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雪岩》有感

 我来答
承吉凌8580
2022-07-02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4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7.3万
展开全部
冷灯看剑,剑上几番功名。

炉烟一逝,残阳还照古陵。

问世间多少功名利禄,豪杰破头相争,英雄折戟,郁郁于胸,终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读历史小说,总能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时空穿梭,跨越一座又一座丰碑,仰望权力和智慧。同时又瞥见那一对对英雄角逐后留下的断壁残垣,仰望的头颅似乎又颔首低埋,胸中郁结一股苍凉悲怆之气,久久不能平息……

最近在拜读高阳的神作——《红顶商人胡雪岩》,高先生的笔力所致,让我就仿佛亲眼见证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社会最顶级的商人的荣辱兴衰,实是悲歌慷慨,快哉痛哉!

胡雪岩原名胡光墉,自幼家贫,不曾读过几天书,十三岁因缘际会到“信和钱庄”当学徒,一次偶遇,见到了落魄书生王有龄,开始了一段历史奇遇。

王有龄为人倜傥有奇气,不屑“八股”,因此久试不中。好在当时清政府有捐官制度,拿钱买官,以求后进。

王有龄的父亲便给王有龄买了一纸文凭,等到有合适的“出缺”,便可凭着这花钱捐来的“文凭”候补实缺。

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王父给王有龄捐了官后,不久就因病去世,王有龄也因此家道中落,虽然握着这一纸文凭,但深知无钱进京打通关节,恐怕皓首白发也等不来一个“实缺”。

于是终日在一个简陋的小客店借酒消愁,身处市井又不大瞧得起市井之徒,因此常常被人明叽暗讽。

胡雪岩虽然不多读书,过早的社会经验让他练就了一身识人的本事。因此故意靠近王有龄,一来二去套出了王有龄的底细。胡雪岩当即表示,自己可以帮助王有龄完成“捐官”。

王有龄并不相信,胡雪岩一身寒酸,比自己尚显不足,更何况年纪轻轻,自己又与他无亲无故,也把他当成讥讽自己的一类人,不甚在意。

没想到过了几日,胡雪岩怀揣着五百两现银,悉数付给王有龄,让他早日进京完成功名,只是功成名就之时,苟富贵,勿相忘!

王有龄震撼之际,收了钱果真立刻动身,一路上春风得意,如有神助,真的就还凭借着胡雪岩弄来的五百两银子出任了实缺,开始顺风顺水。

王有龄还算仁义之人,一去半年,一直念念不忘胡雪岩,于是回到故地第一时间四处派人寻找胡雪岩。找了好久,差点把一个小县城掀了个底朝天,终于找到了胡雪岩。

此时再看胡雪岩,似乎比分手之时更加落魄清贫了。王有龄心中不忍,询问这半年来胡雪岩的际遇。

原来,胡雪岩是“信和钱庄”的学徒,“信和”在外面有一笔款子,放了好几年一直收不回来,本来也就默认“赔栽”了,也无人再去理会。偏偏胡雪岩艺高人胆大,知道了王有龄的事,用尽手段把这笔款子——整好五百两,要了回来。

他并没有把这笔钱拿回“信和”,而是第一时间转手给了王有龄,盼着他早日功成名就归来再补上这笔债。没想到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在王有龄走后不久就被人抖露出来,“信和”开除了胡雪岩,并告发了所有同行,不得再录用胡雪岩。

因此,胡雪岩这半年光景落魄得几近家里揭不开锅。

王有龄听罢大为愧疚,又十分感动。自己拿钱当初,并没有询问胡雪岩钱的来路,更没有想到胡雪岩和自己仅仅一面之缘,既然如此信任自己,当真是自己命中贵人。

于是当即表示一定要替胡雪岩出口恶气,要选一个黄道吉日,鸣锣开道,八抬大轿,亲自去“信和”把当初赠给自己的五百两纹银连本带利还回去,并且要让所有的钱庄瞧见瞧见你胡雪岩胡公子并没有吃里扒外,眼光也是大大的“毒辣”!

万万没想到,胡雪岩立即打住了王有龄这个想法。他表示,如果王有龄当真为他好,就应该悄无声息地到“信和”把钱连本带利还了,谦卑有礼,轻描淡写的把事情略略一说,稍稍提一提自己的名字。将来在这里做官,还有很多地方用得上钱庄,一来不必撕破脸,二来王有龄这样一做,各大钱庄特别是“信和”自然知道他胡雪岩的好处,必定十分感激……

如果说王有龄对胡雪岩当初萍水相逢赠银一事表示感激,那么这次对胡雪岩目光长远,雍容气度表示深深折服。当即决定一定要留这个人在身边,绝不仅仅是报恩,更是互为轩邈。

回来胡雪岩依靠王有龄做靠山,王有龄同时依靠胡雪岩绝顶聪明,富可敌国,二人在晚清时期干出了一番伟业。

胡雪岩从一个店伙计到大清首富,二品大员,整整花了三十年,但从首富到倾家荡产只花了三天:

出身寒微,幼年以放牛为生;

到“信和”钱庄当学徒

帮助王有龄起步官场

借助王有龄之力开办钱庄

王有龄升任浙江巡抚大力鼎助胡雪岩

太平军进攻杭州城,王有龄殉职,胡雪岩失去靠山

投靠名臣左宗棠

协助左宗棠开办“福州船政局”

帮助左宗棠西征筹措军费

成立“胡庆余堂”

助西征有功,慈禧御赐黄马褂,赏二品红色顶戴

垄断丝市,发起中外大商战

私价大跌,钱庄周转不灵倒闭,慈禧下令革职抄家

去世,埋于杭州西郊乱石堆中……

当真是“回首繁华如梦渺,残生一线付惊涛”,还是曹公看得通透,《红楼梦》里不正是揭示了这个道理吗?

封建大家庭的必然衰败!

任何人的成功都离不开制度,而制度本身就并非一成不变的。顺应所谓的“天命”也许就能过延续更长一些的生命,但世上本就不存绝对的生命。

那些有较强生命力的东西一直在悄悄改变着而已!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