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读100本书是怎样做到的?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年读100本书可以做到?
当然可以,哪怕阅读经验较浅的人也能做到,一年读200本,300本都大有人在,甚至还会写大量千字以上的读书笔记,产能算是相当高,不外乎是取决于动机,读书经验,技巧,是否专注罢了。
可能这里会有童鞋要举手杠一下“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下回单独写,这里只写给有意大量阅读的人儿。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养成持续阅读的习惯。
这个世界,你看到的一切,本来就是知识衍生的产物,你所有的经验也蕴含着知识,需要你用已知的知识提炼出来,才有价值,经验本身毫无价值。
打个简单的栗子:假期你出门远游一趟,得到的是旅游体验,还是旅行体验,取决于你的知识水平。
好了,现在回归正题:
01 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
多数人习惯慢读,从头开始一页一页读完,不希望漏掉任何知识点,还期待能全部记住。
这样阅读成本很高,是 典型的应试教育导致的认知偏差 ,老师从没教我们读课外书的方法, 唯一知道的方法就是: 吃透整本教科书,精研所有知识点,全部记下来,考试准用得上。
这种思维真心耽误人,会被我们下意识地推广到所有的书籍里去,但明显不适合大量阅读这种自我教育,如此高的阅读成本,怎么可能进行大量阅读?如果买的是纸质书,花了真金白银,心理成本更高,哪里舍得只读一半?于是更执着于吃透整本书,慢慢精研。
如果能丢掉这个思想累赘,就舒服多了。
02 淘金式阅读
什么是淘金式阅读?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主动寻找你需要的,你认为有价值的内容。
有点像你读公众号文章的态度,完全不是为了读完,只是看着标题有意思,作者有意思,就点进来,迅速浏览,找点有用或者有趣的东西,然后细细品味。
通过淘金式阅读, 淘汰掉不需要的沙子,筛选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金子 ,即使偶尔错过了金子,随着经验的增长,难道还不知道哪些是金子?
阅读属于自我教育,不是应试教育,目的当然是自我提升,找出那些能颠覆自己观念,震撼自己心灵,引起我们共鸣的思想。
一本书能够引起这种感觉的,恐怕只有寥寥几处,我们有限的注意力只能进行二八分配, 把80%的注意力放到真正有价值的金子上,剩余的20%注意力浏览细枝末节。
03 不是复制100%,而是邂逅那1%
应试教育的后遗症是爱储存爱记忆,想copy100%,认为记住所有知识点才是关键,在阅读上也体现地很典型。
但现实是一合上书,大脑就一片空白,什么都想不起来。
这很有意思,但却是很正常的现象,别把因果归咎于自己记忆力不好,大家的记忆力是差不多的。
记不住是因为大脑不是计算机,没法记住那么多细节,也就是无法复制那100%,只能记住那你认为很重要,被你细细品味过的1%
那如何快速地阅读,找到那1%呢?
1)看推荐语、看前言,可以知道部分核心内容
2)浏览几遍目录,弄清楚结构,以及重点在哪个部分
一般而言,前面1-2章是阐述重要性,背景等等,中间部分是并列的支撑,最后是总结,不同的书结构不一样。
3)通过目录,可以考虑选读总结性的章节或者重点章节,比如最后一章
4)如果每章节都有小结,可以先看小结,再看章节
5)每个章节,段落都要临时记住大小标题,然后再阅读
作者必然是根据小标题来论证,可以从小标题破解文章结构,找到段落的支撑点,然后淘汰掉无用的文字,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重心上。
其中5)是最重要的,还可以随着经验的积累而更加地熟练运用。
很多人没这个习惯,只是在默默阅读,不知道重点在哪;如果能把小标题利用起来,就能迅速地捕捉到关键,邂逅那1%的精华。
04 积累阅读经验
没有密集的阅读经验的人,可以挑战一年100本,但尽量不选教科书和专业书,以快读书,实用书为主,阅读门槛低,在几个感兴趣的领域打下不错的基础。
一本教科书涵盖的知识点广且密集,阅读门槛高,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普通人花一个月很正常。
在大量阅读过程中,就能熟练地运用方法和技巧,各领域都有一定知识储备,然后进阶,一年200本,300本都不是什么事。
大量的阅读经验,可以少绕很多弯路,节省时间,迅速捕捉到每章节的支撑点,剖析结构,找到想要的内容,读起来自然轻松很多。
05
稍微总结下:
1)想吃透整本书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导致的认知偏差,丢掉这个思想累赘,降低阅读心理成本,可以考虑电子书。
2)淘金式阅读,淘汰掉不需要的沙子,筛选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金子;二八分配,把80%的注意力放到真正有价值的金子上,剩余的20%注意力浏览细枝末节。
3)不是复制100%,而是邂逅那1%;熟练地运用1-5步骤来辅助快速阅读。
4)没有密集阅读经验的人,可以挑战一年100本,尽量不选教科书和专业书,先在各个领域打下一定的知识储备。
当然可以,哪怕阅读经验较浅的人也能做到,一年读200本,300本都大有人在,甚至还会写大量千字以上的读书笔记,产能算是相当高,不外乎是取决于动机,读书经验,技巧,是否专注罢了。
可能这里会有童鞋要举手杠一下“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下回单独写,这里只写给有意大量阅读的人儿。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养成持续阅读的习惯。
这个世界,你看到的一切,本来就是知识衍生的产物,你所有的经验也蕴含着知识,需要你用已知的知识提炼出来,才有价值,经验本身毫无价值。
打个简单的栗子:假期你出门远游一趟,得到的是旅游体验,还是旅行体验,取决于你的知识水平。
好了,现在回归正题:
01 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
多数人习惯慢读,从头开始一页一页读完,不希望漏掉任何知识点,还期待能全部记住。
这样阅读成本很高,是 典型的应试教育导致的认知偏差 ,老师从没教我们读课外书的方法, 唯一知道的方法就是: 吃透整本教科书,精研所有知识点,全部记下来,考试准用得上。
这种思维真心耽误人,会被我们下意识地推广到所有的书籍里去,但明显不适合大量阅读这种自我教育,如此高的阅读成本,怎么可能进行大量阅读?如果买的是纸质书,花了真金白银,心理成本更高,哪里舍得只读一半?于是更执着于吃透整本书,慢慢精研。
如果能丢掉这个思想累赘,就舒服多了。
02 淘金式阅读
什么是淘金式阅读?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主动寻找你需要的,你认为有价值的内容。
有点像你读公众号文章的态度,完全不是为了读完,只是看着标题有意思,作者有意思,就点进来,迅速浏览,找点有用或者有趣的东西,然后细细品味。
通过淘金式阅读, 淘汰掉不需要的沙子,筛选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金子 ,即使偶尔错过了金子,随着经验的增长,难道还不知道哪些是金子?
阅读属于自我教育,不是应试教育,目的当然是自我提升,找出那些能颠覆自己观念,震撼自己心灵,引起我们共鸣的思想。
一本书能够引起这种感觉的,恐怕只有寥寥几处,我们有限的注意力只能进行二八分配, 把80%的注意力放到真正有价值的金子上,剩余的20%注意力浏览细枝末节。
03 不是复制100%,而是邂逅那1%
应试教育的后遗症是爱储存爱记忆,想copy100%,认为记住所有知识点才是关键,在阅读上也体现地很典型。
但现实是一合上书,大脑就一片空白,什么都想不起来。
这很有意思,但却是很正常的现象,别把因果归咎于自己记忆力不好,大家的记忆力是差不多的。
记不住是因为大脑不是计算机,没法记住那么多细节,也就是无法复制那100%,只能记住那你认为很重要,被你细细品味过的1%
那如何快速地阅读,找到那1%呢?
1)看推荐语、看前言,可以知道部分核心内容
2)浏览几遍目录,弄清楚结构,以及重点在哪个部分
一般而言,前面1-2章是阐述重要性,背景等等,中间部分是并列的支撑,最后是总结,不同的书结构不一样。
3)通过目录,可以考虑选读总结性的章节或者重点章节,比如最后一章
4)如果每章节都有小结,可以先看小结,再看章节
5)每个章节,段落都要临时记住大小标题,然后再阅读
作者必然是根据小标题来论证,可以从小标题破解文章结构,找到段落的支撑点,然后淘汰掉无用的文字,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重心上。
其中5)是最重要的,还可以随着经验的积累而更加地熟练运用。
很多人没这个习惯,只是在默默阅读,不知道重点在哪;如果能把小标题利用起来,就能迅速地捕捉到关键,邂逅那1%的精华。
04 积累阅读经验
没有密集的阅读经验的人,可以挑战一年100本,但尽量不选教科书和专业书,以快读书,实用书为主,阅读门槛低,在几个感兴趣的领域打下不错的基础。
一本教科书涵盖的知识点广且密集,阅读门槛高,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普通人花一个月很正常。
在大量阅读过程中,就能熟练地运用方法和技巧,各领域都有一定知识储备,然后进阶,一年200本,300本都不是什么事。
大量的阅读经验,可以少绕很多弯路,节省时间,迅速捕捉到每章节的支撑点,剖析结构,找到想要的内容,读起来自然轻松很多。
05
稍微总结下:
1)想吃透整本书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导致的认知偏差,丢掉这个思想累赘,降低阅读心理成本,可以考虑电子书。
2)淘金式阅读,淘汰掉不需要的沙子,筛选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金子;二八分配,把80%的注意力放到真正有价值的金子上,剩余的20%注意力浏览细枝末节。
3)不是复制100%,而是邂逅那1%;熟练地运用1-5步骤来辅助快速阅读。
4)没有密集阅读经验的人,可以挑战一年100本,尽量不选教科书和专业书,先在各个领域打下一定的知识储备。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