。这一点可以在年轻浪荡的阿达跟他的交往中得到体现。阿达野性十足,很直率,代表了肉欲。约翰跟她一度陷于很放纵的情欲当中,后来是约翰舅舅的一顿痛骂,把主人公警醒,从此摆脱了这一段放荡不羁的岁月。
再后来写到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里面的女主人公叫安多纳德。一开始约翰是跟她去看了一场莎士比亚的戏。因为约翰有富余的票,就带她一起去进了包厢。于是对这个女孩子一见钟情。但是之后,他一直没有见到这个女孩子的面,既不知道那女孩子叫什么名字,也从没了音讯!多年以后,这个女孩子重新出现,主人公才知道她的名字叫安多纳德,原来是他的好朋友奥里维的姐姐。但是等他们又一次见面,又一次写信,互相要表达衷情的时候,这个女孩又不幸病死了。
约翰最美好的几段爱情都以女方的死亡而告终,这使得约翰大受打击。但是他并没有心灰意冷。积极的态度给了他另外的机会。
爱情生活当中的最后一位女性是葛拉齐亚。约翰与葛拉齐亚相识相爱,在葛拉齐亚的丈夫去世以后,约翰跟她一起生活,共同抚养好朋友奥里维·耶南留下的孩子。当然后来在他和葛拉齐亚之间还有令人激动的故事。在此我们就不再仔细描述,感兴趣的朋友自己可以去找小说读一下,你一定会发现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爱情故事。
4.《奥赛罗》(by 复旦大学张冲老师)
奥赛罗和苔丝德蒙娜的爱情,似乎有点“门不当户不对”,两人之间,肤色和种族有差别,宗教信仰有差别,家庭背景有差别,年龄经历更有差别。总之,距离有点大,说有半个世界也不为过。可是,主导爱情的那点点化学因素,却让两人跨越半个世界走到了一起,擦出火花,燃起爱的火焰。
两位主人公如此勇敢地跨越了门户偏见的鸿沟走到一起,却依然以悲剧告终。这里面,除了坏人的奸诈阴谋之外,会不会有哪些个人原因?奥赛罗的悲剧,的确是传统上认为的“嫉妒”的悲剧吗?他与苔丝德蒙娜的爱情,真那么完美无缺?这场悲剧的直接受害人苔丝德蒙娜,她对自己和奥赛罗的悲剧,有没有一些责任呢?
根据奥赛罗和苔丝德蒙娜自己的说法,后者是在听故事中爱上了讲故事的人。这个说法,当然有几分可信。讲述者往往比听故事的人年长,经历丰富,故事特多,话语特有趣,若是嗓音再浑厚磁性一些,是很能吸引听故事人的。
即使在真实生活中,我们不也常有这样的经历,恋爱中的人,书信微信之外,电话粥是一定要煲的,有时候,不为别的,就为了“听听你的声音”。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
但是,你有没有注意到,在《奥赛罗》中,讲故事的和听故事的之间,似乎并没有任何交流,所以,我们可以说,苔丝德蒙娜对奥赛罗的爱,从一开始就缺乏交流,缺少对话。
细心读过原著的你可能要说,按奥赛罗后来的话,他和苔丝德蒙娜并不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的一见钟情,不是那种年轻人的干柴烈火,他是苔丝德蒙娜家的常客,英雄故事不是一天讲完的,姑娘对他的爱也不是一天就起来的,而且,即使两人确定好上了,期间还有一段瞒着勃拉班修进行的地下爱恋过程。这么说,用老话说,两人应该是有所谓“恋爱基础”的。
且慢,这里又有一个细节需要我们注意。
那就是,那个地下爱恋过程,其实并非是卿卿我我的两人世界,也不是只属于你我的两人时间,他们中间夹着一个“第三者”,尽管这“第三者”同时受到两人的信任,这第三者就是凯西奥。
原来,奥赛罗和苔丝德蒙娜之间谈的所谓恋爱,都是通过凯西奥来回传话。我们先不论来回传话时,原先的内容以及情绪是否会有添加或减少(一般都会有的),单说这两人谈恋爱却要由第三者来回传话,你想想,这成功率会高吗?
即使成功了,在两人婚后的日子里,这一段“梗”,能确定不会成为婚姻的阴影吗?没有了“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的眼神对视、没有你依我偎的“粘着”、没有你一言我一语的私言密语,我们能真正走向结婚、并保证婚姻天长地久吗?我们能有真正的爱吗?
当然,在一段出了问题的婚姻中,往往并不是一个人“负全责”,哪怕是受害者,多少也有自身原因可以寻找的。在奥赛罗和苔丝德蒙娜的婚姻悲剧中,受害者苔丝德蒙娜有没有责任呢?一直以来,人们对她的同情,如排山倒海,多少掩盖了有关她的一些细节。现在,我们就来聊聊这些细节吧。
现在,我们来看看苔丝德蒙娜惹恼奥赛罗的这件事。
奥赛罗处罚酗酒闹事的凯西奥,是公事,而且是强敌即将进犯之时的公事。奥赛罗能如此不顾及对凯西奥的信任和喜欢,给了他停职处分,正说明奥赛罗的公正和正直。可是,凯西奥为了复职,一再走“夫人路线”,苔丝德蒙娜则一再替他向奥赛罗求情,甚至到了不分场合,不看脸色的地步,而且每次总是以“你爱不爱我”为借口,逼着奥赛罗表态。
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奥赛罗答应了她的请求后,她依然不依不饶地追问,什么时候?过几天?还是晚饭后?这样的场面,其实在恋人间也经常出现,但多半是姑娘娇嗔的表现,介乎于认真和玩笑之间,及时叫停,无非就是恋人间的情感沟通。
但是,戏中的苔丝德蒙娜似乎是较真的,而她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样的类似强迫症的逼问,无异是给因部下过错而心烦意乱的奥赛罗火上浇油。而且,这样反复地逼问,反复为凯西奥求情,即使没有伊阿古的挑拨,要让奥赛罗完全相信苔丝德蒙娜与凯西奥之间的清白,恐怕很难。
这么一看,苔丝德蒙娜是不是也有点“作”、甚至作过了头呢?
总之,奥赛罗和苔丝德蒙娜的问题,他们爱情悲剧原因主要是奥赛罗的自卑情结和苔丝德蒙娜混淆了私事公务(奥赛罗的自卑情结主要体现在他的与众不同的肤色,他的与众不同的信仰,他可以与威尼斯贵族平等相待、却始终无法进入那个社会的地位差异、加上他与婚姻习俗不太符合的与苔丝德蒙娜的年龄差距,这一切,或隐或显,都在催生着他的自卑情结,而这样的自卑情结,也在潜意识中使他更容易相信伊阿古的谗言,更容易相信自己眼见的所谓“事实”)。
5.《呼啸山庄》(by 复旦大学王宏图老师)
一个像魔鬼一般的人,因为他为了报复无所不用其极。而希刺克厉夫复仇的可怕,却又来自他对凯瑟琳刻骨铭心的爱。爱与恨,仅一线之隔。
你看,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间非同寻常的爱情超越了人们通常的想象,它是如此狂野无情。来听一听下面这段对于暴风雨描写,直接感受一下它狂暴的力度。正是在那一天,希刺克厉夫在得知凯瑟琳接受了埃德加的求婚,愤而离去:
大约午夜时分,我们都还坐着,暴风雨来势汹汹地在山庄顶上隆隆作响。起了一阵狂风,打了一阵劈雷,不知是风还是雷把屋角的一棵树劈倒了。一根粗大的树干掉下来压到房顶上,把东边烟囱也打下来一块,给厨房的炉火送来一大堆石头和煤灰。我们还以为闪电落在我们中间了呢……
希厉克刺夫和凯瑟琳的爱情,两人没有获得幸福,有的只是感情上的痛苦折磨。在全书后半部分,希刺克厉夫掌控了全局,一步步实现了他的复仇目标。但他有的只是复仇成功后的短暂的满足,而幸福则随着凯瑟琳的死而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女主伤了男主的心,男主因爱生恨,展开疯狂报复。你怎么评价他们俩的爱情?
有人觉得就两个字:变态。错!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来听听凯瑟琳决定接受埃德加求婚时复杂纠结的心声:从世俗角度考虑,她觉得自己如果嫁给希刺克厉夫会降低自己的身份,而她如果与埃德加成婚,她还能帮助他免遭哥哥辛德雷的欺侮。她从内心深处热烈地爱着他,主要原因在于希刺克厉夫比她更像自己。
“我对林敦的爱像是树林中叶子,我知道冬天来临时它便会凋落,而我对希刺克厉夫的爱就像下面恒久不变的岩石,虽然看起来它给你的快乐并不多,但它却必不可少。我就是希刺克厉夫!”
听了凯瑟琳这段感人肺腑的表白后,你就会对《呼啸山庄》全书中描绘的爱情有一个更为清晰全面的了解。他们俩的爱情不再是单纯地对人生幸福的追求,而对自我价值的实现。两人间的感情超越了普通的两情相悦、男欢女爱,而是在对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听见自己的灵魂在发出召唤,进而觉得对方与自己原本就是一体,根本无法分离。
你是不是在想,明明是凯瑟琳自己选择了别人,背叛了希刺克厉夫,她还一副受害者的样子。虽说希刺克厉夫为报复不择手段,但他被虐待的痛苦,我们也不能感同身受。所以还是稍微有点情有可原的。
凯瑟琳的性格相对来说,其实是比较容易把握的。她骄傲任性,感情真挚热烈,由于贪图世俗的幸福与埃德加结婚,但过后便意识到自己犯下了大错。在与希刺克厉夫重逢后,便义无反顾地将感情投注在他身上,想竭力弥补先前的过失。
从上面她那一段自我表白看出,凯瑟琳之所以会犯下大错、酿成这一悲剧,根本原因在于她陷入了一个误区:那是一个过分专注自我而产生的幻觉。她觉得自己有能力掌控这一复杂微妙的三角关系,但事态的发展证明这完全是幼稚的幻想。
且不说希刺克厉夫无意间听到了她和女仆耐莉的交谈后便不告而别,就是脾气温和的埃德加也不可能在婚后容忍凯瑟琳继续和希刺克厉夫保持以往的亲密关系。从凯瑟琳的这一偏执的幻想中知道,她是一个贪心的女人。
你也许会说,既然她最终选择和埃德加结婚,那就表明她从根性上和希刺克厉夫不是同一类人。这话有一定道理。她和希刺克厉夫从小青梅竹马,性情非常投合,但他们出身毕竟大不一样。她出身于一个殷实的庄园主之家,而希刺克厉夫则是一个流落街头的弃儿。他们俩之间感情再好,也无法弥合社会地位的悬殊。他们俩在内心深处对未来生活的规划和期待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明白了这点,凯瑟琳决定嫁给埃德加也就不难理解了。
凯瑟琳在享受了一把画眉田庄平静的生活后,便有些厌倦了。而希刺克厉夫的重新出现,又燃起了她冬眠多时的激情。
但希刺克厉夫这一形象就没有那么好把握了。
《呼啸山庄》刚问世的时候,很多批评家之所以给予恶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无法接受作者塑造了这样一个恶魔,这个恶棍十恶不赦,一无是处。为了复仇,他残忍地践踏人类的道德底线,缺乏人性到了常人不能想象的地步。正是这个魔鬼般的主人公,使整部作品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恶梦。
从心理学角度看,男主人公希刺克厉夫有一种偏执、不健全的反社会畸形人格。凯瑟琳原本是他晦暗绝望的生活中惟一的光,惟一的希望,此刻她为了追求世人羡慕的幸福,也狠心地将他抛弃,希刺克厉夫心中原本对她的满腔热情霎时间便转化成了恨,这些恨和对她哥哥辛德雷以及夺去他爱人的埃德加的恨叠加汇合在一起,转化成了对全世界,对整个社会的恨。他的内心逻辑很简单:既然你们合谋剥夺了我追求、享受美好生活的权力,剥夺了我朝思暮想的爱人,那我便有权复仇。
在他的眼里,整个世界整个社会都在与他作对,以前他寄人篱下,只能忍气吞声,今天终于有钱有势,从昔日的奴隶成为主人,必须将拦在路上的障碍统统除去。
作品对希刺克厉夫最后结局的描写有点出人意料。
正当他大功告成之际,他已经无法欣赏其战果了。在看到哈里顿和小凯蒂互相关爱的情景时,他冷酷无情的意志陡然间土崩瓦解。不仅因为这一幕仿佛是昔日他和凯瑟琳在一起情景的复现,而且哈里顿的神情又与死去的凯瑟琳非常相像,他瞬间失去了毁灭他们的能力,也懒得再做无谓的破坏了。
这一变化可谓石破天惊。从全书一开头洛克乌德先生租下画眉田庄而与希刺克厉夫会面时,他还一直沉浸在复仇的亢奋中。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复仇的意愿是如此强烈,如此专注,最后他自己被这一复仇的火焰所吞噬,所有的精力与热情也在其实施过程中消耗殆尽。
为什么希刺克厉夫最终落到如此境地呢?
原因很简单,希刺克厉夫复仇的意愿是达成了,但他这辈子的幸福是永远找不回来了。凯瑟琳的形象占据了他的整个脑海,他自己都说:
“我是被她的形象围绕着!最平常的男人和女人的脸——连我自己的脸,都和她那么相像,都在嘲笑我。整个世界充满了可怕的纪念物,而我却失去了她!”注意,这最后一句“而我却失去了她”可以说是理解希刺克厉夫这一形象的关键。
从某种意义上,他其实是毁于自己之手。他失去了爱,四处寻觅不得,对世界充满敌意,欲加摧毁而后快。当他实现他目标时,希刺克厉夫痛苦地发现,他所做的一切是那么徒劳,他可以毁灭周围的世界,但他还是失败了,因为他日夜寻觅的爱人是永远从这个世界消失了。他的结局可说是一个反社会的畸形人格所导致的悲剧。
在他畸形人格形成过程中,社会地位不平等应该说起了很大作用。试想一下,如果希刺克厉夫出身于一个富裕之家,他的命运会大不相同。但同时,并不是每一个有着他屈辱经历的人都会形成那种反社会的人格。它与他个人内在偏执极端的情性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两人的性格心理都是非常独特的。你也许会想,现代的青年男女,他们如果遇到相似的人生境况时,会做出怎么样的反应?
我觉得有些女性也会遇到凯瑟琳那样的情形,一边是一个像希刺克厉夫那样的男人,她从内心深处爱着他,但对方从世俗的目光看与她不相匹配,没有社会地位,没有房产,还在生活中苦苦打拼挣扎。另一个则是像埃德加那样的男人,家境殷实,收入丰厚,心地也不坏,是众人羡慕的婚配对象。
我想绝大多数女性都会选择像埃德加那样的男人做伴侣,同时在心中为挚爱的像希刺克厉夫那样的男人保留一块隐秘的园地。她们会时常想起他,他成了她们生活中最珍贵的记忆。你不能指责她们势利,嫌贫爱富,她们的生活要由她们自己选择,而不是听别人指手划脚。
她们处世方式要比凯瑟琳多了一份现实的考虑,即便初恋情人再度出现,她们可不会为了他、为了那一段虚缈的感情而损害自己正常的家庭生活。凯瑟琳身上那种浪漫的激情对于现代女性显得是太奢侈了。
而像希刺克厉夫这样的男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平等的推展,出现的概率是越来越低了。他们大多数人的感情无法像希刺克厉夫那样专一。即便他们中的一些人有反社会的人格倾向,但多半也不会以希刺克厉夫这种狂暴的方式表现出来。
喜马拉雅的《世界名著大师课》真是有点不寻常,有很多的观点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大师们不仅将故事讲出来,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如从台词、剧情细节以及时代意义等角度进行剖析),以上我只是截取了其中的爱情部分分享给你,如果你对其他部分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喜马拉雅购买课程来听。
现在我正巴巴地期待着下节课的更新,等到下一次我就可以分享更多的关于爱情的具体内容给你了,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喜马拉雅《世界名著大师课》,莫言推荐,48位名家带你读懂100本传世经典。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听了7本,而有关“那些打动我的爱情故事”,就存在于其中的5本传世经典之中。
有些人听过了就听过了,可我打算把我从《世界名著大师课》里听到的那些打动我的爱情故事整理出来,通过文字的方式保留着,要是以后继续听,又有了新的打动我的爱情故事,我马上就能在原有基础上扩充,能把所有经典的爱情故事囊括在我的文章里,岂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1. 《简·爱》(by复旦大学孙建老师)
简爱和罗切斯特曲折而又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感动了无数的男女,其中当然也包括我。
简爱的故事中,关于爱情的部分,用了俗套的三角恋情节在推进,把每一对恋人进行了比对,通过这种俗套中简爱表现的不俗套选择,来把简爱的魅力给写出来的。
我觉得简爱最大的魅力来自于她的独立以及她的足够勇敢!
简爱为了独立做出了许许多多努力,在她一步一步实现自己愿望的过程中,读书、受教育、创造自我价值是她最后得到幸福的很大原因。
有这么一个细节,从小说的开始到结尾,简爱一有空就捧着书本阅读,她如饥似渴地读书也传达给了我们,特别是青少年很多东西:想改变自己的生活,多读点书吧。
简爱读过的那些故事给了身处逆境的她一种力量,增强了她的想象力,在她眼前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在她的内心里,她感悟到了与现实不一样的生命,火一样的情感。在整部小说中,她一直对企图阻碍她取得幸福的力量进行抗衡。
她敢公开驳斥里德太太对她的污蔑,她拒绝成为罗切斯特先生的情妇,她让圣约翰娶她为妻的愿望成为泡影。
当她爱上罗切斯特先生的时候,她打破了阶级的界限,认为家庭教师应该和主人平等相待,女人和男人礼貌交往,公平协商,和谐共处。
小说中非常有名的一段话到现在都还深深地震撼着我:
“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可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精神是平等的。就如同你我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
当罗切斯特要求简爱打破婚姻的法律,做他的情妇时,简爱断然拒绝,毫不犹豫地离开了罗切斯特,离开了她所爱的人。
最后,她是在罗切斯特完成他的自我救赎和蜕变后,决定嫁给他的,并且不在乎他的残疾……
瞧,多么勇敢的简爱,她勇敢地听从内心的声音、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所以她最后获得了自己的幸福。
2. 《罗密欧与朱丽叶》(by北京师范大学刘洪涛老师)
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是热烈浪漫、欢愉圣洁的,更关键的是她们彼此在爱情中得到了成长,是我所欣赏的爱情。
真爱使罗密欧与朱丽叶变得成熟、坚强、勇敢。
在戏的开头,朱丽叶看起来只是一个未经世事的小姑娘,坦率、单纯、羞涩。但随着爱情的发展,她迅速成熟起来。她要求一个正式的婚姻,使爱情获得保护。
在对待父亲强迫她嫁给帕里斯的态度上,她起初拒绝,随后出人意料的“转变”,试图用灵活的花招为自己赢得时间;在准备喝劳伦斯神父为她准备的药水时,她脑海中充满了对墓地和死亡的恐惧,但爱使她战胜了这些恐惧;在墓地,当朱丽叶醒来,面对死去的罗密欧,她没有丝毫犹豫,为爱人献上了自己的生命。
再看罗密欧,他也在爱情中迅速成长。前面我们提到,他从一个矫揉造作的恋人转变为一个真实的恋人。此外,面对暴躁蛮横的提伯尔特的挑衅,他表现得理性、克制,这是因为对朱丽叶的爱情令他变得心胸更开阔,当他不得不为荣誉出手时,他又义无反顾。
在这部作品中,死亡始终威胁着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但这对恋人并不畏惧死亡。从罗密欧的角度看,他不顾自己身处仇家的危险,义无返顾地跳进围墙以求再见恋人一面。被驱逐出维罗纳之后,他还是冒着生命危险在维罗纳逗留,又偷偷到朱丽叶家里幽会。有了这样的铺垫,他为爱情献身就不令人惊讶了。
爱情对他意味着生命,没有了朱丽叶,生命就失去了任何意义,死成为自然的选择。在说完“我诅咒你,命运!”这句话之后,罗密欧果断地决定去死,没有丝毫迟疑和动摇。这说明他已经成长为一个完全的、纯粹的恋人。应该说,真爱和死亡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死亡不幸成为检验真爱的最高尺度,这一对恋人经受住了这残酷的考验。
莎士比亚笔下的这段生死恋情,还带给我们重要的人生启迪。相信每个人都渴望有完美的爱情体验,如果你要为这种爱情体验找到一个文学典范,在西方,一定非《罗密欧与朱丽叶》莫属。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对完美的恋人,他们的行为深刻地传达了爱的本质:在相爱中,他们调动了各自最充沛的情感,把全部的能量倾注到彼此身上,激发出彼此最美好的品质;把人生最快乐的活动,以及高贵和美丽的言行合而为一,为普天下有情人提供了光辉的楷模。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一见钟情的模式并非总是可靠;美貌、年轻、高贵、富有兼得的“高富帅”与“白富美”爱情往往惹人厌烦;华丽的爱情表白未必自然,死亡更不是检验真爱的必然标准,而是需要竭力避免的。这些情形虽然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都发生了,但却没有动摇这部作品中所演绎的“真爱”模式在人们心中的“神主牌位”。
因为哪怕最卑微的人,都不希望把世界变得丑陋,来补偿自己的缺点,每个人都渴求一种无法企及的完美。《罗密欧与朱丽叶》牢牢抓住的,就是人们心中对完美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它也满足了这种渴求。
当然,这里必须指出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是一种被高度理想化的浪漫爱情,与现实生活有着很大的距离。我们赞美这一对恋人的真爱,欣赏他们身上被爱情激发出来的种种美好品质,进而唤起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但是,这并不等于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去效仿他们的具体行为,我们要建立文学与现实的联系,又要分清文学与现实的边界,这样,你才能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
3.《约翰·克利斯朵夫》(by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余中先老师)
“它不只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愿读者以虔敬的心情来打开这部宝典吧。”这是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对《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的评价,《约翰·克利斯朵夫》描述了一个音乐家的成长故事,它不仅仅受到傅雷先生的认可,也鼓舞了无数在逆境中的人。
作者罗曼·罗兰实在是太会讲故事了,他通过几个女人,把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一生的爱情生活串联了起来,从让我们认识到了几个不同性格、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精神追求的女子,以及主人公对她们的情感。当然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些爱情故事,写出了主人公在情感生活和精神追求方面的崇高,他的不甘沉沦,他的永远向上。
在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爱情生活当中,他最终是清醒的,并没有沉沦在盲目的肉欲当中。这一点可以在年轻浪荡的阿达跟他的交往中得到体现。阿达野性十足,很直率,代表了肉欲。约翰跟她一度陷于很放纵的情欲当中,后来是约翰舅舅的一顿痛骂,把主人公警醒,从此摆脱了这一段放荡不羁的岁月。
再后来写到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里面的女主人公叫安多纳德。一开始约翰是跟她去看了一场莎士比亚的戏。因为约翰有富余的票,就带她一起去进了包厢。于是对这个女孩子一见钟情。但是之后,他一直没有见到这个女孩子的面,既不知道那女孩子叫什么名字,也从没了音讯!多年以后,这个女孩子重新出现,主人公才知道她的名字叫安多纳德,原来是他的好朋友奥里维的姐姐。但是等他们又一次见面,又一次写信,互相要表达衷情的时候,这个女孩又不幸病死了。
约翰最美好的几段爱情都以女方的死亡而告终,这使得约翰大受打击。但是他并没有心灰意冷。积极的态度给了他另外的机会。
爱情生活当中的最后一位女性是葛拉齐亚。约翰与葛拉齐亚相识相爱,在葛拉齐亚的丈夫去世以后,约翰跟她一起生活,共同抚养好朋友奥里维·耶南留下的孩子。当然后来在他和葛拉齐亚之间还有令人激动的故事。在此我们就不再仔细描述,感兴趣的朋友自己可以去找小说读一下,你一定会发现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爱情故事。
4.《奥赛罗》(by 复旦大学张冲老师)
奥赛罗和苔丝德蒙娜的爱情,似乎有点“门不当户不对”,两人之间,肤色和种族有差别,宗教信仰有差别,家庭背景有差别,年龄经历更有差别。总之,距离有点大,说有半个世界也不为过。可是,主导爱情的那点点化学因素,却让两人跨越半个世界走到了一起,擦出火花,燃起爱的火焰。
两位主人公如此勇敢地跨越了门户偏见的鸿沟走到一起,却依然以悲剧告终。这里面,除了坏人的奸诈阴谋之外,会不会有哪些个人原因?奥赛罗的悲剧,的确是传统上认为的“嫉妒”的悲剧吗?他与苔丝德蒙娜的爱情,真那么完美无缺?这场悲剧的直接受害人苔丝德蒙娜,她对自己和奥赛罗的悲剧,有没有一些责任呢?
根据奥赛罗和苔丝德蒙娜自己的说法,后者是在听故事中爱上了讲故事的人。这个说法,当然有几分可信。讲述者往往比听故事的人年长,经历丰富,故事特多,话语特有趣,若是嗓音再浑厚磁性一些,是很能吸引听故事人的。
即使在真实生活中,我们不也常有这样的经历,恋爱中的人,书信微信之外,电话粥是一定要煲的,有时候,不为别的,就为了“听听你的声音”。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
但是,你有没有注意到,在《奥赛罗》中,讲故事的和听故事的之间,似乎并没有任何交流,所以,我们可以说,苔丝德蒙娜对奥赛罗的爱,从一开始就缺乏交流,缺少对话。
细心读过原著的你可能要说,按奥赛罗后来的话,他和苔丝德蒙娜并不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的一见钟情,不是那种年轻人的干柴烈火,他是苔丝德蒙娜家的常客,英雄故事不是一天讲完的,姑娘对他的爱也不是一天就起来的,而且,即使两人确定好上了,期间还有一段瞒着勃拉班修进行的地下爱恋过程。这么说,用老话说,两人应该是有所谓“恋爱基础”的。
且慢,这里又有一个细节需要我们注意。
那就是,那个地下爱恋过程,其实并非是卿卿我我的两人世界,也不是只属于你我的两人时间,他们中间夹着一个“第三者”,尽管这“第三者”同时受到两人的信任,这第三者就是凯西奥。
原来,奥赛罗和苔丝德蒙娜之间谈的所谓恋爱,都是通过凯西奥来回传话。我们先不论来回传话时,原先的内容以及情绪是否会有添加或减少(一般都会有的),单说这两人谈恋爱却要由第三者来回传话,你想想,这成功率会高吗?
即使成功了,在两人婚后的日子里,这一段“梗”,能确定不会成为婚姻的阴影吗?没有了“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的眼神对视、没有你依我偎的“粘着”、没有你一言我一语的私言密语,我们能真正走向结婚、并保证婚姻天长地久吗?我们能有真正的爱吗?
当然,在一段出了问题的婚姻中,往往并不是一个人“负全责”,哪怕是受害者,多少也有自身原因可以寻找的。在奥赛罗和苔丝德蒙娜的婚姻悲剧中,受害者苔丝德蒙娜有没有责任呢?一直以来,人们对她的同情,如排山倒海,多少掩盖了有关她的一些细节。现在,我们就来聊聊这些细节吧。
现在,我们来看看苔丝德蒙娜惹恼奥赛罗的这件事。
奥赛罗处罚酗酒闹事的凯西奥,是公事,而且是强敌即将进犯之时的公事。奥赛罗能如此不顾及对凯西奥的信任和喜欢,给了他停职处分,正说明奥赛罗的公正和正直。可是,凯西奥为了复职,一再走“夫人路线”,苔丝德蒙娜则一再替他向奥赛罗求情,甚至到了不分场合,不看脸色的地步,而且每次总是以“你爱不爱我”为借口,逼着奥赛罗表态。
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奥赛罗答应了她的请求后,她依然不依不饶地追问,什么时候?过几天?还是晚饭后?这样的场面,其实在恋人间也经常出现,但多半是姑娘娇嗔的表现,介乎于认真和玩笑之间,及时叫停,无非就是恋人间的情感沟通。
但是,戏中的苔丝德蒙娜似乎是较真的,而她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样的类似强迫症的逼问,无异是给因部下过错而心烦意乱的奥赛罗火上浇油。而且,这样反复地逼问,反复为凯西奥求情,即使没有伊阿古的挑拨,要让奥赛罗完全相信苔丝德蒙娜与凯西奥之间的清白,恐怕很难。
这么一看,苔丝德蒙娜是不是也有点“作”、甚至作过了头呢?
总之,奥赛罗和苔丝德蒙娜的问题,他们爱情悲剧原因主要是奥赛罗的自卑情结和苔丝德蒙娜混淆了私事公务(奥赛罗的自卑情结主要体现在他的与众不同的肤色,他的与众不同的信仰,他可以与威尼斯贵族平等相待、却始终无法进入那个社会的地位差异、加上他与婚姻习俗不太符合的与苔丝德蒙娜的年龄差距,这一切,或隐或显,都在催生着他的自卑情结,而这样的自卑情结,也在潜意识中使他更容易相信伊阿古的谗言,更容易相信自己眼见的所谓“事实”)。
5.《呼啸山庄》(by 复旦大学王宏图老师)
一个像魔鬼一般的人,因为他为了报复无所不用其极。而希刺克厉夫复仇的可怕,却又来自他对凯瑟琳刻骨铭心的爱。爱与恨,仅一线之隔。
你看,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间非同寻常的爱情超越了人们通常的想象,它是如此狂野无情。来听一听下面这段对于暴风雨描写,直接感受一下它狂暴的力度。正是在那一天,希刺克厉夫在得知凯瑟琳接受了埃德加的求婚,愤而离去:
大约午夜时分,我们都还坐着,暴风雨来势汹汹地在山庄顶上隆隆作响。起了一阵狂风,打了一阵劈雷,不知是风还是雷把屋角的一棵树劈倒了。一根粗大的树干掉下来压到房顶上,把东边烟囱也打下来一块,给厨房的炉火送来一大堆石头和煤灰。我们还以为闪电落在我们中间了呢……
希厉克刺夫和凯瑟琳的爱情,两人没有获得幸福,有的只是感情上的痛苦折磨。在全书后半部分,希刺克厉夫掌控了全局,一步步实现了他的复仇目标。但他有的只是复仇成功后的短暂的满足,而幸福则随着凯瑟琳的死而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女主伤了男主的心,男主因爱生恨,展开疯狂报复。你怎么评价他们俩的爱情?
有人觉得就两个字:变态。错!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来听听凯瑟琳决定接受埃德加求婚时复杂纠结的心声:从世俗角度考虑,她觉得自己如果嫁给希刺克厉夫会降低自己的身份,而她如果与埃德加成婚,她还能帮助他免遭哥哥辛德雷的欺侮。她从内心深处热烈地爱着他,主要原因在于希刺克厉夫比她更像自己。
“我对林敦的爱像是树林中叶子,我知道冬天来临时它便会凋落,而我对希刺克厉夫的爱就像下面恒久不变的岩石,虽然看起来它给你的快乐并不多,但它却必不可少。我就是希刺克厉夫!”
听了凯瑟琳这段感人肺腑的表白后,你就会对《呼啸山庄》全书中描绘的爱情有一个更为清晰全面的了解。他们俩的爱情不再是单纯地对人生幸福的追求,而对自我价值的实现。两人间的感情超越了普通的两情相悦、男欢女爱,而是在对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听见自己的灵魂在发出召唤,进而觉得对方与自己原本就是一体,根本无法分离。
你是不是在想,明明是凯瑟琳自己选择了别人,背叛了希刺克厉夫,她还一副受害者的样子。虽说希刺克厉夫为报复不择手段,但他被虐待的痛苦,我们也不能感同身受。所以还是稍微有点情有可原的。
凯瑟琳的性格相对来说,其实是比较容易把握的。她骄傲任性,感情真挚热烈,由于贪图世俗的幸福与埃德加结婚,但过后便意识到自己犯下了大错。在与希刺克厉夫重逢后,便义无反顾地将感情投注在他身上,想竭力弥补先前的过失。
从上面她那一段自我表白看出,凯瑟琳之所以会犯下大错、酿成这一悲剧,根本原因在于她陷入了一个误区:那是一个过分专注自我而产生的幻觉。她觉得自己有能力掌控这一复杂微妙的三角关系,但事态的发展证明这完全是幼稚的幻想。
且不说希刺克厉夫无意间听到了她和女仆耐莉的交谈后便不告而别,就是脾气温和的埃德加也不可能在婚后容忍凯瑟琳继续和希刺克厉夫保持以往的亲密关系。从凯瑟琳的这一偏执的幻想中知道,她是一个贪心的女人。
你也许会说,既然她最终选择和埃德加结婚,那就表明她从根性上和希刺克厉夫不是同一类人。这话有一定道理。她和希刺克厉夫从小青梅竹马,性情非常投合,但他们出身毕竟大不一样。她出身于一个殷实的庄园主之家,而希刺克厉夫则是一个流落街头的弃儿。他们俩之间感情再好,也无法弥合社会地位的悬殊。他们俩在内心深处对未来生活的规划和期待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明白了这点,凯瑟琳决定嫁给埃德加也就不难理解了。
凯瑟琳在享受了一把画眉田庄平静的生活后,便有些厌倦了。而希刺克厉夫的重新出现,又燃起了她冬眠多时的激情。
但希刺克厉夫这一形象就没有那么好把握了。
《呼啸山庄》刚问世的时候,很多批评家之所以给予恶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无法接受作者塑造了这样一个恶魔,这个恶棍十恶不赦,一无是处。为了复仇,他残忍地践踏人类的道德底线,缺乏人性到了常人不能想象的地步。正是这个魔鬼般的主人公,使整部作品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恶梦。
从心理学角度看,男主人公希刺克厉夫有一种偏执、不健全的反社会畸形人格。凯瑟琳原本是他晦暗绝望的生活中惟一的光,惟一的希望,此刻她为了追求世人羡慕的幸福,也狠心地将他抛弃,希刺克厉夫心中原本对她的满腔热情霎时间便转化成了恨,这些恨和对她哥哥辛德雷以及夺去他爱人的埃德加的恨叠加汇合在一起,转化成了对全世界,对整个社会的恨。他的内心逻辑很简单:既然你们合谋剥夺了我追求、享受美好生活的权力,剥夺了我朝思暮想的爱人,那我便有权复仇。
在他的眼里,整个世界整个社会都在与他作对,以前他寄人篱下,只能忍气吞声,今天终于有钱有势,从昔日的奴隶成为主人,必须将拦在路上的障碍统统除去。
作品对希刺克厉夫最后结局的描写有点出人意料。
正当他大功告成之际,他已经无法欣赏其战果了。在看到哈里顿和小凯蒂互相关爱的情景时,他冷酷无情的意志陡然间土崩瓦解。不仅因为这一幕仿佛是昔日他和凯瑟琳在一起情景的复现,而且哈里顿的神情又与死去的凯瑟琳非常相像,他瞬间失去了毁灭他们的能力,也懒得再做无谓的破坏了。
这一变化可谓石破天惊。从全书一开头洛克乌德先生租下画眉田庄而与希刺克厉夫会面时,他还一直沉浸在复仇的亢奋中。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复仇的意愿是如此强烈,如此专注,最后他自己被这一复仇的火焰所吞噬,所有的精力与热情也在其实施过程中消耗殆尽。
为什么希刺克厉夫最终落到如此境地呢?
原因很简单,希刺克厉夫复仇的意愿是达成了,但他这辈子的幸福是永远找不回来了。凯瑟琳的形象占据了他的整个脑海,他自己都说:
“我是被她的形象围绕着!最平常的男人和女人的脸——连我自己的脸,都和她那么相像,都在嘲笑我。整个世界充满了可怕的纪念物,而我却失去了她!”注意,这最后一句“而我却失去了她”可以说是理解希刺克厉夫这一形象的关键。
从某种意义上,他其实是毁于自己之手。他失去了爱,四处寻觅不得,对世界充满敌意,欲加摧毁而后快。当他实现他目标时,希刺克厉夫痛苦地发现,他所做的一切是那么徒劳,他可以毁灭周围的世界,但他还是失败了,因为他日夜寻觅的爱人是永远从这个世界消失了。他的结局可说是一个反社会的畸形人格所导致的悲剧。
在他畸形人格形成过程中,社会地位不平等应该说起了很大作用。试想一下,如果希刺克厉夫出身于一个富裕之家,他的命运会大不相同。但同时,并不是每一个有着他屈辱经历的人都会形成那种反社会的人格。它与他个人内在偏执极端的情性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两人的性格心理都是非常独特的。你也许会想,现代的青年男女,他们如果遇到相似的人生境况时,会做出怎么样的反应?
我觉得有些女性也会遇到凯瑟琳那样的情形,一边是一个像希刺克厉夫那样的男人,她从内心深处爱着他,但对方从世俗的目光看与她不相匹配,没有社会地位,没有房产,还在生活中苦苦打拼挣扎。另一个则是像埃德加那样的男人,家境殷实,收入丰厚,心地也不坏,是众人羡慕的婚配对象。
我想绝大多数女性都会选择像埃德加那样的男人做伴侣,同时在心中为挚爱的像希刺克厉夫那样的男人保留一块隐秘的园地。她们会时常想起他,他成了她们生活中最珍贵的记忆。你不能指责她们势利,嫌贫爱富,她们的生活要由她们自己选择,而不是听别人指手划脚。
她们处世方式要比凯瑟琳多了一份现实的考虑,即便初恋情人再度出现,她们可不会为了他、为了那一段虚缈的感情而损害自己正常的家庭生活。凯瑟琳身上那种浪漫的激情对于现代女性显得是太奢侈了。
而像希刺克厉夫这样的男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平等的推展,出现的概率是越来越低了。他们大多数人的感情无法像希刺克厉夫那样专一。即便他们中的一些人有反社会的人格倾向,但多半也不会以希刺克厉夫这种狂暴的方式表现出来。
喜马拉雅的《世界名著大师课》真是有点不寻常,有很多的观点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大师们不仅将故事讲出来,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如从台词、剧情细节以及时代意义等角度进行剖析),以上我只是截取了其中的爱情部分分享给你,如果你对其他部分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喜马拉雅购买课程来听。
现在我正巴巴地期待着下节课的更新,等到下一次我就可以分享更多的关于爱情的具体内容给你了,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